2009/6/8

罕見情景 小老鼠搶美洲豹午餐(組圖)

罕見情景 小老鼠搶美洲豹午餐(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6 10:35:55 

美洲豹希娜因小老鼠的突然出現而感到困惑和不安。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據英國媒體4日報道,一只出生才兩三個月的老鼠走到美洲豹的午餐前,自顧自地享受起豹子的美餐。即便是在美洲豹不斷“騷擾”的情況下,小老鼠還是“旁若無豹”地享受美食。而這一幕卻被攝影愛好者凱西.庫特布裡奇拍到。


凱西透露,他是在近日參觀英國赫特福德郡聖塔戈的豹類保護區時,拍到這一罕見情景的。凱西聲稱,這只被老鼠“騷擾”的成年美洲豹名為希娜。顯然,希娜並不知道小老鼠怎麼闖進自己的地盤的。面對眼前的小家夥,希娜感到很困惑,它不停地嗅著小老鼠。起初,小老鼠還會在希娜聞自己的時候暫停一下“掠食行為”,後來幹脆像沒事發生一樣。有時小老鼠一動,還會嚇希娜一跳。

.

希娜試著“溫柔地”推開小老鼠,但後者根本不為所動。

小老鼠“旁若無豹”。

小談美國人的平權意識

小談美國人的平權意識

最近看到來我校應聘的一名亞洲博士的求職資料(國籍保密),剛翻了兩頁,我的冷汗就下來了:這位同學好像沒有學習過怎樣在美國求職,連封求職信(cover letter)都沒有,只提交了一份用於申請研究生院時通用的“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他先說了幾句無關痛癢的話,第三段突然筆鋒一轉,說起自己愛上這行是因為家庭背景,接著,竟然寫出了他父親甚至他叔叔的名字和所任的職務(外國某某高官)——我看到這裏便知道此人不可錄取。好歹此人還是拿的美國博士,怎麼五年還學不會人家當地人的辦事方式?還拿裙帶關係那套來忽悠,當真是在象牙塔里讀傻了。這種人怎麼可能和美國同事、學生相處得來?儘管我很想幫助亞裔,也只能一聲歎息了。

在美國,求職時不僅沒人看你的種族、性別、宗教黨派、性取向、身高體重甚至胸部大小,更沒人關心你的家庭背景,除非你在政治界裏混吧。關鍵的評價標準就是你能否勝任這份工作。當然不是說美國人完全不講關係,不過你的親友多有成就,如果不能為你牽線搭橋,同時你也無法證明你的能力,也是沒用的。(當然有時候為了達到種族多樣化的平衡,的確會對少數族裔給予特殊考慮,不過女性在學術界裏不算“少數”。)

今年是林肯總統的兩百年誕辰,他是被人寫得最多的美國總統,至今已經有16000種關於林肯的書出版了,他的最沒有爭議的特質便如詩人James Russell Lowell所說的:“出身平民,無顯赫家世,無特權,亦無名。”美國人羡慕有錢人,但更崇拜“從無名小輩到偉人”的奇跡。蓋茨和麥當娜都屬於這種白手起家的奇人,蘋果的領袖約伯斯甚至是被未婚媽媽遺棄的私生子。家人前輩的成就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身為小輩應該盡力擺脫他們的陰影,而不是期待著“大樹底下好乘涼”。如希爾頓和Donald Trump的女兒雖為巨富出身,遺產都夠吃好幾輩子了,完全沒有必要在外頂大眾的風言風語,你可以不喜歡她們的招搖,但不能否認她們卻也勤勤懇懇的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美國大公司招聘一般會想方設法避免領導一言堂的情況,總是由幾個參與面試的同事投票決定。不能否認,領導有最終決定權,但大家都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力,而且大家都會儘量professional的集中探討應聘人的能力,而不是他們的家族背景。在學術界,你的博士導師姓甚名誰,遠比你老爸是誰重要的多。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ci8l.html

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般高校招聘的程式都是在10月左右發“英雄貼”,1月截止,2月電話面試,3-4月邀請到校園來面試,4月會做出最終的決定。目前美國各大高校招聘老師都進入了尾聲,我們學校電話面試也快結束了。今年到處找工作都不容易,來應聘的人多,能進入電話面試的人已經是算專業對口、資歷出眾了,接下來就是看看他們到底是否名符其實,以及與我們學校的文化合拍不合拍,也就是所謂的個性測試。電話面試的30分鐘雖短,但也能以小見大。我們一般問6-7個問題,從研究方向、教學、到專業知識等都有,也不會與招聘廣告離開十萬八千里的去問,但每個問題都潛伏了許多深層意思,蠻考人的。最後一個問題,也是所有面試都有的問題:你有什麼問題問我們?別看這個問題超級常規,實際上是最需要策略的問題,有人給出了愚蠢的答案,使自己陷於不利境地。

有一位申請人前面的問題答的超順利,思維清晰,研究方向有趣——她那個專業的老師聽到一半,就激動的寫下 “雇傭她吧!”的句子,舉起來展示給大家(當然面試的時候對方看不到我們,我們也不能胡說八道)。誰想到她最後一個問題就砸鍋了。她問了幾個問題,都與“時間管理”有關,她先問了每門課一周上幾次,又問了有沒有研究生助教,還問了學校對於教師的個人研究有多少支持。本來,這些問題都不是無理取鬧,如果我們邀請她來面對面的談,可能都不那麼刺耳,可電話面試裏問這些問題就極度不合時宜:教授都猴精猴精的,你問了半天,言下之意是不是不想幹活呢?老師上班的時間本來就比別的工種有彈性,課餘不少人也都有自己的一攤子事情,這些都是心照不宣的,但也沒學校要招個擺明車馬就一門心思、想方設法減少工作量的人啊。

這些問題,不僅顯示了她將來有工作偷懶的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顯示出她欠缺大局考慮,繞來繞去都是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對學校沒有承諾,光想著學校怎麼為我,沒提出我怎麼為學校了。標準正確答案應該是:我想要拿到終身教職,貴校有什麼具體要求?(顯示我有在此長久工作下去的意願,而且願意為更高的目的而努力。)你們學校的學生都有什麼特點?(要教好課就得瞭解學生。)貴系今後幾年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是什麼?(我想為將來的發展做貢獻。)貴校什麼時候能給我回音?(我想要這個工作!請快聯絡我!)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cnub.html

當所有人都想得一樣,沒人在思考

 

我是個連唱卡拉OK都唱不好的音樂白癡,所以前幾日聽NPR時竟然學習到了關於中國古樂的新知識:中國古樂的“和”,說的是所有的樂器演奏同一組音符,百樂齊鳴。西方音樂卻截然不同:西樂的“和”,包括幾個聲部和不同樂器演奏不同而相輔相成的幾組音符——由不同而產生“和諧”。這不僅僅是樂理的分歧,反映的更是兩個不同的哲學體系。

由此我想起最近在一本心理書《影響力》裏讀到的名句:“When everyone thinks the same, no one thinks.” (當所有人都想得一樣,沒人在思考。)這本書雖然學術價值不高,但勝在通俗易懂,用了不少故事講了人對其他人施加影響的幾個辦法:互換、一致、社會認同、喜愛、稀缺資源、權威等。這些辦法在廣告、市場行銷等行業早已被廣泛使用,它們如此行之有效,如不細加思考,可能我們都不能抗拒這些強大的影響力。關於“社會認同”一條,此書講了一個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集體自殺事件“人民聖殿教”的故事。極具個人魅力的教主鐘斯經過20多年的精心經營,將一個小基督教會發展成加州很有政治影響力、組織嚴密的大教會。為了躲避媒體對於這個實質為脫離《聖經》教義、只准進不准出的邪教的懷疑與曝光,鐘斯把1000多名忠實教眾集體搬遷到南美洲圭亞那,建立了一個烏托邦式與世隔絕的小城。1978年11月,加州眾議員裏歐賴恩到這個小城瞭解民情,當幾名教友想要跟隨議員離開的時候,“人民聖殿教”的武裝衛隊向他們開火,打死了議員以及3名隨行記者,裏歐賴恩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名殉職的議員。鐘斯自知罪責難逃,當晚命令全體教眾服毒自殺。年輕的母親領過氰化物,先給孩子們喝,然後自己喝,幾分鐘內就在劇烈的抽搐中痛苦的死去,這一恐怖的過程被所有排隊領毒藥的人看在眼裏!一般來說,人們的自然反應當是保命,然而,竟然少人恐慌,少人跑,多數人都毫無掙扎、安然服毒倒下,僅有少數人沒有喪失理智並且逃過了衛隊的處決,最終導致了918人死亡的屍橫遍野。

“人民聖殿教”事件背景十分複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相關文獻,我在這裏只想談“社會認同”的巨大影響力。教主鐘斯再有魅力,也很難對上千人實現直接的精神控制,但他只需要控制一小部分核心人物,便可以實現“中央集權”。就像很多牧民都說,趕牲畜的時候,僅僅趕頭畜還不夠,必須使得一小部分牲畜跟隨頭畜,那麼其他的牲畜就會乖乖跟上。當“人民聖殿教”的教眾被高度隔離,他們對於對錯的唯一辨別標準就是周圍人的行為,即使荒誕不經,在強大的“大家都這麼做了,肯定沒錯”的從眾心理中,也變得合理起來了。人類歷史上這樣的集體瘋狂,難道還少嗎?!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cp6a.html

 

沒有鄉土情節的美國人

 

最近《經濟學家》有篇文章,說目前經濟危機限制了美國的人口流動,工作難找,加上多數人倚仗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人們寧願幹不喜歡的工作也不敢輕言放棄。另外一點就是房市猛跌,房主無法輕言搬家,也只好滯留當地。企業無法吸引外地人才,造成了惡性循環。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人口流動是傳統的一部分,初次見面的人,很少會互問祖籍,一般也無法分辨人家是哪里來的,即使是我這樣一張黃面孔,只要說流利英語,也不會有人問我是不是中國人。而美國連鎖企業非常強勢,雖然東西南北有口音、風俗等差別,卻是到哪里都可以找到相同的速食店和超市,甚至建築也有很多相似,輾轉各地的人雖多,融入當地卻相對容易。有些搞銷售的人,甚至每兩年就搬一次家,這在鄉土情節嚴重的中國人眼裏,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我看過一個研究,說美國人一輩子平均要搬11次家。有沒有這麼誇張啊?可仔細想想,也是,人們小時候跟著爸媽就搬了兩三次,搬進大學宿舍算一次,工作以後更是從租房一步步走向房奴,少說也得搬個7、8次,象我這樣的世界移民更是在不同的大陸搬。按照美國人的說法,就是“工作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我現在的學校只有1/4的學生住校,大部分人都在外租住,住的不爽就搬,光大學裏就搬3、5次了,反正單身漢行李又不多。

美國人也沒有落葉歸根的概念,他們年紀大後會從空巢的大房子裏搬到南方的老人公寓去,享受陽光與溫暖,又不用再打理物業,這些銀髮族被稱為“候鳥”。當然,他們還是會儘量往子女附近搬。我的一個老教授前兩年當了外公,馬上放棄住了30年的城市搬去千裏外女兒的城市,儘管那個城市民風保守,他也一個朋友沒有,去了立馬投入教會,參加大量老人活動,又闖出一片天地,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的開拓精神和勇氣。畢竟美國到哪里都要開車,老人家開車危險,我有個朋友曾經和一名90歲老司機迎頭相撞,真是“馬路殺手”。和子女互相守望但保持一定的獨立生活空間,並且有自己的朋友圈,是美國老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不過我覺得物質與工作機會的誘惑再大,也抵不過人的慣性。《經濟學家》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想安定下來,不想再到處流浪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czbs.html

我眼中沒有醜小鴨:我的教育哲學

 

去年中學校慶,我的同學打電話來邀請我回去聚會,接電話的我母親抱歉得說我已經身在國外無法出席。我收到他們寄來的聚會照片後不禁思緒萬千:當年的同學們過得都不錯,老師們卻已年華老去,當年的種種師生恩愁,又浮現在了我眼前。

我似乎從來都不是讀書那塊料子,雖然腦子不算很笨,但屬於集中力不強、思維和業餘活動都過分活躍那種中等學生,在分分要命的中國中小學教育中,我是徘徊在班上排名20左右的學生,自然不可能得到太多老師的重視。更糟糕的是我從很早就呈現出在數學方面的弱勢,在中學以後因為遇師不淑,學習數理化的興趣銳減。雖然語言和文學方面有些許天分,但是出於實用的考慮,還是選讀了理科。偏偏高中我們班主任分別是物理和化學老師。我母親還清楚得記得,一次家長會後,老師把她和其他幾位“差生”的家長留下,告訴他們:你們的孩子估計連大專都讀不上了。在這樣的壓力下我的學習成績不升反降,還把興趣轉移到漫畫上,在高二一度掉到全班最後幾名,形狀超級淒慘。

我父母自然是非常著急,後來惡補之下,高三終於挪前了。其實我不算是好強一族,而是憋了一肚子氣:要考好些,不能再讓老師看不起!到了高考放榜的那天,我的物理班主任指著我說不出話來——我的數學考了全班第二!我想他可能根本沒有想到他眼裏的醜小鴨也有超常發揮的一天,但我永遠都不會感謝他對我的“教導”。

大學裏我為一個貌似十分嚴厲的老師做實習,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卻對於他的學生很寬容,他教會了我:年輕人的潛力無限,不要輕易打擊他們,路易士康庸碌一生,到了50多歲才厚積薄發,搖身一變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大師,你怎麼可以在學生還不到20歲的時候就蓋棺定論呢?

我從此認定:作為一個老師,我的責任是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不是否定他們的能力。我會責備學生不努力,但不會說:“你沒有天分,永遠也學不好。” 把學不好完全歸咎于學生的能力不足上,這完全是在推卸責任!雖說1%的天分至關重要,也要99%的汗水才可以成功。天才畢竟是少數,努力的人都可以在社會中獲得一席之地,我又有什麼特權去將他們的期望和理想揉成廢紙呢?

就像在網路上不少人用惡毒的詞語罵人,是的,罵人是“白癡”或者“sb”可舒一時口舌之快,但那有建設性嗎?那幫助解決了什麼問題嗎?對於社會有什麼貢獻嗎?很遺憾,世界上這樣以自我為中心且短視的人太多了,多少人被這些混蛋摧毀了追求夢想的信心!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d1dx.html

文憑與財富,孰輕孰重?

 

這兩天連續看到了幾篇文章,一是講義大利華人以金錢論英雄,文憑不值錢;二是今年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空前艱難;三是《紐約時報》的文章《我們所熟悉的大學已走向末路》指出美國研究生教育過分脫離實際。說的都是文憑貶值的事情。的確,如《紐約時報》指出的,高等教育如今是個高投入、低成效的行業,有很多弊端遭人詬病。中國大學嚴進寬出,邁出校門後卻找不到工作,直接體現了大學知識與現實的脫節;美國大學則是寬進嚴出,文憑含金量高,卻一樣存在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因為美國研究生特別是博士教育目的是培養研究人員和教授,不少人寫了一堆不解決任何有價值的問題的paper,沒人讀,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到頭來卻發現並非人人都有做研究的潛質。

羅賓遜爵士在TED會議上的精彩發言就幽默的指出:我們的教育集中培養上半身,孩子越大,教育越集中在他們的腦袋,還偏向理性分析的左腦。藝術與人文總是在圖騰柱的最下層,為什麼?因為西方現代大學系統和工業革命並行,培養的都是符合工業革命需求的技能,舞蹈、音樂、繪畫這些很難賴以謀生的技能就被擠到了一邊。可是隨著大學的發展,大學教授越來越成為隔離在象牙塔中特殊的一群,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理想來教育學生,怎麼會產出形式多樣的人才來呢?

教育是個大課題,文憑只是代表其階段性成果的一張證明,絕對不能用於衡量人的成功。如果教育本身存在諸多問題,文憑又能代表什麼呢?但是,今天的金錢,也不能代表明日的財富。“讀書無用”論調是大毒草,書絕對要讀,關鍵是怎麼讀!我碰巧又看到著名作家Malcolm Gladwell的新書《Outliers》,主題是時勢造英雄。他舉了一群在20世紀初移民美國的東歐猶太人為例。這群人和同期的歐洲移民(愛爾蘭與義大利人)都生活在社會底層,教育程度低,其不同之處在於:猶太人四海為家,一般不當農民,聚集在城市裏,因而具有一些在城市裏能用得上的技能,比如制鞋、裁縫、賣雜貨等等。而且,因為猶太人常受歧視,練就了他們無比的韌性和與人打交道的無畏。這群人從新移民首個落腳點——紐約入境後,即使一句英語都不會說,也能比其他移民找到更多的機會。書中一名新移民,在街上賣魚時發現美國人無論多窮都願意買成衣。他經過仔細觀察,找到了兒童服裝這個商機,他那做裁縫的妻子沒日沒夜的幹,他沿街叫賣,居然慢慢的建立起了自己的服裝王國。

但是,故事的啟示並不只是“勤奮就會成功”甚至“讀書無用”。將近一個世紀以後,一名學者找到了這些早期移民的子孫,集中研究他們的職業。那些最早的成功商人,他們子孫是否“富不過三代”?還是都步祖輩的後塵成為了商人呢?答案居然完全相反:這些人的子女一般仍是子承父業,然而他們的孫子輩全成了律師、醫生或者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很顯然,這些人的子女因為看到了父輩的成功歷程,學到了經商的技巧,因而能把家業做大,有足夠的資金不是光用來經商了,而是投資到孫輩的教育裏——因為他們不願意他們的子女重複父輩的辛勞,因為他們認識到教育的價值!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daro.html

我的打工經歷:為今年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加油

又進入了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季節,今年就業市場相當不景,相信各位大四同學也非常苦惱。想起我在大學期間打過好些各種各樣的工,寫下這篇回憶,給正在找工作的朋友們打打氣。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靠自己雙手的工作是低賤的,別看現在我是大學教授,如果不是簽證的限制,我也想利用週末去打工呢(動物園在招看農場動物的暑期工哦,呵呵)。

以前提過,我在高中撿過易開罐,上大學後我決定要找能夠提升自我價值的工作,掙錢倒屬次要。第一份工作是週末為某麥片做超市推銷。我其實是個臉皮很薄的人,天知道怎麼會去幹這個。幸好不用計件,而且超市員工都是很好相處的年輕人。不幸老闆是個中年臺灣人,動手動腳不說,還帶我們去過一次夜總會,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見殘敗的玫瑰還敢賣100元一朵……做了幾個月後這份工作便無疾而終了。不久那個巨型超市也倒閉了,麥片公司卻一直還在,甚至遠渡重洋後還見過它們家的,親切。之後,也有老鼠會性質的隱形眼鏡公司騙我買了一副隱形眼鏡,後來轉賣給一位元真需要眼鏡的朋友,他戴後很不適應,弄得我極其尷尬後悔,發誓今後再不碰這種需要拿親友開刀的行業。

之後我就做了兩份大學生基本都做過的家教。其中一個學生是四年級小學生,我教了她兩個月後英語和語文都有極大提高,她媽媽很高興,可也不給我漲工資。我不滿卻又不好意思提,後來就不回人家電話了,現在想起來處理的非常不成熟。

打工的突破在大二,我的一個老師需要會AUTO CAD的學生做一個專案,我立馬說,我會啊。老師高興的說,那好,下星期項目下來了你就來幫我。一轉身,我馬上捧起AUTO CAD教程猛啃:其實我一點都不會!但時不我待,就這樣在一個星期內我學會了軟體的皮毛,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子披掛上陣。也是老師寬容,否則這三板斧糊弄的了誰啊!後來我去面試一家平面設計公司,當場考試軟體,馬腳可就露了唄。

利用自己的專業打工可以說是正途,幹我們設計這一行這種機會也比較多,不過都需要那種豁出去的膽大。大三期間我在某野雞出版公司幹了幾期雜誌,大四後邊考研究生邊準備畢業設計。這畢業設計專案上哪兒找呢?我想到了系裏那個出了名專業牛但脾氣暴躁的老師,他自己開公司,拿起電話我就撥了他的號碼,俺不是特別突出的學生,他記不得我,可沒關係,大不了他說“不”嘛,碰釘子總比畏縮不前強,呵呵,誰知這會我又撞大運了,正好他需要繪圖員,就這樣我進入他的公司幹了將近9個月,也發現原來他面噁心善,對學生呵護有加,畢業答辯的時候還不避嫌的為我們極力爭取。

不到一年以後,研究生院還沒開始上課呢,俺和兩位朋友合辦的書店就開業了,那是我們的第一次創業,一直守了四年,錢沒有賺到,苦頭倒是吃了不少,也是難得的人生經歷吧。其間我還東一榔頭、西一斧子的到處給人搞點設計,後來繼續創業做廣告公司……來了美國以後,平時在學校當助教,第一個暑假經妹妹介紹為某NGO打了兩個月雜,後來應聘到學校夏令營做接待員,一半的時間是夜班,只有我一個外國學生,雖然年紀最大卻常聽不懂客人的話,記得一個女生把ipod落在宿舍裏,她的父親把氣都撒在我身上……嗨,不要太在意,就什麼都挺過來了。

現在想起來過去十年我幾乎沒有什麼時候是只幹一項工作的。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去做,沒機會就創造機會去做。這些經歷雖然不都與我的專業有關,但後來都是俺申請博士、工作的亮點。今天創業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了,年輕人最忌眼高手低,從低踏實做起,總有登上高峰的一天。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dm20.html

海灘動物……Theo Jansen(kinetic sculptor)

 

「金門大學島」......私校期望能招收十至十六萬名陸生!

20所院校 想赴金門招陸生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縣報導】

2009.06.08 03:21 am

政府計畫開放陸生來台,金門縣政府相中這塊教育產業,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規畫「金門大學島」,已有廿所院校準備到金門設分校招陸生。

承辦「金門大學島」計畫的樹德科技大學藝文休閒處長洪春棋表示,目前在立法院審議的「大陸地區來台就學及停留辦法草案」,陸生來台設限嚴格,計畫一年開放兩千多個名額光是國立名校都不夠分配,遑論分配給一般私校,「前進金門興學,最能解決兩地教育問題。」

洪春棋表示,離島地區的金門,不受陸生招生名額百分比限制;從國家安全考量,金門隸屬福建省,是連接兩岸的臍帶,不可能被大陸接收,「設大學島招收陸生,是兩岸紅、綠、藍陣營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發展可期。」

金門縣政府已選定八筆、廣達一百卅四點四公頃的縣有及國有土地,規畫「兩岸交流教育園區」,出租給台灣各大學設置分校,每校分配二點五公頃校區,全區約能招收十至十六萬名陸生,循小三通模式前往就學。

目前已有國立高雄大學等廿所學校,表達赴金門設置分校意願,初期先利用金門現有空間開學分班,四年內完成分校工程。

金門縣政府評估,金門大學島計畫如果實行,光出租各校土地租金,縣庫一年可進帳十八億,每名陸生一年學費、生活費以廿萬元計,招滿十六萬人,即可創造三百廿億經濟效益。

對台灣私校而言,「金門大學島」可解決學生來源不足及教師失業問題;大陸生則有機會上大學,發揮一加一大於三的加乘效益。

【2009/06/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