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6/8

沒有鄉土情節的美國人

 

最近《經濟學家》有篇文章,說目前經濟危機限制了美國的人口流動,工作難找,加上多數人倚仗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人們寧願幹不喜歡的工作也不敢輕言放棄。另外一點就是房市猛跌,房主無法輕言搬家,也只好滯留當地。企業無法吸引外地人才,造成了惡性循環。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人口流動是傳統的一部分,初次見面的人,很少會互問祖籍,一般也無法分辨人家是哪里來的,即使是我這樣一張黃面孔,只要說流利英語,也不會有人問我是不是中國人。而美國連鎖企業非常強勢,雖然東西南北有口音、風俗等差別,卻是到哪里都可以找到相同的速食店和超市,甚至建築也有很多相似,輾轉各地的人雖多,融入當地卻相對容易。有些搞銷售的人,甚至每兩年就搬一次家,這在鄉土情節嚴重的中國人眼裏,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我看過一個研究,說美國人一輩子平均要搬11次家。有沒有這麼誇張啊?可仔細想想,也是,人們小時候跟著爸媽就搬了兩三次,搬進大學宿舍算一次,工作以後更是從租房一步步走向房奴,少說也得搬個7、8次,象我這樣的世界移民更是在不同的大陸搬。按照美國人的說法,就是“工作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我現在的學校只有1/4的學生住校,大部分人都在外租住,住的不爽就搬,光大學裏就搬3、5次了,反正單身漢行李又不多。

美國人也沒有落葉歸根的概念,他們年紀大後會從空巢的大房子裏搬到南方的老人公寓去,享受陽光與溫暖,又不用再打理物業,這些銀髮族被稱為“候鳥”。當然,他們還是會儘量往子女附近搬。我的一個老教授前兩年當了外公,馬上放棄住了30年的城市搬去千裏外女兒的城市,儘管那個城市民風保守,他也一個朋友沒有,去了立馬投入教會,參加大量老人活動,又闖出一片天地,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的開拓精神和勇氣。畢竟美國到哪里都要開車,老人家開車危險,我有個朋友曾經和一名90歲老司機迎頭相撞,真是“馬路殺手”。和子女互相守望但保持一定的獨立生活空間,並且有自己的朋友圈,是美國老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不過我覺得物質與工作機會的誘惑再大,也抵不過人的慣性。《經濟學家》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想安定下來,不想再到處流浪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文章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czb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