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篇博客上看到:“Made in China”決定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而“Made by China”決定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外商投資在中國的產出計入中國的GDP,而不是中國的GNP。因此,統計上所顯示的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只是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想問問看,GDP與GNP究竟有何不同?——上海錦繡路 喬傑
GDP(國內生產總值)和GNP(國民生產總值),都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用來衡量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水平的統計指標。
其中,GDP指的是在一國國土內所有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和資源等,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並實現銷售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它包括本國企業在本國內投資帶來的產出,以及由外國企業在東道國投資(即FDI)所帶來的產出;
GNP是指由一國國民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一定時間內生產並銷售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它僅包括本國國民(企業和個人)在外國投資帶來的產出,並不包括外國人在本國投資帶來的產出。
從根本上而言,兩者並不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它們都是對一國一定時期內產出水平的衡量。但從GDP和GNP的含義仍然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存在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前者是根據屬地原則來衡量一國財富的,後者則是根據屬人原則來衡量一國財富的。
一般情況下,當一國處于資本流入大于流出的發展階段時,它的GDP會大于GNP;反之,當一國處于資本流出大于流入的階段時,GDP則會小于GNP。
就當前世界的主要資本流動方向來看,歐美日發達國家是主要的資本凈流出國,而發展中國家則是主要的資本凈流入國。這意味著,對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用GDP統計出來的產出水平,會大于用GNP統計出來的產出水平。但這是否就表明,用GDP統計出來的發展中國家產出水平,無法真正反映該國的實際產出效率呢?
實際上,與GNP相比,GDP的統計指標,能夠較為真實地反映一國經濟發展所具備的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如上所言,GDP是由屬地原則決定的產出指標,也就是所有由GDP統計出來的產出,必須依附于一國國土之上。這意味著任何產出———無論是本國居民生產投資帶來的,還是由外國居民生產投資所帶來的———的實現,都必須和這個國家的各種要素相結合,包括這個國家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市場以及制度,從而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推動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與GNP相比,GDP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較好地體現了一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首先,與GNP相比,GDP的規模體現了一國經濟對資本的吸收能力。一國要將資本投入轉化為有效的最大產出,必須在軟硬件上具備相當的基礎。具體而言,硬件包括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人才隊伍的培養、消費能力的積累等;軟件則包括社會文化制度的健全、市場機制的完備、消費意識的轉變、產品品牌的建立等。所以無論是派生于國內自有資本,還是派生于外國直接投資,GDP增長都是和一國的投資環境息息相關。只有好的投資環境,才能帶來GDP 的不斷增長。
其次,與GNP相比,GDP的質量體現了一國各種生產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程度。要素稟賦優勢的比較,是當前全球資本流動配置的依據所在。資本只有在和國家的優勢資源相結合的情況下,才能產生最大的產出。在一定發展階段,大量引進外資,並將它與本國的優勢資源相結合,無疑可以較大地提高本國資源的利用效率,包括解決就業、推動技術進步、提高管理能力、減少資源能源消耗等。因此,GDP的有效增長,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本國各種要素資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
最後,與GNP相比,GDP的結構體現了一國的真實社會福利水平。一般而言,在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人們會對生態環境、社會保障、公平正義等福祉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將促進經濟重心從“物”到“人”的逐步轉變,促使產業結構從以制造業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的逐步轉變。如何更好地改善國民的生存環境、提供更多的公共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現社會公平發展等等,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優化GDP的結構,才能得以實現,包括單位GDP能耗的降低、產業結構的調整、再分配機制的構建等。GDP結構的合理變遷,無疑可以較好地推動本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李志青/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
施顏祥:平均GNP 今年努力追上南韓
- 2011-05-03
- 中國時報
- 【陳宥臻/台北報導】
台灣每人GNP(國民生產毛額)連續六年輸南韓,經濟部長施顏祥昨日在立法院表示,「今年會努力追上韓國」,施顏祥同時表示,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希望能維持在五%以上。韓國去年GNP為二○七五九美元,主計處則預估,今年台灣每人GNP會突破二萬美元大關,來到二一三九六美元。
國民黨籍立委丁守中昨日在立法院提到台灣每人GNP何時能超越韓國?施顏祥表示,匯率變動很大,也會影響GNP數字。不過,今年台灣要達到五%經濟成長目標應不成問題,GNP可否超越南韓,「今年會努力看看」。
同時,對於工研院擬開課教導廠商規避勞基法,經濟部長施顏祥昨日在立法院上詢答時,公開對勞工朋友表示歉意,並承諾會盡快對外公布報告結果。
工研院院長徐爵民表示,調查報告已經於上周六(四月卅日)送交經濟部;技術處長吳明機表示,目前看來不當開課是基層疏失,經濟部會繼續調查,了解是否涉及管理階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