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5

日本重回零利率....澳洲利率維持在4.5%

刺激經濟 日本重回零利率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10.10.05 02:49 pm

日本央行將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從現行的0.1%下調至0~0.1%,重回零利率時代,圖為現任日本央行總裁白川方明。
路透

日本央行今早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決定實施進一步貨幣寬鬆政策,並將基準利率從現行的0.1%下調至0~0.1%區間,等於採取零利率政策,以期刺激經濟復甦。

貨幣政策委員會經過兩天會議,9位委員全票通過這項政策。日本央行自2008年12月以來一直維持利率在0.1%,如今重回零利率時代,顯示日本政府對經濟的憂慮,由於日圓升值和持續通貨緊縮,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成長疲軟。

央行在發展聲明說:「儘管日本經濟仍呈現溫和復甦跡象,但由於海外經濟減緩,和日圓升值對企業信心的影響,日本復甦腳步受到拖累。」在物價穩定之前,央行將維持零利率。

***********************************************************

澳洲不升息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10.10.05 04:48 pm

澳洲央行貨幣決策會議今天決定,現金利率維持在4.5%不變。

市場原本預期澳洲將升息一碼以抑制通膨竄升,但澳洲央行今天卻意外宣布連續第5個月維持利率不變。

澳洲央行表示,由於通貨膨脹溫和、和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決定暫不調整利率,但強調未來仍有升息可能。

【2010/10/05 聯合晚報】

中國有2萬3813個漢字姓氏....最長姓氏:「夥爾川扎木蘇他爾隻多」

中國最長姓氏「夥爾川扎木蘇他爾隻多」

【中央社╱台北5日電】

2010.10.05 05:07 pm

收錄中國歷代漢字姓氏的「中國姓氏大辭典」近日出版,共收錄2萬3813個漢字姓氏,仍在使用的有7000多個,筆畫最少的姓是「一」,字數最多的是藏族十字姓「夥爾川扎木蘇他爾隻多」。

中國姓氏無奇不有,東西南北、上下左右不僅是方位詞,也是姓氏,而「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7件事也是7個姓氏。

新華社報導,由中國科學院姓氏研究專家袁義達和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編纂的「中國姓氏大辭典」,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錄歷代姓氏專著、古今文獻資料、考古發現和近代人口普查資料的各種姓氏。

作者歷時40年,共收錄2萬3813個姓氏,其中單字姓6931個,複姓和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筆畫最少的姓有1筆,筆畫最多的姓有30筆。

除漢族以外,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也使用漢字姓。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國人姓氏超過7000種,漢族和少數民族姓氏大約各佔一半。

袁義達說,中國人姓氏以漢字形式表達,這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不同。自從秦朝以來,中國漢字姓氏一脈相承,從未間斷。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姓是風姓,最早的氏是伏羲氏、神農氏、女媧氏等。在中國商周時期,姓與氏有區別。至秦漢時期,姓和氏合二為一,互為稱呼,或稱姓,或稱氏,並以父傳子模式代代相傳,2000多年來不變。

「中國姓氏大辭典」中收錄的漢字姓氏多達2萬3813個,但中國人最常用的還是李、王、張、劉、陳、楊等常見姓氏。

據專家研究,中國100個常見大姓約佔中國總人口的85%,他們在各地的分布有規律,且決定各地總人群的遺傳組成。

袁義達說,中國姓氏具有3個明顯特徵:一是以父系方式遺傳,類似於人類Y染色體的遺傳;二是環境、氣候、疾病等因素對姓氏沒有選擇性,因此姓氏是中性的;三是姓氏是人類社會進化中的文化產物,是社會結構中一種血緣關係的符號,可以從文字史書中追溯傳遞的痕跡。

【2010/10/05 中央社】

統計:十年來富豪人數成長6千人、窮人增加13萬人

十年來 富豪倍增 豪宅多十倍

  • 2010-10-05
  • 中國時報
  • 【陳宥臻/台北報導】

 

影音》5大風水豪宅 身價5年翻1倍

影音》5大風水豪宅 身價5年翻1倍

     國內豪宅隨富人激增,十年來,富豪人數成長一倍多、豪宅成長十倍。

大聲公行銷顧問執行總監田大權表示,十年前以台北來看,約僅有三百戶的豪宅,現在則有三千多戶,若以銀行業者的估計,

國內身價達十億元以上的富人,也就是可以買得起豪宅者,目前有一萬兩千多人。

     豪宅的第一個起漲波段是在二○○○年,當時單價是八十到一百坪、總價達六千萬元是豪宅門檻,如今,豪宅門檻拉高至二億元左右,單價最高達到一百八十萬元左右。

     田大權指出,十年前開價達到每坪七十萬元的豪宅,「就被人說是瘋了」,現在高級地段的豪宅,每坪開價一百八十萬元至二百萬元都有。

     去年,新板特區的豪宅也突破一億元。信義之星在預售時,每坪單價五十至六十萬元,現在是一百五十萬元,部分在預售時進場的富豪,等成屋時轉手,就淨賺千萬元以上。

     田大權表示,銀行有非正式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有達到身價十億元以上的富人,有一萬兩千人,這些都並非都是繳稅大戶,有些是擁有雙重國籍的台商。

十年前,國內的富人大約是五千八百人。

     豪宅其實不是只有買外觀,田大權指出,豪宅的總地坪要達到五百至八百坪,才具有豪宅經濟效益,因為豪宅買的其實是燙金地段。

     到底怎樣的財力才能負擔的起豪宅,田大權分析,若以台北為例,以最高階的受薪階級來看,在一般的狀況來看,最高只能負擔六千萬元的房子,要達到億元的水準,通常都是企業老闆。而一至兩千萬元的房子,多是換屋族的市場,千萬元以下產品則是首購族市場。

 

*****************************************************

史上新高!全台153 萬戶入不敷出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8/23 04:11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台灣貧窮家庭到底有多少?目前符合內政部貧窮線的家庭有十.八萬戶,但許多家庭雖未落到貧窮線以下,所得卻是入不敷出,新貧及近貧家庭愈來愈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去年收入最低二十%家庭(約一五三.八萬戶),可支配所得低於消費支出,平均每戶透支金額暴增至三萬六九七元,創下史上新高。

平均每戶透支暴增至3萬餘元

主計處日前發布最新「家庭收支調查結果」,去年國內家庭總戶數七六八.八萬戶,平均每戶所得總額一一二.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一.九七%,已連續兩年減少,是歷年來僅見。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則是八十八.八萬元,較前年減少二.八五%,同樣連續兩年減少,並創史上最大減幅。

若將國內家庭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平均每一等分代表一五三.八萬戶,去年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只有二十八.二萬元,為近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大減七%,減幅遠大於所得較高的家庭。

去年所得最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為一七九萬餘元,較前年僅減少二.四三%;所得次高二十%家庭,可支配所得減少一.八三%。

不過,所得最低二十%家庭,去年平均消費支出三十一.三萬元,高於可支配所得二十八.二萬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平均每戶家庭透支三萬六九七元,透支金額創史上新高;二○○二年網路泡沫時期,所得最低二十%家庭透支一萬三○二元,也遠低於去年的三萬餘元。

由於收入減少、支出卻略增,去年家庭平均每戶儲蓄金額只有十八.二萬元,為近十八年來新低,並較前年減少二.六萬元,減幅高達十二.七%,是有史以來減幅最大的一年。

若以儲蓄率來看,去年全體家庭平均儲蓄率下降至二十.五%,更是近三十二年來新低。

另,各縣市貧富差距也相當大,去年台北市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一二四.六萬元最高,其次依序是新竹市一一三.四萬元、新竹縣一○一.一萬元。至於家庭所得較低的縣市,依序是雲林縣六十一.五萬元、嘉義縣六十三萬元及花蓮縣六十五.六萬元,雲林縣平均家庭所得,還不到台北市的一半。

主計處官員表示,台北市工商業發達,新竹縣市則有科學園區,提供較多就業機會,因此家庭收入較高;雲林、嘉義、花蓮等縣以農業為主,家庭收入相對較低。不過,官員強調,家庭收支調查樣本只有一萬三千多戶,部分縣市樣本數有限,恐難兼顧代表性,因此,縣市排名較不具嚴謹統計意義。

***************************************************************************

 

低收入戶破10萬 史上新高

2009-11-30

中國時報【曾薏蘋/台北報導】

內政部公布今年第三季台灣低收入戶,首度突破十萬戶,創歷史新高;低收入戶人數近二十五萬人,佔總人數比率一.○八%。

此外,全台低收入戶最多的前三名縣市分別為台東縣、澎湖縣及屏東縣;低收入戶最少的縣市為桃園縣、新竹縣及台中縣。

內政部社會司長黃碧霞表示,低收入戶逐年增加,除與大環境不景氣有關,也因為九十七年社會救助法放寬補助對象限制,符合申請資格者增加有關。

至於低收入戶最多縣市,內政部統計處統計長陳敬宏表示,這些地區老年人口多,工作機會少,加上金融海嘯,不少原住民失業返鄉,申請者倍增。

內政部統計,今年第三季低收入戶數達十萬二七五九戶,創歷史新高。低收入戶人數二四萬九八三四人,占總人數比率一.○八%。十年前低收入戶數五萬八三一○戶,但今年第三季已高達十萬二七五九戶,與去年第三季九萬五二五戶相比,增加一萬二二三四戶。

依低收入戶人數計算,十年前低收入戶人數十三萬六六九一人,今年第三季增加到二四萬九八三四人,若與去年第三季二一萬七四○○人相比,增加三萬二四三四人。

縣市部分,台東縣低收入戶佔總戶數比率為四.四六%,占總人數四.二%,為全台低收入戶最多的縣市,其次為澎湖縣,戶數為三.九五%、人數三.五一%;第三為屏東縣,戶數為二.五○%、人數一.八七%。

黃碧霞表示,內政部目前要求地方政府,對於低收入戶申請者的查核,核算後雖然資格不符,實際情況卻需要幫助,以老人為例,即可發放中低老人收入補助,盡量做到以實際需求為主。

她強調,內政部已研商修改社會救助法,將重新訂定貧窮線標準、整體結構性協助中低收入戶、強化脫貧措施等,預計明年二月提出修法版本。

(本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

台灣窮人越來越多

ETtoday 更新日期 :

2006/12/18 15:38

記者: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台灣窮人越來越多
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今年前三季的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雙雙改寫歷年新高紀錄,而這些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顯示了如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會」即將來臨。
台灣的窮人感覺上有日益增多現象,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前三季國內的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
雙雙改寫歷年新高紀錄,顯示「感覺」正以現在進行式的方式推進。


根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國內的低收入戶高達8萬6702戶,去年同期則為8萬3135戶,平均每天有9.7戶人家淪為低收入戶。


在人口數部分,今年前三季低收入戶人數為21萬1975人,比去年同期的20萬6431人,增加5544人。
內政部的統計顯示,國內低收入戶是從民國86年起逐年增加,過去6年來,低收入戶戶數每年多出4877戶,也就是以平均6.53%的速度增加。

人數方面,則是每年平均上升7.59%,背後代表每年有1萬3832人淪為下層社會。


此外,依主計處統計,2004年最高前20%家戶所得已成為最低20%所得之6.03倍,比1980年的4.17倍高出許多。


顯示台灣貧富差距嚴重惡化,貧窮的人愈來愈多,沒有錢生活,導致自殺事件頻仍,已成為國人十大死亡因素之一。
所謂M型社會,是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研究自1990年代,日本社會經濟歸納的結果,根據他的說法,隨著社會發展失衡,富者愈富,而許多中產階段漸漸淪為中下階段,形成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階層的卻逐漸消失不見,形成兩端高峰、中間低落的現象,就像是英文字母的M字型一樣。


他認為,1985年開始的「新經濟」浪潮,像是長期經濟衰退、政府的錯誤政策、,數位化經濟、產業外移、失業率增加、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成長,以及少子高齡化等等,是造成M型社會的最大原因。由於大部分墮入貧窮區的多為沒有保持一定的競爭力者,所以,大前研一一在書中特別提到教育改革與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沒有性經驗 ....也可能罹子宮頸癌

沒有性經驗 也可能罹子宮頸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即時報導】

2010.06.02 12:22 pm

沒有性行為,仍罹子宮頸癌!

31歲的林佳姿是國內首部「子宮頸癌癌友紀錄短片」的女主角。

三年前被診斷出子宮頸腺癌,她沒想到從來沒有性經驗,竟也罹患子宮頸癌。

萬芳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賴銘基表示,

臨床觀察,大部分子宮頸癌患者都維持單一性伴侶,

甚至極少數病患未曾發生過性行為。

呼籲女性應抹片加疫苗,確保健康。

【2010/06/02 聯合晚報】

*********************************************************************

沒性經驗 也可能罹子宮頸癌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我沒有性經驗,還是得了子宮頸癌!」卅歲的林小姐說,本來擔任網頁美編的她,兩年前,陰道突然連續一個月分泌不明血絲,上婦產科檢查,赫然發現已罹患子宮頸癌第二期。
萬芳醫院婦產部主治醫醫師林德熙說,子宮頸癌發生原因,主要仍是因性接觸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引起;

沒有性經驗,還是需定期做相關檢查,包括乳房超音波,或人瘦瘦的,腹部卻鼓起來,得小心有否卵巢方面的問題,也可用肛診或超音波做子宮篩檢;

一旦有過性行為,都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本文轉載自聯合報 2009.10.25)

*************************************************************************

未曾性行為 也有子宮頸癌危機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02/04 00:07"  鍾佩芳/台北報導
久未性行為、未曾性行為、或戴保險套從事性行為都不代表不會有子宮頸癌,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王功亮昨(3)日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只要藉由皮膚黏膜的接觸就會被感染,不一定要有插入行為才會有。
針對馬偕醫院136位罹患子宮頸癌且做子宮切除病友做調查,發現有44%的患者將子宮頸癌初期症狀與日常生裡作混淆〈罹患子宮頸癌初期症狀有異常出血、月經時間增長或出血增加、分泌物增加、腹部隱隱作痛等〉,王理事長表示,一般而言,正常女性分泌物像蛋清一樣,若分泌物呈黃綠色且有嚴重的惡臭味,可能為陰道發炎或是有子宮頸癌,需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才行。
有近4成病友在大意輕忽之下,就沒做任何處理,「沉默」以對;而有57%病友罹癌前從未做過抹片檢查,錯失及早發現良機,「忽視」預防檢查重要性;此外,75%病友即使感受到生理異狀,仍覺得子宮頸癌不會找上自己,採取「否認」態度;種種消極態度拖延之下,使得一發現癌症病灶就得要切除子宮。
病友周媽媽也表示,在50歲那年,出現白帶太多、分泌異常的狀況,但由於生活忙碌不以為意,偶然就醫順便做抹片之後,才抹出人生噩耗—子宮頸癌,她嘆氣說:「當時生活都忙,大小事情都繞著自己跑,怎麼會知道是這種生理異常狀況竟然是子宮頸癌?」由於發現時已經是侵襲癌,因此只能切除子宮換取健康,留下心理遺憾。當了六年的「沒有子宮的女人」,如今告別低潮,挺身呼籲女性別再大意,要積極預防子宮頸癌。
太早有性行為(18歲前)或是性伴侶過多者,都應在有性行為後的三年做抹片檢查,王理事長表示,女性在時十幾歲時子宮頸發育未完成,若從事性行為,會造成子宮頸發育本來應走這條路,但因過早有性行為,而走另外一條路的情況發生。

因性行為普遍提早,希望能在女性國中時開放全面施打疫苗;因目前疫苗施打年齡為9~26歲,對於年長者,再未來十年內也會有疫苗可施打。
另,抽菸也是罹患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之ㄧ,王理事長表示,抽菸會使免疫力下降,易誘發全身癌症。
王功亮理事長表示,女性應每年定期做抹片檢查,才可以早期發現,不過目前年年有做抹片的女性比例僅3成左右,再加上可能有偽陰性問題而未檢查出病變,因此若加上疫苗接種,早期防堵HPV,則可以更全面有效預防子宮頸癌。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204/128/1zz57.html

**********************************************************************

預防子宮頸癌 每年必做抹片
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2010/02/04 00:07" 史倩玲
許多人認為只要是處女或是每次性行為戴保險套,就不會得子宮頸癌。但台灣婦癌協會理事長、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主任王功亮指出,處女也會得子宮頸癌,戴保險套也無法預防。
王功亮表示,容易得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有三種,分別是過早開始性行為、性伴侶多以及吸菸者。這三種族群容易得子宮頸癌,是因為過早開始性行為時,子宮頸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容易感染;性伴侶多容易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吸菸者則是因為免疫力較差,容易感染人類乳突病毒而罹癌。
由於許多醫師大力呼籲防治子宮頸癌的重要,許多人也誤以為只要自己沒有過早發生性行為、只有單一性伴侶、每次性行為都使用保險套,甚至沒有性經驗就不會感染。王功亮強調,這種觀念大錯特錯。在子宮頸癌患者中,也有不少是處女,這是因為導致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不需性行為,只要有摩擦接觸就會感染,因此就算沒有性行為也有可能罹癌,而保險套根本無法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
消極心態拖延病況
根據台灣婦癌醫學會進行的「子宮頸癌病友現況調查」發現,子宮頸癌病患在罹癌之前,對於身體健康警訊及應採取的預防作為,都存有「沉默、忽視、否認」的消極心態。
王功亮表示,女性應該每年定期做抹片檢查,才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目前年年有做抹片的女性比例僅有3成左右。
輕忽病狀 癌症上身
調查顯示,21%子宮頸癌患者初期沒有徵兆,44%的患者症狀類似生理期問題,包括「感覺到經期出血量增加、經期時間變長、分泌物變多、腹部隱隱作痛」等,也因此近4成病患在大意輕忽之下,不做任何處理。
另外,有57%病友罹癌前從未做過抹片檢查,忽視預防檢查的重要性;75%病患即使感受到身體有異狀,仍覺得子宮頸癌不會找上自己,採取否認態度。由於一般人對於身體採取消極態度拖延,使得病患一發現癌症病灶,就得面臨切除子宮的命運。
面對子宮切除的問題上,由於害怕失去女性身體重要部位、擔心後遺症、失去生育能力,因此仍有21%病友陷入是否切除子宮的兩難。而已經罹癌的患者中,有83%考慮讓下一代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希望下一代別再重蹈覆轍。
王功亮表示,子宮頸癌是HPV人類乳突病毒持續的感染造成,以台灣來說,HPV第一次感染有8成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而且有5成機率感染到致癌型HPV;致癌型HPV重覆感染後,大多在中年時期釀成子宮頸癌。不過,王功亮也表示,臨床上曾看過一位年輕女性,從初次性行為到癌前病變時間不到1年。由於從感染病毒到形成子宮頸癌的時間無法確定,王功亮表示,每年抹片加疫苗的方式,才能完整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204/131/1zz6i.html

**********************************************************************

十年無性行為 竟患子宮頸原位癌
  • 2010-10-05
  • 新聞速報
  • 中廣新聞/張文祿

    很多女性朋友誤以為沒有性生活,就可以不用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這是錯誤的觀念!日前一名41歲的吳姓婦人到童綜合醫院婦產科就診,意外發現罹患子宮頸原位癌,令她感到錯愕,幸好及早發現。

    童綜合醫院婦癌科主任劉錦成表示,吳姓婦人表示已經有10年沒有性行為,一直認為不用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沒想到一檢查,卻發現異常,讓她覺得錯愕,無法接受。

    醫師表示,婦人罹患子宮頸原位癌,建議她接受子宮頸錐狀切除手術,術後情況良好。

    劉錦成主任說,臨床上常見婦女因為喪失配偶,覺得已經沒有性行為,就不用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只要有過性行為,就會引發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這種病毒會一直存在陰道及子宮頸,仍可能會發生病變。

    醫師表示,大多數的子宮頸癌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經過階段性變化才形成癌細胞,首先會在粘膜上皮內發生,才逐漸的往四周增生發展,侵蝕皮下的基底膜、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

    至於要如何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劉錦成主任指出,建議施打疫苗,以及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疫苗約有七成的保護力。另外應該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只要30歲以上,免掛號費,婦女朋友應多利用。

 

人與細菌之戰 ....超級細菌反撲

防超級細菌 勤洗手不必驚慌
  • 2010-10-05
  • 中國時報
  • 【張翠芬、謝菀婷/台北報導、仇佩芬/台北報導】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台灣已經發現首件NDM-1抗藥性細菌,但強調該名病患並不會造成社區傳染,民眾不需恐慌。(王遠茂攝)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台灣已經發現首件NDM-1抗藥性細菌,但強調該名病患並不會造成社區傳染,民眾不需恐慌。(王遠茂攝)

國內首度檢驗發現超級細菌,日前在印度受傷返台治療的患者,腸道中竟然有超級細菌的蹤跡。負責照料患者的台北榮總強調,患者在住院期間都是住在隔離的單人病房,患者也未趴趴走,排泄物都是依感染廢棄物處理,沒有感染醫護人員或其他病患的問題。表為重大病毒細菌比一比。張翠芬整理。

國內首度檢驗發現超級細菌,日前在印度受傷返台治療的患者,腸道中竟然有超級細菌的蹤跡。負責照料患者的台北榮總強調,患者在住院期間都是住在隔離的單人病房,患者也未趴趴走,排泄物都是依感染廢棄物處理,沒有感染醫護人員或其他病患的問題。表為重大病毒細菌比一比。張翠芬整理。

     國內首度檢驗發現超級細菌,日前在印度受傷返台治療的患者,腸道中竟然有超級細菌的蹤跡。負責照料患者的台北榮總強調,患者在住院期間都是住在隔離的單人病房,患者也未趴趴走,排泄物都是依感染廢棄物處理,沒有感染醫護人員或其他病患的問題。

     主治醫師、台北榮總一般外科陳俊仁醫師表示,患者本身沒有感染症狀,但為了慎重起見,院方採「多重抗藥性感染」的嚴格管理,醫護人員和患者接觸時一律穿戴口罩、塑膠手套、隔離衣,訪客也須穿隔離衣才能探視,病患身體恢復良好,但傷口仍須回診追蹤。

     陳俊仁說,患者返家毋需特殊隔離,但院方提醒他要做好個人衛教,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與健康即可。

     面對大家的關注,患者表示「謝謝關心,能回家很開心。」平常有在運動的他,預估很快就可復原,所屬電視台也提供無限期支薪公假,讓他能夠好好休息。

     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疾管局決定讓帶菌者返家是正確的,因為醫院的病患身體比較虛弱,一旦接觸到超級細菌,還是有可能被感染,通常身體沒傷口就不容易被傳染,但當身體內有「弱點」,例如腸道腹瀉有微小傷口時,超級細菌就可能伺機攻擊。

     超級細菌會不會在社區傳播?黃立民說,社區民眾通常比較健康,患者排泄物經下水道稀釋,傳染力即大大降低,民眾只要做好基本的清潔、消毒及洗手等衛生習慣,就不必太擔心。

     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表示,超級細菌並不是沒藥可醫,怕的是,醫生不知道病人被感染了這株細菌,沒對症下藥;被傳染者如果沒有警覺,出現感染症狀就醫時,醫師按照「標準治療」給藥,根本無法殺死這株細菌,除非第一線的醫師夠警覺,及時用最後一線的抗生素老虎黴素及克痢黴素,才能「制住」這株細菌。

     衛生署疾管局昨天證實,日前在印度受槍傷的我國籍攝影人員,被檢出帶有NDM-1超級細菌。由於此細菌主要透過手術或傷口處理等侵入性醫療處置,造成病人伺機性感染,因此外交部特別提醒國人,即日起前往印度經商或旅遊時,如需接受當地醫療服務,應特別注意防疫問題。

     外交部及領務局同時提醒國人,若有需要前往印度,可在行前向疾管局查詢相關疫情訊息;而在印度境內,國人若如有緊急需要協助,可立即撥打我駐印度代表處緊急連絡電話9810-502-610,主動請求協助。

*******************************************************

超級細菌帶原者曝光 衛署對蘋果日報開罰(2010/10/05 10:43)

在印度遭槍傷的柯姓攝影師,在當地就醫時感染帶有抗藥性基因的肺炎克雷白氏菌(NDM-1),所幸未發病,屬於腸道無症狀帶菌者。﹝圖/資料畫面﹞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4日才公布台灣出現首例超級細菌NDM-1感染者,今天(5日)就決定對蘋果日報開罰,原因是把帶原超級細菌當事人照片登在報紙上,署長楊志良表示,「也許蘋果日報經費比較多,所以我們就開罰」;楊志良也說,一定擋不住超級細菌,但也不是隨便就會感染,必須透過傷口傳染,最重要是提升醫院感控能力。
台灣出現首例超級細菌NDM-1肺炎克雷白氏菌感染者,因為檢出該菌的個案並未出現感染症狀,屬於腸道菌移生(colonization)、即腸道無症狀帶菌者,非屬法定傳染病病例,疾管局決定讓感染者回歸社區,引發外界高度質疑。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昨天即已表示指出,個案並無傳染之虞,可以進行正常生活。
上午立院開議前,楊志良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為是第4級傳染病,依法不能隔離,只能讓帶原者返家;而且當事人是一個健康的帶原者,經過與專家討論,認為留在醫院內反而容易造成院內感染。楊志良強調,這個健康的帶原者,回到社區反而是比較安全的。
楊志良也說,我們一定擋不住超級細菌,因為超級細菌有健康的帶原者,有時處於潛伏期,就像登革熱一樣,但不可能因此停止一切經濟活動不讓人進出,最重要是提升醫院感控能力,即便如此,也不是隨便接觸或吐痰、咳嗽就造成感染,絕對不會像新型流感一樣,因為傳染途徑不同,超級細菌要經由傷口,就像以前B型肝炎,不是那麼容易傳染。


楊志良說,「它是一個問題,但絕對不是馬上會變成一個全國性公共衛生的大危機」,衛生單位也會持續追蹤。此外,蘋果日報把帶原超級細菌當事人照片登在報紙上,楊志良表示,雖然媒體都知道帶原超級細菌當事人是誰,但不能把照片登在報紙上,所以衛生署就開罰,開罰金額照規定辦理。
台灣電視節目《食尚玩家》外景隊在印度遭到槍擊,造成兩名攝影師彈受傷,儘管兩人目前已無生命危險,由於印度當地正是超級細菌NDM-1的發生地,衛生署當時即擔心超級細菌恐會透過醫療行為危害2人健康,因此研擬提供必要協助,預防2人遭感染。

***********************************************************************

人與細菌之戰 超級細菌反撲

?
人們手上都有密集如麻的細菌,平均約100種。兩個人擁有的相同菌種只不過13%,換言之,每個人手上的細菌多數都是獨一無二。(網路圖片)

8月11日據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報導,一種無藥可治療的新型超級細菌NDM-1正在全球蔓延,至少令170人感染,其中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
超級細菌是如何產生的?抗生素藥廠如何應對?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增強自身抵抗力?這場人與細菌之戰將走向何方呢?

文 ◎ 王凈文
這世界與其說是人類的,不如說是細菌的。凡是有人的地方必然有大量的細菌,沒人的地方也有細菌。比如在阿根廷缺氧、含有大量劇毒砷化物和特高堿度的火山口狄亞曼特湖中,就存活著數百萬隻超強生命力的細菌。環顧四周,空氣、水、食物、人體、物體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細菌,我們的牙刷上至少有200萬個細菌,辦公桌上2,000萬個細菌,手機上的有害細菌比馬桶把手多18倍。由於生活環境不同,我們手上有一百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菌,而且兩個人擁有的相同菌種只有13%,偵探家們正致力於用人手上的專屬細菌來辨識罪犯。
相生相剋的人菌大戰

儘管微米(μm)級的細菌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但它們卻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在1928年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黴素之前的數千年裡,人類死亡的頭號殺手就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各種炎症。青黴素的發現和提純無疑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自1941年青黴素應用於臨床後,人們相繼發現了上萬種抗生素,其中二百餘種抗菌藥物應用於臨床,使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了十多歲。在抗生素的黃金時期——二十世紀60到80年代,不少人興奮的認為,人類終於戰勝了細菌,成為微生物世界的主人。


2009年11月4日,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的青黴素樣品。(Getty Images)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事情在悄然變化。以青黴素為例,剛投入使用的時候,一天用100、200個單位就很有效了,後來使用劑量不得不增加,如今即使是治療普通的呼吸道炎症,一袋注射用生理鹽水中就得加入1,000萬個單位的青黴素,用量上升了數十萬倍。這是由於細菌產生了抗藥性,人們因此發現了很多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Superbugs」。正如中國古人所說,這世界是相生相剋、此消彼長的,人類與細菌的大戰,更加快了細菌的反撲進程。
超級細菌不是一種細菌,而是一類具有抗藥性能的細菌的總稱。隨著時間的推移,超級細菌的名單越來越長,包括產超廣譜大腸埃細菌、多重耐藥銅綠假單細胞菌、多重耐藥結核桿菌、泛耐藥肺炎桿菌、泛耐藥綠膿桿菌等很多類型,其中最常見、最著名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MRSA)。當年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黴素時,用來對付的正是這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能引起皮膚、肺部、血液和關節的感染。
抗生素造就了「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是如何產生的呢?目前更多的微生物學家相信,細菌在接觸抗菌藥物之前,就已存在具有耐藥性的突變株,而抗生素的使用,只是人為的對細菌群體進行了干預選擇,殺死絕大多數普通細菌,令原先數量微小、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存留下來,並開始大量繁衍,從而佔據主導地位。因為「超級細菌」是先天存在,細菌的耐藥性不可避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對此不可控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學家、醫學家開始呼籲:阻止「超級病菌」流行的重要手段,便是立即停止濫用抗生素。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隨著抗生素的普及,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耐青黴素的超級細菌,使青黴素的藥力越來越弱。於是在1959年人類又合成出一種半人工半天然的甲氯西林,能殺死耐青黴素的超級細菌。不過僅僅兩年之後,在英國倫敦就出現了耐甲氯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MRSA已經成為全球發生率最高的醫院內感染病原菌之一(也被列為世界三大最難解決的感染性疾病首位)。目前大約30%的人的鼻腔中都生長著MRSA這種抗藥病菌,在健康人的皮膚上也經常發現,一旦它們進入人體內引起感染,治療過程就非常困難。
美國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報導,1975年美國醫院發現MRSA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總數的2.4%,1991年上升至24.8%,2003年則達到了64%。後來人們發現對MRSA還有效的只有萬古黴素。不過很快就出現了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簡稱VRE),VRE已成為美國醫院感染監測與控制系統認定的第二大醫院內感染病原菌。VRE感染主要造成肺部、腹腔、血液、手術傷口、泌尿道感染,致死率最高可達73%。
超級細菌變變變!

如果從弗萊明1929年發表《論青黴菌培養物的抗菌作用》論文算起,抗生素與人類疾病的作戰已歷時81年,曾經因為抗生素的殺菌威力而一度近乎絕跡的細菌又捲土重來,如結核菌等。更要命的是,今天的結核病病菌多數是具有強耐藥能力的「超級細菌」,人類彷彿又回到了無抗生素時代。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將近1,000萬個結核病病例,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結核病,單在中國大陸就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450萬。

早在2005年3月3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就稱,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預測,2010年人類所研製的所有抗生素都將無法對付「超級細菌」,而且這種現象最短將持續五年,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會橫行到2015年才會遇見新對手。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而1999年則增加為2,000萬。美國1982至1992年間死於傳染性疾病的人數上升了40%,死於敗血症的人數上升了89%。目前英國每年死於MRSA感染的病人至少有1,000人,而美國每年因「超級細菌」死亡的人數高達1.8萬例,超過了2005年美國死於愛滋病的1.6萬人。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教授喬治.波斯特不無憂慮地說:「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的話,相信在2010年,人類就可能遭遇災難性的悲劇!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如今不但萬古黴素不管用了,就連最新開發的linezolid(雷奈佐利)在美國上市僅一年多,就發現有數株抗藥性細菌了。開發一種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而一代耐藥菌的產生只要兩年的時間,抗生素的研製速度已趕不上耐藥菌的繁殖速度,這也是專家們的擔憂所在。目前很多廠家已經放棄研製抗生素,因為他們失敗的頻率太過頻繁。
目前常見的抗生素(Antibiotics)有五大類型:一: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包括青黴素Penicillins,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非典型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二,氨基糖甘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Macrolide;四,四環素類抗生素Tetracycline;五,氯黴素Chloramphenicol(全合成抗生素),除此之外,還有全合成的兩類抗菌劑:奎諾酮quinolone,以及磺胺類抗生素sulfonamides。這些抗生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或蛋白質的合成,影響細胞膜的滲透性,或抑制核酸的複製等過程,在抑制細菌生長的同時,也傷害人類正常細胞,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見藥七分毒。
現在醫院的真實情況是:明明知道病人是細菌感染,但各種抗生素用上後都沒有效果,最終眼睜睜看著病人死亡。研究發現,醫院是產生超級細菌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傳染上超級細菌的地方。為了阻止細菌跟隨衣物首飾傳播,目前英國醫院已規定醫生一律穿短袖,這樣便於手臂的消毒,而且醫務人員不許帶首飾和領帶等。經常洗手消毒是避免傳染的首選方法。
英國:超級細菌源自印度!

今年3月,孟買(Mumbai)P.D. Hinduja國立醫院的醫師在《印度內科學會期刊》(JAPI)發表文章,稱發現一種多重抗藥性超級細菌,這比8月11日引起軒然大波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柳葉刀傳染病)早了好幾個月。他們稱Hinduja醫院去年8至11月發現超級細菌22例,「此趨勢令人擔憂」。

《柳葉刀》的聯合報告由31位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英國健康保護署(HPA)和印度馬德拉斯大學的醫學研究者共同完成,第一作者是馬德拉斯大學庫馬拉薩米醫生,但最後定稿是由卡迪夫大學的沃爾什(Timothy Walsh)教授負責。報告稱,他們去年首次在一名曾到印度接受手術的瑞典病人身上發現一種特殊的酵素,能使細菌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產生抵禦能力。由於最早在印度發現,他們將其命名為「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脢1,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NDM-1)」。


2010年8月13日,比利時安特衛普的Ziekenhuis大學的微生物實驗室對外宣佈,今年6月一名巴基斯坦裔男子在該院死於超級細菌NDM-1引發的感染。圖為該實驗室的Herman Goossens教授。(AFP)

NDM-1不是一種新的細菌,而是一種特殊的酶,它能夠進入大多數細菌的DNA線粒體中存活,從而使細菌產生廣泛的耐藥性,NDM-1以DNA結構出現在基因片段中,被稱為質體,它可以在細菌中自由複製和移動,從而使這些細菌擁有傳播和變異的驚人抗藥潛能。它能讓細菌產生一種酶,來破壞beta-內酶胺類抗生素的環狀結構,從而使藥物失效。

研究發現,NDM-1幾乎可以抵禦除替加環素、黏菌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而且很可能在不久後就產生對這兩種抗生素的抗性。


報告還指出,他們發現37位英國感染者中,至少有17人在過去一年中曾經前往印度或巴基斯坦,他們中又至少有14人曾在這兩個國家接受包含腎臟移植手術、骨髓移植手術、透析、生產、燒傷治療或整容手術等治療。因此,報告推測這類攜帶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可能源自南亞地區,特別是印度,並建議英國的病患慎重考慮前往有關地區就醫。
印度:跨國公司的陰謀!
這個建議引起了印度醫療旅遊業強烈反彈。印度醫療水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但醫療費用只有西方國家的10%或20%。據調查,目前每年有110萬人次的外國人到印度進行醫療旅遊。在印度完成一個心臟搭橋手術僅需6,500美元,而在美國則需要3萬至5萬美元。
印度衛生部門表示,人類已經在自然界發現多種「超級細菌」,美國、英國、希臘、以色列等國都曾有發現,印度很可能只是個受害國,憑藉那些案例就斷言「超級細菌」源自印度,「這不公平,這是跨國公司的陰謀。」
他們甚至指出,柳葉刀報告背後有利益集團的操縱,因為研究人員得到了美國惠氏藥物公司的資助,他們稱目前對NDM-1超級細菌還暫時有效的抗生素:替加環素,正是由惠氏公司最早開發的。此藥2006年上市後的前半年銷售額就達2,700萬美元,預計今年全球銷售額可突破15億美元。

外界認為,上述報告出台或許會進一步助長惠氏替加環素在全球範圍內的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