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

往生彌陀淨土、兜率淨土修持難易比較(常照法師)

    往生彌陀淨土、兜率淨土修持難易比較

 

常照法師

 

   前言

  大德,當您未探討「二處淨土往生因緣比較」前,請先看「佛說佛名經」,以便認識「西方極樂」和「娑婆世界」的時間對比。還能認識其他佛國的時間,這樣您更能瞭解娑婆人類百歲壽命,等於他方國土的剎那。

  《佛說佛名經》云:「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諸佛如來,所有壽命長短等不?』

  佛告諸比丘:『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劫,於袈裟幢世界為一日一夜。若袈裟幢世界碎金剛佛國土一劫,於不退輪吼世界善快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

 

  娑婆世界自生至滅為一劫,名為賢劫。一劫分為四中劫,即成、住、壞、空。每中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由一增一減的所成數目如左(人壽最高八萬四千歲):

  84,000×100×2=16,800,000年(一小劫)

  16,800,000×80小劫=1,344,000,000年(娑婆世界生存時間)

  如果以廿四小時計,娑婆世界一小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等於「西方極樂世界」十八分而已。

  60分×24=1440分

  1440分÷80=18分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概念,出自「淨土」思想,「淨土」思想是佛陀滅度後(大約公元二、三世紀),印度有幾位聖者首先發揚。當初世親菩薩造「往生淨土論」,龍樹菩薩主張,十方佛國皆有淨土,只要隨眾生因緣根基,認真修證即得往生。

  東漢明帝以後,佛經陸續傳入中國,而淨土思想隨之傳入,淨土思想發展後,民間信仰也漸漸變化,東晉時代,道安法師,引導一些弟子專修「彌勒淨土」。道安法師的弟子慧遠,則極力弘揚「彌陀淨土」。因為遠公極力弘揚的關係,所以自遠公以後,西方淨土信仰,比兜率淨土信仰盛行世間。

  到了初唐,《淨土十疑論》、《往生安樂集》、《淨土論》問世以後,「兜率淨土」思想更加沒落,為什麼?這三論之作者因為偏愛「西方淨土」,在有意無意中,將兜率淨土的殊勝處,貶去它的真實價值。

  「兜率淨土」思想另一沒落原因,就是歷史上一些政客,利用神道出機,或著造偽經,以彌勒下生,天下太平為號召,愚惑群眾來滿足個人政治慾望。唐朝武後是其中一位,由唐至宋,尚有多起,民初以來民間信仰,暗中也有一大變化,因此造成一些人對於「彌勒信仰」產生錯覺,也導致一些大師不敢弘揚。這也是沒落原因之一。

  當前臺灣的淨土信仰,「西方淨土」有大部份的人極力弘揚,所以信徒日增。「一貫道」傳道法義內容,雖然有「彌勒」色彩,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尤其是「彌勒下生」因緣,又把眾生誤導,這方面又使眾生錯覺和懷疑「彌勒淨土」的真實性。有些佛教徒,認為「彌勒」是一貫道的信仰對象,佛教徒不可信仰。也有些不明經義的佛教徒訛傳,不是將兜率內外院混淆不清,就是大膽假設,現在信仰「彌勒法門」不是時候。這種人當然還有很多莫名其妙的高見。這攪亂視聽的音聲,如不引經明確更正,殊勝的「彌勒淨土」,永遠不能弘揚於世。這種妄見的人,會誤導眾生錯失往生「兜率淨土」的機會。

  今根據淨土有關的教典,抽出幾段經文,供同修參研,以便依經精進至實際,以免訛修訛傳,誤己誤人。

 

 

   淨土之共同點

  「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兜率內院」也是淨土。「西方」是娑婆世界外,十萬億佛土中,其中一世界。「兜率」是本土中,欲界第四天之「兜率內院」,眾生能往生這二處世界,個個皆得「不退轉於無上道」(遲速有分別),不是一般淺見的人說:「往生兜率將來還要來人間受生死輪迴。往生西方可直修至補處,不必再受人間生死輪迴。」

 

  《無量壽經》卷下:「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又說:「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

  這是說明得往生彌陀淨土者,絕對不退轉,可是聞此經後,願意往生者,即得往生?當然要看個人是否「專心信受,持誦本經,講誦本經,講說佛法一切善行。」世尊又說:「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

  得往生的條件包括不「犯五逆罪」,不「誹謗正法」。如果一位進修「西方淨土」的弟子,因偏愛自修的宗派,可是不理解別宗法義,也不明白別處淨土殊勝,隨意出口批斷者,必負「誹謗正法」之罪,因為別宗宗義,也是出自世尊金口,請諸位大德出言謹慎。

  從上面三段經義看,得往生「西方淨土」者,由信仰、意願、守戒、懺悔,逐步進修,所得往生效力。絕對不是淺薄的相信,就能往生,切勿訛傳,使聞法者在進修中懈怠。諸位應該明白,要立地成佛者,不能不放下屠刀,然後好好禮佛,懺除已往業障,不然的話,往生前眾業現前纏身,看你怎麼跑得了。

 

  那麼皈依彌勒菩薩,求生「兜率淨土」,是否再退墮,受六道生死輪迴?

  《上生經》云:「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又說:「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經中所說,歸依彌勒,作彌勒弟子,將來往生「兜率淨土」後,不只「得不退轉」,還能得到「授記作佛」。佛陀的開示保證,弟子們應該可以放心,如果還不相信者,請看「彌勒上生經」。

 

  往生「西方淨土」和「兜率淨土」還有一共同點,根據「西方淨土」諸經說,修西方極樂得往生者,有阿彌陀佛、千化佛、諸大菩薩授手迎接,往生「彌勒淨土」亦有千佛授手迎接。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

  今吾人居住之世界稱為「閻浮提」或「娑婆」,世界自生至滅稱為「賢劫」,「賢劫」中有千佛出世,「賢劫千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第五尊「彌勒佛」。今「彌勒佛」在「兜率內院」為「補處菩薩」,所以「兜率內院」稱「彌勒淨土」。法華經所說,生「兜率天」,即是往生「彌勒淨土」。

  《上生經》說:「值遇賢劫一切佛,遇星宿劫諸佛世尊。」無論「十方一切佛」或「賢劫千佛」,佛佛平等。求生「兜率淨土」有賢劫千佛授手迎接,彌勒尊佛放光迎接,還有兜率內院諸天子雨曼陀羅華迎接,這是何等殊勝。

  吾人是賢劫眾生,累劫以來已結無量冤親因緣,這些冤親未解脫前,必受五濁惡世六道生死痛苦,所以他們應該急速得到濟度。大家同心協力,使本土速速淨化,是順理成章的努力意念,所以求生「兜率」,再下「閻浮提」度盡冤親,修行才有真實意義。

 

 

   淨土之不共同點

  「淨土」是清淨環境,無五濁垢穢的國土。聖者所居的地方叫「淨土」。經中稱為「佛國」或「佛土」、「淨剎」。

  淨土在經中分為三類:

  自受用土:又名「寂光土」,或名「不共土」。是佛尊本身之業感報土。佛陀福慧究竟圓滿,所感得的清淨土。仁王經說:「三賢十聖居果報,唯佛一人登淨土」。

  他受用土:是佛陀為十聖菩薩所創設。十聖菩薩有十地不同程度,地地必要提升,以至於「等覺」。所以佛陀必幫他們創造淨土,以作教授「十波羅蜜」之用,使地上菩薩得分證真如,以便達到究竟圓滿。

  攝眾生土:又名「應化土」。是攝持眾生作教育度化之淨土。如西方「彌陀淨土」,東方「琉璃淨土」,東方「阿佛土」,兜率內院「彌勒淨土」等。攝眾生土分為三類菩薩不共土,是佛與菩薩共(類似他受用土)。一、三乘共土,是佛、菩薩和二乘。二、聖凡共土,有凡夫也有聖人,包括佛、菩薩、二乘、天、人等。

 

 

   彌陀淨土為大乘不共土

  西方淨土,有人認為西方淨土皆是菩薩,內中之聲聞乘以因位說的。

  《阿彌陀經》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極樂國土的眾生,皆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菩薩之名,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

  經中又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往生論》世親菩薩說:「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世親菩薩認為「西方淨土」是大乘不共土,所以內中無二乘、女人及根身不完整的眾生。在《往生論》中他又說:「眾生如不修五念門得圓滿者,是不能隨意往生其土。」(五念門修持下段再說)

  也有人認為「西方淨土」是聖凡共土。因為得往生者,有三品九生之位,有二乘也有凡夫,應該屬於攝化之聖凡共土。

  可從「觀無量壽經」深入探討,除了上品上生位,須臾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其他品位,必經蓮池蓮花,一番改造,清淨似蓮花才得出來。改造時間如左:

  上品中生位,「往生者生彼國七寶池中︰︰經宿則開。」

  上品下生位,「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西方一日一夜,娑婆世界一劫)

  中品中生位,「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開敷,經半小劫成阿羅漢。」(七日等於娑婆世界七劫)

  中品下生位,「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下品上生位,「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住其人前︰︰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七七日娑婆世界已經過四十九劫)

  下品中生位,「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過六劫,蓮花乃敷︰︰聞法後發無上道心。」

  下品下生位,「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劫,蓮花方開︰︰聞法歡喜,發菩提心。」

 

  《無量壽經》卷下云:「西方極樂的邊地,有胎生疑城,唸佛不專而往生疑城者,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這五百年不是人間五百年)

  從前面幾段經文得到瞭解,小根基的人不是隨意得往生,就是能往生者,必受蓮池蓮花或疑城胎生,一段長期間業識改造,至某一部份業識清淨似蓮,才夠格入淨土世界。「西方淨土」是大乘不共土,這是不用懷疑的,發願往生者必依經加強功行,切勿懈怠以免自誤。

 

 

   兜率淨土為聖凡共土

  彌勒淨土:有兜率「天上淨土」和娑婆的「人間淨土」。兜率內院是娑婆世界補處菩薩所依止的地點,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一樣,是一種固定公式。今彌勒菩薩為兜率內院天主,正為諸天眾及無量聖眾說法,周邊也有他方來的諸大菩薩,五百億天子,以及人間往生的佛陀四眾弟子,所以說「彌勒淨土」是聖凡共土。因為求生「兜率淨土」將來往生者,即刻於蓮花上花開見佛。

  《上生經》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求生「彌勒淨土」者,往生容易,解脫急速,因為還得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赴龍華三會,聽彌勒佛說法而證「法眼」,「授記」未來作佛。

  《上生經》說:「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下生經》說:「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憐憫眾生,令得法眼。」(法眼就是菩薩位)

 

 

   生彌陀淨土修因

    明彌陀本願發心修行

  根據《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的說明,無量劫前,閻浮提在「世自在王如來」的時代,有一位國王聽佛說法後,即棄王位出家,法號謂「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

  出家後的「法藏比丘」,在佛前發無上菩提心,希望將來作佛時功德勝過十方一切佛。「法藏比丘」受「世自在王如來」鼓勵後,再發「四十八條大願」,這些心願是包括如何莊嚴淨土,如何度化眾生。

  他發願後,即勇猛精進,修習諸行無量功德,以便莊嚴未來所要成就的「極樂國土」。在因位的「法藏比丘」,歷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自利利他。

  在自利方面:

  他不生起貪慾念,瞋恚念,愚痴無明念。

  他不貪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修持中忍受無量無邊苦難。

  他常常憶唸過去佛,所修的善根行。心常寂靜,遠離虛妄,堅守誠實正行。

  他對佛法僧寶絕對相信,並尊重三寶,恭敬三寶。

  他非常註意身口意三業,不譏笑他人過失,舉止行動不失威儀,心常清淨無貪無染。他依真諦法門,來種植眾德之本。

  在利他方面:

  他不斷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六波羅蜜利樂眾生。

  他遠離粗語,以溫和面貌,關愛的語言,饒益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功德成就。

 

  這種自利利他的行持,做為眾生榜樣,使無量無數眾生發菩提心,也得到身心自在。

  對於過去諸佛所尊重、恭敬、供養的工作,未曾間斷,如是經過無量百千萬劫,親近一切佛,並種植眾德,以此成就最初所發大願,莊嚴「極樂國土」完成最上圓滿。真是「無量比丘僧,唯一廣大心。」彌陀有大願心、大努力、大犧牲,才有十萬億佛土中的「西方極樂」最大莊嚴成就。大德們!前車可鑑,咱們應該傚法,發大願心,步其後塵,勿存「共享其成」之心。

 

    信願行之真實認識與修持

  佛法中修持任何一法門,離不開「信願行」三大資糧。

  「信」是信心、信仰、信念、信受等。

  「願」是願意、願力、發願(心)等。

  「行」是行持、修行、修學等。

 

  《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能得到深解與精修者以信入手。淨土法門雖是簡易「得不退轉」,如不具足信心,是不能圓滿達到。

  「信」不是淺薄信仰,也不是若有若無的信心(不是偶而朝朝山,或初一、十五日、六齋日吃素,更不是覺得有時間唸唸佛、誦誦經而已。)

  《無量壽佛經》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三心建立,才是往生「極樂淨土」之根本信心。

  「信心」之建立,首先建立正確人生觀。先想想看人自出世到死亡,是為了什麼而活的?在幾十寒暑中所求的是什麼?又有得到什麼?一生中時時為老病死惶恐,也有突發的事故,無情的天災,兵荒馬亂,烽火連天的人禍,這又為什麼?這些切身的問題,欲求答案,只有從佛陀所說的法義中去瞭解。

  人是活在因果業報中,生由業力來,死是業力的一段結束,一生禍福吉兇皆是滿業,由不得你。

  眾生在三界六道轉變生死,這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人心無常,法界無我,諸法緣生緣滅,切勿迷執這小我而造業。如果太重視這短暫人生,恐怕輪迴不止,苦無出期。但眾生只要能覺悟,就可以解脫六道生死輪迴,得到永遠無盡期的極樂。

  諸位!想想看,人生(器世間)到底有什麼值得追求和貪戀?就是世間上所愛的一切,有求即得,終其究竟又有幾項真實。

  「信」是信佛陀的法語(經藏),看破人生,趨向佛道,皈依三寶。信「十惡業」是輪迴生死的主因。信「四諦法」是解脫之門。信「六波羅蜜」是步上「無上正等正覺」之道。信「淨土法門」是最簡易得「不退轉」之法。信「彌陀四十八大願力」攝持於我。信是學佛之根本信念,如果不能建立佛法信念,或信念不堅固,茫茫苦海,求出無期。

 

  佛陀法語有十足信仰,人生觀即正確,如果是疑信?那就另當別論。信仰後要再進一層踏上「發願」,才得信心十足。

  「願」對於佛法既然生起信心,必要發願,「願」是為了所求滿足,如果不發願恐生退悔之心,因為凡夫多被劣性矇蔽,容易懈怠,所以必加以誓願,執持一生行動。

  法苑珠林說:「凡夫力弱,惡習固多,以住閻浮,其心怯弱,初學是法,恐畏退散,常發大願,扶持此行,乃至終身,無有障惱,隨種善根。」

  《十住論》說:「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卻住,不足為難。若發誓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無大誌故。」

凡夫當如何發願?

  決心脫離娑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超脫三界,並以佛法進修,斷盡煩惱,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誌。

  決心守十善戒,修四諦法、六波羅蜜行,求生彌陀淨土,早證菩提,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誌。

  決心學無量法門,傚法彌陀大誌,駕慈航於苦海,度無量眾生,得生淨土,同證菩提,遇有魔難、挫折絕不退誌。此願與十方佛,菩薩同一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不發願,恐難維持最初心誌,古人所謂「一暴十寒」,一生所求,未能全誌,難成大事,謹記。

 

  「行」是修行,既然發願,應該修行。行有行走的意思,既然欣慕西方發願往生,應該速速起行。

  起行前,先瞭解入淨土之基本條件,如果條件不符合,往生者會被停在邊地的「胎生疑城」,等五百年後審查通過,才被引進。所以必先瞭解「三品九生」之往生資格,而後返觀自己是否「量力進修」?如果入法多年,至今心常罣礙名利,只顧世法,心口不一,貌合心離,到時世緣業盡,想往生者難上加難。

         誠如印順導師說:「有人早作沙門、居士,聽過佛法,也能談些佛理,也能分別善惡,可是依然為非作歹。以為只要臨命終十念或一念『阿彌陀佛』即能往生,這是大錯特錯。或者以為,日常生活無論作好作歹無關緊要,只要臨命終十念,即能往生。何況自己時常唸佛。這種人雖在佛法中,不修功德、不守戒、不持齋,對人對法同樣顛倒,胡作妄為,不但不能勉人為善,反而誤人為惡,實非吾佛弟子。」有些人自認為佛弟子,手掛唸珠,偶而唸唸佛,一生中雖無大患,但也乏善可陳,人生以此為滿足,其實也是可悲的人生。

         所以說佛弟子必量力修學,併負起如來家業。如果當前心力、身力,能挑七十重擔,而不量力負起,只顧守易棄難,無丈夫氣概,這種人必須生慚愧心,痛改前非,不然往生「西方極樂」是難上難。

  年紀老邁老人家,體力衰微,不比年青體壯,知道唸佛好,也該好好唸佛、禮佛,最好在幾年用功,真能達到一心不亂(老人家沒世事憂慮正好用功),才能符合往生西方淨土條件,到時才會「含笑西歸」。用功十足,也要明白去處,唸佛功德盡皆迴向「西方淨土」。尤其是教授者,要有明確指導。

  有關「行」的認知,下段資料,請詳細瞭解。

  根據《阿彌陀經》說:西方淨土的成員,是「菩薩」和「阿羅漢」,眾生皆「阿鞞跋致」。所以佛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最起碼持佛聖號「一日或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至於「觀無量壽佛經」所說,往生「西方極樂」條件,「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些基本之修持工作,行者勿當「馬耳東風」,勿認為有空「唸唸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錯,經中常說「唸佛」得「往生西方」,可是要徹底明白經意,以免自誤誤人。

  所謂「唸佛」,是「想念」和「觀想」,絕對不是「口唸」而心不「念想」。「觀無量壽佛經」內容,前十三觀皆是觀想。從觀想日、水、地,西方國土諸境,大菩薩觀音、勢至。觀想「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萬四千好形,每一好又有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唸佛眾生。是「念」、不是「唸」,經中所說「憶想」,如果真能「心切用功」是謂「唸佛三昧」,修者即得「見佛立前」。

  《佛說般舟三昧經》說:「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唸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中說法不壞色。」

  經中又說:「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

  至於《觀經》所說:「一生造作惡業,應墮惡道,有人教你『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此「稱」即是「稱唸」,所以說「令聲不絕」才是「唸佛」。

  或者一般人會想,一生中不作惡業,當然不墮惡道,平時多少也有唸佛,參加共修,難道臨命終「十唸佛號」,不能往生「西方」嗎?我想是吧!既然今生早有佛緣,歸依三寶,而不好好進修,加強功德圓滿,以增未來解脫因緣,這種懈怠茍安心態,該修不修,該作不作,該度不度,辜負佛恩,已非佛子該有表態,到時世緣業盡恐無佛力接引,好好想想看。雖然今生無甚大惡,可是累世冤債無量,到時業障現前,莫說十聲,就是一「阿」字不一定唸得出聲。還是生前盡心盡力修持。

  經中所說「十念」有多種解說,很多大德認為,一呼吸中唸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總共十次呼吸為「十念」。十念中持續不斷不起妄想雜念。往生要有這種能耐,也該在平時加強自我訓練,訓練中斷盡妄想雜念,以利將來臨命終時十唸完成「一心不亂」,才能得佛接引。

  「十念」在《大阿彌陀經》所說,為「十晝夜」,經中說:「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欲生其剎,十晝夜不斷絕者,命終必得往生,縱不能十晝夜,當絕慮去憂,勿與家事,勿近婦人,端正身心,斷除愛慾,齋戒清淨,誌心憶念彼佛,持誦名號,欲生其剎,只一晝夜不斷絕者,命終亦得往生。」

  觀經所說,下品下生眾生,是一生中五逆十惡之人,在臨命終時,得懺悔因緣而往生,這種情形萬人中難取一人。五逆十惡之人,多數遭橫禍惡死,有人死亡前業障蔽身控心,莫說十念,一念也難,諸位同修趁早懺悔,以免將來未能如願。

  嘉義能仁禪寺,慧深法師在電臺播音中說:「四十年來,臺灣二千萬人口,有四百萬人唸『南無阿彌陀佛』,事實只有四百人往生極樂國土。」這個只有萬分之一成就的數目,真令人擔憂,眾生實在愧對彌陀、觀音。

  「西方淨土」品位,無論是觀經所說「三品九生」,或大阿彌陀經所說「三輩」往生,都無關緊要,重要是因位中的眾生,是否認清自己,認知往生條件和個人修為,不然這空洞妄想,於事無補。

  有一事實,求往生者必有正確認知,切勿把「往生西方」看得太簡單,「事難即極盡努力而成就易,事易即懈怠心生而成就難。」切記。

  求往生者無論出家或在家修士,必要具足三心,要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作為正行,其他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平時多多讀誦大乘經典,或唸佛或禮佛,或八關齋戒等,皆是實質修持、懺悔,而後一切功德迴向發願往生彼國,量力而盡其心,到時必往生無疑。

  至誠心:就是在個人身口意的修持中,必要內外相應,身心合一,不得內存名聞利養之心,外現賢善精進假相,要真真實實求生淨土。在三業中身業禮拜「阿彌陀佛」,佛前真心懺悔。口業者要常常讀讚,讚「阿彌陀佛」的偉大。意業者。全心念想諦觀「阿彌陀佛」三十二相金身。

  深心者:深信之心,深信自己是一位煩惱具足凡夫。無始以來輪迴五趣,不得解脫。今適得人身,又聞佛法,知彌陀四十八宏願攝受眾生,若順其願心修持,必受攝持而往生,如是等深信不疑。

  迴向發願心:就是平生修持一切功德,不論是人天善德、佈施、持戒、十善業、觀想、唸佛、讚禮、讀誦、禮佛、共修,及一切善行,悉皆迴向,願生彼佛國土,口中迴向,心作觀想彌陀。能具此三心,量力盡心,將來必往生彌陀國土。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往生條件,除了上述三心具備,必生其國,其他尚有修持條件,同樣可往生,包括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唸佛、唸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受持五戒、八關齋戒、不造五逆、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有過懺悔,知慚愧心不重造惡業,常常稱名唸佛,稱「南無阿彌陀佛」名。如能至心稱名者,無量無邊罪業種子,得受「佛光普照」自能乾枯消滅,不生起現行。修行心真心誠,萬德自能圓融,到時千佛授手接引。諸位!莫認為困難,諸大菩薩和諸大德能,為什我們不能,所謂:「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卑生退屈。」

 

    唸佛與稱名

  求生淨土的修持法門,除了上述信願行三資糧,及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具備。還有唸佛的定力、定境。所謂「唸佛定境」就是「唸佛三昧」。

  唸佛法門,從淨土相關的經典來看,除了《菩薩唸佛三昧經》、《般舟三昧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最為提倡。

  「觀經」的開始,就是王舍城太子「阿闍世」,忤逆不孝,將父王母后拘禁,時王后禮佛,求佛救度,願離五濁惡世,求生極樂國土。佛陀示現十方淨土給王后「韋提希」選擇,韋提希選上了「西方阿彌陀佛世界」。王后說:「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就是『念』,『正受』就是『定』)。

  世尊向韋提希說:「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繫念』就是把念頭縛在一處。『諦觀』就是仔細觀察。)

  而後佛陀又向韋提希說:「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觀經第九觀,佛陀又說:「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佛,以見一切諸佛故,名『唸佛三昧』。」

  觀經末段,佛陀說:「何況憶念,若唸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分陀利華就是白色蓮花)

  從觀經的內容可瞭解,唸佛求生極樂,佔很大份量,因此,有很多眾生,以「唸佛」為修學課程。

  但是「唸佛」是「稱名」,或是「思惟」,或是「繫念」,或是「憶念」。

  「稱名」就是「唸佛」。但是,「唸佛」是要達到「定心境界」為目的,如,《阿彌陀經》說:「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才符合「唸佛三昧」。切不可做做樣,給人知道我有唸佛,我是一位佛弟子。如果在修持中,每日不能以固定時,持續不斷「繫念」,心想「西方」,或「憶念」阿彌陀佛三十二相,不但不能得到唸佛三昧見十方佛,當世往生時,心也容易「顛倒錯亂」,這樣終不能達成往生西方淨土的願望。絕對不可想,平時有唸佛,即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這是錯誤想法。因為很多死亡前「心亂顛倒」,所以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前面說過,慧深法師在電臺說:臺灣有二千萬人口,四十年來有四百萬人念阿彌陀佛,但是只有四百人得往生西方世界。想想看,這種只有萬分之一的成就。他所說的這個數目,不管是不是正確的,但這之中隱含者另一意義,就是大多數唸佛的人,不明白往生西方極樂的基本條件和修持,也不明白「唸佛」的全部含意,所以不能在唸佛中有一心不亂的境界,當然也有很多修學不全心精進。所以根據經典來看,雖然唸佛的人很多,但實際能往生西方者卻少之又少。

  「念」可讀為「唸」,「唸誦」就是口中發出音聲,所謂「稱名」就是「唸佛」。

  「念」是「憶念」,「憶念」就是「回憶」和「想念」以前的意思。

  「念」又是「思惟」的意思,「思惟」是屬於「禪觀」的「靜慮」性質。

  「念」又是「觀念」,「觀」讀「貫」,是「深思」的意思。「觀念」是人的思想,就是「思想觀念」。

  由字義上瞭解,「稱名唸佛」只是「唸佛」中的一部份修持而已。「唸佛三昧」要達成者,「唸佛」意義必要完全清楚,也要全部修持,才得到「唸佛三昧」的境界。就是沒有「唸佛三昧」的境界,到了臨命終,也不至於「心亂顛倒」。

  「唸佛」是觀經裡,上品上生位「六念」修持之一,包括唸佛、唸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精進具足,才得現出「唸佛三昧」的定境,如果定境不生,亦不至於不得往生「西方極樂」。

  所謂「六念」,如果學佛者,無佛法知見,或少有知見,也難明白「六念」法義,因此,學佛的人一定要精進多聞,充實佛法內容,不然的話,根據什麼修行學佛。事實「有正知見,才有真修行。」

  唸佛:念自性是佛,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既然無差別,因何我作流浪兒?在六道常浮沈,受生死苦煎熬。以此「思惟」好好參悟「自性法身」,誠如蓮池大師說:「唸佛是誰」。這個「誰」又是「誰」。

  念「佛恩佛德」,無始劫以來,恆沙諸佛,佛佛同心,視眾生平等同體,他們犧牲身命一切,欲把眾生度盡,這種恩澤,萬劫殺身難報於萬一。常常「憶持」佛恩佛德。

  念「佛因佛力」,觀知佛在因位的修持,及捨身命的勇氣,如,釋迦牟尼佛,在菩薩因位時,為了度眾生,捨身無量,捨眼睛、捨手足、捨王位、捨醫藥亦無量,生生世世不斷行六波羅蜜。阿彌陀佛為了完成四十八大願,莊嚴淨土,以便攝持眾生,救度眾生,竟然精修五大劫。觀知諸佛因位的精行苦修,而後反觀自己,今世雖然學佛,到底付有多少心力?是否盡心盡力?步上難修能修,難忍能忍之行。還要「唸佛」有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無量光明,大慈大悲,我欲與佛同等覺,我亦能救度無量眾生。

  唸法:憶持不忘如來所說之大法,三藏十二部經教,做為救度眾生,得證槃妙法。我今生有緣得聞如來正教,一定要「不斷上求佛道」,以達覺證。而後再施於眾生,願大地眾生人人同登覺路,同證菩提。

  念僧:憶持不忘古今大德聖賢僧,他們是佛陀弟子。為了維護正法,使正教常久不衰,他們有大丈夫誌,又具足戒定慧,可為當世人間典範,又為後世眾生法則。我憶念賢聖僧的偉大,我傚法他們的行持。

  念戒:憶念不忘戒律功能,戒能除一切不善法,能生一切善功德。因此,我必依戒精進修持,以免重造惡因,尤其是往生淨土,以戒為先,不持戒律,藏識多惡業種子,到時難免三惡道苦,所以我必念戒,多造善因,以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其是在家修士,必要建立菩薩戒,戒律法義要真實瞭解,不可有名無實。

  念施:憶持不忘佈施之德。「貪」為三毒之一,佈施能除慳貪,慳貪不除容易墮落餓鬼道,所以說佈施不可忘失,六波羅蜜佈施為首,因為佈施能攝取一切眾生,以便將來度化。「念施」是唸唸不忘佈施。

  念天:天有三界不同層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之果,皆是光明之心,得功德而往生,所以說「天者光明」。「念天」是反省自己心地,是否光明,作事是否磊落,無欺詐、不自私,有菩薩大人之風,不然以什麼功德得生淨土。

  「念」是憶念,憶念已往的不是,速速懺悔。憶念已往慳貪,速速量力行施。憶念已往無知懈怠,速速精進上求佛道。憶念已往有意無意所造諸惡業,反過來即好好修持十善行,能如是依如來聖教,唸唸不忘而精進,到時藏識中性種清淨,自性「彌陀」顯露,不只入「唸佛三昧」定境,「般舟三昧」也成就,「西方極樂」上品上生位也完成。

 

    往生淨土之相關法門

     《往生論》之五念門

  《往生淨土論》原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是世親菩薩作,偈中說明西方國土是「彌陀報土」,淨土中無二乘、根缺、女人,娑婆凡夫必須具足「五念門」因緣,才得往生西方淨土見阿彌陀佛。

  偈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嘆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修淨土者,家裡應該設有「阿彌陀佛」聖像,早晚獻香虔誠禮拜(五體投地),最好唸聖號一○八聲,拜一○八拜,禮拜時心勿急躁。平時在外,見有「彌陀」聖像,或其他佛、菩薩聖像,心起敬意即禮,合十、問訊、頂禮都可以,這種禮佛作持,唸唸不忘,是為身業禮敬。禮拜時口中不斷持念聖名,心中憶唸佛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佛光照射於我身,這樣是謂「身口意」三業禮佛。

  「雲何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唸佛、禮佛後,勿忘讚佛偈,禮阿彌陀佛者,當然讚阿彌陀佛。

  讚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全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作願」請看前段信願行。至於「奢摩他」是「止」和「定」的意思,又謂「寂靜」,當唸佛、禮佛、讚佛時,不是口頭稱念,隨意拜拜而已,註意,心莫「妄想紛飛」,唸佛時想佛,禮拜時也想佛,也要觀佛,也要發願將來往生其國。修者首先難免有雜念,能至心禮佛,天天不斷禮佛,久而久之,自然止息妄想雜念。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毘婆舍那譯為觀)。彼觀察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佛菩薩功德莊嚴。」(內容廣泛,修者欲求淨土上品者,請好好探討本論,並精心依經行持。)

  「雲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修淨土行眾生,該有與彌陀同等大慈悲心,眾生與我同體,不可捨棄每一苦惱眾生,但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所以必將所修功德,盡皆迴向。誠如「本淨土論」後段所說:「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心。」

  本淨土論,世親菩薩說:極樂淨土無二乘、根缺(六根對六塵境時,不生起六識,識心起即有染相)、女人,須要五念門具足,方得往生,故淨土行者,必深解淨土諸經,精行修諸功德,並將功德盡皆迴向。

 

     《華嚴經》之普賢十大行願

  行願品說:「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普賢十大行願),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五無間罪,身心等病,種種苦惱。」

  這三段內容所說明,十大行願功德力量,能持能守者,小即除去「五無間罪」,大能往生極樂世界,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不必如「般舟三昧」或「唸佛三昧」那麼難行的功力。但是十大行願,不是發願而已,需要實際瞭解,實質修持。十大行願內容如左:

  禮敬諸佛:禮佛是修行學佛的基本禮儀,除了感報佛陀恩澤於我眾生,也表示學佛勤奮精進。常常禮佛,自能收攝輕心慢心,清淨身口意三業,並與諸佛、菩薩,增上無量因緣。禮佛時心有敬意,心無雜思,心口清淨,不念他事。

  稱讚如來:佛陀功德偉大,我們不得不讚嘆,經中讚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法華經讚說:「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說盡佛功德。」

  當你見到佛像時,即時合掌起敬心。口念讚佛偈,讚嘆諸佛功德,讚嘆者亦得無量功德,並得諸佛菩薩祝福。

  廣修供養:學佛的至高圓滿是福慧具足,才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福慧未具足以前,必須供養三寶,供養父母、師長,供養眾生。供養三寶是耕耘敬田,供養父母、師長是耕耘恩田,供養眾生是耕耘悲田。此三田不耕不植,佛法無從立足。所以說:供養為一切善德基礎。

  懺除業障:任何一眾生,從無始劫來,因迷於事理,造無量業。業力既造,即成為未來之業障,包括病障、苦障、道障。今生欲學佛修行,業障成為學佛「障礙」。業障輕者,有各種不如意坎坷,造成修學一蹶不振。業障重者,有傷身失命的危險,所以必要時時禮佛、懺悔,罪業才得清淨(註意勿造新業),修行才無障礙。

  隨喜功德:他人作諸善行、功德,我即隨時、隨地歡喜,把他人所做功德,當做自己做的,尤其是盡心盡力幫助完成。在歡喜中讚嘆鼓勵。普賢菩薩本願中說:「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請轉法輪:就是請佛說法,因為佛陀,覺悟生死涅槃之法,有正知見。在正知見聖者的教育下,才能使眾生同得解脫,因此,請佛為眾生轉法輪,是佛弟子該有的心意。

  請佛住世:佛陀住世,降生人間,才得為當世眾生說法。法義典籍,做為未來眾生修學法則,所以佛陀住世是非常重要。佛弟子要時常作願,願我佛慈悲,正法重光於世,普照大地眾生,使眾生重見光明,才免墮落三途,受無量苦。

  常隨佛學:佛陀是一位究竟圓滿聖者,眾生隨佛陀學習,就是學佛。學佛目的是為瞭解脫,必要認清解脫法義,才有成就佛道的正知見。如果盲目修持,終其究竟,苦死無成。常隨佛學者,要多聞佛法,研究佛學,有正知見後,必要如法努力精進,甚至廣度有情,才得究竟圓滿。

  恆順眾生:學佛是要發願利他,才能符合佛心大誌,才是學佛者偉大精神的表現。「恆順眾生」就是順應時代眾生因緣而教育。時代多變,民情不盡相同,所以要隨順時代眾生因緣,適應民情,以不同方法,教導不同根基眾生,隨佛學佛。上述「九大行願」不是說說而已,要實際明了,如法實修。

  普皆迴向:這是最後一願,第十願統攝前「九大行願」。從「禮敬諸佛」至「恆順眾生」的一切善行功德,迴向與法界眾生,願眾生們得此功德同生極樂國土。修菩薩行者,都會為眾生設想,為眾生受苦也心甘情願。菩薩心,以眾生解脫為前提,做後,一切功德再迴向,才是無上菩提的究竟成就。

  所以普賢菩薩說:學菩薩行者,能行「十大行願」,自有資格往生西方極樂,即見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佛弟子該如法精進。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云: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維摩結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是「慈無量心」,菩薩行持,度眾生工作是義務,只有不斷犧牲,不起權利、望報之念思。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是「悲無量心」,把所有眾生當做自己,代眾生受無量苦也心甘情願。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每日為眾生之工作功德,再施捨,願眾生得此功德,速證菩提。有捨心即有歡喜心,所以說,功德願意再施與眾生,是「喜無量心」。

  『等心眾生,兼下無礙』:行菩薩道,不分冤親,不分彼此,是以平等心對待眾生。又能謙虛卑下,是沒有高傲驕慢心,是「捨無量心」。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對於當前行菩薩道者,無論出家或在家居士,都要如佛一般看待,恭恭敬敬。各人佛經研究有限,就是未聽過、未聞過的經典,今日聽到也要深信不疑。如果不能信心接受,也要深入研究,不可隨意出口誹謗。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二乘雖然只顧「獨善其身」,修四諦、十二因緣,但這程度是深行,也是佛陀開示之法門。尤其是修菩薩行者,也要有二乘基礎,不然功行難免不足,所以說:行者不背聲聞法。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修行、出家不是為名利、供養,是為瞭解脫,雖有眾生向修行者(出家)供養。要看被供養的德行和福報。切莫看他人被供養多,被護持大,即生起異念、妄想、嫉妒諸心矇蔽自性,這是非常錯誤。要好好調伏、懺悔,以便清淨自心。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惟以一心求諸功德』:既然為瞭解脫而修行,最好天天省察自己,該修修否?該行行否?該忍忍否?這正是修行用功處,那有工夫去評人長短,說人是非,古人說:「靜坐當思己過,閒談莫說人非。」謹記。修行者只要一心求諸功德,即所謂「盡形壽」,不然歸依即成形式,不但不能往生極樂,恐怕還會墮落,註意再註意。這八法功德,是往生淨土條件,能精行者必往生極樂世界無疑。

 

  諸位!世事成功決非偶然,必要平時努力。求生極樂同樣道理,那有臨命終「十念」即成。如果一生中,平平凡凡過了,虛度光陰,無顯著修持,到時業力勝過空願,自然招感來世「六道果報」。這樣誰誤你?其實自誤,並非我佛、菩薩不慈悲。如果你已「歸依三寶」,必要受持「五戒」,受持五戒是歸向三寶的實行,歸依而不受持五戒,等於假「優婆塞」、假「優婆夷」。

所以說:歸依後,必要多聞,明法義後,量力盡心修持,今年比前年深行,來年比今年更圓滿。歸依後發心度己,三年後必要發心度眾生。一生中「盡形壽」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行。

  從前,大名長者問佛:「我平時唸佛時,『不起妄想』,『不失正念』。如果,我在十字路口,萬一被象馬撞倒而死亡,是否因此而墮落?」佛陀回答說:「不會墮落,因為你平時唸佛,已經養成向佛的善習和條件,如果出事而死亡,還是會往生,你『唸佛』業力非常強大,好比一棵大樹已經傾向西方,一旦砍倒,自然傾向西方。」

  往生西方極樂修因,到此告一段落,奉勸諸位大德,依法實修,往生才有希望,如果認為唸佛即得往生,也要「老實唸佛」和「老實守戒」。下面與你研究往生「兜率淨土」修因。

 

   往生兜率淨土修因

  三世諸佛度眾生因緣,皆以初發心之願力定案。如釋迦牟尼佛在因位時,發心於五濁惡世度眾生後成佛。阿彌陀佛因位時,發心創建極樂國土接引眾生。當來下生彌勒佛初發心時,以功德莊嚴人間成淨土,然後度得生淨土之眾生證法眼後才成佛。

  諸如來在因位發心後必要精修,才能圓滿正依二報。初修「六波羅蜜」及「四無量心」,以至「十波羅蜜」精行完成,無始劫來,佛佛同行此道。

  然而當來下生彌勒佛之度生過程,分為二段二處世界,一者兜率內院接引眾生。二者人間淨土,龍華三會,為眾生證法眼。這二個世界的接引方式,在上生經和下生經,佛陀有明確指示,看過上、下生經的佛弟子,應該不會懷疑。

  經中說,在娑婆世界成佛聖者,必在兜率天一段時間,做補處菩薩,然後下生人間,彌勒菩薩當然也不例外。自從「釋迦佛」二千五百年前,離開兜率天來人間成佛後,兜率淨土主人,就是「彌勒菩薩」。

  殊勝的「兜率淨土」和「西方淨土」,有同等功能作用,都是為了攝受眾生,教育眾生成正等覺。所不同是兜率是五乘共土,西方是大乘不共土。西方淨土時間無量,兜率淨土時間短,因為接引有緣眾生完成後,彌勒菩薩即帶所有的眷屬弟子,來娑婆人間,開三次龍華大會,為這些弟子說法證道,以便圓滿初發心的大願。那麼眾生以何種因緣得往生?三品修因而往生,不厭生死而願往生。

 

    修三品行往生

  上品者修六事法

  精勤修習一切功德:包括種植三田,敬田、恩田、悲田。供養三寶為敬田。供養父母、師長為恩田。供養眾生為悲田。並修六波羅蜜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

  威儀不缺:嚴守戒律自然威儀堂堂。在家修士從三皈依、五戒、十善戒,以至菩薩戒。出家者當然要具足出家戒。

  掃塔塗地:建設道場、莊嚴道場,以便接引眾生,同登兜率,同赴龍華三會。

  香花供養:導眾生種諸善因,以香、花、素果供養三寶,增上諸佛因緣。

  行眾三昧,深入正受:「三昧」譯中文為「正定」「正受」「不受」,是內心安祥自在,不起煩惱的意思。這種境界可從聞、思、修入手,自然入於「正受」。「不受」者,不受六塵色聲等幹擾自心。

  讀誦經典:早晚常讀大乘經,金剛經、心經、彌勒上生兜率天經,持彌勒禮讚,也要為眾生演說諸經,行法施度。

  以上六事法,能至心精行學習者最好,如未能達到圓滿或斷盡煩惱,在世時如得六通聖者,未來往生兜率淨土即上品上生。如果修持多分者上品中生,少分者得上品下生。

 

  中品者稱名唸佛,受八關齋戒

  《上生經》說:「應當繫念,唸佛形像,稱彌勒名。」繫念有二種修持。一者憶念彌勒菩薩三十二相。二者不斷稱唸「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還要常受八關齋戒,最好受持七次。受持中內心清淨,不生起雜念,功德圓滿,並發願迴向兜率淨土。中品行能精修者,得中品上生。多分者中品中生,少分者中品下生位。

 

  下品者造惡業誠心懺悔

  《上生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

 

  能遵照三品法義修持而往生者,即蓮花化生在兜率內院,即時見佛聞法,得證不退轉於無上道。(兜率與西方大不相同,往生「西方極樂」者,上品中生位經一宿見佛,上品下生位七日見佛,下品下生位經十二劫花開。請再參考前段淨土不同點。)

  尚有其他往生修持的方法,上生經說:持五戒、八關齋戒、具足戒、十善戒者迴向可往生,聞彌勒菩薩名,歡喜恭敬禮拜者亦得往生,以香、花、衣服、繒蓋、幢幡供養佛者可往生。或一日至七日,持佛禁戒者得往生。思念十善,行十善道者,亦得往生,上述功行修持者,必要將功德迴向,願生兜率,朝謁彌勒菩薩,將來皆受接引而往生,即時花開見佛。

 

    不厭生死而願往生

  上生經說:「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發菩提心之在世聖者,不畏懼生死,往返天人之間,以大悲心救度眾生。世聖大人與彌勒菩薩同一心懷,他們敬愛這位發無上心的大菩薩,所以發心往生兜率,作為彌勒菩薩弟子,聽經聞法,清淨藏識,以備未來救度無量無邊眾生。

  古今大德,求生兜率內院彌勒菩薩前者,有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戒賢大師。我國有道安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近代有太虛、虛雲、慈航三位大師。

  民國四十三年三月十二日,虛雲老和尚靈體,親自往返兜率內院,返後說:「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我見彌勒菩薩在座上,宣說『唯心識定』,在聽講聖眾中,有十多人我認識,其中有江西海會寺誌善和尚,天臺融鏡法師,岐山恆誌公,百嚴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我皆合掌致敬。」他們都是行菩薩道世聖,所以不厭生死求生兜率內院。

 

   赴龍華三會人間淨土修因

  《上生經》說:「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繫唸唸佛形像,稱彌勒名。︰︰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世尊前,受菩提記。」

  《上生經》又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

  經中所說,今生修六事法,受八關齋戒,修一切淨業戒行者,不但上生兜率淨土,遇彌勒菩薩。將來人間成淨土後,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赴「龍華三會」的第一會。未來也能遇到「賢劫」千佛和「星宿劫」千佛。在佛前受記作佛。

 

  不相信兜率淨土,不相信龍華三會,可是聽到彌勒聖號,看到彌勒菩薩聖像,心生歡喜,恭敬禮拜者,也會除去百億劫在生死輪迴中所造罪業。這種人今生別世後,就是沒往生兜率淨土,將來龍華樹下,也會遇到彌勒佛,受佛教育發無上道心。

  下生經,彌勒佛看見赴龍華初會的人眾到齊後,向大眾宣示說:「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但為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攝受之。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毗尼,阿毗曇藏,修諸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幡蓋華香,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佈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或為苦惱眾生,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有起塔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令至我所。」

  經文中所說,將來赴龍華三會的有緣眾生,都是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佛弟子,被佛陀法義引導修持,然後發願迴向結彌勒因緣。龍華會中大眾,個個都是循如來正教發心,有讀誦大乘經典功德迴向。有智慧觀諸法相因緣,修持功德迴向。有精守戒律,功德迴向。有佈施、持戒、修習大慈悲心功德迴向。有幢幡、繒蓋、花香供養諸佛功德迴向。有行菩薩道,救度苦惱眾生功德迴向。有開無遮大會,為眾生說法,設齋供養聽眾功德迴向。有修忍辱行,清淨慈悲行功德迴向。有多聞、修三學戒定慧功德迴向。有禮拜、懺悔、持咒功德迴向。有造佛塔、供養三寶舍利功德迴向。

  從上生經、下生經所表示,及淨土三經所表示,往生「兜率淨土」比「西方淨土」容易很多。淨土相關經典都是佛說,淨土聖人願心不盡相同。

修者必要認知自己能力、程度而後發心,才不至於錯失因緣。

如修者以西方淨土為目標,最好先以兜率淨土、龍華三會為跳板,然後往生西方淨土必登上品位,也比較急速。因為三處淨土時間不同的關係。

 

   兜率淨土是速證菩提之淨土

  前段說過,吾人居住世界,經中稱謂「娑婆世界」,或稱「南瞻部洲」。世界自生至滅為一劫,名為「賢劫」,一劫分為四中劫,即成、住、壞、空。每一中劫有二十小劫。今地球壽齡已到「住劫」第九劫末。再經六千五百年第九劫結束,第十劫開始,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十萬為一億),人壽五萬六千歲,彌勒菩薩下生人間,開龍華三會。這時就是賢劫第五佛下生人間時期。

賢劫共有千尊菩薩,度眾生後成佛。這千佛皆在「住劫」出現,最後一佛是「樓至佛」。樓至佛功德圓滿後,地球壽齡即接近「壞劫」,生物漸漸減少,到了「空劫」化世界成微塵。

 

  今起至「住劫」第二十劫,只剩餘十一劫,十一劫的時間,也等於娑婆世界總壽命八分之一。

  《佛說佛名經》佛陀說:「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劫︰︰。」今將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對比,人類眾生歷經十一劫,大約是極樂世界一日中之八分之一。

所以說:娑婆世界學佛眾生欲證菩提,至未來圓滿菩薩道成佛,最好先求生兜率淨土,到第十劫人壽五萬六千歲時,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在人間有六萬年,跟隨在彌勒佛身邊受教,證菩薩法眼智。然後,發大願心隨賢劫千佛修學,至最後一佛樓至佛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再發心往生西方淨土,參謁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

  在娑婆世界賢劫中,真實發菩提心,實行菩薩道,正符合西方淨土上品上生條件,這豈不是一條很通順「成佛之道」,又快又正確。

  如果眾生真修西方淨土,除了上品上生即刻見佛,上品中生位也要一宿(一宿等於人間二個中劫),上品下生也要七日見佛(七日等於人間七劫)。其他品位時間更是無量無邊,所以求往生西方極樂的眾生,必要正見西方,認知自己,一生中有幾分努力,將來往生是否有希望

因此可確定說:兜率淨土是速證菩提之淨土,兜率淨土是往生十方淨土的跳板。

  再說兜率淨土,是吾人所居住的娑婆世界相關之淨土。西方淨土是他方淨土。彌勒菩薩天上淨土,及人間淨土,是直接度吾相關之冤親。我們先往生兜率淨土,再赴龍華三會,然後根隨賢劫千佛,在娑婆世界度我所有累劫親屬。不然,就是你有辦法往生他方淨土,不顧累世親屬在生死中的痛苦,修行意義難免有很大缺失。

 

   結論

  三世諸佛說法度眾生,自然機理雙契。如果法義背正理者,眾生依法進修也無能解脫,法義不契眾生機者,眾生無因緣可下手,所以諸經必要契理契機,才是如來正教法義。

  今為末法之期,法弱魔強,新興教派如雨後春筍。眾生緣薄多懈怠,凡事不求甚解。故當前宗教信仰者眾,入正法真修行者少。掛空名自認為修行者眾,入佛法真學「佛」者少。為什麼?修學眾生多數不明「學佛」(成佛)正途。

  懈怠是眾生的矇蔽,速成是眾生共一不正常心理。

因此,有人看此弱點,妄說「一步登天」之法,來誘惑懈怠又求速成之修道眾,其實宇宙間大自然律法,所有事物成長演化,具不變定律過程。如種子由播種後發芽,必經施肥、工力,才有自然的成長(進化),然後開花、結果、慢慢成熟。成(學)佛之道,當然亦不得違背自然律法,由觀經多聞而明理,但必要確定真實目標,不可霧裡看花。

  明理是明白眾生六道生死輪迴主因。也該明白生死解脫之道,然後實實在在精進。明理必由佛陀所說的佛法去認知,不然容易會錯修行之道,而步上不歸路,即苦死無成,或誤認小善義為大乘經教,也是很危險的自我耽誤。

  至於佛說淨土諸經,最適應大眾因緣,上自大乘菩薩道根基,下可引導初入佛門之佛子。只要順其經義精進,將來必得往生淨土,至不退轉地。然而淨土世界,有大乘不共淨土,及五乘共土。眾生修淨土法門,必先認知入淨土之因緣功德,再反觀自己修持能力,是否符合往生條件,然後加強進修。

  兜率淨土是五乘共土,不必有「一心不亂」的境界,即可往生進入,修者從見佛懺悔,恭敬禮拜,八關齋戒,十善五戒,六事法行持,大小根基修持功德,只要發願迴嚮往生,將來必受接引。

如果佛子求速,入此淨土至將來成就菩提最速。如果佛子求正確者,此淨土法義,是釋迦牟尼佛所交待,要四眾弟子歸依彌勒菩薩,所以有雙重保證,必定正確。但是必要如法修持,如法迴向。切勿我見認定,胡亂修持,恐入迷途,也不可高估自己,好高鶩遠,打空妄想,這都是不實際的作為。

但求我佛慈悲,加被眾生,冷靜深思,真修實行,同生兜率淨土,以赴龍華三會,證法眼智。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坐工練氣篇(懿敕拱衡堂仙佛釋疑)

 

坐工練氣(一)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氣行有阻,如何克服?恭請指導靜坐方法?(拱057期)

聖示:氣行小阻,可行懺助之,必有所得。縱觀諸位賢生當就所得互研互習之
  。習坐工不外數息,數息乃行吐納之基本工夫,於數息中達其氣行通暢
  ,更可藉數息而入定。習靜乃在將自心清淨無一念,習靜而達入定。觀
  大眾止念、斷念,難上加難,那麼可由轉念下手,然萬念生生不息,就
  在念之轉輪,亦難究竟,有心者亦可藉轉念之間而得開悟入定。再者轉
  念無法之際,不妨就隨念生滅,在這念念不息之間,與自己無關,亦可
  在縱念之際得開悟與入定。
如縱念無法斷止,亦非究竟,那麼就去觀察
  念頭
就何而來、在念何事,從此下手可得開悟與入定。
言雖淺白簡易,
  卻行之難,此須在不斷的坐工中去實驗、去體悟,依循而行,不出十載

  必有大成就,然習坐工在於昇華自性之清明,必以經咒為助緣,如此行

  久,縱坐工無成而智慧已開。(太子元帥示)

又示:吾荷蒙貴堂 主席之邀聘,再蒞貴堂作一補充說明。日前貴堂
             奇謀講述「鸞門心法要論」之心法口訣及其註解之時,提及由坐功聚

   氣重樓一事,大致不差,唯書中並未明文闡述坐功,此中有兩個因素
   :其一、如今修道子之間,不論宗脈道場之如何區分及皈依,但大體
   上卻壁壘分明成兩大派。一派主張修道兼以靜坐,以坐工為內性之修
   持;一派卻不屑於靜坐,認為靜坐流於下乘,故吾不在書中拓出範圍
   而專文述論靜坐。其二、修行口訣必須先明其訣理,理既明,則氣將
   蠢,可謂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之修坐工,勝以文字強調。此兩大因素
   ,乃為吾未專文述坐工於本書者也!另貴堂堂主生之闡述,可也盡
   符本書精華,唯吾借此機緣再作補充:

   一、坐工首在持恆,所以欲修行此一功課,不在選擇派別,而在自問
     是否有恆心、耐心。
具此先決條件,再尋覓有緣道場之法門行持
     。

   二、坐工重外力之助,故天地精華不可缺。以天地精華之炁引動人身
     之氣,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因而道家坐工尤重時辰,即乃此理
     。

   三、坐者正心平氣,故欲靜坐不論任何宗脈,必先掃意念至神清氣明
     ,坐工始有其效。

   四、氣脈乃人身之周天,先行周天契合天地大周天,因而氣行非每位
     坐工之當事者可明察秋毫,故欲坐則必有師護之,免於岔氣或召
     入魔之虞。
(拱029期)(文昌帝君降) 

        

再問:如何鍛鍊才能在靜坐中呼吸順暢?(拱039期)

又示:欲使呼吸順暢,乃須由吐納作起,視身體狀況而調整呼與吸,如淺吸
   徐吐,或深吸徐吐,或均勻呼吸等。
(太子元帥示)

 

再問:對於靜坐之吐納,是否須刻意專注,還是順其自然就好?(拱027期)

又示:初時要有心理準備,但不可執意於此,否則即落入有情象障。(藍采和仙翁示)

又示:吾在此二天以來,觀四位賢生進修,略加提示:諸生中有因急功燥進
   ,反成心浮氣燥,坐而無功;有因執於前念,落於文字牽縈,反其道
   而行。須知聚氣乃為意識反應,先有準備,而後就緒,則無須再執念
   ,免成累贅,好自為之。(註:於乙亥年仙姑奉派為通靈靈療進修
   班之仙師。)(拱207期)(何仙姑降)

詩曰:進修各自付靈心 莫勉莫強日漸深

   記得神寧能順氣 定知境界可浸淫

 

再問:修習法門中,前日軟暖烘舒暢,昨日浮燥不安,有退步現象。在一切
   皆同的情況之下,其差別因素何在?(拱027期)

又示:所謂「進修」,即是在學習,故現象不一,定有高下起伏,即是在調
   整假體適應修練法門後之各種情況。(藍采和仙翁示)

 

再問:工作時可否隨呼吸而吐納?(拱034期)

又示:無礙。(太子元帥示)

 

再問:靜坐調息,是否要觀想?(拱110期)

又示:調息則專注,若要觀想,需待調息已定之後。(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鸞生叩問】:氣在頭上盤旋不下,此是何因?(拱027期)

又示:爾氣急過促,此象即如溪澗水流急湍,必然形成漩渦盤旋,故吐納須
   按步就班,不可過急。至於氣漩不下,乃因爾聚氣不足,兼而過急,
   脈絡散竄,因而不足下衝十二重樓,乃致不能竟功。
(何仙姑示)

 

再問:【一鸞生叩問】:為何坐工時會打嗝?(拱027期)

又示:爾較有不適練氣,乃屬靈降較重,亦即容易合靈。爾可放鬆心情,接
   受靈光,不必在意。(何仙姑示)

 

再問:【一鸞生叩問】:調氣不順,此是何因?又,在靜坐中,常感臉部
   有股氣往下拉,身體向前仰,此為恩師調體,抑或為下生意識作用?
   (拱027期)

又示:調氣不順,乃因爾前受冤欠干擾,體質過弱,故較事倍功半,勉之。
   又,自性意識佔其八九。(註:之前仙翁評示,生進修中,只因
   耗費過多調體功夫,故進展未顯,唯基本上四九之期對爾固元調氣必
   有助益。又,主席恩師評示,生日前身體羸弱,經此進修調氣固
   元,雖未達成理想,亦可健身。)(藍采和仙翁示)(呂仙祖示)

 

再問:【一鸞生叩問】:弟子氣行之概況?又,膻中至丹田中有股氣滯不
   下(有胸悶之感),應如何順氣?(拱037期)

又示:爾行氣因屬逆脈,故坐息較異。第一期之間,即有仙佛開示,「逆脈
   行氣發諸於外與人有異,故受療者易有不適現象,類如輸血,雖有同
   型,卻有不適之症狀發生,故爾須行氣至純馴時,能使人無有不適。
   」今爾逆脈行氣,下陰三脈未通,有氣沛之感,卻無有週行之全,故
   仍宜行氣下三脈,以達雖逆而行氣不干於人之境。又,此點本是最難
   之處,唯勤而已。(本堂觀音菩薩示)

 

再問:【一鸞生叩問】:膻中之氣時有時無,應如何克服?又,常有心跳
   加速之感,應如何克服?(拱037期)

又示:膻中本無氣,乃為穴也,氣行而過。又,氣行未順之故。爾氣行耗弱
   ,體軀多病創,坐息之後即顯露無遺,故須加強吐納聚氣;唯爾易受
   靈訊,故有得煆乩之質,但須加緊行氣,乃為養氣強身。
   (本堂觀音菩薩示)

 

再問:【一鸞生叩問】:下生修習過程之缺失?又,坐息如何改進?
   (拱037期)

又示:爾坐息意識牽強,故內弛外張,進修獲益不大,須加緊坐息調氣,外
   訊不理。又,基本之聚氣。爾數年前曾有竅開現象,若能心不亂、勤
   行氣,自然大有裨益,蓋乃容易受加持感應。(本堂觀音菩薩示)

 

2、有關通靈靈療法門之訓文中,猶未能體會出諸位恩師所開示。今在靜坐
  未至忘我境界之前,「意念」如何處置?(拱038期)

又示:學道之人,首要條件必須一心不亂,禪坐有掃三心飛四相,亦即必須
   守神不散。
而道程之中,更比坐工的時間更長,如果不能先將一心鎖
   定,則漫漫道程三心四意,如何成就正果。(拱032期)(二郎神楊戩降)

 

3、有關靈療之訓文中,眾恩師開示有身覺、意識、靈動等之闡述。謂身覺
  可引入意識之中,然弟子在練靈之中,可體會出可用意識控制靈動,則
  此三者皆為「個體」,亦皆有互動之關,又似乎不能分而獨立,此三者

  實質之異何在?又,由身覺引入意識之間,這一段過程,弟子一直無法
  體會出,請再予指導?(拱038期)

聖示:動靜本為一體。意識之主宰當然是在考驗個人之定力,唯本法有外助(
  即仙師),故其靈動力量之來源在於仙師,無須加以意識控制。又,此
  即坐工之一環,須由爾自身去摸索,突破此一困境。(太子元帥示)

 

再問:何為守玄法?弟子是否宜用上法?(拱038期)

又示:守玄即以意為基,易入執,故利在可易掃心飛相,其弊在執意而不回
   ,對靈無益。(
太子元帥示)

 

再問:禪定與心法之煉靈,在凡間若無修持,有幸返天也一樣須再修持否?
   (拱003期)

又示:禪定與心法,乃為修持過程之工夫,但時運變遷法亦遷,有異曲同工
   之妙者,亦可替代也。(關恩師示)    

 


坐工練氣(二)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練氣進境似有停滯,如何突破?(拱086期)

聖示:乃陽火不足,因而聚氣不盛,此象乃絕多數練坐者有之。補救之道,一
  者藉藥物,二者藉天時,三者藉地利,唯任一方法勤能補不足。
  (太子元帥示)

又示:吾今夜降臨,為此次呈文開班習練靈療諸賢生,再淺述初習練氣應注
   意要項。此次初習練氣賢生,須先行調節吐納,使氣行順暢無阻,而
   坐姿並無所定,依各人之習而行,舒適為要。初習者最初勿將雙眼全
   閉,以免心生幻象,因心生幻象則往後進習將受此幻象牽引而致走火
   入魔。行吐納接收天地之氣,呼吸不可急促,因呼吸急促則恐因氣亂
   而傷筋脈。舌須抵上顎以滋生龍涎,助降體內虛火,使氣不竄亂。習
   吐納,深吸淺呼或淺吸淺呼,乃依各人體質而定,在順其氣行之後再
   行氣引入丹田,引入丹田之際乃形成聚氣,但聚氣必有氣行昇降之感
   ,如感覺上昇則必須停止,因氣行上昇乃受誤導,如不立即停止行氣
   ,恐有傷體,重則走火入魔。正確之氣行乃氣聚丹田,引導直降會陰
   ,破此關卡再引上升至玉枕,下沖膻中,回收丹田,為之一周天,如
   此方為奠下初成之基,而在由會陰上升之際,也是最重要之一環,慎
   之!習練氣、行坐工者尤須止息紊念,不使紊念擾靈而無法集中精神
   ,若受紊念牽連而致使氣竄反奇經,如此則必使習練者走火入魔,須
   謹慎也!
此次開班,前習坐功周天基礎有初成者,可由練靈入手,進
   而再加深修己身靈慧。吾在此也期盼諸賢生,在此次靜習中能更上層
   樓。(拱041期)(八仙藍采和仙翁降)

詩曰:虔心呈文立志願 奠立道程勤不懈

   願利眾生堅定持 得法有成度大千

 

再問:為何一般練氣者會有陽火不足的現象?(拱086期)

又示:陽火不足有二,一者先天不足,乃致命門時有虛冷,二者後天漏失,
   乃致陽虛,真火不盛,因此鼎鼐不和,無法使真氣力行。(太子元帥示)

 

再問:因後天漏失所造成的陽火不足,應如何防止?(拱086期)

又示:此乃個人意志力。(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鸞生叩問】:被靈療時,感覺背部較冷,此是何因?
   (拱037期)

又示:背有命門屬陽火,覺冷亦即陽火不旺。(本堂觀音菩薩示)

 

2、靜坐是否應恭請有緣仙佛護法?(拱043期)

聖示:靜坐原本處處可行,奈何五濁惡世紛爭多且邪靈眾,故坐前若無召請護
  法神祇予以衛法,恐有異象難以自主,故現世多採宮廟靜坐。蓋因宮廟
  本身有其護法神祇,亦不若居家之吵雜,故當有所悟。(
太子元帥示)

 

再問:使用「六字真言」作為請神咒,是否適當?(拱034期)

又示:不適當。(太子元帥示)

 

再問:是否本堂每位同修均有護法神保護在身邊?弟子是否亦有?(拱032期)

又示:護法神有之,但並非每個修道子就有一位且隨時護持,乃是必要而護
   持之。爾亦不例外,且不會因重覆道場而有重覆護法。
(太子元帥示)

又示:吾乃俗稱「雷公」是也,職司雷部將帥,鑒察人間善惡之予報應。唯
   雷部尚有一大職責世人鮮少知道,即乃護法之責也,雷部應四天主宰
   之派聘,為普天下之修子作護持,庶免淪於魔障之中,此乃道脈普興
   ,修持緣子助道精進,吾等乃廣為道子護法之。
   (拱09期)(雷震子仙翁降)

詩曰:雷部主司善惡評 褒忠獎孝德明明

   護持顯應修真輩 邁步康莊達玉京

 

再問:修道子之護法神司通常隸屬何天何府?以佛家蓮品而言,一般護法神
   的果位大概如何?又,護法者如何護之,想必是監察者多,有道是如
   何呼請?何情況不請自來?又,此項過於繁複。簡言之,可以代轉災  
   星大化小,小化無。有修法者護而祛除外力,當然是在護法司職權內
   。又,不能呼請,護法僅依律行護法,並無應請之事。
   (95‧02‧18、23)(95‧10‧04)

又示:不一而是,但絕大部份來自東天「護法司」。護法神蓮品僅為最初品
   。(太子元帥示)

 

再問:修道子的修持好壞,應該不會影響到護法神司的將來晉級吧?護法神
   司對修道子的言行,應該不會做監察神司的「監督」、「記錄」工作
   吧?(95‧02‧23)

又示:不會。又,不是。(太子元帥示)

 

再問:聽一貫大道前賢稱言:「當求道後,上天便會指派一位護法神護法,
   待立清口愿後,上天便會再增派另一位護法神護法」。此否屬實?

   而前賢求道後,未必會自此精修進道,於修子道程中,通常上天會派
   遣及遣退一位護法神之依據條件為何?又,

   (1)精進道子已有指派護法神者,何以立清口愿後,還須再多派一
      位護法神?護法神的職司不是都一樣的嗎?

   (2)入道精修的前賢,無論日後加立多少愿,上天會再增派更多護
      法神嗎?多位護法神豈非浪費(仙佛)人力?

   (3)在修子道程中,護法神是否一直固定為某一位仙佛,而不會變
      動?若會有更動,通常是在何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
      (95‧10‧02、04)

又示:屬實。並由發心所顯光華而定進退。又,

   (1)不一樣,同樣修行,為何有如此多宗脈,因應機緣,立清口愿
      ,有時會有許多突發事件(此一突發事件有牽連甚廣及天機,
      故不能示),故有此必要。

   (2)不會,只到二位。

   (3)通常不變,除非護法神升職晉果,及修者提升,譬喻一位修道
      子由一般道親晉升到點傳師,則護法神司有改派之可能。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貫道新道親求道後,設若未能行功了愿,或中途退道退志,彼護法
   身是否會於數年後繳旨離去?大概會寬限、觀察幾年後方繳旨離去?
   又,設若求道後因故退道退志,但經數年後又回心轉意或自己發心向
   道,則上天是否仍會再派遣護法神呢?(95‧12‧14、22)

又示:一起退志心,護法神即離去。又,會。(太子元帥示)

 

再問:昔聖示,一貫道修子求道後,若退志,彼護法神立即離去。那麼,有
   些求道者為嬰兒、學童,談不上「有志」、「無志」於修行,上天對
   這些求道者是否仍有派護法神呢?又,一貫道道親帶父母求道後,有
   者彼尊親也根本對道未曾明白,日後也談不上有志或無志於修行,上
   天對這些求道者是否仍有派護法神呢?(95‧12‧20)

又示:求道目的在修行,有志、無志視其修行而定,未修行即未派護法神
   (太子元帥示)

 

3、以練氣士吸收天地炁而言,練氣士之修煉是屬於剛開始不久而已,還是
  已經很接近大羅金仙之果位了?又修行者往生後,其本身純陽能量之多
  寡,是否也是影響其續修金仙果位之重要因素?
  (拱057期)

聖示:練氣士乃為道家旁支,距大羅金仙尚有一段距離,且因練氣受諸天地真
  炁,故有天劫始證大羅金仙。修行者往生後,其能量有影響續修金仙果
  位。
(太子元帥示)

 

再問:練氣士是否證道?還是類似修道院之修士,尚在修道之中?有何特殊
   因緣得以降鸞結緣?(拱012期)

又示:練氣士屬地仙,亦經敕封,但尚未成證道之境,比諸修道院之靈修士
   ,有高出或有未及之別,但差別在靈修士乃過世之靈,而練氣士仍屬

   一身。至於降道場,此因緣較有繁複,有者受敦聘,有者依因緣而來
   也。(太子元帥示)

 

再問:傳說中,祖的壽元有八百年之多,此是否為真實呢?若如是,
   當初投生時便是註壽如此,抑或是有經過申請而延長的呢?
   (96‧11‧30)

又示:祖壽八百為真,但非註壽如此,係其修行成「地行仙」而長壽,地
   府乃再加註。
(太子元帥示)

 

再問:海外散仙是否亦經證道,亦已有經敕封?(拱012期)

又示:海外散仙乃已敕封證道。(太子元帥示)

 

再問:叩問元身?(拱078期)

又示:信士元身乃西王聖母座前練氣士,因曾觸犯天條,以氣流折斷瑤琪異
   果,引動山魈亂世,因而貶下凡塵,已歷十二世。因在歷劫輪迴中,
   靈根斲沒,只得一點靈識未斷,在今世得機緣而開氣脈。今後修行宜
   由此而進,若能潛心精進,壽世牖民,復歸本位有望,但練氣者愈多
   精進,愈多考關,故宜慎之!(關恩師示)

 

附: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迴風混合,百日功靈。

  默朝上帝,一紀飛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
  履踐天光,呼吸育青;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根深;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
  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持誦萬遍,妙理自明。

 


坐工練氣(三)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前(24)期拱衡月刊濟世釋疑中,曾出現「元陰」之用語,其意為何
  ?前(042)期拱衡雜誌釋疑專欄中,亦曾出現「元陽」之用語,其
  意為何?(94‧05‧17、18)

聖示:「元陰」即為坤道之真元;「元陽」即為乾道之真元。坤為元陰,乾為
  元陽。其中「真元」,即乾坤兩造稟承於天地精華之本元。
  (太子元帥示)

 

再問:聞聖示,「真元」即乾坤兩造稟承於天地精華之本元。所謂「本元」
   為何物(如是問,伏望仙佛莫見怪弟子淺漏)?這「本元」與「元辰
   」有何關連?若無關連,又與何物有關連?(94‧05‧20)

又示:既曰「稟承天地」,即陰陽之本質,與元辰當然無關連,既曰「本元
   」則與精、氣、神有關,如何有關,此是修行境界,本元化為精、氣
   、神,修行復聚,即道家「三華聚頂,五氣朝元」。
(太子元帥示)

又示:人稟陰陽之氣,生於世間,分為乾、坤兩道:乾秉剛陽,故其真元屬
   陽剛;坤秉陰柔,故其真元偏向陰柔,而成陰、陽兩氣。昔時外道不
   思正途修練,乃有陰陽合璧之修,唯其修法雖屬不正,但可看出人體
   陰陽兩氣調和之重要也。乾陽有失,乾道必有精損、神虛、氣散之症
   ;坤道真元有失,則元陰渙、氣血不順。衡諸人體結構,各部器官雖
   各有主司,但元氣卻乃動力之泉源,故元氣耗弱必先損及氣脈,脈阻
   氣塞,有症生焉。
(拱012期)(孫思邈仙翁降)

 

再問:何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佛道兩家,如何達到此種修行境界?
   (96‧04‧25)

又示:在道修性命,由氣引神,「三花聚頂」必要任督通而周天順;「五氣
   朝元」為成丹結胎,始能陽神出竅,具元神(胎)。在佛由入定且各
   宗不同,宗以氣脈明點受灌頂得開竅,修法不同。(太子元帥示)

 

再問:於修行證道實錄一書中,有「興鸞妙化大天尊」一回,文中 妙化天
   尊開示其修行過程,實乃依天道奧義道心秘藏二部天書,修行「良
   能」達到元神不滅。此中,何謂「良能」?「修行良能達到元神不滅
   」何指?又,此中「良能」與坐功是何等關連?
   (96‧04‧24)

又示:「良能」乃屬人身中善的能量,是包含智慧、定靜、化轉;簡言之,
   由平素之修定慧、靜神,化轉能量成元神的動能。又,良能是經由坐
   工去蕉存菁,乃至匯聚,是為元神必要之動能。(太子元帥示)

 

再問:承上問。元神是否人人本具?設若元神是人人本具,又何來元神滅去
   耶?(96‧04‧24)

又示:元神人人本具,但需要歷經修練,道家金丹即具體修行。元神滅去,
   即此人之三魂俱滅。
(太子元帥示)

 

再問:昔聖示,元神人人本具,但需要歷經修練,道家金丹即具體修行。元
   神滅去,即此人之三魂俱滅。在身時,三魂與「元神、元氣、元精」
   並無關連,何以此中又示「元神滅去,即此人之三魂俱滅」?聖示中
   的意思,是否表示「未修成元神成胎者,身亡時元神會滅去,而此人
   之三魂也俱離身而出」?(96‧06‧24、25)

又示:信士有此混洧,三魂既已被元神收納,當然元神滅,三魂隨之滅,當
   然,未成元神,則身滅,三魂不會隨之滅。信士有些混洧。修丹道有
   成者,三魂既已被元神收納,當然若元神滅(但必需經過「斬仙台」
   ),三魂隨之而滅;未修丹道者,未成就元神,則身滅時,三魂不會
   隨之而滅。(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信女叩問】:身體瘦弱、心臟衰弱、肝不好、腸胃吸收不良、
   視力不佳是何因由?(拱24期)

又示:爾元陰日受侵蝕,乃屬冤欠之祟,宜先消除此祟因,以復元陰。其因
   乃在前世有一婦,姓名辜敏,受爾所辱,並以勢凌迫入煙花,不堪其
   苦,出走於外失足跌落山谷而亡。現世爾經地府之定案,於此世轉入

             家女,漸有干擾,尤於七八年前爾受殃星之磨,而開始侵蝕元陰也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信士叩問】:白天色念重,晚上即遺精,坐骨神經痛,兩腳酸
   麻,叩問因由?(拱041期)

又示:夙世曾為富家女,早年喪夫,不守婦道而百般牽引一俊僧,雖得其人
   卻敗其佛根,造成釋氏之罪孽,雖為釋氏潛心懺悔,布施護法壇場,
   力行功德,但此一案於此世牽連甚大也!淫業牽纏造成身體元陽虛耗
   ,釋氏則入苦獄未得超脫。(太子元帥示)

 

2、何謂「先天五元」?何謂「後天五物」?「先天五元」及「後天五物」
  分別與三魂七魄有何關連?(94‧05‧18)

聖示:並無此先後天之五元五物,應是形容詞之運用。(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道書新晨鐘中,有言「先天五元」者:元氣、元性、元神、元情、
   元精。否能略示此五元者,各為何意?彼此間有何等關連?又,有言
   「後天五元」者:妄意、遊魂、識神、鬼魄、濁精(有者亦稱為五靈
   )。否能略示此五元者,各為何意?彼此間有何等關連?
   (94‧06‧08)

又示:既曰「先天」,即屬欲來投靈之元素;「後天」亦如是。
   (太子元帥示)

又示:精、氣、神三寶充沛人體,以有形實質練就無形胎元,在此練虛還元
   過程中,乃為不可或缺者。是以故,佛道兩門修行法門,俱有重戒律
   ,以戒律而守身,一則養品格、培德性,再則以身行道也。而道家養
   生,亦屬珍惜三寶以固肉身,而利行持修道者也。
   (拱009期)(燃燈古佛降)

詩曰:練虛成實氣生原 精守神充沛命門

   修子丹元須固斂 養得靈胎種慧根

又示:修道者首重精氣神三寶,唯三寶在日常之間消耗於無形,而且亦屬必
   須之消耗,如何凝聚三寶充為己身大用,則在慎守戒律,以苦修之功
   克服心欲之蠢動進而斲伐元神,是以修道者慎守丹元以克心結實為必
   修之功也。(拱012期)(靈寶天尊降)

詩曰:玄機悟道智珠明 學理修身覺路行

   戒律殷勤誠慧性 堪期華彩滿天庭

 

再問:常謂「元精、元氣、元神」中,所謂「元」的意義為何?又,「精、
   氣、神」與「元精、元氣、元神」,兩組名相是否有所差別?兩組之
   彼此間有何等的關連與互動呢?
   (96‧05‧07、11)(96‧06‧24)

又示:此「元」乃屬體之元素。又,前者為三魂之所有,後者為身體所有。
   兩組間沒有互動,那是二種不同修行法門,前者為一般修行,後者為
   丹道。(太子元帥示)

 

再問:昔聖示,「精、氣、神」為三魂之所有,「元精、元氣、元神」為身
   體所有。以「元精、元氣、元神」並非三魂所有故,今在三魂未入胎
   前,父精母血所共育的胚胎中是否已經有「元精、元氣、元神」存在
   了呢?又,以「元精、元氣、元神」為身體所有故,三者在四大和合
   的身體中,是如何形成的呢?而與身體間是如何關連呢?扮演何等角
   色?或做如何分工?(96‧06‧24)

又示:可以如此認知。又,簡言之,是身體組成之元素,正如物動加以分解
   後,可提練出不同元素。另,並無信士所謂之此間關聯,未修丹,則
   無此運作;修丹之後,其元素始分離,但作用僅在結胎元神。
   (太子元帥示)

再問:昔聖示,未修元神結胎此法者,即無元神,既無則歸空後不會有所謂
   元神消失。又示,「精、氣、神」為三魂所有,「元精、元氣、元神
   」為身體所有。今「元神」是三魂所有,抑或是身體所有?實有些混
   淆。(96‧05‧11)

又示:信士確有混淆。元神是身體所有,若依丹道修法,則由身體之元成胎
   ,若不修丹道,則由三魂成果。關鍵在修法,信士無需在此三寶中打
   轉。(太子元帥示)

 註:修行證道實錄一書所載,文中 趙避塵仙翁慈示,靈與神不同。靈
   者,人之識神;神者,乃為人身三寶精氣神之一。金丹大道,亦即要
   將此「神」還原成「元」,即是所謂「元胎」、「陽神」,如此始能
   有所成就。「金丹大道」之法教乃 天仙狀元 邱處機真人所傳下,
   生前修真之洞天為龍門山。實則「金丹大道」是太上老君祖師爺丹鼎
   之道,以九轉之工,丹成仙去。真人所創之龍門金丹大道,先由自
   身氣機奠定基礎,再以自身氣行而引神結胎,亦即道家常謂之「以虛
   補實,練實還虛」,其次第即是練氣(行吐納)、行氣(運周天),
   再由氣入神(練丹)、神聚(結胎)、出神(陽神)。見修行證道實

一書。

 

再問:昔聖示,元神是身體所有,若依丹道修法,則由身體之元成胎,若不
   修丹道,則由三魂成果;關鍵在修法。所謂「元神是身體所有」,是
   否意指未修丹道前,元神已屬身體所有?所謂「若依丹道修法,則由
   身體之元成胎」,是否意指依丹道修法後,才能使元神結成元胎?又
   ,不修丹道者,彼元神是否即於身滅歸空後化為烏有嗎?是否受外界
   天地吸收而消失呢?(96‧06‧24)

又示:這非三言兩語可解釋清楚。簡言之,身體有元素可成元神,依丹道修
   法可成,若不修丹道,即其元素不結胎,如礦在山,不知僅是山,需
   挖掘治鍊。
(太子元帥示)

 

 註:據修行證道實錄一書所載,書中趙避塵仙翁慈示:金丹大道非幾句話
   可以闡明,但可重點提示:一、吐納。
道家重氣,因氣乃人身之活動
   力;氣長命長,氣促命短,所以要吐納以聚氣。所謂「吐納」,即呼
   吸,不過是深吸淺呼。二、氣行周天。周天是將人身氣機之循環,融
   入天地間之大循環,可以氣行周天,已是百病可消,不老神仙了。
   、結胎。
所謂「結胎」,猶如老君練丹,即要入鼎(譬喻如水),用
   其火候練之;在修行者而言,即是九轉之工,必要每一工轉,調整水
   火。人身有壬癸真水,以及坎離真火;老君練丹為何九轉,乃每於早

   晚氣機之性不同,依其性質而修練金丹,每一轉代表一個境界,直至 
   九轉完工,亦即元胎結成陽神,可以自行出體始為大成。金丹大道有
   修行教義,但不是口訣。所謂「口訣」,僅屬修行有成之人,將其心
   得編成語訣,助後學者易記而已。真正修行金丹大道,單是吐納,恐
   怕要一至三年;行氣周天,要三至十年;結胎,有者一年,有者十年
   ,有者百年,有者無法成就。
必須修者勤於修練精氣神,待三寶充足
   精馴而藉人身壬癸坎離以練丹。是以修者自身必要先勤於工、恒於力
   ,待最後階段,始有前人之法要,依循練丹結胎之工。金丹大道即是
   以人身水火加上精氣神,猶如藥材入鼎,加火練成藥丸,始此一假體
   可以培育出元胎,而返老還童只是其附帶的自然現象。

 

3、所謂頭上有毫光是指甚麼?為何有如此現象?(拱15期)

聖示:乃修持至靈氣外露之現象。(關恩師示)

 

再問:於修行證道實錄一書中,有「興鸞妙化大天尊」一回,文中主著仙師
   述及凡間有強有弱之一束束光華直上,乃為修行者個人所顯現之一道

   道光華。以弟子所識,修行者之光華應是以玄關竅為中心點而往外擴
   張,猶如捲軸聖像中仙佛之一圈光環般,何以此書中所見卻是光華呈
   一束地往天際直上呢?(96‧04‧24)

又示:信士認知無誤,但卻是以單一個人而言。書中所述及者卻是以大體,
   譬如說整個台中匯聚一束光華直上,由許多個人而匯聚。
   (太子元帥示)

 

再問:佩戴佛珠者,此珠的光澤、顏色是否會隨著個人的修持好壞而變?又
   ,為何有者所戴佛珠暗淡無光,變黑或破壞?修持得越好,所戴的佛
   珠是否愈有光澤且顏色愈深?(拱045期)

又示:佛珠光澤雖有關修持好壞,但佛珠之質亦有其關;佛珠敗壞無光,乃
   佩珠之質所關。佩佛珠今時有人以為時尚,光澤乃因摩擦之關。又,
   勤念及擦摩頻繁所致。(太子元帥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