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17

日夜輪班 什麼毛病都來

日夜輪班一族 什麼毛病都來

2013/01/09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

 

「如果讓我再重新選擇一次,我不會選擇輪班工作。」曾是便利超商大夜班職員的林先生如此表示。

大夜班一年下來,林先生體重從58公斤下滑到下50公斤,內分泌失調更讓他臉上長滿痘痘。

因為薪水高,林先生自願選擇大夜班,日夜顛倒的日子過了一年。

現在改為朝九晚五工作的他表示,感覺身體變差,體力大不如前,過了晚上十時就想睡覺。

睡眠障礙,是夜班與輪班工作者的健康問題的一環,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各種生物的生理機能,隨時間出現周期性變化的情形,生理時鐘混亂,造成內分泌失調,是輪班與夜班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吳聰能在王詹樣基金會發表研究顯示,輪班容易造成生長激素或交感神經興奮改變,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這些族群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上也比正常工作者高。

此外,消化系統分泌酵素也與生理周期有關。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邱展賢表示,輪班工作者作息不正常,影響胃酸分泌周期與腸胃蠕動速率,容易有嘔吐、便秘與胃潰瘍。

從睡眠、新陳代謝到腸胃道疾病,都與輪班工作者的生活型態有關。要改變這些習慣,邱展賢坦言,非常難。他說,只能建議老闆多體恤員工,輪班間隔必須拉長,員工也應該維持三餐正常飲食,多攝取蔬果,幫助腸胃蠕動。

陳濘宏表示,生理時鐘以每天約25.3小時的周期作息,換句話說,生理時鐘有往後延遲的傾向。他說,建議輪班工作者排班時,應該順著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的順序排班,盡量符合生理時鐘。

表/聯合報製

長期上大夜班,免疫力下降,頸部淋巴腺遭結核菌感染

長期上夜班 結核菌染上頸淋巴

2014/09/16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醫師朱繡棟指著結核菌侵犯頸部淋巴腺,造成硬塊的位置。
圖/朱繡棟提供

台中市35歲男子因長期上大夜班,免疫力下降,右頸出現小硬塊,就醫確診為頸部淋巴腺遭結核菌感染,經切除被感染的頸部淋巴,投藥治療後康復,男子為健康,換了一份不用上夜班的工作。

台中市西屯區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朱繡棟說,結核菌侵犯部位不只在肺部,也可能侵犯淋巴系統,但僅頸部淋巴腺遭感染病例不多,罹病原因可能與免疫力低下有關,結核菌才趁虛而入,這種病例不會再傳染給別人。

朱繡棟指出,患者因工作日夜顛倒、睡眠品質不佳,今年初摸到右頸有一顆小硬塊,就診後,起初懷疑是癌細胞移轉到頸部淋巴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那顆淋巴約3公分大,且中央已有糜爛現象,進一步病理切片檢驗和細菌培養,證實是結核菌感染。

他提醒,正常淋巴腺電腦斷層影像顯示不明顯,發炎性的淋巴腫大在1公分以下,例如感冒或牙痛,等到病癒,淋巴結腫大也跟著好轉,若長期存在小腫塊,或變大、變硬,例如出現3公分大小,就要提高警覺了。

這名病患經開刀切除遭感染的頸部淋巴後,再服用9個月結核菌藥,目前已完全康復。他為避免復發,已轉換不用上大夜班的工作。

他強調,結核菌不只發生於肺部,也會經由上呼吸道侵犯淋巴系統,造成該部位感染。在耳鼻喉科頭頸部的肺外結核症當中,遭感染部位除喉頭、扁桃腺、中耳腔之外,還包括頸部淋巴腺。

朱繡棟提醒民眾,頸部淋巴硬塊除淋巴癌外,通常是因甲狀腺癌、鼻咽癌、口腔癌轉移造成,如果未罹有這些癌症,出現小硬塊久久未消,應該趕緊就醫檢查,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2014/09/16 聯合報】

護生:保育人士前往綠島護蟹

綠島奪命公路 一晚輾死千隻蟹

【聯合報╱記者施鴻基/台東報導】

2014.09.17 05:19 am

上個月有一群保育人士前往綠島護蟹,許多遊客受到感動主動加入,甚至以肉身攔車。
圖/路殺社林德恩提供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德恩等人昨天前進綠島,為綠島奧氏後相手蟹的生存權努力,每天清晨、晚上設路障或由專人請車輛禮讓抱卵陸蟹,不少遊客被感動,也主動加入護蟹行列。

林德恩說,上月有1天,光是在龜灣附近死在輪下的陸蟹就有上千隻,最高紀錄是1500隻,其他地方可能更多。

廿多位來自全台的保育人士,昨天前進綠島,他們參加路殺社舉辦的公益旅行,到綠島護蟹,挽救可能慘死遊客、居民車輪下的奧氏後相手蟹生命,讓牠們順利走過一段段奪命公路,下海產卵。

昨天護蟹行動,發現下海釋幼的陸蟹仍不算多,但依過去經驗,今天開始應該會爆出數量,這也是最關鍵時刻。

林德恩表示,「雖然奧氏後相手蟹不像椰子蟹是保育種,但牠們一樣應擁有生存、繁衍的權力!」

被車子撞到的陸蟹,腹中有著許多小生命。
圖/呂縉宇提供

林德恩說,慘死輪下的,不只是數千的奧氏後相手蟹,連珍貴保育的椰子蟹也不例外,如果不是人類,牠們可以活得更自在,所以人類有責任讓牠們活下去,「即使是天敵,也殺不了這麼多!」

林德恩說,體型嬌小的奧氏後相手蟹,從來不是鎂光燈的焦點,但成千上萬的蟹媽媽在落日餘暉後、黎明破曉前,前仆後繼冒生命危險橫跨馬路,只為了護送腹中的小生命到海潮中,為未來留下希望,令人感動。

台東知名保育人士「山豬」呂縉宇說,上月他們首次到綠島護蟹,1晚上辛苦救下近千隻,天亮後,發現附近慘死的一樣有上千隻,「不能說辛苦白費,總覺得惋惜,應可多救一些!」

林德恩說,綠島全島都有奧氏後相手蟹蹤跡,只在龜灣一帶護蟹仍有不足;希望能和地方政府溝通,建構馬路底下的陸蟹廊道,讓陸蟹平安下海產卵。

【2014/09/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