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4

45歲前做對9件事...我的存摺多1000萬

我的存摺多1000萬
  • /撰文/謝富旭、林心怡、楊卓翰

45歲前做對9件事

在為工作埋頭苦幹的你,因為吝於抽出一點點時間,為自己的未來打算著想,而不自覺地落入窮忙族。
其實,貧與富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看看別人為何窮忙一場,以及達人怎麼做,只要在45歲前做對9件事,財富自然會敲你的門。
對三十一歲的廖大偉而言,未來,是一直來,一直來??的一種焦慮(編按:出自導演林正盛所著《未來一直來一直來》)。
浮腫的雙眼下,掛著黑眼圈,從事新聞業的廖大偉每天晚上九點下班,已成了家常便飯。為了多賺點外快,他有時還得熬夜寫稿,隔天早上,再拖著疲憊的身體去採訪新聞。
這麼日復一日,讓他感覺到生命彷彿蠟燭上快要熄滅的火燄,對未來的焦慮感卻愈來愈發強烈,讓他陷入了一股莫名的悲苦況味中。「出社會六年來,大家追求的﹃五子登科﹄,我除了一輛還在繳貸款的車子外,其他都沒有!」「二年前,女朋友因為我太忙分手了,我沒有孩子、妻子、房子,銀子更是少得可憐。」他苦笑著說。

轉念 改變既有理財公式窮忙族搏翻身

廖大偉沒有花太多時間,馬上算出了工作六年多來自己的身價:「基金加存款大概五十幾萬元,如果按照這種每年存不到十萬元的速度推算,即使到四十五歲,我都買不起大台北地區的房子!」他搖頭說。
新聞系畢業後,廖大偉即進入媒體產業就職,起薪一個月三萬五千元。隨著資歷漸深,目前他的薪水已達四萬六千多元,而且每年三節獎金與年終獎金加總,也有個七至八萬元。加上他勤於接外稿,每個月也有數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收入;以今年而言,他報稅的年收入約七十萬元。
對一位三十一歲的年輕人來說,年收入七十萬元並不算少,而且父、母親均還在就業,除了過年過節給的紅包外,並不需要他拿錢回家,理應每個月相當有餘裕。但是,因為缺乏一套縝密的理財投資計畫網,導致金錢就像關不緊的水龍頭一樣,消失得無聲無息。

藉由這次採訪,廖大偉平心靜氣地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做了一次「自我體檢」。他發現,去年所繳的車貸(每月一萬元)、所花的牌照稅、燃料費、第三人責任險、停車位月費、油料總計高達二十四萬元,占去年總收入的三四%。
其次,幾乎每年出國度假一至二次的他,去年去了趟歐洲,花了近十萬元,占去年總收入的一四.三%。換句話說,車子與旅遊的開銷就占了去年總收入四八.三%,幾近一半的比重。
這還是最容易抓出來的大筆開銷,沒有記帳習慣的廖大偉,憑著記憶發現,上個月薪水加稿費收入總計五萬一千元,竟然只結餘一千元。他詳細計算發現:上個月收入扣掉車貸一萬元、停車費及油料計六千元、房租六千元,加上投資型保單八千元後(小計三萬元),其他的開銷(伙食、娛樂、水電、電信、治裝)達二萬元。
自認為收入不差,生活不算浪費,也不崇尚名牌的他,對自己存錢速度緩慢,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經由這次自我財務體檢,他覺悟到一件事:要加快自己的存錢速度,唯有徹底揚棄「收入–支出=儲蓄」的觀念,養成「收入–(投資+儲蓄)=支出」的習慣。只有在這個觀念做出徹底的覺悟,有了明確的目標,再制定詳細的投資理財行動方案與計畫,他才有擺脫窮忙族的可能。

驚人 台灣年輕人半數淨資產未達五十萬元

因為欠缺投資理財行動計畫,落入窮忙族困境難以自拔的,廖大偉絕不是單一個案。《今周刊》委託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針對二十歲至三十五歲年輕人,進行的「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發現,高達七四.五%的受訪者回答尚未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不過表示每月至少可拿出三千元以上投資的人卻高達七六%。
儘管「百萬小富翁」在台灣年輕人中屬於稀有動物,然而,對存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台灣年輕人心中則充滿渴望與企圖心。根據這份調查,高達五二.四%的受訪者希望能在三十歲達到存到第一個一百萬元的目標,八七.七%的受訪者則希望在三十五歲前達到存一百萬元的目標。
正因為對財富的渴望與實際之間產生相當大的落差,台灣年輕人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普遍感到不滿與焦慮。八○.八%的受訪者不滿意目前的財富狀況,而六六.八%的受訪者則認為如果在三十五歲之前還存不到一百萬元,會讓他們感到焦慮。
主持「台灣窮青年、富青年」問卷調查的波仕特線上市調經理黃駿,把受訪者的淨資產與致富途徑選項交叉比對後,發現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淨資產在一百萬元以下的受訪者,高達五○.九%的比重,認為「努力工作、提高薪資」是致富最有效的途徑;而淨資產在一百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卻僅有一九.四%認為「努力工作、提高薪資」是致富最有效途徑。

「這說明了一件事,貧與富的分水嶺,或者說那一念之間,關鍵在於有沒有投資理財的計畫與行動,努力工作反而是其次!」黃駿說,淨資產在三百萬元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努力工作是主要致富途徑的比重僅有五.五%,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作者哈福.艾克(T. Harv Eker)在書中指出,有錢人與窮人兩者間觀念上最大的不同之一在於:有錢人專注於自己的淨值,而窮人專注於自己的收入。
淨值是存量的觀念。哈福.艾克認為,有錢人因為專注財富「存量」,因此會有更強烈的儲蓄觀念,把存下的錢再運作在投資。而收入是「流量」的觀念,窮人專注「流量」,得過且過,理財欠缺計畫,執行上也欠缺行動力,導致賺得多,花得也多。因此,這將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法:有錢人會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而窮人只會辛苦地工作賺錢,變成窮忙族。
如果你認為光憑改變觀念,就可決定「向貧走」、「向富走」的命運是天方夜譚,吳歡哲的故事,或許可以帶來更深一層的啟示。

恐懼 被貧窮逼到絕境 吳歡哲痛下決心理財

二十七歲的吳歡哲,從青少年時期就飽受貧窮折磨。他的父親原本在新竹經營玩具工廠,遭到中國同業競爭生意逐漸走下坡,加上又被客戶倒帳,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他就讀高中時,父親被迫把位於新竹的透天厝賣掉,舉家遷往高雄縣鄉下租屋而居。
「我記得讀高三時,有一次二哥問我身上還有多少錢,我問他要做什麼?他說媽媽要去買菜,家裡已經沒錢了,叫我們找一下抽屜的零錢。」「那是我有生以來對『貧窮』這個字眼第一次最深刻的感受!」「而在新竹開玩具工廠時,家裡是請傭人煮飯的。」
靠著就學貸款,吳歡哲負笈台中就讀東海大學經濟學系。生活費主要則是靠兼家教的二哥每月寄來的三千元,由於捉襟見肘,每餐預算必須嚴控在三十三元以內的他,長時間營養不良。在大二時,身高有一百八十七公分的他體重卻一度掉到五十五公斤。
「每個月,當我的提款卡餘額跌破五百元,而二哥的錢還沒寄來時,是我最焦慮的時候。」身材高大的他,食量不小,因預算有限,他總是挑學校餐廳打烊之前進餐廳,「如果有剩菜剩飯時,餐廳阿姨會多打一些給我!」
當同學們相偕去玩樂時,吳歡哲卻無時無刻不在為生計發愁。他時時注意學校有沒有舉辦有獎金的比賽,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二時,青輔會正舉辦企業創業企畫競賽,他連夜趕工製作計畫書,竟得了中區第一名,獎金六千元。
接著全國比賽時,確定得獎者可當場獲頒獎金後,他決定帶著企畫書獨自赴台北對評審進行簡報參加比賽。「那一次很驚險,我身上的錢只夠買台中至台北單程車票,沒有得獎的話,根本沒錢買車票回台中;哈,人窮什麼都不怕,結果我得了第三名,獎金二萬元!」二萬元對他是個關鍵,因為他可以搬出學校,負擔在外租屋押金,擺脫門禁管制,更方便打工。

 

「每天穿得花枝招展去上班,似乎是那家出版社的『企業文化』,其實出版社的薪水並不高,我那時候每個月薪水才三萬元出頭。」「愛漂亮又愛玩,導致大家全成了卡債一族,我當時的薪水,幾乎三分之一在繳卡費!」
在卡債壓得快喘不過氣來時,鄭艾兒向父親要了一百五十萬元,決定出國念書,挪出這筆錢部分還清卡債,她出國一年後又全部花光。回台後,她在一家影音網站擔任行銷,月薪雖有四萬五千元,但亂花錢的習慣沒改,薪水變多,花得也更多,卡債竟又悄悄地滋長。
直到三年多前,遇上了現在大她八歲的老公,她才決定對自己的消費方式痛改前非。「老公跟我在用錢觀念上截然不同,他是個很節儉的人,我們一起去看電影時,我買的烤玉米都被他嫌太浪費。」結婚後,鄭艾兒的先生把所有的資產交給她管理。「其實,剛當主婦嘗到『當家』滋味時,我真的很害怕,我害怕以我之前敗金的個性,會把他的錢給敗光了!」

改變 做好理財規畫生活品味不打折
於是,鄭艾兒開始勤學投資理財知識,她把家庭收入做「六三一」比率處理,六成開銷,三成投資(基金、黃金存摺、外幣存款),一成花在投資型保單上。每個月,她定期與老公討論投資的配置狀況並調整。年底時,則為來年的家庭年度總開銷,針對食衣住行育樂各項編列預算。制定年度家庭預算,主要是因為鄭艾兒的收入,是以不固定的業績獎金為主,如果沒有事先編列預算,很容易把不固定的業績獎金(非經常性收入)花光。
透過每日記帳、每月做投資檢討以及每年制定家庭預算三步驟,這個中產小康家庭把四成的收入存下來,加上之前投資產生的收益,鄭艾兒結婚後第一年所存下的錢超過一百萬元,比她單身十年工作存下來的加總還要多!「結婚後,夫妻雙方在花錢上可達到互相牽制的效果,這真的省很大。」她認真地說。
她還強調,即使變成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她的生活品味與旅遊喜好,並沒有打太多折扣!「保養品或化妝品就用團購買,國外旅遊則等旅展時再去搶便宜。」說這話的同時,鄭艾兒臉上洋溢著為人妻,為老公與孩子未來精打細算的幸福感。
看完以上的故事,想必你對透過「一念之差」,改變窮忙的命運已經有深刻的體會。有了這一念之差,你將揚棄「收入–支出=儲蓄」生活理財公式,而遵循「收入-(儲蓄+投資︶=支出﹂。一個簡單公式的改變,你的消費習慣、理財觀念甚至生命價值觀,也將有大變化。
接下來,我們將把觀念的改變,化成九個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愈早做到愈多的行動方案,將可以愈早享受財富的甜美果實。而後面的報導也將告訴我們,即使無法全部做到,只要做到九項中的六、七項以上,即使不會成為巨富,離窮忙處境也將愈來愈遠。

救命聖經.葛森療法

  • 2011-08-24
  • 第1000824期
《救命聖經.葛森療法:那些醫生救不了或放棄的人,其實還有機會活下來!》
  • 作者/夏綠蒂.葛森&莫頓.沃克 出版/柿子文化

《新書簡介》

世界上一種方法,不必化療、手術、針筒、藥丸,就能讓你的癌細胞消失,但你的醫師卻不想告訴你!?

被醫學界埋沒的天才──葛森博士,醫生說沒用但病人卻一個接一個被治癒的奇蹟療法!
*日本名醫星野仁彥教授罹患了結腸癌和轉移的肝癌後,靠葛森療法健康活過20年……
*全美首席胃腸科醫師新谷弘實,健康祕訣之一就是實施葛森醫師的咖啡灌腸,至今已30多年。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博士只接受了6個星期的葛森療法,糖尿病就完全治好了!
*葛森療法治癒史懷哲之妻的結核病,讓她繼續活了28年;史懷哲之女的嚴重皮膚病也獲根治!
*被醫師宣布失去70%肺臟組織的紳士,短短幾星期的葛森療法就把肺活量從30%增加到50%。
*15歲就得到骨癌的卡拉,靠葛森療法延命,健康存活至少42年。

6大鐵則,阻毒、解毒、排毒 你知道嗎?

*對人體最有害的化妝品是腋下制汗劑,很多廠牌的制汗劑都含有水銀,超級毒!
*化學清潔劑的毒性很強,最大的幫兇是噴霧器,因為你呼吸時不小心也會吸入清潔劑。
*1個月吃12份熱狗以上的小朋友,罹患白血病的機率比一般孩童高9倍。
*牙齒根管治療的空洞可能會細菌污染、汞合金牙齒填充物會致癌!?
你我的生活,遍地皆「毒」,防不勝防!從紫外線,微波爐輻射,飲用或沐浴含氟、氯的水,攝取食品添加物,牙科根管治療,經常性使用處方藥物,長期的心理壓力,消化不良……影響人體的酵素、荷爾蒙、免疫和其他防禦系統,讓你虛弱、生病、得癌症……葛森博士利用最完整的營養食療和排毒法,教你救自己一命:
1.無鹽飲食:少鈉補鉀,管理鹽分和水分的攝取,天然蔬果中已可以提供人體足夠的鈉。
2.大量新鮮有機蔬果汁:攝取巨量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補充營養兼「刷洗腎」。
3.超低脂:限制食物中的脂肪攝取(亞麻仁油除外),以免攝入疾病的助長因子。
4.蔬食+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提升免疫反應。
5.天然的甲狀腺補充劑:刺激病人的代謝和細胞能量產生。
6.咖啡灌腸:刺激腸和肝臟的酵素,讓肝臟分泌膽汁,透過腸壁排毒,並清除自由基。

小至減重,大到紅斑性狼瘡、糖尿病、愛滋病、癌症等棘手重症,都可以改善
針對許多醫師都束手無策、宣布無救的重大疾病,葛森博士的「革命性」健康、治癌觀念儼然成為病患的救命曙光、療養聖經。葛森博士的女兒夏綠蒂.葛森和資深醫療記者莫頓.沃克所共同記錄的《救命聖經.葛森療法》,除了延續葛森博士的基礎方針,更針對各種病患的需求加以改良、創新和補充,讓各種癌症(無接受化療者、有接受化療者、極度虛弱者)和其他疾病病患,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葛森療法。
事實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美國心臟協會、甚至連抨擊抵毀過葛森療法的美國癌症學會,至今也都鼓勵使用改良版的葛森飲食菜單──如此強效的救命療法,已成功治癒病患長達70多年。
什麼食物可以吃、什麼食物絕對不能碰?

飲食不是醫療的全部,卻是基本中的基本:大病初癒的人和任何想要身強體壯、長保健康的人,最好能夠食用90%具「防衛性」、高度營養的食物,只留下10%「任君挑選」的食物。
*大部分的新鮮蔬果都能食用,鳳梨、莓果、小黃瓜最好不要碰。
*洋蔥、大蒜和荷蘭芹葉可常吃,九層塔、奧勒崗葉、胡椒要禁用。
*紅茶、綠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飲品要戒除,薄荷茶、洋甘菊茶、纈草茶、大喜寶茶可隨意。
*完整裸麥、燕麥或米粉製作的麵包1週吃1次(禁含鹽),其他麵粉類都是拒絕往來戶。
*冰淇淋是小孩子的毒藥!?
*馬鈴薯可常吃,烘烤最好,帶皮煮OK,但絕對禁止油炸!
《內容摘錄》
葛森療法是自然的現代生物學療法,利用身體本身的療癒機制,消除令人身體衰弱的疾病,可以在家中自行準備,或在醫師的監督下施行,最初由葛森博士在西方工業化國家首先推出,至今已有超過60年的歷史。這套革命性的飲食療法在當時由於過於領先時代,以至於沒有科學理論能夠解釋它何以能夠逆轉慢性與感染疾病的病情,但因為它真的治好了嚴重的結核病、糖尿病、偏頭痛、心臟病、癌症、關節炎、皮膚病,以及其他許多危及生命的病症,因此葛森療法早已建立起重大醫療貢獻的地位。
葛森博士治療了數百名患者,並且持續改進療法,一直到他1959年以78歲的高齡過世為止。他最有名的患者是醫療傳教士暨哲學家艾伯特.史懷哲博士。史懷哲博士75歲時,只接受了6個星期的葛森療法,就完全治好了他的成人糖尿病。此後史懷哲博士又回到法屬赤道非洲的加彭蘭巴雷內市,照顧了數千名非洲患者,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並持續工作至90歲以上。在擺脫了糖尿病之後,史懷哲博士活到93歲。

葛森博士也順便為史懷哲博士垂死的妻子海蓮娜治好了結核病,讓她繼續活了28年。他也治好了史懷哲博士19歲的女兒雷娜的嚴重皮膚病。夏綠蒂.葛森和雷娜.史懷哲曾是青少年時期的好友。
史懷哲博士曾經悲傷地寫下這段話,以哀悼他的摯友:「葛森博士是我看過,在醫學史上最名聞遐邇的天才之一。他的許多基本想法都已經被人採納,卻被使用在不會提及他的名字的地方。他在逆境之中,達成了看似不可能的成就。他留下了遺產讓我們關注,也確保他將會得到應有的地位,他醫治好的人現在都會為他的想法的真實性作證。」

營養、排毒代替化療
葛森博士的治療計畫,旨在讓病患接受大量營養,同時一併採用其他治療方式,使生病的身體再生,重拾健康。這些營養素是來自蔬果原汁,加上大量生鮮及烹煮過的固體有機素食。葛森博士這套基礎營養觀念已經獲得臨床研究證實,也就是血液中缺氧會導致退化性疾病,而他的治療總能絲毫不爽地將循環系統的含氧量增加為2倍。
葛森療法也能刺激代謝,排除毒素,並使患者肝臟和腎臟中去除廢棄物的機能重新恢復活力。因此,使用大量高品質的營養素,增加患者能夠獲得的氧氣,以運作良好的代謝功能令整個身體重獲新生,並促進細胞排毒,就能讓一個人受到抑制的免疫系統、有缺陷的生理功能、思慮不清的心靈和效用不彰的大腦,以及其他重要的器官一齊受到鼓舞,而重新產生恆定性。
葛森博士治療計畫的優勢在於能夠克服幾乎所有的病理症狀,遠勝過化學治療。例如在統計上,發現於初期和中期的癌症患者中,化療會使癌症的緩解率平均增加12%(結腸癌為7%,胰臟癌為1%),但是葛森療法能夠將參加者的緩解成功機率提升到42%,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末期癌症患者。
不僅如此,葛森療法的營養計畫還是永久有效的,效果比其他所有已知的療法都更加明確,包括細胞毒性療法(化療)、免疫療法、藥物療法、照X光(放射療法),以及傳統對抗療法提供的其他常見療程,因為葛森療法的目標是讓所有重要的器官復元。
美國癌症協會不得不認同的營養方案

葛森療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飲食部分,推薦患者食用低脂無鹽的食物,以提供體細胞容易吸收的營養素,強化患者天然的免疫防禦力。為了預防或治療目前已知的 1,500種退化性疾病中的絕大部分,葛森療法提供理想的飲食方法。現代社會的加工包裝食品中,經常含有防腐劑、食品添加物、色素,有時甚至公然含有致癌物,媒體大量的宣傳與廣告強迫我們與這一切為伍,如果患者渴望能夠康復,採用葛森醫療技術可以確保他恢復健康。

葛森療法的核心在於飲食,其中包含有機栽培的新鮮蔬果,以及每天13杯新鮮現榨的果菜汁,每小時飲用1杯。新鮮的有機蔬果能夠提供患者更多礦物質、酵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和C,以及可清除自由基的其他抗氧化劑,和自然形成的植物性化合物。科學家已經發現,這些才是真正能夠預防慢性退化性疾病的成分。同時,也建議這些食物中不要含有任何殘留的殺蟲劑或殺菌劑。
肉類則在禁止之列。葛森療法中,患者在治療的最初6到12個星期不會攝取任何動物性蛋白質,之後則是盡量減少攝取。
這份飲食中幾乎不含脂肪,但包含某些脫脂且未經調味的優格,脫脂且未加鹽的鄉村起司、卡達起司,並視情況提供發酵的白脫牛奶──沒有的話則以脫脂優格代替,以及亞麻仁油。德國法蘭登施塔特7度榮獲諾貝爾獎提名的醫學博士喬安娜.布德維格,曾經發表研究結果,顯示亞麻中的Omega-3脂肪酸,能夠殺死組織培養的人類癌症細胞,而不會摧毀同一個培養基中的正常細胞。
現在,葛森療法的菜單已經為美國癌症學會所採用──沒錯,就是那個曾經詆毀葛森博士,將他的治療菜單列入黑名單的美國癌症學會。不僅如此,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和美國心臟協會也都鼓勵使用修改過的葛森飲食方案。葛森博士相信癌症是全身而非局部的疾病,強調應重新建立患者整體的生理平衡。他的著作指出,他希望能夠讓治療程序逆轉所有支持惡性細胞生長的條件,讓功能不全的細胞從其他的病理形式中恢復過來。

咖啡排毒
至於體內排毒部分,葛森博士使用咖啡灌腸,病人一天可以自行施行數次。癌症患者以及所有為危及生病的代謝疾病所苦的其他患者,在腫瘤塊受到葛森療法影響而快速縮小,以及原本功能不全的細胞對治療產生反應時,會排出有毒的分解產物,這些都可以用咖啡灌腸的方式排除。依照葛森博士的觀察,飲食、果汁以及一些補充營養品,如果沒有搭配使用咖啡灌腸,患者可能會死亡。這時患者並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肝臟無法以足夠的速度進行排毒。
從直腸攝取的咖啡因,能夠刺激肝臟的活動,促進膽汁的流動,並開啟膽管,讓肝臟更容易排除有毒廢棄物。咖啡灌腸是極佳的預防性醫療,同時也有治療的功用,可以顯著降低疼痛。
所有可能造成癌症或其他令人衰弱的急性、慢性疾病因素,都可以藉由飲食來預防或治療。有些食物能夠擊敗癌症和其他退化性疾病,或是帶來生理上的逆轉。葛森療法中的每一種食物成分,都能有效對抗為數眾多的身體與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