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26

正妹揪團 休假跑山區義剪

正妹揪團 休假跑山區義剪

【聯合報╱記者宋柏誼/東勢報導】

2014.07.26 03:04 am

3位正妹美髮師利用假日拿起剪刀,到偏遠山區服務,做完善事心情也很快樂,後排由左至右為吳柔締、陳思榆、簡曼卉。
記者宋柏誼/攝影

年輕、時尚美髮師吳柔締、陳思榆、簡曼卉超有愛心,3位姊妹淘約好用自己技能幫助弱勢,在臉書PO網揪團找同好,利用休假到山區偏遠機構義剪,昨到東勢德水園教養院幫身障人士義剪頭髮,也常買物資捐贈孤兒,「正妹」愛心贏得掌聲。

「賺再多錢,也比不上用自己能力幫助別人來得有意義!」28歲的吳柔締說,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15歲就出社會工作,原本與朋友捐白米、尿布給弱勢團體,但總覺還能多做些什麼,受顧客汪凱琦鼓勵,在臉書上成立「義剪團」,成員已達10多位,許多是陌生人,加入成為朋友。

吳柔締說,自己不是大企業,能力也很有限,但沒想到小小想法在網路上得到很多的迴響;有人自動當司機、也有人出錢出力。

她說,看到弱勢的老人、小孩,剪完頭髮後更有自信,這份喜悅出自自己的雙手,成就感難以形容。

「做善事時,特別起勁!」友人汪凱琦說,山區弱勢缺乏資源,自己幫忙打電話,幾個月來已經服務許多單位,雖沒有太多金錢,但跟著大家一起做,心情跟著好起來。

【2014/07/26 聯合報】

鼓吹投資 女算命師吸金3億

鼓吹投資 女算命師吸金3億

【聯合報╱記者饒磐安/新北報導】

2014.07.26 03:04 am

房仲公司林姓女負責人涉嫌與黃姓女命理師合謀,聲稱投資房地產可獲高利,再由黃女替人算命佯稱「最近運勢適合投資」,讓投資者信以為真投下巨資,違法吸金三億多元。新北地檢署昨天依違反銀行法起訴林女及黃女。

檢方調查,林女(四十歲)二○一一年十月間欲投資房地產,缺乏資金,透過從事直銷業務的黃姓女命理師人脈招來投資客。

黃女利用算命或在直銷公司上課時,向投資客佯稱「你最近運勢不錯,有賺大錢機會」,順勢介紹林女的公司,鼓吹他們投資,並從中抽佣,林女則說至少會有一成的獲利。

許多投資者經過黃女「算命」後,信以為真,以為命中註定有財運,且機不可失,紛紛投資。起初試探性投資一百萬元,隔月果然連本帶利拿回一百一十萬元,於是加碼投資,甚至投資兩、三千萬元,且「吃好逗相報」,介紹親友投資。

八個月後,林女因投資客輪生意失利而資金周轉不靈,無法付投資客利息,也還不出本金,與黃女一起挨告。

林女與黃女否認假藉算命吸金,供稱她們只是幫投資人賺錢,不認為這是犯罪行為,只是暫時資金周轉出問題,並非不還錢。

【2014/07/26 聯合報】

太陽能的能與不能

看東看西專欄:太陽能的能與不能

2014年07月26日 09:54

謝永生/朔榮有機光電總經理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Ivanpah。(美聯社)

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Ivanpah。(美聯社)

約4年前開始,每次我開車去賭城時,在接近內華達州界的沙漠裏,會看到一圈又一圈的太陽能板圍繞著一個高塔。心想這大概就是當時的州長阿諾先生引以為傲的「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Ivanpah」。今年春天,這個發電廠開始運作了。

這個電廠佔地相當於2000個足球場大,但在廣袤無垠的莫哈比沙漠裡,並不顯得「偉大」,但很刺眼。它由超過35萬塊2公尺高、3公尺寬、電腦控制的鏡片組成3個發電組,將陽光反射到140公尺的高塔,加熱儲水,以水蒸氣推動渦輪發電。為了保證運作順利,晚上以天然氣補助。造價22億美元,谷歌是大股東之一,但有16億美元是美國聯邦政的貸款。可供應14萬個家庭一年的電力需求,還減少了4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莫哈比沙漠裡,共有10 個太陽能發電廠,早在20年前(1984)就開始陸續營運。位在美國西南方的莫哈比沙漠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日射量(solar radiation),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多,難怪太陽能電廠幾乎都集中在此。

即便有如此優越的太陽能發電環境,發電總量也不過美國總發電量的0.28%。這表示太陽能發電在美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太陽能業界認為未來太陽能發電的標準營運模式,應該就是以Ivanpah為典型──私人投資興建大發電廠、所發電力賣給電力公司的「集中發電模式」,而不再是設置於屋頂上的「分散發電模式。」

有了這個認識,我們來看看台灣在太陽能發電的選擇。簡單說,美國能,我們不能。他們地大業大,我們小家碧玉,相似性很小。

先從觀念上談。台灣的能源政策應該明白確立「節能減碳」的優先性。在所有的能源選擇裡,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幾乎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加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非常優越、乾淨的能源之一。但有一個主要的限制,就是日射量。 台灣、德國和日本三地的年平均日射量比較調查顯示,台灣日射量僅是日本的63%、德國的53%。一般人以為台灣地處亞熱帶,理論上「越接近赤道,日射量越強」。殊不知台灣氣候潮溼多雨,空氣中的水蒸氣大量吸收了太陽輻射,降低了日射量。

太陽能的另一個限制是面積條件,發電越大,面積就越大。姑不論電廠對人類、動植物及環境的影響,單單是太陽能發電廠所需的土地,台灣就會吃不消。以Ivanpah發電廠為例,面積為2000個足球場,比台北大安區還大,台灣有多少個「日射好,又空曠的大安區」?

另一個問題是:發電與供電不同。電力是文明社會基本需求,不能做科學實驗。為了穩定運轉,電力公司要的是平穩牢靠,方才會考量經濟效益。再生與否、環保與否,都是供電時次要考量。也因此,「穩定的電力,低廉的電費」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競爭力,也是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這也是為明知燒煤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世界各國仍以它為主要的發電來源。

例如:2013年,台電系統的火力發電量占比76.3%,核能占18.8%,水力及再生能源占3.4% 。供電不穩,是太陽能最大的致命傷。

那麼台灣的選擇是什麼?在「節能減碳」的大前提下,雖然太陽能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太陽能發電仍應是台灣發電的第一選擇,核能第二,天然氣的火力發電可以擔任保證的角色。

台灣目前太陽能電池產量僅次於中國,但都外銷,這不是發展太陽能的正途。我們應該積極介入新能源技術,新材料開發之列,很可能就是我們達成節能減碳的捷徑。

發展綠能建築,讓每一棟建築都成為太陽能發電站,減低對大電廠的依賴。還有農業用大棚、大眾交通工具、候車亭的路燈、廣告招牌等等,都可以是分散發電,減低對大電廠依賴具體的方法

最後,談發電不能不談一下核能。台灣可以反核,但現在沒有廢核的條件。反核,可以讓我們正視社會對再生能源的要求,從而釐定符合節能減碳原則的發電比例。但廢核是以恐懼為基礎,自廢武功的不理性主張。

肛門長肉球 7成為痔瘡

健康雲:肛門長肉球 7成為痔瘡

2014年07月26日

 

【張博亭╱台北報導】有民眾到臉書《蘋果生活八爪魚》留言詢問,肛門口長了幾顆小肉球,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醫師說,臨床觀察肛門口長肉球,有7成機率是痔瘡脫出肛門外,但也不排除是菜花或惡性腫瘤,如合併有腹痛、體重突然減輕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痔瘡是因肛門口靜脈擴張所造成,便秘、懷孕及長期蹲坐等都會令靜脈壓增加,導致靜脈擴張;如罹患痔瘡,大便時糞便與痔瘡上的黏膜摩擦,易產生疼痛和出血情況,一般可塗抹藥物緩解症狀,如合併潰瘍、肛裂等情況,則考慮用手術治療。

建議多運動喝水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郭立人表示,肛門口長肉球,臨床觀察有7成機率是痔瘡脫出肛門外,建議民眾每天運動30分鐘、喝2000c.c白開水,同時攝取5種蔬果,每種各約1個巴掌大,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避免形成痔瘡。

郭立人醫師提醒,肛門口長肉球,雖罹患痔瘡的機率較高,但也不排除是菜花或惡性腫瘤,民眾如合併腹痛、體重突然減輕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

B、C肝患者,就醫率不到7成

BC肝病患 3成不就醫

男不知惡化會致命 吐血才掛急診

2014年07月26日

 

 

患者葉峻賓(右)昨現身說法,表示因不知B肝會惡化成肝硬化,差點喪命。蔡明樺攝

【蔡明樺╱台北報導】肝病高居國人死因第3位,國民健康署昨公布最新調查,發現逾3成民眾不知B型、C型肝炎是肝病主因,且即使確診為B、C肝患者,就醫率也不到7成,且未就醫者中,近9成存有「身體無症狀不需就醫」的迷思,而步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惡化3部曲。
國健署長邱淑媞昨在「世界肝炎日」活動上表示,國內B、C肝患者逾300萬人,每年約1.3萬人死於肝病,致死人數次於癌症、腦中風居第3位。

服藥可改善病情

該署日前針對1729名民眾進行肝病認知調查,發現染B、C肝未就醫的患者,即便知道服藥可改善病情,仍有約3分之1不願治療。
43歲的葉峻賓從事科技業,大學時因腸胃不適就醫,驗血確診為B肝患者,出社會後因工作忙碌而忽略追蹤病情,6年前竟變成肝硬化,一度吐血送急診,之後做腹部超音波又發現肝臟有2.1公分的良性腫瘤,且當晚又吐血住進加護病房,緊急手術才撿回一命。
葉峻賓昨出席宣導活動時說,從沒想過B肝會惡化成肝硬化險喪命,後來要求家人就醫檢查,母親、妹妹也揪出B肝,現定期回診、治療,他的肝硬化服藥後已獲控制。
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陳培哲說,B、C肝患者都有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C肝患者7成可治癒,B肝患者9成5可控制病情。

喝酒熬夜增負擔

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王鐘貴提醒,B、C肝患者每半年應抽血檢查肝功能,勿喝酒、熬夜增加肝臟負擔。

防治B、C型肝炎須知

●B、C型肝炎經血液、體液傳染,應避免不必要的刺青、穿孔,且勿與人共用牙刷、刮鬍刀及不安全性行為
●B、C肝患者每半年、肝硬化患者每3個月,應抽血追蹤肝功能
●B、C肝患者應避免飲酒、熬夜和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減輕肝臟負擔
●B、C肝患者若臉色暗沉、經常精神不濟,應盡速就醫檢查
資料來源:國健署、王鐘貴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