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18

90%的病自己會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

《90%的病自己會好2: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

  • 2011-04-18
  • 新聞速報
  • 【作者/岡本裕 出版/大是文化】

作者/岡本裕 出版/大是文化

    《新書簡介》

    你去看病或健康檢查時,有醫生跟你說過這些事嗎?

    ◎ 選醫生的重點是合得來,而不是名氣響亮

    ◎ 90%的病不用吃藥也會好;太愛吃藥反而會得「醫源病」

    ◎ 醫生開藥超過四顆,就要小心!

    ◎ 健檢的數據不是那麼重要,數據的變化才重要

    ◎ 健檢根本不用量身高腰圍,重點是檢查出有無癌症

    ◎ 養生的要點是NO、WANT、SOSO

    ◎ 認真養生的人,最容易生病

    ◎ 難吃的養生食物,不該吃

    ◎ 營養補充食品大多數沒用,補充維他命、Omega-3即可

    ◎ 從是否關心病患飲食,就能判斷是不是好醫生

    ◎ 盡量別找教授醫生、好醫生幾乎都不在雜誌的名醫排行榜上

    ……

    本書作者岡本裕,是日本腦神經外科與惡性腫瘤名醫,他原本在一家大型醫院擔任住院醫生,但行醫多年後,覺得醫院的所做所為,跟他成為醫生的理念——賦予病人活力,因而變得有自信——相去甚遠,於是離開醫院,自己出來開業提供諮詢。他最出名的主張就是「90%的病,自己會好」(大是文化出版),在日本引起讀者廣泛共鳴,九個月就銷售超過三十萬冊,他也因此成為「不開藥的名醫」。

    這位不開藥、也堅持看診不穿白袍的名醫,長年在日本各地開辦健康講習,告訴大家:

    ◎ 不要隨便看醫生!因為醫院必須開藥給不必吃藥的肥羊病患,來維持營運。

    ◎ 吃了不該吃的藥,會得「醫源病」:原本健康的身體,因為吃藥反而搞壞,醫療反而成為生病的原因。

    ◎ 養成幾點生活習慣(要點就在本書第二、三章),就能增強自癒力。

    岡本裕身為名醫,卻站在病患的立場,痛陳醫生不會告訴你的事,例如:

    ◎ 別找層級太高的醫生。醫生也是人,他的地位愈高,身邊愈沒人敢跟他說真話。

    ◎ 別看雜誌名醫排行榜選醫生。如果排名只是湊熱鬧還好,要是病患跟醫生都對排行榜開始認真,醫病關係就會變成生意關係。

    ◎ 會開刀不代表就是好醫生。術後如何不復發才是關鍵。

    ◎ 別去癌症治療中心。癌症中心是抗癌藥劑的實驗室。

    ◎ 別找教授醫生或去大學附屬醫院。對待患者首重治癒,而非學術問題,更不能把醫療研究與教育放在第一順位。

    ◎ 不要太相信媒體資訊。媒體的情報都是照著劇本走,情節符合他們的需求才會報導。

    但人總有必須看醫生的時候,怎麼辦呢?

    ◎ 不要一個人面對主治醫生。就像登聖母峰需要導遊、當的的雪巴人、扛行李的人等組成一支團隊,當你生病時,也需要一支團隊來幫你。例如主治醫生、幫忙打聽資訊的親友、聽你訴苦、抒發情緒的對象。

    ◎ 問問其他醫生的看法。如果你找的是內科,第二意見可以找外科或掃描科。

    ◎ 選醫生,首先請憑感覺。因為如果雙方不投緣,你一定有很多話不想對他說。

    ◎ 想知道醫生人品如何,跟醫院的護士、清潔員、業務助理打聽準沒錯。

    ◎ 別把對方當醫生,而是醫療顧問。醫生的話你只能乖乖聽,花錢買諮詢若覺得不對勁,你會再找別人問。

    ◎ 請醫生回答「如果是你會怎麼辦」。沒有醫生能每種疾病都專精,找到願意回答你這問題的醫生,比較能知道後續該如何處理。

    ◎ 醫生開藥超過四種,就要小心!沒人能確定這麼多的藥物進入人體,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

    ……

    本書是他繼《90%自己會好》後,更進一步具體說明:如何以簡單方法增強自癒力、聰明地跟醫院打交道、得到醫生100%的幫助。

    《內容摘錄》

    小病就吃藥,吃出「醫源病」

    各位讀者或許並不熟悉,不過有一種可怕的病叫做「醫源病」。你光從字面上猜,應該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因為看醫生而導致罹患真正的疾病的狀況,就稱為「醫源病」。

    「醫源病」這種病聽起來簡直是倒因為果,但實際的案例可是多到一點也不像是開玩笑。這種事情當然是不可容許的,可是很遺憾,醫源病發生的機率跟日常瑣事一樣頻繁。也因為我熟知現狀如此,所以我自己會盡量不上醫院,也盡可能不吃藥。

    我來舉兩個關於醫源病的著名案例。

    昭和四○年代(西元一九六五至一九七四年)以前,是光感冒就要立刻打針的年代。當時打針不像今天針頭用過即丟,而是消毒後繼續讓下一個人使用,有很多人因此染上B型和C型肝炎。由於當時B型和C型肝炎病毒尚未被發現,所以沒有人認為打針會造成肝炎感染,所以就算後悔「要是沒有多打那一針就好了」,政府或者相關人士,都不需要為這個問題負責。

    二十世紀六○年代的「沙利竇邁事件」也是一樣。原本沙利竇邁(Thalidomide)只是用來舒緩懷孕不適的鎮定劑,還宣稱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上市不到一年就風靡歐洲與日本。

    誰也沒想到這種鎮定劑居然有嚴重的副作用,孕婦吃了會導致胎兒畸形。當時有很多懷孕婦女服用沙利竇邁,在當時一共產下三千個畸形嬰兒,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其中有一半的受害者,是因為日本政府不顧國外早就禁止販售的事實,下令禁止的措施慢了半拍造成的,很顯然是人為疏失。

    總之,這可以說是「一點小症狀馬上跑去看病吃藥」所引發的悲劇。這是輕率將自己的健康託付給醫生或醫院照料,最後卻適得其反的典型故事。

    事實上,醫學是一門尚未成熟的學問。尤其是政府官方承認的「西醫」,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是一門還在發展中的學問。我們不可以被「最先進」、「最尖端」這些字眼所矇騙。

    現在的醫學不是萬能的,其實用「不確定」、「不完全」、「充滿缺陷」來形容也不為過。因此,我認為應該鼓勵大家去懷疑現在的醫學是否正確。即使是今天認為沒問題的藥物,也不以能為明天它還是沒問題。

    吃進體內的藥、在體內作用的放射線、傷害身體的手術,一定要依照自身狀況謹慎思考,否則就不要接受。換句話說,除非逼不得已,否則不要輕率地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別人負責。

    尤其是新型藥物,或許可以預測到短期的副作用,但是長期服用會產生什麼副作用,卻完全是未知數。另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結果如何,等於是拿病患的身體玩俄羅斯輪盤。

    我的意思是:能不去看醫生就不要去看!能不接受現代醫療就不要接受!尤其是不需要找醫生的未病,對於看醫生能免則免才是最理所當然的想法,大家覺得如何呢?

    請相信你的自癒力

    我本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怪咖,但就連我剛當上醫生時,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公開表示「不要隨便去看醫生!」這或許是西醫和其標榜「醫生萬能」的形象深植人心的緣故吧。

    當時我對西醫走在科學的最前端深信不疑,就算有一些疾病現在還無法治好,也覺得將來也一定能夠做到。就像地球上已經沒有人類還沒踏足的陸地一樣,醫學可能也不再會有未知的領域。或許當時我是被這樣樂觀的想法所誤導吧。

    在這裡我要問大家一個問題:「生物和非生物有什麼分別?」你會怎麼回答?生物和非生物的差異雖然一目瞭然,但是真的碰到這樣的問題,還是會覺得很難回答。

    要是問到我的話,我會說是:「差別在於自癒力(復元力)。」生物基本上都具有自我複製、自我修復和自我復元的能力,我認為這是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的一大特徵。

    我好像聽到大家在說:「這不是廢話嗎?」這的確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就是有人沒有打從心底確信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不信任自癒力,才會一生病就跑去看醫生。要是發自內心相信自癒力的話,就不會病急亂投醫了。

    說了這麼多,我猜可能還是有人不相信「未病能靠自己痊癒」。但是你的自癒力全年無休地為了你持續運轉,這是鐵錚錚的事實。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大約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是六十兆喔!地球的人口算六十億的話,六兆可是人口數量的一萬倍。我們的身體由天文數字的細胞構成,而且如果沒有發生什麼問題的話,能維持將近一百年的正常功能。汽車只有三萬個零件,卻只能正常運轉數年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可以想像,要維持身體的機能,不光是零件(細胞)要具備良好機能,還要可以正確無誤地自動交換、修復零件,這需要多麼驚人的能力才能夠辦到。我想大家也可以了解到,這是一種人力無法企及的驚人能力。

    這麼說,遇上真正的疾病時,就該找醫生治療才對囉?的確,醫生只有在真正的疾病上才能發揮所長,但是醫生的能力再強,能夠治療疾病的依舊不是醫生本身;真正能發揮治療作用的,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藥物,當然也不是手術或放射線。這些或許能幫助病患讓治療產生效果,或為身體痊癒爭取時間,但是也僅只於此。無論大家是不是發現到了,但實際上能根治疾病的,是每個人都確實擁有的美好能力,也就是無可取代的自癒能力。

    西醫被稱為走在科學最尖端的應用科學,但即使是最尖端的科學,現在依舊無法復原或讓生命重生。雖然以現在的技術已經能夠徹底分析細胞的構成成分,但我們還是沒有能力從零開始構成一個細胞。

    可是大家的身體卻能夠簡單地完成生命的復原再生,而且是每天、每秒,甚至是每個瞬間都在進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擁有驚人能力的超人。我們擁有的能力,可以完成醫生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可是有一些人不相信自己擁有這樣的超能力,反而多此一舉,讓原本可以治癒的疾病無法痊癒,或是因而延誤了治療時間。

    感冒時服用抗生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感冒有九九%是病毒引起,而抗生素對病毒無效;可是不知為何,很多人在感冒時服用抗生素。抗生素是藥物,所以當然會讓人體自癒力下降。因此,將感冒和抗生素加在一起,只有百害而無一益。

    請大家拿出信心,相信自癒力這種驚人的超能力!

    要是大家能體會自癒力的優異之處,應該會萌生要好好保護自癒力的念頭。連續劇裡那種為了把病治好而心力交瘁的故事情節,從戲劇的角度看起來或許很唯美;但在現實中浪費自己珍貴的自癒力、不好好照顧健康,導致必須為了治病心力交瘁,只會遭人輕視,絕對不會被傳為美談。我認為這是對賦予大家珍貴生命的雙親和先祖的一種冒瀆。

    話說回來,也有人將自癒力解讀為「自然治癒力」。我認為自然治癒力這種說法並不恰當,因為這種說法很容易招致誤解。

    自癒力不是自然運轉的。自癒力是需要保護、保養、因應各種狀況不時加以強化,才能開始發揮作用,絕對不是放著不管就會自然而然發揮功用。所以我覺得不該稱之為自然治癒力,而是自癒力比較妥當。

    雖然自癒力是非常優異的能力,但如果受到各種阻力,也會無法發揮效用。而最最妨礙自癒力發威的,就是對自癒力的不信任與依賴醫生的心態。抱持著「治病靠自己」的心態可以促使自癒力進步,可是如果興起「靠自癒力真的有辦法痊癒嗎?」的疑慮,就會導致自癒力下降。如果沒有抱持靠自己力量治病的積極心態,一味只想靠別人、依賴外物替自己治病的消極態度,更會大幅削弱自癒力。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自癒力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潛在能力,但麻煩在於能否發揮,取決於個人的心態。如果你想要充分發揮自癒力,就不可以弄錯它的使用方式。

    超簡單的健康程度檢查法

    提高自癒力,就是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那麼,該如何測量健康程度呢?

    雖然有很多人想要提升自癒力,卻只憑直覺行動而白費功夫,有時甚至還用錯方法。有些你以為對身體有益的舉動,其實只會帶來反效果。因此,定期檢測自己的健康程度是有必要的。

    「要檢測健康程度的話,是不是找醫生就可以了?」

    很遺憾,我想一般的醫生沒有辦法做好檢測。

    「去做抽血檢查或其他檢查,沒有辦法了解嗎?」

    的確有一些問題需要靠抽血檢查來了解,不過這需要稍微特殊的方式才能判讀。

    「這麼說來,我們不能自己檢測囉?」

    不是這樣的。每個人只需要一點點的努力,都可以自己檢查健康程度。訣竅就是認真傾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訊息。

   我將自己所使用的「超簡單健康程度檢查法」列舉如下:

    ●早上能很快起床嗎?

    ●有沒有殘留的疲勞感?

    ●有精神嗎?

    ●吃飯津津有味嗎?

    ●排便順暢嗎?

    ●身體活動有沒有滯礙感?

    ●會想用親切的態度對待他人嗎?

    ●有沒有感謝的念頭從心中湧出的感覺?

    ●能夠順利入睡嗎?

    ●體重正常嗎?

    以上十個問題,有八到十個回答「是」的人,就不太容易生病。而回答「是」的答案數量在七個以下的人要注意,你們的健康已經亮起黃燈了。請一定要重新改進自己的生活習慣或想法。

    在季節交替、低氣壓通過,或是身體激烈勞動的時候,「是」的答案數量會變少。碰到這種情況,希望大家牢記「兩星期原則」。上面所提及的各種不良影響,在自己感覺到異狀之後,只要改變生活習慣,通常會在兩星期、最多三星期內得到改善。不過要是經過兩、三個星期還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的話,就必須注意了。這時候不要怕麻煩,最好去找醫生檢查。

    碰到這種情況本來就應該立刻去詢問醫生的意見,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就算真的去診所或醫院,醫生大概也不會當一回事。我想只會看情況敷衍一下,不然就是被當成肥羊病患對待。

    可是,中國人在季節更替之際,或身體狀況稍有不佳(處於未病狀態)時,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跑去找中醫。中醫師會藉由脈象、舌象、觸摸腹部等方式,綜合所有的症狀來推測身體和自癒力的狀態。接著,中醫師會開出自己調配藥材而成的處方,或是指點飲食注意事項,或是指導生活習慣等等,讓一般人定期調整身體狀況,修正調養的方向。

    中國的民眾在變成真正的疾病之前,會請專家幫自己詳加檢查。我每次前往中國,都很希望這樣的習慣能夠在日本普及。

樓梯及平臺扶手之淨寬、梯級之尺寸

第三節 樓梯、欄杆、坡道

第卅三條(樓梯之構造)建築物樓梯及平臺扶手之淨寬、梯級之尺寸,應依左列規定:

說明

一、表第一、二欄所列建築物之樓梯,不得在樓梯平臺內設置任何梯級,但旋轉梯自其級深較窄之一邊起三十公分位置之級深,符合各欄之規定,其內側半徑大於三十公分者不在此限。

二、第三、四欄樓梯平臺內設置梯級時比照旋轉梯之規定設計。

三、依本篇第九十三條,第九十六條規定設置室外直通樓梯者。其樓梯寬度得減為九十公分以上。其他戶外直通樓梯寬度得為七十五公分以上。

四、服務專用樓梯不供其他使用者,不受本條及本篇第四章之規定。

五、各樓層進入安全梯或特別安全梯,其開向樓梯平台門扇之迴轉半徑不得與安全梯或特別安全梯內樓梯寬度之迴轉半徑相交。

第卅四條(平臺位置及寬度)前條附表第一、二欄樓梯高度每三公尺以內,其他各欄每四公尺以內應設置平臺,其深度不得小於樓梯寬度。

第卅五條(樓梯之垂直淨空距離)自樓梯級面最外緣量至天花板底面、樑底面或上一層樓梯底面之垂直淨空距離,不得小於一九0公分。

第卅六條(扶手)樓梯內兩側均應裝設距梯級鼻端高度75公分以上之扶手,並應依左列規定:

一、樓梯之寬度在三公尺以上者,應於中間加裝扶手,但級高在15公分以下,級深在30公分以上者得免設置。

二、樓梯高度在一公尺以下者得免設置。

第卅七條(樓梯數量)樓梯數量及其應設置之相關位置,依本篇第四章規定。

第卅八條(欄桿)設置於露臺,陽臺、室外走廊、室外樓梯、平屋頂及室內天井部份等之欄桿扶手高度,在二層以下者,不小於一公尺,三層以上者不得小於1.1公尺,十層以上者不得小於1.2公尺。

第卅九條(坡道)建築物內規定設置之樓梯可以坡道代替之。除其淨寬依本篇第三十三條規定外,並應依左列之規定:

一、坡道之坡度,不得超過一比八。

二、坡道之表面,應為粗面或用其他防滑材料處理之。

***********

買屋自住注意事項:買預售屋 審建商藍圖 檢視梯寬

因應新修正的建築法規,規定8樓以上大樓,為了消防安全,必須規劃2支逃生梯,使公設比衝高至30%以上,有些建商為了降低公設比,將樓梯寬度縮小,但在降低公設比的同時,也暗藏逃生動線不良的隱憂,專家指出2支逃生梯寬度至少需75公分,如有1支樓梯寬度達90公分為佳,民眾選購預售產品時,可請建商提供藍圖,檢視樓梯寬度。
消防安全
自從2005年7月新的建築法規上路之後,為避免發生煙囪效應,規定8樓以上大樓社區須設計2支逃生梯,如此一來,公設比將往上增加,一般雙併產品,公設比幾乎無法低於30%,同層2戶的雙併規劃,等於每戶須負擔1半的電梯、梯間空間及1支樓梯,增加虛坪負擔。
防建商降公設比縮梯寬
不過,設立2支逃生梯的用意是為了希望民眾住的安全,只是有些建商欲降低公設比,將2支樓梯寬度縮小,甚至只能容納1個人不能拿任何中大型物品,隻身通過,雖然減少虛坪,但在逃生動線的規劃上卻不夠完善,增加民眾居住風險。
太乙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鄧毅仁表示,樓梯分為特別安全梯、室內梯、戶外安全梯3種,當16樓以上或樓高達50米以上的大樓,須規劃特別安全梯,特別安全梯須寬120公分,具備排煙室、消防箱、通風管道間等。
室內梯即為一般的樓梯,但當大樓單層樓地板面積不含公設達240平方公尺時,或同層2戶含公設坪數分別在60~65坪時,樓梯每支寬度需120公分。
若戶外安全梯須有2平方公尺的開口,此開口不能封閉,目的是使空氣對流,新鮮空氣可從開口進入。
依鄧毅仁指出,據建築技術規則,室內梯或戶外安全梯至少需75公分,如果其中1支樓梯有90公分寬為佳,消費者選購預售屋時,記得看藍圖上標示的樓梯寬度,可保障安全。
11樓以上設緊急升降梯
此外,11樓以上(包括11樓)及總樓地板面積在5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樓,須設立緊急升降梯,升降梯前須有約10平方公尺,也就是約3坪的空間當作排煙室,另外還有消防箱、通風管道間等,當樓層達16樓以上(包括16樓)和樓高50米以上,緊急升降梯載重人數須為17人,且須在1分鐘到達地面層,緊急升降梯也需要有排煙室設計,公設比平均增加2~3%。
大樓公設比高,不少人轉而選擇坪效較大的中古公寓。中信房屋大直加盟店店長俞家龍表示,有時會碰到所謂零公設的公寓,但實際屬於公設的「樓梯」則登記在主建物面積中,並不是真正的「零公設」,建議民眾以權狀上的建號,至建物所屬地政機關調閱建物測量成果圖,對照房屋現狀,假設成果圖呈現1個完整方塊,但房屋現狀卻少了1塊,代表樓梯登記在主建物面積中,缺少的1塊即為樓梯,扣除樓梯坪數後,才是主建物的面積,一般來說,公寓公設比約8~12%左右。
買屋樓梯間觀察重點
項目╱說明
※樓梯數量
◎新建照規定8樓以上,須2支逃生梯
※樓梯寬度
◎大樓社區2支樓梯寬度至少需75公分,如有1支樓梯寬度達90公分為佳
◎16樓以上或樓高達50米以上的大樓,須規劃120公分寬、有排煙室、消防箱、通風管道間等的特別安全梯
◎單層樓地板面積不含公設達240平方公尺時,或是同層2戶含公設坪數分別在60~65坪時,樓梯每支寬度需120公分
※緊急升降梯
◎11樓以上及總樓地板面積在5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樓,須設立緊急升降梯
◎16樓以上和樓高50米以上,緊急升降梯載重人數須為17人
◎緊急升降梯前須約3坪的排煙室、消防箱、通風管道間
※預售屋
◎查看藍圖中的樓梯寬度與緊急升降梯載重人數
※中古屋
◎調閱建物測量成果圖,確定樓梯間是否登記於主建物面積中
※其他
◎戶外安全梯須有2平方公尺的開口,此開口不能封閉,目的是使空氣對流
◎實際至現場查看樓梯寬度,是否有堆放雜物或佔用情況
◎樓梯間宜裝設緊急照明、樓層標示等
資料來源:太乙建築師事務所、中信房屋、《蘋果》資料室
轉載自蘋果日報

3D電影看太久 小心青光眼與假性近視

3D電影看太久 小心青光眼

【聯合報╱記者蔡育如/新竹報導】

2011.04.18 01:22 pm

3D電影極致的聲光效果,帶給影迷很大的視覺享受,也成為電影界的新熱潮。但有部分民眾在看完電影後,出現惡心、視力模糊的症狀,新竹市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長時間看3D電影會導致眼壓升高,最近甚至有病患出現急性青光眼與假性近視的症狀前來就醫。

陳瑩山指出,日前有1名45歲的婦女,在看完3D電影後,就出現頭痛,眼睛腫脹、想吐等症狀,本來以為是感冒,後來醫師診斷後,發現是緊繃性的眼壓升高,導致「急性青光眼」。急性青光眼為眼壓突然上升的病狀,若不盡快治療,嚴重可能在短時間造成永久失明,還好病人即時就醫,已恢復正常。

「2D電影是心理性的3D,3D電影則是生理性的3D」,陳瑩山表示,平常看的2D電影,是讓右眼與左眼看到的影像,在大腦裡以日常經驗法則來判斷分析,成為想像的3D。

但現在流行的3D電影,屬於「超3D」,利用特殊眼鏡強迫眼球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影像忽前忽後刺激交感神經旺盛,讓眼部所有肌肉都全員動員,導致民眾看完後,眼壓容易升高,出現疲勞,甚至是嘔吐、視力模糊的狀況。

「也有病患出現假性近視的症狀」,陳瑩山表示,除急性青光眼,也有病患看完電影後,眼前一片霧茫茫,還以為眼睛壞掉了,後來診斷後才知道是假性近視。

他建議民眾,在看3D電影時,盡量不要太興奮,如果覺得不舒服,也不要勉強看完,一次最多不要看超過1個半小時,看完後就盡量讓眼睛多休息,不舒服就應立即就醫,以免耽誤診療的最佳時機。

【2011/04/17 聯合報】

奇美醫院蔡姓醫師疑過勞失憶

「老公忘了我」 醫生夫疑過勞失憶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11.04.18 12:26 pm

電影「我的失憶女友 」真實版?奇美醫院一位蔡姓醫師兩年前突然在開刀房昏倒,雖然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但是因為腦部受創,蔡姓醫師的記憶功能也有所缺損,不但忘記妻兒,連自理生活都有困難,蔡妻認為是院方讓丈夫過勞,因此提出民事告訴,向院方求償3800萬。

兩年前,才36歲的蔡姓醫師進開刀房時突然心肌梗塞昏倒,當時雖經緊急手術與葉克膜救回一命,但是因為腦部缺氧過久,蔡姓醫師的記憶功能部分缺損,蔡妻表示,自己的丈夫現在只記得醫院擺設,不記得家裡,只記得同事,卻把妻兒都忘了,同事來家中探問他,他都叫的出同事的名字,但同事詢問她的身分時,老公卻稱她是女僕。

蔡妻表示,丈夫在奇美醫院擔任外科住院醫師時,每個月的工時約360個小時,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丈夫疑似過勞病倒後,院方只給了6萬2000 元的慰問金,還以合約到期不再續聘,經協調後,院方只願提供為期十年、每個月兩萬元的慰助金,蔡妻憤而提告,求償3800萬元薪資。但是奇美醫院認為,蔡醫師是個人疾病造成,並沒有超時工作,而且院方已經提供醫療協助,並幫忙申請勞工保險傷病給付。

【2011/04/18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