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5

畢業工作難找 博士班報名又降

畢業工作難找 博士班報名又降

2011/05/08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近年來博士班報名人數年年下降,大學認為,因為有太多博士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供過於求,報名人數下降很正常,也可紓緩一下博士後研究太多的情形;但也有人擔心願意來讀的人一直減少,可能會影響高階人才的培育。

台大、成大、清華、交大、政大等學校招生單位認為,可能是今年景氣很好,不少碩士生急著上班卡位賺錢,博士要讀五、六年,也可能找工作不易,投資報酬率很低,未來有需要再進修。

交大校長吳妍華說,台灣博士畢業人數太多了,不少人發現工作難找,尤其是教職,且有時有了博士學位,找工作反而是阻礙;她更指出,之前博士畢業生太多,找不到工作,大學也養不起,很多人只好申請國科會的博士後研究,人數爆增。

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在台灣,博士多只能走學術,但教職的位子填得差不多了,業界收的人很少,報名人數減少是自然現象;吳妍華認為是回復正常,兩人對此現象都「不擔心」。

報名減量 「回復正常」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博士供過於求,之前大學招了太多人,這幾年減量回復正常,但不希望因報名人數減少,學生品質也變差,教育部會注意。

台大教務長蔣丙煌指出,美國很多博士生都是外國人,但台灣吸引外國人來讀博士的能力不夠,對大陸學生又三限六不,吸引力有限,如報名人數一直下降,令人憂心。

台灣博士 要國際化

政大校長吳思華認為,台灣每年有很多博士畢業生,其實「應勇敢輸出優秀畢業生」, 要能做到博士畢業生讓全世界都想來挖,才是頂尖大學,政大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將博士國際移動力列為重點。

成大教務長黃吉川也說: 「不擔心少,擔心教出不好的畢業生。」他認為大學評鑑重點應是評鑑研究所,成大第二期五年五百億計畫,也要加強博士生的國際化能力。

但他也對政府沒有相對培養博士級人才感到憂慮。他舉例,政府對高鐵、捷運等大眾交通投資很多錢,花了幾千億,但都沒有投資在人才培育上,沒有自己培養博士級人才,這是不對的,不能一直靠外來的專家。

缺乏職務 影響就讀意願

yes 123副總經理邱文仁表示,不是每一種行業都需要博士學位,高科技公司研發部門很喜歡用國內外好學校的博士畢業生,但其他職務就沒有必要。

邱文仁說,很多金融界外商覺得碩士生就可以,至於少數如財務金融分析師,博士學位會加分。至於行銷工作實務經驗比學歷更重要,讀博士追求學問很棒,但出路方面,除了教職,市場上缺乏相對應的職務,也會影響就讀意願。

全文網址: 畢業工作難找 博士班報名又降 - 升研究所 - 升大學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7303#ixzz1X4C8WazD
Power By udn.com

每年3700名土博士產量過剩

本土博士過剩 教部控管名額

2011/09/05

【中央社╱台北5日電】

針對媒體報導國內「每年3700名土博士產量過剩」,教育部今天回應,從嚴審查博士班增設案,且不增加招生名額,將控管整體博士班招生名額,不再成長。

教育部說,審查大學申請增設博士班案,審查機制除專業審查外,需經學審常會審議,歷年來申請通過率平均約為2成。且經同意設立的博士班,其新設博士班招生名額1班至多以3名為限,並應由學校既有的招生名額總量內調整。

教育部表示,將控管整體博士班招生名額,不再成長。

教育部說,審查大學增設博士班案,已將畢業生就業進路納入審查項目,並邀請人力資源規劃單位,如行政經濟建設委員會、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各產業人力需求的相關部會共同審查;人力需求已過剩領域,將不同意大學新設博士班,避免產生供過於求,形成資源浪費。

大學博士班如連續3年註冊率未達7成,或評鑑未通過,再評鑑仍未通過者,教育部將扣減其招生名額,除促使大學主動檢視博士班招生情形,招生不佳者,學校應主動調整其名額,或進行轉型、整併或退場,以積極提升教學品質,期使質量均衡。

此外,教育部積極推動各項人才培育計畫,就博士人才部分,推動「教育部補助大學與企業合作培育國際研發菁英計畫」,透過大學與企業共同合作改革課程,於博士生培養階段強化產業需求,培養具國際移動能力及產業實務觀點的博士人才。

 

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大學部課程

mg023

抗日劇情浮誇 人民日報痛批

抗日劇情浮誇 人民日報痛批
  • 2011-09-05
  • 旺報
  • 記者劉曉霞/綜合報導

 近年兩岸政府互爭對日抗戰歷史定位,為慶祝對日抗戰勝利66周年慶,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日前專文痛批,近來大陸的抗日歷史電視劇誤入歧途,對歷史和觀眾極端不負責,如果繼續深陷商業和娛樂沼澤中,只會成為流行文化附庸的糟粕之作,讓民族歷史記憶和中國電視劇藝術的發展,留下莫大的創傷。

 虛構史實 失文化自尊

 由於今年是民國建國百年,兩岸政府爭取歷史定位互不相讓,從辛亥革命到對日抗戰,兩岸各自喊話欲奪歷史定位權,也帶動大陸電視台流行製播抗戰歷史劇。不過,因部分劇情流於誇大,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如果電視劇創作者不能以嚴肅態度對待歷史,那麼作品所呈現的影像及其表達的主題就會誤導觀眾。

 報導指出,近年電視台為追求娛樂效果、商業利益,以遊戲精神褻玩歷史,這種對歷史不負責任的創作態度令人擔憂。文中提到,八年抗戰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部血淚史,戰爭的殘酷和慘烈程度遠超出和平年代的人們的想像,抗日英雄被電視劇以功夫了得的「超人」取代,和日軍的殘酷搏鬥則變成武俠傳奇。

 《抗日奇俠》、《烈火》、 《斷箭》等知名電視劇被點名,報導稱,彷彿在看一部金庸武俠傳奇劇,或是痞子豪傑加上神祕大俠的另類英雄劇,讓觀眾忘了特殊的時代背景及沉重的歷史主題,也感受不到抗戰的悲壯和犧牲的慘烈。尤其會讓年輕觀眾,將民族劫難看成一個險象環生的遊戲,這歸根究底是歷史觀出問題,是喪失文化自尊的表現。

 《國際大營救》、《滇西1944》、《中國血》等遠征題材也被點名,《中國血》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赴緬參戰失利,斷後的「東北營」奉命後撤印度,在密林深處與敵人對峙。史料記載,這次遠征並沒有東北軍,也非受到劇情中描述地下黨的保護和幫助,只讓觀眾記得虛構的東北營戰鬥英雄,卻不記得有3萬名將士長眠在穿越野人山途中。

 急功近利 誤入歧途

 文章強調,電視劇創作不能違背史實,不能編造,這是歷史劇創作者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是觀眾瞭解歷史真相、獲取民族記憶的便捷平台。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擔負著再現歷史的使命,必須要以確鑿的史實為出發點,讓藝術創作服務於歷史真實,而不是讓歷史成為藝術創作的剩餘配菜。

 文中也分析,會造成娛樂化創作的原因有三:為縮短創作週期,盡快收回成本並賺取利潤,編劇對史實資料準備不足;創作者急功近利,貪圖收視率及經濟回報,一味追求以奇制勝,忽略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影視製作的門檻過低、良莠不齊,使得低俗劇作和節目有漏洞可鑽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