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8

夜宿屏東禮納里部落永久屋...馬英九:好像來到普羅旺斯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

本文摘要:「遷村」與「安置」混淆,讓沒有原鄉部落可回的好茶村魯凱族人,陷入現實生活與政策矛盾之中!居民表示:「我們像是實驗品,被匆促做出決定!」 ( 圖/ 柯亞璇。好茶過去被安置經驗很差,下雨淹水,抽水馬達運作聲讓老人家無法入睡,只好倉促接受政府開出的不完整遷村條件。 )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

文/柯亞璇 on 四月 23, 2011

編按:由財團法人至善基金會於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舉辦座談會,當天也邀請到已入住永久屋之好茶村族人,分享對於中繼與安置的想法,以下是相關系列報導。

前言:

好茶村代表李金龍表示,雖然好茶村已經入住「永久屋」,但是「中繼屋」這個部份很值得再去探討,有沒有它存在的一個可行性與必要性。他表示,好茶部落在0813(聖帕颱風)的時候很多單位的幫忙,但公部門在處裡很多的事情的時候,還是有不足跟漏掉的地方。

對於中繼屋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他表示,入住隘寮營區三年之久,畢竟整個的配套措施包括到整個鄰近養豬場排放物味道的一個狀況,也遇到大家很難去適應的問題。他說,「我們算是『實驗品』,然後很匆促的做一個安置。」

遷居至「永久屋」的災民對於「安置」生活環境的恐懼,迫使災民不得不簽下政府所給的條約,附帶條件換取「永久屋」。「中繼屋」的存在性與必要性,對於已遷居至禮納里部落好茶村族人,有什麼樣的想法?以下是好茶村李金龍分享之整理報導。

image001
至善基金會舉辦的座談。

重建條例是一個錯誤的政策

「我們來瑪家農場以後,我們到底是『遷村』還是『安置』?對政策來講這是一個滿大的問號,因為整個文字敘述到整個政府的作為,在我個人的認定就是『安置』,不是『遷村』。李金龍說出對於「重建條例」遷村方案所提出的質疑。

他說到過去安置空間的生活情景,「整個安置的過程,在空間上真的很狹小,尤其是老人家別無選擇,只好很聽話的就住在那裡。那個比較可怕的是每逢豪雨,都會淹進室內,所以老人家根本就沒辦法睡覺,整個抽水馬達在抽的過程真的是一種折磨。」

而他對於政府的安置政策也表示,其它災區也沒有因為好茶村的經驗,而調整到後續更好的安置問題。整個安置過程像人民公社,吃飯、洗澡、上廁所都要排隊。這些情況都是整個安置上比較難過的地方。他也表示,政府安置跟NGO安置為什麼差別那麼大,是不是因為經費上的問題?

八八水災安置後政策的混淆,重建政策在災害發生過程被批的很嚴重,但卻也沒有因為被批之後有更完善的政策出來。所感受到的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剛開始規定很硬,只是後來政府被罵了又放寬的作業調整。「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很大。」他說。

針對好茶村的情形,至善基金會楊江英也表示,這次座談的過程,其實大家所提出的問題,其實在一年過後都還在,就好像是風災才剛過,大家仍就在討論原本之前那個最主要的問題。

大家明明知道遷入永久屋的「簽訂條約」明明有問題,但是在營區的安置生活快要撐不下去了,所以也只好簽定。

「中繼的狀態」真的會影響災民如何去思考跟選擇。因此我們也都可以理解災民,為什麼當下就會放手,簽定政府所給的「永久屋條約」。她說,「因為,那真的會讓人撐不下去!」。

image003
上圖為「遷村」前,好茶村族人被安置的隘寮營區。族人表示,「每逢豪雨,水都會淹進室內,老人家根本就沒辦法睡覺,整個抽水馬達在抽的過程真的是一種折磨。」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

而李金龍也表示,整個政策最大的問題,有可能多數不是原住民朋友,所以他們本身不能去同理心我們生活文化的環境。他指出,政府善意的政策也導致,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到後來「全部都離開」!的無奈處境。

安置跟遷村混淆的問題,還有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他也提出霧台鄉佳暮部落的一個特殊狀況。他表示,佳暮部落內有三種情況,第一個是「要申請永久屋的」,第二個是「要原鄉重建的」,第三個是「沒有受災居住在其他地區的」。

「因為重建條例的政策,導致整個部落的重心不知道在哪裡?」他也表示,這個情況有可能是公部門沒有考量到的,很大的遺憾在這邊。

不公平的分配模式

他也提到,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遷來這裡(禮納里部落)的一個政策制定。他說,有可能是要彰顯他們(政府)的一個績效,很多事情它是倉促的。他說,「光是我們三個部落住進這裡,其實我們個別的災情狀況是不一樣的。可是政府的處置是一律平等,所以難免有所為心裡不平衡的地方。」

好茶部落:遷村後,還有10幾戶沒有申請到永久屋。

對於遷居到禮納里部落後的狀況他也表示,包括到我們部落本身還是有這些的狀況。我們部落還是有10幾戶沒有申請到永久屋。有的人申請到3戶,有的人申請到1戶。所以這個公平性有很大的質疑的地方。

他說,「遷村應該要有遷村的一個比較具體的一個做為,安置也是,而不是把它混再一起。我們到底是遷村還是安置,一直是我們很大的一個問號。我們很清楚,好茶村的耕作地都還是在原鄉,來到這裡只是解決了『住的問題』。」

他表示,整個八八風災「遷村」與「安置」混淆性滿嚴重的!而最大的問題也是,在八八風災後的安置作業,只有「單一選項」,只有「永久屋」的選擇,對我們來講也使一個非常苛刻的一個做為,尤其好茶村是一個滅村的狀況。

安置三年多了,「家」對好茶村的魯凱族人一直是一個期待。但因為安置過久,於是也就不理智的簽下了違背自己所想要的家的一個想像。

因此他也表示,「中繼安置」有他的必要性。但是有了一個「中繼安置」要怎麼自主經營,是要由公部門來做還是要由NGO來做,還是由部落自己自裡。他表示,這是一個很值得去探討的問題。

好茶部落族人,災後雖是「遷村」但仍有10戶族人沒有辦法申請到永久屋。八八風災「遷村」與「安置」混淆性更讓沒有原鄉部落可回的好茶村族人,陷入現實生活與矛盾政策之中!

image005
看似遷村,但更像是混亂的安置。

 

*********

夜宿永久屋 馬:像來到普羅旺斯

【聯合報╱記者劉星君、張祐齊、林政忠、王光慈/連線報導】

2011.08.08 09:02 am

馬英九住永久屋 讚宛若普羅旺斯 / 劉星君

馬英九總統(右)昨天清晨到瑪家村「心靈農耕地」採收南瓜。他說,住在永久屋很涼爽,好像來到普羅旺斯、世外桃源。
記者劉星君/攝影

莫拉克風災屆滿二年,馬英九總統前晚夜宿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永久屋;他說,住在永久屋很涼爽,空氣清新,感覺很舒服,好像來到普羅旺斯,期盼村民們在新居展開新生活,讓新家變成新故鄉。

民進黨發言人莊瑞雄昨天吐槽,總統到災區視察,不是去災區郊遊或欣賞風景,八八風災重建時間太久了,難道馬英九自稱到災區八十二次,每次都是走馬看花、到郊區遊玩嗎?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說,普羅旺斯是有名的度假勝地,災區是否如此,災民自有感受、人民自有公斷。

他強調,傷痛不能遺忘,全球氣候異常,相對脆弱的台灣如何因應,政府應該要有完整規劃、謙卑態度、長遠眼光,把傷害降到最低,他很擔心,馬政府準備好了嗎?

大社村前村長白春香說,形容禮納里部落宛若「普羅旺斯」,她覺得很好,「代表禮納里環境優美」。

但好茶村民劉蓮花說,總統若下雨天來住,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且總統住的房屋是環境較好的村民房屋,設備可能較舒適,有些村民甚至連紗窗都沒有。

馬總統昨晚住在瑪家鄉長陳生明家,早上六時起床,他與部落居民一起做健身操,然後繞著禮納里部落道路晨跑三公里,並到瑪家村「心靈農耕地」與居民一起摘地瓜葉與南瓜。

馬總統表示,部落重建工程還沒結束,還要建活動中心、教堂,滯洪池等,待第二期工程完成後,會越來越像家;原住民朋友離開原鄉,雖然感傷,但在新基地建立新家園,是大家夢想,希望讓新居變成新家,新家成為大家的新故鄉。

馬總統昨晚在臉書表示,他看到居民「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情景,感受到「家」的氣氛,重建涉及遷村是大工程,總算看見成果,「我用普羅旺斯形容部落的安寧與溫馨,認不認同是另一回事,但真的希望外界不要扭曲我替重建區民眾感到高興的原意」。

馬辦發言人殷瑋也說,重建區已不是災區,而是新的社區,很多重建區民眾也告訴馬總統,他們不希望再被冠上「災區」或「災民」標籤,希望在重建區開始新的生活;民進黨不以重建區人民為念,缺乏同理心,全國民眾都看在眼裡,自有公斷。

台南黃金海岸沙灘 被消波塊取代

黃金海岸沙灘 被消波塊取代

【聯合報╱記者莊宗勳/台南報導】

2011.08.08 03:42 am

七年多前,二仁溪出海口是一片二仁溪出海口是一片沙灘,舢筏要穿過蜿蜒的河道才能出海。
圖/晁瑞光提供

台南黃金海岸沙灘,曾是美軍度假勝地;如今沙灘幾乎被綿延不盡的消波塊取代,「黃金海岸正快速消失!」望著波波湧浪,長期關注海岸生態的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心愈揪愈緊。

台南黃金海岸「節節敗退」,成大水利系特聘教授許泰文感嘆,全球暖化加遽,未來台灣海岸侵蝕危機日深,「國土一吋吋流失,但海岸整治看不到選票,問題難獲重視。」

「你看,我們以前都在那邊上課。」順著晁瑞光手指方向看過去,只有一片汪洋;「很難相信對不對?我也是!」晁瑞光說,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沙灘,「沙灘有100多公尺寬。」

二仁溪出海口原是一片沙灘,舢筏要穿過蜿蜒的河道才能出海,現在沙灘已被海水淹沒,看不出當初的模樣。
記者莊宗勳/攝影

晁瑞光說,他經常帶著社大學生坐在沙灘上,一面聽著海潮,一面認識自然環境,「這片黃金海岸,是台南市最美麗的地方…」短短幾年時間,這片沙灘已被海浪吞沒。

被遊客稱為「船屋」的鯤喜灣遊客中心觀景平台被淘空凹陷,市府在沿岸放置100多個消波塊,且在岸上設封鎖線,豎起「地基塌陷,請勿進入」的告示牌,阻止了遊客腳步,卻擋不了黃金海岸繼續被侵蝕的危機,告示牌最終也跟著陷落,非常諷刺。

晁瑞光說,安平新港凸堤以南、二仁溪出海口以北之的黃金海岸,平均消失了100多公尺。以前美麗的沙灘,現在全被消波塊取代。

60歲的蘇水龍從小在二仁溪出海口附近長大,他說,當地沙灘以前會隨著季節消長變化,北岸沙灘冬天會長出來,夏天縮進去,地方因此流傳「二仁溪出海口沙灘是公的…」說法。

擔任舢筏協會會長的蘇水龍小時候常在沙灘撿拾沙蟹、螺類,但氣候變化讓沙灘失衡,他感傷地說,「海浪不只沖走沙灘,還沖走我的兒時回憶!」

【2011/08/08 聯合報】

***********

還能救 學者:公僕誰敢養灘?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1.08.08 03:42 am

「台灣根本沒有完整海岸政策,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台南黃金海岸、旗津沙灘快速消失,長期研究海岸侵蝕的成大教授許泰文悲觀表示,「危機沒有到眼前,不會有人重視。」

 

許泰文表示,從專業角度來看,海岸至少要有三道防線,最外層不管是潛堤或岬頭等施工,都是將大浪對海岸的侵蝕先減消二分之一;第二道則是養灘,以沙包或投沙等方式,堆積出沙灘;最靠岸則是防風林。國內經費不夠,往往是哪裡侵蝕嚴重就丟消波塊,但消波塊是最糟的,「只會讓海水淘蝕力道更強。」

【2011/08/08 聯合報】

學長當課輔 嘉中推動醫科搖籃

學長當課輔 嘉中推動醫科搖籃

  • 2011-08-08
  • 中國時報
  • 【廖素慧/嘉義報導】

     嘉義高中素有「醫科搖籃」美譽,卅多年來平均每年有四、五十人考取各大學醫學系,七、八人躋身台大醫科,對大部分家長及學校來說,醫科是辦學成績的重要指標,嘉中也已養成一套輔導學生進入各大學醫科的教學方法及師生團隊,年年傳承。

     長年帶嘉中資優班的前教務主任李文堂說,日據時代台灣人只能念醫或學農,當醫生的社會地位及經濟能力俱優,逐漸形成優秀人才當醫生的傳統風氣,嘉義是南部鄉村都市,家長很鼓勵孩子學醫,學校受此影響,形成特殊學風。

     李文堂說,嘉中從已故校長劉文華於六十二年接任後,強調要辦「有特色的學校」為方針,以考取醫科為目標,挑選菁英編成三班「丙組」(今第三類組)專攻班,等於是能力分班,七十六年成立資優班,外人都稱是變相的醫科專班,但的確發揮效能,六十至八十年代,嘉中學生考取醫科勢如破竹,博得「醫科搖籃」美名。

     李文堂說,七十至八十年代盛行跳級考醫科,嘉義累計十一人跳級考上台大醫科,十人出自嘉中,且不乏兄弟檔,唯一女生是八十二年嘉女楊雅雯跳級考上,至今仍是紀錄。

     李文堂說,推甄以後,各科老師都投入輔導學生準備,參加推甄的學生都是一時之選,要記錄口試題目,逐年累積成考古題題庫,並推行學長學弟制,推甄上台大醫科學長於翌年二月回母校為學弟們進行模擬口試,嘉中師生一直維繫經驗的傳承,才能年年締造佳績。

     李文堂教出來的醫生不計其數,對當醫生的學生如數家珍。他最記得九十五年帶學生到台北參加國際科展競賽,住宿教師會館,深夜學生緊張得上吐下瀉,他正苦惱上哪裡找醫生,在南昌路看見已熄燈打烊的林聖哲診所招牌,靈光一閃,他按鈴詢問「林醫師是嘉義高中畢業的嗎?」林醫師連忙開門,果然是學生,問題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