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3

看見綠光…買到凶宅 判賣方退180萬

看見綠光…買到凶宅 判賣方退180萬

2012-5-3

〔記者王善嬿/嘉市報導〕嘉市一戶人家以一千二百萬元向基督教台灣宣道福音會總會,買了一間庭園式別墅,住了兩年半,因多次看到移動的綠色光體,心生害怕導致無法入眠,打聽得知買到凶宅,憤而提告要求減價三百六十萬元,法官認為凶宅屬物品瑕疵,在契約成立時應告知,判決原告勝訴,福音會應給付一百八十萬元價金。

買下凶宅的原告屋主表示,民國九十八年以一千二百萬元購買後,去年八月初多次看到會移動的綠色光體,心生恐懼且因此失眠,向鄰居詢問才知道,民國七十四年底,原董姓屋主凌晨被潛入的竊賊驚醒,與竊賊扭打而被刺死,買到的是凶宅,氣得提告要求減價三百六十萬元。

台灣宣道福音會總會指出,該屋是民國七十七年購入做為外國宣教士住所,加拿大籍牧師使用十六年都平安無事,後來雖得知是凶宅,因不忌諱,時間一久也忘了,也未向前賣家求償。福音會總會並表示,是否因兇殺案而成凶宅,因人而異,而且時間已過了二十六年,記憶淡忘或宗教儀式都可去除心理不安,很難因此導致房屋價值、效用等減損。 法官認為,發生非自然死亡事件就屬於凶宅,社會大眾仍有畏懼心理,也會影響房地產交易價格,而這屬於瑕疵應在契約成立時通知,因此判原告勝訴,並依估價師鑑定扣除減損十五%金額,被告應給付一百八十萬元。

原告屋主昨表示,承租時都不知情,等買完住了兩年多才知道,他說:「如果是你傷害大不大?」至於對法官判決的減價金額是否接受,他表示尚未收到判決文,還不清楚。

研究命理、八字二十餘年的嘉義城隍廟董事長葉源助表示,在道教中,若屋內有謀殺、自殺等非自然死亡事件發生,可透過親友、家人超渡祭拜,將魂魄請回祭拜,讓魂魄離開該屋。

愛吃燒烤配啤酒 大學生寒包火 過敏咳不停

2012-5-3

愛吃燒烤配啤酒 大學生寒包火 過敏咳不停

 

▲鐘茂旗醫師指出,菊花泡茶可清肝熱、散風熱,熬夜時,將百合、麥門冬加入湯一起煮,能治陰虛。(記者蔡淑媛攝)

▲常吃燒烤食物又喝冰啤酒,將造成免疫力下降。(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一名大學生愛吃燒烤、油炸物且加辣,又常配啤酒等冰飲喝,以致常口乾舌燥與咳嗽,早上起床噴嚏連連,眼、鼻常癢到受不了,天氣變化時,更加重不適症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簡稱中國附醫)中醫內科醫師鐘茂旗指出,這名大學生就是屬於「陰虛肝肺熱型」的體質,導致久咳不癒,並合併過敏性鼻炎。

鐘茂旗提醒,常吃燒烤、油炸、辛辣食物,容易引起胃、肺燥熱,再配啤酒冷飲,將造成「寒包火」的體質,若又常熬夜且壓力大,會造成「陰虛肝火」,最後免疫力下降,出現過敏體質。

另一名中年男子原本健康少生病,去年感冒後卻久久不癒,咳嗽、鼻塞、流鼻水長達一年不見好,原來他每天喝上1到2杯冰飲,體內火氣遇到冰飲無法散出,寒包火體質又遇到風寒,鼻咽寒而胃肺熱,鼻塞、鼻涕倒流,喉嚨敏感,氣管受刺激就咳嗽。

鐘茂旗指出,針對大學生的陰虛、胃、肺、肝燥熱的體質,給予沙參麥冬湯、麻杏甘石湯的藥方讓他養陰潤燥,並以菊花、龍膽洩肝湯緩解過敏;另一名中年病患則以小青龍湯溫陽散寒、三湯宣肺驅風寒。

鍾茂旗說,現代人生活中,常不自覺累積許多「火氣」與「寒氣」,其中常吃烤、炸、辣、肉食,以及壓力大、便秘會造成「火氣」,「寒氣」則與冰飲、冷氣、寒性食物有關,一旦正氣受損,難以抵抗風寒暑濕、細菌、病毒侵襲,將引發咳嗽、鼻炎且難以治癒。

如果常熬夜,不妨以5錢至1兩的百合、麥門冬在煮湯時放入一起煮;有過敏症狀時,菊花茶可清肝熱和散風熱;痰重難消,可以5錢的川貝母加1000c.c.的水,煮成茶飲喝,能化痰。

咖啡館老闆vs.科技新貴

咖啡館老闆vs.科技新貴

  • 2012-05-03 10:31
  • 時報資訊
  • 《Career職場情報誌》第433期

Career職場情報誌第433期

Career職場情報誌第433期

一個週末午後,我在路邊看到一家咖啡館,櫥窗擺設吸引住我的目光。一位長相俊秀的年輕男孩立刻出來招呼我,向我介紹他們的咖啡有多香醇、多好喝。我平常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對咖啡也沒有特別研究,於是就請他煮一杯香醇的咖啡給我。

 不久後,咖啡端來。他問我:「阿姨,您覺得咖啡味道如何?」

 啜飲一口,沒有預期中的香醇。

 「我覺得不怎麼樣,喝不出烘焙過的咖啡特有的甜度。」

 「沒關係,我再磨另一種咖啡豆讓您試試看。」他熱情地向我推薦其他品種的咖啡。

 就這麼來來回回喝了3杯咖啡,他很有耐心地向我介紹每一種咖啡來自哪裡,以及它的烘焙方法。

 我感到有點好奇,於是問他就讀什麼學校。他告訴我是某國立科技大學光電系大四的應屆畢業生。

 「讀光電系為什麼會到小咖啡館打工?」原來,他覺得光電業江河日下,在工廠工作無趣又辛苦,再加上科技業不時傳出放無薪假、員工過勞死的新聞,不如趁早改行開咖啡館。他喜歡服務業的工作,錢雖然賺得少,但是可以與人互動,而且可以照顧健康。

別把興趣與專長混為一談

 我覺得很訝異,告訴他,我的看法不太相同:「從20幾歲畢業到60幾歲退休,中間有長達40年,你何不花2年去自己所學的產業闖一闖,屆時如果真的不喜歡再離開。當你進入公司可能會發現,跟一群有理想、有經驗、學歷比你更高的人,一起研究光電產品的製造,會有一股力量激勵你向上,看到研發成果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讓你非常有成就感。至於過勞死,那是媒體過度放大問題,過勞死的比例不及萬分之一,遠比意外死亡的機率低很多,不能以偏概全。」

 我繼續說道,「很多年輕人把興趣與專長混為一談,興趣可以改變,專長不會隨便改變,人要靠專長賺錢過一輩子,但興趣有時不能當飯吃,不要把青春浪擲在『有趣』這件事情上。即使真的很喜歡煮咖啡,還是可以把光電當成本業,累積一些資金之後,再投資開家小咖啡館,假日偶爾親自動手煮咖啡,進可攻退可守。想開咖啡館,什麼年紀都可以。如果一畢業就開咖啡館,以後想回科技業就很難了。」

開店那一刻起,人生失去自由

 「可是自己開店比較自由,不用被別人管……」他對開店還是抱有過度浪漫的期待。

 我告訴他:「你的觀念錯了,從開店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開始步入不自由。上班族是朝九晚五,開店卻可能是「朝七晚十二」;到公司上班至少還有休假時間,當老闆卻得天天開店,就連生病也不例外,每天房租的壓力會壓得你喘不過氣,而且剛開始必須身兼多職,校長兼撞鐘,什麼事情都得自己來。」

 我知道他是工讀生,有業績壓力,正好公司需要咖啡機和磨豆機,於是向他訂購2套設備,約好晚上6點取貨。

 當我去拿咖啡機的時候,年輕男孩用認真的眼神看著我:「以前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您告訴我的那些話。我從下午到現在,一直在思考您講的那些話。如果要進入科技業,當完兵之後,我是不是要再去報考研究所比較好?」。

 我勸他現在就可以先準備,不必等到當完兵。而且政府推出很多年輕人的實習方案,不妨先到科技業實習體驗,熟悉自己未來想投入的產業。

為何年輕人沒有壯志想打敗三星?

 天色已晚,我所購買的咖啡機早已打包妥當,但我發現裡面多了一把刷子。原來,我雖然買了咖啡機,卻沒買清洗咖啡機的刷子。那位貼心的年輕人,用自己打工賺的零用錢,買刷子送給我。我覺得很開心,不是為了他送我刷子,而是我用喝3杯咖啡的時間,改變一個年輕人的未來。

 我認為,如果學理工的人才都投入服務業;如果年輕人都排斥科技業;如果科技業不強,以台灣現有的經濟結構而言,競爭力前景堪憂。而年輕人一窩蜂跑去咖啡店,會排擠中高齡與二度就業婦女的工作機會,以人力資源分配結構來說,也是不好的。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感慨,現在台灣年輕人為何都沒有雄心壯志想打敗三星,想成為另一個郭台銘、另一個林百里或施崇棠?大家都想去開咖啡廳、學吳寶春做麵包。這些內需產業必須倚賴蓬勃的經濟發展,大家有好的收入,內需產業發展才會好。如果台灣科技業被三星打敗,哪來的內需產業?

 那一個美好的週末午後,空氣中彌漫著咖啡香氣,但我內心的感受卻比咖啡還甘甜。如果那個年輕人因為我的一席話而受用,我會覺得很開心。因為我總認為,人生學非所用,實在是不得已,能夠學以致用,才是最幸福。(更多精彩文章請見翁靜玉職涯顧問部落格 http://blog.career.com.tw/chair-man/)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5月號(433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不進化,便淘汰!(李立偉)

  • 2012-05-02
  • 第10105期
不進化,便淘汰!
  • 撰文│李立偉(上弘開發設計公司產品經理)

中小企業曾經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近來卻遭逢轉型瓶頸,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表現。站在經濟自由化的十字路口,傳統產業的升級已迫在眉睫。

圖一 台灣工業與服務業平均薪資成長(數據來源:主計處)

產業、薪資與中小企業未來
1980 年代,人們會感受到自己的薪水在十年內翻了兩倍有餘。1990年代,受薪階級的薪水成長了1.6倍。但近十年來,台灣受薪階級的薪水卻是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態。我們從「台灣工業與服務平均薪資成長」(見圖一)的曲線幅度即能一覽無疑。為什麼這十年來薪資上漲的幅度極為有限,甚至還可能倒退?為何薪水沒有隨著物價、房價上漲?其癥結點之一便在傳統產業升級幅度有限。
在生產線瓦解之後
以今年二月沸沸湯湯的lativ事件為例,販售平價成衣為主的lativ網路商店,公開說明必須將供應鏈外移到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引來了喧然大波。因 lativ在經營初期是打著「台灣製造」為主要訴求。於是有論者認為lativ現在的舉動無異是傷害消費者情感;也有論者認為,商人總是無祖國,就任他們去吧。
事實上,lativ的官方網站早在前幾年就曾說明,在台灣生產成衣必須面對生產線瓦解等結構性問題──台灣的代工廠無法生產大量、平價且品質穩定的商品。這某種程度反映了部分傳統產業的現況。
台灣有許多像成衣這樣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在歷經供應鏈大規模外移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之後,並沒有新的產業模式出來替換;舊的、支離破碎的供應鏈以及經營模式沒有改變,且仍以製造低技術產品或價格取向的代工業務為主。這種經營模式要確保獲利,依靠的是極大量的生產。但這個供應鏈已沒有承受大量訂單的能力了,因此易被中國大陸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生產者取代。對lativ而言,不再堅持「台灣製造」,是很容易產生的思考模式。
缺乏特色便難以進步
我所從事的產業,屬於袋包箱(手袋、包包、行李箱之類)的一個供應環節,我們的產品出廠價在近十年來不但沒有上漲,還有下跌的趨勢。細究原因,其實是 1990年代以來,袋包箱大廠紛紛外移中國大陸,也帶動整體供應鏈跟著外移,而在中國大陸生產的廠家產品價格,竟然逐漸成為台灣廠家產品報價的參考基準。
另一方面,外移的廠家仍以承接歐、美、日品牌的代工訂單為主,久而久之,在品質與流行趨勢的面向上,都得去掌握歐、美、日前端市場的規範。弔詭的是,留在台灣的廠家,面對國際客戶相繼將訂單轉移到中國大陸,卻也無法轉型提升自己的產業價值,爭取客戶回流;即便想要轉型成自有品牌,但缺乏對市場資訊的掌握能力,製造出來的產品無論在功能或造型都難與國際品牌競爭。
於是,很多台灣老闆面對自己的產品,除了抬出「台灣製精品」的空泛行銷說詞,也說不出究竟是哪裡比中國製的好。在報價時,中國的幽靈又彷彿陰魂不散,往往要多報一塊錢,才真的有賺頭;卻又擔心多報一塊錢,訂單馬上跑到中國。
    「升級」帶來「漲薪」

    這就是十年來我們面對的問題。銷售數量銳減、產品單價又難以提升,如此一來,受聘階級的薪資能有上漲空間嗎?
    政府當然可以透過調高基本工資、或調低基本工時來加速薪資漲幅,給台灣老闆們帶來壓力──必須做出更好的東西、賣得更貴一點,才能應付不斷上漲的工資。但其實薪資上漲與產業升級本是一體兩面的事。
    產業升級的定義為,可提供目前市場上其他競爭者難以取代的產品或服務。但實際的狀況是:許多產業無法升級,也少有資源來協助他們升級。甚至,有些產業只是靠部分市場因資訊不對稱、沒有完全競爭(例如,買家不知道哪裡有更便宜、更好的商品)──更簡單地說,靠著一些商業運氣,繼續在台灣勉強生產。
    讓平價服飾、平價行李箱到中國大陸、東南亞,或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到非洲生產,不該是需要背負道德惡名的事情,市場上對這些價格不貴但還算堪用的商品,也總有大量需求。

    但「橋歸橋、路歸路」,這也是給台灣老闆們的深切警語──不要存有留在台灣、卻仍繼續生產廉價產品的想法。這樣除了讓台灣業者繼續賺那宛如毛巾硬擠出水來的毛利,以及讓作業員繼續領一萬八千的月薪還需被扣勞健保伙食費之外,就再也沒別的了。

    自由化考驗產業發展

    除了產業面臨升級挑戰外,這十年間薪資停滯的背景,則是更全面的(特別是兩岸之間)經濟自由化趨勢。

    2001年小三通;2002年,台灣與中國大陸紛紛加入 WTO。兩岸在WTO框架下,商品可更有效率地流通。到了2008年後,則完成了大三通,人員、貨物與資本來往的密度越來越高。
    國民黨的兩岸自由化立場始終十分明確,可想而知,兩岸之間資本與貨物的流通必定會更加順暢無阻。台灣已來到自由化過程的關鍵時期,若我們製造的產品還是那麼容易被取代,是否能抵擋下一波自由化的壓力?
    台灣的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經營者,走到這最後一哩路,是否能瞭解自己經營一輩子的事業其實擁有保守的特質?是否能有敏銳的趨勢感知,帶著自己的企業成功升級轉型?是否最終能找到自己的利基所在?更重要的是,是否有意識到自己的升級與否,關係著台灣受聘階級的薪資成長與整體社會發展?
    產業界必須體認到,不是升級,就是離開,再不然就是經營二、三十年的成果要在這裡敗陣,並且拖著整個社會一起遲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