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5

全球最受歡迎的Facebook 十大遊戲排行榜

 

 

國防部租下即時間諜衛星... 照片解析度為○.六公尺,即時監控中共動態

租下即時間諜衛星 國防部把共軍看光光
  • 2009-10-25
  • 中國時報
  • 【呂昭隆/台北報導】
 ▲國防部已「租用」能即時監控中共動態的間諜衛星;圖為2006年情研中心,透過空照圖說明樂平導彈司令部設施。(本報資料照片/王爵暐攝)

▲國防部已「租用」能即時監控中共動態的間諜衛星;圖為2006年情研中心,透過空照圖說明樂平導彈司令部設施。(本報資料照片/王爵暐攝)

軍方消息來源透露,國防部已「租到」能即時、同步監控中共軍事動態的間諜衛星,且運作多年,並由電展室負責。據了解,電展室對租用的間諜衛星,有完全主控權,接收的衛星照片解析度為○.六公尺,換言之,除了衛星軌道無法主導外,我方對中共軍事動態,「想拍什麼,就能拍到什麼」。

消息管道指出,電展室係與一個國際組織簽約,租用的間諜衛星是「一整套」,非只是一枚。這樣的一整套衛星,可以輪流分時段繞至大陸國境,我方可以廿四小時藉由衛星監控,掌握中共軍事動態。

中共軍事動態 全天候監控

據了解,為了培養衛星照片判讀能力,以及衛星監控技術,軍方多次派員赴美受訓。國防部電展室雖是透過國際組織租用間諜衛星,但應獲得了美方協助與默許,因如果美方不同意,AIT就不可能發簽證給赴美研習衛星監控與判讀的軍官。

衛星實務操作面上,消息來源指出,間諜衛星繞地球是南北向,與一般衛星的東西向不同,一天廿四小時,有多枚衛星經過中共上空。一旦衛星飛到中共國境,我方即接手,完全主控,不僅即時、同步,還可監控與拍攝我方所關注的共軍動態。

增加判讀能力 還赴美受訓

據指出,軍方已培養一批衛星監控人才,無論是照片判讀或監控技術,都極具水準。我接收的衛星照片,都交給國防部情報作戰次長室的情研中心分析。此外,軍方自衛星監控搜集到的情資,也會與美、日等國交流,並由多個不同管道檢驗、印證情資的可靠度與價值。

據了解,台灣目前有三個單位可取得衛星照片,除了國防部電展室外,還有國安局與軍情局。其中,軍情局使用華衛一號衛星,雖有解析度不如電展室的缺點,但華衛是台灣發射的,只要事前算好軌道位置,「想到哪,都可以去」;電展室租用的衛星,我方則只能被動等它繞到相關位置,無法自行設定。

國安局掌握的衛星照片,則是買斷,而且是「事後」,並非同步。據了解,國安局如果想進一步掌握共軍情資,需特定衛星照片研判,向國際「賣家」下單,數小時後可接收到。

在任務區隔上,國安局著重中共戰略性情資;軍情局與電展室則是區域性,並以共軍部署、動態等情資為主。電展室能廿四小時接收衛星照片,且解析度比國安局與軍情局高,「想拍什麼就拍什麼」,所以,共軍動態衛星照片,百分之九十由電展室提供。

孫中山的婚姻與後代︰有三次婚姻一子兩女(老照片)

孫中山的婚姻與後代︰有三次婚姻一子兩女(老照片)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4/big5_61361.html
孫中山先生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原配夫人盧慕貞,盧慕貞婚後為孫中山先生生下獨子孫科和兩個女兒孫、孫婉。
孫中山先生有兩個孫子,四個孫女。
兩個孫子是孫治平和孫治強。
四個孫女是孫穗英、孫穗華、孫穗芳和孫穗芬。



孫中山的三位夫人︰元配盧慕貞(上)、陳粹芬(中)和宋慶齡(資料圖片)




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孫中山後人南京合影。左二,左三為孫中山孫女孫穗華、孫穗瑛姊妹。(來源︰揚子晚報)


孫中山先生一生有過三次婚姻。原配夫人盧慕貞,盧慕貞婚後為孫中山先生生下獨子孫科和兩個女兒孫、孫婉。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相愛,決定與盧慕貞協議離婚。離婚後,盧慕貞一直居住在澳門孫公館。令人敬佩的是,盧慕貞與孫中山離婚後一如既往地支持孫中山先生所從事的革命事業。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軍校,盧慕貞把自己的養女婿送到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隊伍中去。

孫中山先生的第二位夫人是宋慶齡。宋慶齡女士自幼生長在一個父母都是教師,又是基督教徒的充滿西方文化的家庭之中。1908年,宋慶齡女士與妹妹宋美齡(後成為蔣介石的夫人),一同赴美求學。1913年畢業于美國喬治亞州梅肯的魏里斯安女子大學哲學系。畢業回國後任孫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並與孫中山產生感情,主動表示愛慕之意。1915年10月26日,孫中山與原配夫人盧慕貞離婚後,便與宋慶齡女士在日本東京結婚。1922年,陳炯明叛變,逃亡途中,宋慶齡女士不幸流產,從此再無生育。



孫中山和陳粹芬。


另外,孫中山在南洋從事革命時,還結識了一位伴侶陳粹芬女士。陳粹芬女士祖籍福建,1873年生于香港。1891年19歲的陳粹芬經人介紹認識孫中山先生,其後一直追隨孫中山10余年,其足跡遍及日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在這期間,陳粹芬既照顧孫中山的飲食起居,也為孫中山先生的其他同事做飯、洗衣,還為孫中山印刷宣傳品,擔任聯絡員等工作。陳粹芬和孫中山先生分手後仍然受到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孫科等人的敬重,並將其與盧慕貞、宋慶齡兩位夫人並稱。後人對孫中山的三位伴侶均有昵稱。盧慕貞後因長期居住澳門,故被稱為“澳門婆”,宋慶齡女士出身于上海,則被稱為“上海婆”,而陳粹芬長期追隨孫中山漂泊南洋,故昵稱為“南洋婆”。在孫家晚輩中,還有稱盧慕貞為“婆婆”,稱陳粹芬為“二婆”。孫中山先生的兒子孫科就是隨孩子們這樣稱呼陳粹芬的。至于宋慶齡女士在孫家似乎沒有被稱為“三婆”,但是孫家子孫與她見面時,總是以“grandma”相稱。

陳粹芬收了一個養女孫仲英,孫仲英原名甦仲英,到孫家後改姓孫。孫仲英後來和孫中山的長兄孫眉的孫子孫乾結婚,孫仲英婚後又改姓甦。1958年,甦仲英患癌癥出世。而陳粹芬于1960年前後過世。

孫中山先生有兩個孫子,四個孫女。兩個孫子是孫治平和孫治強。四個孫女是孫穗英、孫穗華、孫穗芳和孫穗芬。孫治強1915年出生,曾留學加州大學。20世紀 60年代中期隨父親孫科返台後,有些懷才不遇,僅擔任“中央信托局”及台北故宮博物院顧問。孫治強先生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得兩女孫嘉霖、孫嘉瑜。她們現均旅居美國。後孫治強先生與比他小30歲的林倫可女士結婚,得兩子,他們是孫國元、孫國升。孫治強先生在古稀之年,即1992年、1993年兩次回大陸,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會見,還游覽了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方,並回翠亨村瞻仰過祖父的故居。2001年夏天,孫治強不顧年邁體弱,抱病赴美參加小兒子孫國升大學畢業典禮,因心髒病突發在洛杉磯辭世。享年87歲。

孫中山先生的長孫女孫穗英,1922年生,“穗英”之名就是祖父孫中山所取。孫穗英早年畢業于美國衛里斯萊大學和加拿大滿地可大學,並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後與廣東新會的林達文先生結婚,生子林德杰,女林淑貞。

孫女孫穗華,1925年出生,畢業于美國史密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獲機械工程碩士學位。後與雲南籍的旅美學者張嘉恭結婚,生有一子張孔穎,二女張樂文和張樂真。

孫穗華和孫穗英兩家均定居美國。早些年,在她們的父母健在時,孫穗華、孫穗英姐妹倆經常返台,侍奉雙親,極為孝順。大陸改革開放後,姐妹倆多次回大陸參加辛亥革命紀念活動和祖父母的誕辰紀念。1981年,她們的祖母,前國家主席宋慶齡女士病逝,孫穗英、孫穗華兩人曾應中央之邀來北京參加追悼會。穗英和穗華姐妹倆雖然身在海外,卻仍然十分關心故鄉的經濟文化建設,除多次回翠亨村瞻仰祖父故居外,還曾向“中山紀念中學建設基金會”捐款。她們不愧是孫中山先生的後人。



孫中山的子女,中間孫科,左為長女孫站,右為次女孫婉。


孫(18941913),孫中山先生的長女。1894年(亦說1895年)3月31日出生在孫先生的故鄉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出生不久,尚處于襁褓中的孫,就跟隨祖母、母親和哥哥等人遠涉重洋,來到異域檀香山。她的少年時代是在那漂泊不定的艱難生活中度過的。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她的父親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方才派人將她和妹妹孫婉及母親盧慕貞接到國內,陪伴著父親過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生活。

好景不長。其後,父親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不得不赴全國各地考察。這一時期,孫和妹妹孫婉一直跟隨在父親身邊,再度過起了流浪生活。不久,孫中山以全國鐵路督辦的身份赴日考察,孫和妹妹孫婉也隨母親盧慕貞到了日本。

1912年6月,孫和妹妹孫婉隨哥哥孫科一同赴美留學。孫就讀于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受父親孫中山崇高品格潛移默化的影響,孫自幼勤奮好學,成績優異。

1913 年3月,在柏克萊大學讀書期間,孫不幸患糖尿病,腎功能衰竭,久醫不愈,遂由她的戀人伍平一特聘醫生及護士陪伴她回澳門母親盧慕貞處繼續治療。6月,孫病情加重。那時,她的父親孫中山先生正忙于籌備討袁的“二次革命”,聞訊後便于6月20日趁南下布置起義準備工作之機,赴澳門探視已不省人事的孫。由于情況緊急,孫中山當日含淚離開了女兒。25日,病魔終于奪去了孫眼的生命,年僅19歲。此時,孫中山正在離開香港返回上海的途中。聞悉女兒病逝的噩耗時,一心奔波于中國革命的孫中山極為悲痛。

孫中山先生雖然身居高位,但他生活儉樸,對于至愛親朋,亦不給予任何特權。因此,家人為孫舉行的葬禮也很簡樸。

1931年,國民黨中央政府準備在孫中山的家鄉修建孫家墳場,孫庠骸才從澳門遷回故鄉,葬在孫家祖墓翠亨村附近的譚家山坡上,墓碑上刻有“顯十九世祖妣孫娼墓”幾個大字。其墓至今完好無損。人們難以想像到,在這個樸素無華,普普通通的墓里,竟長眠著一代偉人的女兒。

孫?一個戀人叫伍平一,據說令他們二人從相識到相戀的“月下老人”就是父親孫中山。對此台灣學者莊政教授說︰孫18歲時,中山先生將她的照片寄給伍平一,希望他們用書信常來往,以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而那時孫諏到美國柏克萊大學留學,只身一人,確也需要有人照顧。這個責任自然落到伍平一身上。“這對青春璧人相處久了,情投意合,遂成為形影不離、心心相印的戀人。”

據說,當伍平一在送別久病不愈的戀人孫劌時,還作了一首《送孫女士東歸詩》,詩中充滿悲傷、哀婉之情。詩是這樣寫的︰

生平湖海飄零慣,足跡猶慚未遍寰;

異地星霜曾涉歷,故鄉風月待歸還。

丈夫不灑臨岐淚,情有兒女指上環;

桅影渡頭門掩映,離人愁煞賦陽間。

孫婉(18961979),1896年11月12日出生在異域檀香山。特別有意思的是孫婉出生月日竟然與父親完全一樣。孫婉的童年是在檀香山度過的。 1907年,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在檀香山經營的農場宣告破產,只得舉家遷往香港九龍,年幼的孫婉與姐姐孫跟隨母親回到香港。1910年,孫婉在母親的帶領下,再度與姐姐孫一道赴南洋與父親孫中山團聚。

1912年夏,孫婉與姐姐一道赴美留學,進加州州立大學文學系讀書。第二年3月,孫婉的姐姐不幸得了糖尿病與世長辭,這時父親孫中山想到,孫婉一人在美讀書,又沒人照顧,有些放心不下,就囑托在哈佛大學攻讀政治學的王伯秋照顧一下女兒。

王伯秋是湖南湘鄉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系。王伯秋留日期間,結識了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等一批愛國志士,受其影響,也參加了同盟會,深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

王伯秋在早稻田大學畢業後赴美,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攻讀政治學。這時,正好孫婉也在加州讀書,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孫婉與王伯秋由相識到相愛。1914年的秋天,他們二人終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結為夫妻。第二年,即1915年,他們的大女兒王蕙出生。當孫婉于加州大學畢業後,便帶著剛出生的孩子來到了日本,在東京,他們的兒子王弘之出生。

據說,王伯秋與孫婉結婚之前,已經有了一次婚姻,並且有兩個孩子。對此事,孫中山並不知曉。當孫中山得知此事後,提出除非王伯秋與原配夫人離婚,否則就堅決反對這門婚事。加之其他一些原因,這對恩愛夫妻未能白頭偕老就分手了。其後兩個孩子隨父親王伯秋一道回上海生活。

孫婉與王伯秋分手後,隨母親盧慕貞定居澳門。1921年3月19日,孫婉在澳門與早先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的戴恩賽結婚。戴恩賽,廣東五華人,1913年畢業于上海聖約翰大學,同年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次年公派赴美留學,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國際法。1918年學成回國,任廣州軍政府外交部秘書,外交部政治組組長及外交委員會委員等職。

1921年冬天,孫婉生下一個女孩。孫中山非常疼愛這個外孫女,並親自給她取名“成功”。寓意一則他領導的革命成功,二則希望外孫女長大成人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對女兒的這個名字,孫婉夫婦也欣然接受了。1922年,孫婉再生一子。這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孫中山先生廣州蒙難,于永豐艦上指揮抗擊叛軍。為了紀念這件事,教育後一代,孫中山先生給外孫取名“永豐”。

1929年2月,戴恩賽被任命為國民政府駐巴西全權公使。孫婉將兩個孩子戴成功、戴永豐托給定居澳門的母親盧慕貞撫養,隨丈夫前往巴西。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前夕,孫婉隨丈夫偕兒女移居澳門。1955年,戴恩賽病逝。

早年盡管孫婉與戴恩賽結了婚,有了新家,也有了孩子,可是她依然念念不忘王蕙和王弘之兩個孩子。姐弟倆也時時思念自己遠居澳門的母親。1947年,因工作需要,王蕙從上海去了台灣。大陸解放前夕,姐姐王蕙要弟弟速去台灣,可是,對國民黨早已有些失望的王弘之終于留在了大陸。從此,他們兄妹二人天各一方。

到台灣的王蕙一天也沒有忘記去澳門尋找自己的母親,然而母親在澳門的什麼地方,還是孩提時代的她听父親講過,而今情況也不十分清楚。于是王蕙在20世紀60 年代中期,通過已經故世的父親的一位好友,找到了在台北的舅舅孫科,還是舅舅派人去澳門查問,才找到了母親孫婉。從此,母女開始用通訊的方式聯系。 1967年,王蕙從台北來到香港與分別多年的老母親相會。母女相會時,自然想到了王弘之。于是蕙立即給遠在上海的弟弟寫了一封信,邀他到香港來相會。

當已進牛棚的王弘之接到分離多年的姐姐的信之後,頓時喜上眉梢。然而冷靜一想,在這“史無前例”的年代,去香港不是里通敵國或台灣的國民黨嗎?想到這里,他的心就冷了下來。于是,咬了咬牙,將信也燒了。



1937年王弘之與妻子、母親的合影。


當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那場文革結束時,王弘之也被從牛棚中解放了出來,此時他想到該給自己時刻懷念的姐姐和母親去封信了。當他按照姐姐當年來信的地址,去信香港時,信卻被注明“查無此人”而退回了。再寄,又退回了。一連寫了10余封信,均被注明“查無此人”的字樣而退回。

1979年的春天,王弘之萬萬沒有料到,母親孫婉也托一位姓林的商人到上海來找到了他。林先生的父親與王弘之的外公孫中山是好朋友。從前兩家來往一直很密切。王弘之與林先生商定,在這年的7月,學校放暑假時,去香港與親人團聚。

這年的春末夏初,一直留居澳門的戴成功來到北京拜見外婆宋慶齡時,從外婆那里得知哥哥王弘之在上海。後來,戴成功又來到上海與哥哥王弘之相會。戴成功回到澳門後把自己在上海見到哥哥王弘之的消息告訴給母親,還拿出了她與王弘之的合影。孫婉戴上老花鏡仔細看了看兒子說︰“分手時還是個小孩,而今已變成老頭子。”當女兒告訴他,哥哥王弘之7月份要來澳門時,孫婉屈指數了數,見離7月天數不多,就高興地對女兒戴成功說︰“快了快了,馬上就要見到你哥哥了!”樂極生悲,禍從天降,此時孫婉由于興奮過度,血壓驟然上升,雖然送醫院搶救,終因醫治無效,于1979年6月3日抱著未能與兒子見面的遺憾與世長辭了。終年 84歲。

噩耗傳到上海,王弘之痛不欲生,正當母子團聚的希望就要實現之際,卻突然破滅了。此時的他,跪倒在地,遙望南天,內心默默地祈禱︰“安息吧,母親!”

1988 年,王弘之來到香港與1947年離滬赴台的姐姐王蕙第一次相會。1989年,王蕙回上海看望了弟弟,邀請弟弟到台灣探親。1991年7月,王弘之終于生平第一次踏上祖國寶島台灣,再度與姐姐王蕙相會。更使王弘之先生高興的是,他父親王伯秋的照片,已在廣東中山翠亨村孫中山先生故居紀念館陳列室展出。

孫中山先生有四個外孫,這四個外孫都是孫婉所生。孫婉兩次婚姻,共生四個孩子。他們是大女兒王蕙、小女兒戴成功和長子王弘之、幼子戴永豐。廣州解放前夕,戴永豐沒有隨父母、姐姐到澳門,卻仍然留在廣州,後進入嶺南大學攻讀畜牧,獲碩士學位,並留校從事畜牧免疫學的研究。後不幸患肺結核,咯血不止,窒息而死,可說是英年早逝。戴成功隨母親移居澳門後,一直跟隨母親,為了照顧母親終身未嫁。1991年4月9日,戴成功因嚴重糖尿病引起腎功能衰竭,不幸在澳門鏡湖醫院去世。其喪禮十分隆重,除澳門各界人士參加外,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港澳辦、新華社澳門分社和香港分社以及廣東省政協都送了花圈。戴成功女士生前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統一,曾于20世紀80年代擔任過廣東省政協委員。

王弘之先生解放後一直在上海工作,退休前為上海金融專科學校副教授,現為享有終身榮譽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王弘之先生與李雲霞結婚生有二子一女,兩子是王志雄、王志??,一女是王志玲。近些年來,王弘之先生經常參加外祖父孫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1996年,王弘之夫婦還應邀赴北京參加外祖父誕辰130周年紀念活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王蕙女士1947年去台灣與稅蘭洲結婚,生三子稅力耕、稅道耕和稅儒耕。1998年,稅蘭洲在台灣去世。



1910年的孫科與孫中山。


孫科(18911973)是中國現代政壇上既特殊又復雜的人物,孫中山先生惟一的兒子,其母為孫中山先生的原配夫人盧慕貞。字建華,號哲生。青年時代的孫科曾留學美國,留學期間,遵照父親孫中山的囑咐主修文科,兼理科。1916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次年回國,到廣州大元帥府任秘書。1921年,出任廣州市市長兼治河督辦。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後,孫科主持廣州特別黨部工作。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1927年3月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等職。

1928年至1949年,孫科歷任國民政府委員、鐵道部長、考試院長、立法院長、行政院長以及國民政府副主席等職。1949年3月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後,旅居香港、法國、美國等地,1964年到台灣,曾任“總統府”高級咨議、考試院長。1973年9月病逝于台北。

少年時代的孫科,受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便投身到反對清廷的斗爭之中。其後又協助父親孫中山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孫中山去逝後,孫科追隨蔣介石,堅持政治立場,成為中共中央1948宣布的43名國民黨的頭等戰犯中的第13名。

孫科1891年10月20日出生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1894年,父親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4歲的孫科就隨著父母漂洋過海,逃到了檀香山。那時的檀香山還沒有學校,父親為了中國革命到處奔波,教育孩子的任務當然就落到母親盧慕貞的身上。盧慕貞盡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像所有的傳統中國婦女一樣,望子成龍,于是親自教兒子讀《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唐詩三百首》等書,還教兒子臨摹字帖。7歲的孫科進入伯父孫眉辦的私塾讀了四五年書,在這里,他熟讀了四書五經及《昭明文選》等一批中國古典名著。在母親的嚴格督促之下,他刻苦學習,從小就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國學基礎。

1901 年,孫科在檀香山離開了伯父開辦的私塾,進入美制小學。這是一所由天主教主辦的聖東尼學校,從此,他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燻陶。在這所學校里,孫科同學的年齡一般都只有六七歲,而年長且已懂事的他比其他同學顯然要用功多了。由于他讀書很用功,總以優異的成績跳級,所以,原為八年制的小學,他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畢業了。

1906年,孫科考入檀香山四年制的美式中學聖路易士學院。學校離家較遠,孫科毅然離開了母親,住校讀書。從此開始了他獨立的生活。

檀香山,給少年孫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那里孫科除了讀書外,每逢星期天或放學後的時間,他還經常到伯父的牧場去養馬和牛。那時,孫科總喜歡逗著那些牲口玩,六七歲的他就學會了騎馬。孫科學騎馬時很勇敢,騎馬時馬背上既沒有鞍子,也沒有韁繩,只是在馬頭上系上一根繩子充當韁繩,他便縱身躍上馬背,那馬就在草場上狂奔不止。就這樣,由于馬難以控制,以致多次從馬背上摔下來。有一次,孫科騎馬時不慎從馬背上翻下來,頭被撞破了,血直流,他也不吭聲,還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他怕大人知道後,再也不讓他學騎馬了。

1912 年6月,孫科同妹妹孫和孫婉一同赴美留學。美國的加州大學入學條件很嚴,除考試一般課程外,還要求學生必須懂得德語、法語、拉丁語和希臘語。這年8月,孫科參加加州大學的入學考試時,感到德語、法語和拉丁語是沒問題的,惟獨希臘語的考試沒有把握。如果希臘語考試不及格,孫科進入加州大學就無望了。為此他十分著急,這個難題還是蔣夢麟幫助他解決的。蔣夢麟告訴孫科說,希臘語和漢語對于美國來說都算外語,如果能說服校方,用漢語代替希臘語,這個難題就可以解決了。于是孫科在蔣夢麟的陪同下,找到加州大學東方語教授傅蘭雅()。傅蘭雅曾到過中國,在中國擔任過江南制造局的教習,當孫科把用漢語代替希臘語的道理講給傅蘭雅听了後,或許是出于他對中國的一種特殊感情,以及孫科父親孫中山領導的反清斗爭的一種同情和敬意,他二話沒說,便欣然同意了孫科的要求。在此同時,傅蘭雅還用英語問了許多有關四書五經中的內容,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的孫科對他所提的問題都一一作了準確的回答,傅蘭雅非常滿意,當即發給孫科一張漢語考試及格證書,使得孫科順利地進入加州大學學習。

那時,孫科的父親孫中山為國事日夜操勞奔波,常常被弄得焦頭爛額,他得知兒子順利進入加州大學學習的消息後感到十分欣慰。他特別囑咐兒子要文理並重。因此,孫科根據父親的要求主修文科,兼修理科。在留學美國期間,孫科牢記父親的諄諄教導,勤奮好學,各科成績都很好。1916年,孫科在加州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9 月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主修政治、經濟及財會,另外還選修了新聞學。1917年6月,孫科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便獲取商科碩士學位。

孫科自幼在父親孫中山的關心、督促之下,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孫科早在檀香山讀書時,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從英國給他寄了一套“人人文庫”叢書。這是一套一百多冊的英語文學書籍,該叢書收錄的都是英、美等國著名作家的小說、劇本。在信中孫中山還告誡兒子︰“你要使英文進步,單靠學校的課本是不夠的,必須多閱讀文學名著,久而久之,自然會有進步。”

1912年,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孫科與父親得以有一段短暫的相聚時間。在這期間,孫中山與兒子孫科談話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讀書。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孫科在南京政府任職期間,其寓所還掛著一幅自書的“養浩然之氣,讀有用書”的得意書法作品,以告誡自己,公務雖忙,仍要不忘讀書。

孫科在美學習期間,曾對文學很感興趣,特別喜歡讀莎士比亞的作品,而父親孫中山反復囑咐他要多讀一些和國計民生有關的論著。有一次,孫中山來到舊金山,看到孫科房間里擺滿了莎士比亞的名著,就對他說︰“你不要在這些書上多費精力,因為它對今日中國沒有很大的用處。我們中國人現在是要救國,你要多讀一些有關政治、經濟和科學的書。”

在美留學期間,孫科還經常收到父親從各地寄來的各種有關中西文化的書籍。如在國學方面就有《通鑒紀事本末》,王船山的《讀通鑒論》等;西方文化方面的就有亨?喬治的《進步與貧困》,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以及《達爾文游記》等。在父親的幫助下,孫科對政治及科學書籍等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直到晚年,寄居美國期間的孫科,仍然不忘讀書。在他看來,遠離曾經數十年相伴的###,終于有機會能靜下心來讀書,的確其樂無窮。因此,他常以讀書自娛。年逾古稀的孫科每天堅持徒步到圖書館看書,有時直到圖書館關門時,經管理員再三催促,他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圖書館。

移居美國期間的孫科,雖經濟拮據而讀書的嗜好不減,其生活主要靠兒女的接濟。無錢買書,只能每天購些便宜的報紙、雜志來閱讀。據說有一天,孫科從報紙上看到《清史》在台灣出版的消息,一向愛書的他非常高興,立即寫信給從前他任立法院院長時的秘書長梁寒操寫信,托他為自己代購一部。所幸《清史》的編纂者得悉此事,為晚年孫科的強烈求知欲所感動,于是贈送了一部《清史》給他。在他的家中,可說到處都是書。孫科一生愛讀書的嗜好,在國民政府委員中是出了名的。

孫科早年受父親的影響,就投身到反對腐敗的滿清專制政權的革命中,協助父親做過不少有益的工作。1910年,同盟會在檀香山大聲周刊社樓上舉行加盟大會,並由孫中山先生親自主持。這時,還在聖路易士學院讀書剛滿20歲的孫科也加入到同盟會之中,成為父親的追隨者。那時同盟會在檀香山創辦了《自由新報》、《大聲周刊》,極力倡導反清,鼓吹革命。孫科在讀書之余,還擔任這兩家報紙的地方版和世界新聞專欄的編輯工作。為了辦好這兩個專欄,孫科廣泛搜集清朝統治者入關後虐待、殘殺老百姓的血腥史料。他發表的有《揚州十日》、《文字獄》和《禁書》等文章,使廣大華僑進一步認清了清代統治者的罪行,大大鼓舞了僑胞們的革命情緒。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大爆發,海外華僑無不歡欣鼓舞,紛紛使用各種方式積極支持這場革命。此時,正在美國加州緊張備考的孫科得到這一消息後,也非常激動。這位年輕的同盟會員立即停止了備考,馬上全身投入到革命宣傳中去。在那里,他還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創辦了進步刊物《民國月刊》和《少年中國晨報》,館址設在唐人街,孫科從學校到報館,要靠輪船渡海。每天當孫科一來到報館,總要工作到深夜才返校。1912年1月,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國誕生,工作千頭萬緒,孫科奉父親之命回國,協助父親工作。那時,年輕氣盛的孫科,幾乎是不分晝夜地在父親身邊工作著。

在留學美國期間,孫科還擔任了留美學生會會長,親自帶領留美的一批同學們在舊金山、紐約一帶聯絡華僑,號召他們開展募捐活動。在此同時,孫科還擔任同盟會駐美洲總支部長林森的英文秘書和粵語翻譯。

1914 年,“二次革命”失敗後,辛亥革命主要領導人之一的黃興偕夫人訪美,繼續宣傳討袁復國的大義,所到之處無不受到華僑的熱烈歡迎,華僑們還邀請黃興演講,但是黃興不會講粵語,孫科則隨黃興擔任粵語翻譯。1917年,孫科攜妻兒離開美國回到廣州後,又立即投身到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護法運動”之中。

1921年到1926年期間,孫科任廣州市長,為廣州市政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孫科在任市長期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建設上,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現代道路,街道拓寬了米,新路均鋪上了水泥。

在任廣州市長期間,孫科還在推行教育、加強城市社會治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邀請一些社會名流來“市民大學”講課外,還親自在“市民大學”上課,宣講法律、人文、醫學及工農業等方面的知識。另外還準備為婦女提供育嬰、家教、婦女衛生等方面的教育,後因經費困難而被迫放棄。

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孫科在國民黨政府中也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



孫科、陳淑英夫婦及其子女治平、治強、穗英、穗華。


孫科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婚姻發生在1912年6月,孫科偕兩個妹妹赴美留學,途經檀香山,結識了堂妹陳淑英,並與之結婚。後生有二男二女。二男是孫治平、孫治強;二女是孫穗英、孫穗華。1935年,與自己的機要秘書藍妮結婚,婚後生有一女,這就是孫穗芬。至于孫科的女兒孫穗芳,則是他婚外與同居女友嚴藹娟所生。

孫治平(1913),中華民國的創建者孫中山先生的嫡長孫,孫科的長子,母親是前國大代表陳淑英。孫治平與弟弟孫治強都是其父孫科和母親陳淑英留學美國加州大學期間出生的。孫治平1913年11月16日出生,他出生時,時任臨時大總統的祖父孫中山,希望自己親自創建的新生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就給自己的這位長孫取名“治平”。當然,孫中山也希望自己的孫子未來成人之後也能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因此取名“治平”。1915年1月27日,孫中山的第二個孫子在美國出世後,孫中山先生為他的第二個孫子取名為“治強”,顯然是他感到治國須先求平安,再求國家強盛,國家強盛了,方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無敵,不受欺凌。

孫治平的少年時代與祖父孫中山只相處過短短的一段歲月,那時北伐尚未成功。祖父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革命事業上,很少時間回家。孫治平、孫治強兄弟只能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中午,由父母親帶著一同去探望祖父,一家人只能在午餐時與祖父相處一陣子。據孫治平自己回憶︰“我記得,從我6歲開始一直到8歲,祖父母逢周末就會在‘大本營’里跟我們一起吃中飯,我們圍著一張方桌坐,祖父坐在上座。祖父是很嚴肅的,對我們管教很嚴,我們吃飯都要正襟危坐,祖父問一句我們答一句,祖父不問話我們也不敢隨便開口,只听著大人偶然交談一些時事。”對孫治平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常對他講一些“知難行易”的道理。那時由于他年紀小,有些听不懂,直到長大後,才知道這四個字的真正涵義。

令孫治平先生記憶猶新的是祖父人生彌留之際的情景。當祖父病重期間,孫治平在父親的帶領下北上去探望他。據孫治平先生回憶說,那時祖父已病重住進了協和醫院,醫生給他動手術,打開胸腔一看,他的肝已經變成黑灰色,已是肝癌的晚期,醫生就立即將他的胸腔縫合起來。當孫治平走進病房,叫了一聲“公公”(廣東稱祖父、外公,一律為“公公”),祖父只是吃力地應了聲,卻沒能跟他講話。此時的孫治平,多麼想跟他無限崇敬的祖父講上幾句話,然而一句話也沒能講上,以致遺憾至今。孫治平的童年時代,顯然沒有經歷過他的父輩們那樣的艱辛。他自幼飽受中西文化的燻陶,具有豐富的學識。祖父逝世後,孫治平和弟弟孫治強一起進入北京一所海外補習學校學習。這所學校是國民黨###吳稚輝創辦的。孫中山去世後,國民政府為了培養一批出國留學預備人員,便派吳稚輝親自主持這所學校的工作,吳稚輝上任後,專選那些民國老同志的後代,又有志于留學海外的子女進入這所學校學習。因此孫治平兄弟兩人自然有機會進入這所“高干”子弟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補校畢業後,孫治平沒有馬上出國留學,而是先就讀于上海聖約翰大學,不久才赴美國留學。他先入紐約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後又進入加州大學研究院,1945年孫治平獲加州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

1949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後,孫治平與弟弟孫治強隨父親孫科離開大陸,其後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孫治平才陪同父親一起返台。在台期間,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電視公司副董事長,聯合發展企業公司董事長等職。

孫治平自1949年離開大陸後,時刻想著祖父孫中山在南京陵墓,一心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回到南京祭拜祖父,以了卻自己半個世紀以來的心願。

2004 年3月,孫治平先生以92歲的高齡終于獲準回到大陸。3月12日,這一天是全國的植樹節,在這個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設的節日里,孫治平先生生平第一次專程到福建泉州市參加了紀念活動,隨後又來到了福州。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了民族大義,辭去了臨時大總統之職後南下,在福州住了3天。92年過去了,孫治平先生又來到祖父住過的地方,在這里也住了3天。孫治平先生還對身邊的人說︰“先祖父在大陸走過的地方,我有生之年也要走一趟。”這次福建之行,給孫治平老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福建比我想像中要發達得多了,泉州高樓大廈很多,大陸變化太大了。”

孫治平先生有過兩次婚姻,與前妻謝妙齡離婚後,與張佩霞女士結婚,他們的獨生子國雄1943年出生。國雄娶妻白娣,他們一家長期居住在美國大洛杉磯地區。在當地僑界國雄是位很有影響的人物。國雄生有三女一子。三個女兒是孫美玲、孫美蘭和孫美蓮,兒子孫偉仁。孫治平先生對在10年前才出生的孫子偉仁特別喜歡,老人晚年還經常千里迢迢地到南加州去探望孫兒偉仁,盡享天倫之樂。



孫穗芳。




年輕時的孫穗芳與晚年孫科。


孫穗芳(1936),在孫中山先生的四個孫女中,她排行第三,現任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夏威夷中國婦女慈善會會長、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校董。1995 年11月獲斯里蘭卡國際公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孫穗芳1936年出生在上海外婆家,母親嚴藹娟是父親孫科同居的女友。母親在懷他時,父孫科已與藍妮女士相愛後正式結婚。孫穗芳的童年生活用她自己的話說是不堪回首。在她兒時的記憶中,父母為了她的撫養費時常發生糾葛。孫穗芳從小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生父,直到她 13歲那年,她才去香港認父,此時長得眉清目秀的孫穗芳,極像她的兩個姑姑孫?院退鑀瘛5攪訟愀郟?結果沒有見到自己多年盼望見到的父親,只見到她的大祖母盧慕貞。仁慈善良的祖母一見到孫穗芳就淚水滿面地抱住她不放,並一心要把她領回孫家。父親孫科也希望她去美國讀書,但此時已改嫁的孫穗芳的母親堅持不肯,孫穗芳只好又回到了上海外婆家。

身處逆境之中的孫穗芳只有用讀書來排遣她內心深處的孤獨。由于她聰明伶俐、學習刻苦,高中畢業時成績考了全校第一名,其後進入同濟大學攻讀建築專業。自幼性格倔強的孫穗芳總想尋找一個機會要見到自己的父親,直到她30歲時,才見到自己的親生父親。在見到自己多年來又敬又愛的父親的那一天,她曾質問父親,自己長得那麼像他,卻為何不要她,此時頭發已斑白的父親對女兒的質問沒有生氣,相反內心有著無比愧疚,孫科頓時覺得自己欠女兒的實在太多了。于是用了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告訴他那多年不見的而又時刻思念的女兒說,自己實在太忙,抽不出身來。其實父親孫科知道自己已近暮年,將不久于人世,特別想見到自己的這個女兒,于是叫她的大哥孫治平到香港把孫穗芳接到了台灣,與女兒見上了最後一面。

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女士沒有能親自聆听過祖父的教誨,出生時祖父已故去四十余年,但她一直對祖父懷有無比的敬佩之情。出于對祖父的敬仰,9歲時的孫穗芳就開始收集他的照片。她婚後又長期定居祖父年輕時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檀香山,在那里,她听到了許多關于祖父從事革命斗爭的故事和動人事跡,更加深了她對祖父的崇敬和親情,便決心寫一本關于祖父的書,把宣揚祖父的思想和事跡作為己任。真正做出用心寫祖父的這個決定還是1981年6月的事,那時,孫穗芳在參加了祖母宋慶齡在上海萬國公墓的安葬儀式後,又匆匆趕到美國紐約,代表孫家的孫子輩出席了華人華僑在那里舉行的對祖母的追悼會,加之父親孫科早在 1973年就離開了人世,而今第二位祖母宋慶齡又已去世,親人們一個個離去,更勾起了孫穗芳對祖父的無限懷念,從此,下決心寫一本關于祖父的書的願望更加強烈。

孫穗芳回到檀香山後,立即將自己收集到的祖父用廣東話和國語(普通話)進行演講的錄音全部錄了下來,從此以後,孫穗芳幾乎每天都要仔細地听听祖父的演講。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那段日子里,孫穗芳曾兩次夢見祖父托夢于她,要她將自己的資料整理出來。信仰佛教的孫穗芳女士從那時起,就決心放棄了自己經營正紅火的地產生意,放著大把大把的錢也不賺了,開始潛心研究祖父孫中山和他的思想。這一年孫穗芳女士已45歲了。當年她的祖父也是放棄了行醫這個賺錢的職業,投身到推翻滿清王朝的革命斗爭之中。他認為,醫生只能救治國人的身體,卻救不了國人的思想,救不了國家。而今孫穗芳女士又繼承了祖父的義舉。當有人再跟她談什麼股票,談生意賺錢的事時,她已完全不感興趣,甚至連听也不听。

在孫中山先生的後人里,最有條件寫孫中山的應該是他惟一的兒子孫穗芳的父親孫科,因為他與孫中山相處時間最長,對孫中山了解最多。但由于種種原因,他沒有動筆,他把這個工作留給了女兒孫穗芳,他也希望她來寫。為了寫好關于祖父的書,孫穗芳女士往返于檀香山和廣東之間達30余次,用了近10年的時間,終于在1996年,在佛門之地寫出了《我的祖父孫中山先生》一書。其後,她為了編輯一本關于祖父的圖片紀念集,還不惜重金收集圖片,畫冊中的兩幅孫中山先生的墨寶“博愛”和“天下為公”的原件,就是她用7000美元從一個日本收藏家手里買來的。紀念冊共收錄了孫中山先生的400多幅照片和200多幅墨寶,其中還有6張照片是父親孫科送給她的,從未公開發表過。這本紀念集于2001年出版。紀念集中的文字雖然不多,但那一幅幅圖片,生動地將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事業,為國為民的精神充分表達出來了。

為了讓世人更多地了解祖父孫中山,孫穗芳還不辭辛勞地在世界許多地方演講了600多場,其足跡遍及北美、北歐和東南亞等地。

孫穗芳女士雖然長期定居國外,但她時刻心系著祖國,為了祖父孫中山,迄今孫穗芳女士回國已達到100余次。

孫穗芳女士1965年與香港首富王時新之子王守基結婚,婚後生有兩子王祖榮和王祖耀。

孫穗芳女士之所以皈依佛門,用她自己的話說︰“不單是婚姻不如意,才使我信佛的。而是如何保存弘揚祖父的思想,保存中華文化而深入佛門的。”如今已過花甲的孫穗芳常對人說,她希望自己成為祖父思想的實踐者,在海內外做更多的善事。



孫科的三女兒孫穗芬孫慧芬。


孫穗芬(1938),孫中山先生最小的一個孫女,是孫科與二夫人藍妮所生。母親藍妮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交際場上的名人,曾以美貌使眾多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拜倒在她的腳下。孫穗芬1938年8月6日在上海出生,自她降臨人世之時,就成為這個富有而又充滿著愛的大家庭中的每一個長輩的掌上明珠,更是深受外公、外婆及全家人的呵護。

孫穗芬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會辦的聖心幼兒園和聖心學校讀書。而今她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就得益于這一時期教會學校的嚴格英語訓練。

然而,少年時代的孫穗芬也有過不幸。1946年夏季的一天,8歲的孫穗芬在上海就落入母親藍妮的友人吳永吉、宋玉樹等設下的“調虎離山”之計的圈套之中,遭人綁架。

那天,孫穗芬正在外婆家中和小舅舅藍業申吃晚飯,家中的電話鈴突然響了,那人聲稱是從香港來的孫穗芬的媽媽藍妮的朋友,現在正在老正興飯館和藍妮吃飯,他們想看看穗芬,因此藍妮決定派人來接小穗芬到飯館去。一會,來接小穗芬的是兩個男子漢,並自稱是藍妮的朋友,家中的佣人信以為真,急忙讓小穗芬換上了一套新衣服,就乘坐母親朋友的車來到老正興飯店,小穗芬卻不見媽媽的身影,那兩個男人借故便把小穗芬帶到了大滬飯店。

小穗芬的母親藍妮那天正好和友人在老正興飯店吃過飯,回到家里,不見女兒穗芬,驚問其故,佣人告知了事情的經過。藍妮一听,驚呆了,知道事情不妙。天剛黑,果然來了電話,藍妮接過電話一听,那人惡狠狠地說道︰“孫太太,你小女兒正在我們這兒,你想要回女兒,必須一次付清30萬美金。你如果報警,那我們就要 ‘撕票’??。”

藍妮知道家中無論如何也拿不出30萬美金,經過與對方的一番討價還價,對方在電話中答應必須交10萬美金,一個也不能少。

藍妮將這一消息立即通知了丈夫孫科,孫科此時正在南京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他要求妻子立刻報警,但遭到了妻子的反對。為了女兒,孫科將上海的房產抵押出去,才湊得10萬美元,終于將女兒救了回來。

綁匪吳永吉、宋玉樹二人確系藍妮的朋友,吳永吉是上海久大銀行經理,此人嗜賭如命,整個家產幾乎被他輸光。宋玉樹也是開銀行的,由于那時上海的金融業不景氣,他的銀行因此停業關門,為此兩人狼狽為奸,密謀策劃綁架了孫穗芬。

上海解放前,孫穗芬被母親送到香港。1955年,孫穗芬在香港高中畢業後,由于成績優異,被美一家教會大學以優厚的待遇錄取,並發給她四年留美的獎學金。但是由于在香港拿不到簽證,使她的大學夢破滅了。對此,有人問及她在香港為何拿不到簽證時,她用風趣而帶有諷刺的口吻回答道︰“香港的總領館拒絕簽證的理由是,一個漂亮的姑娘獨身跑到美國讀書,誰知道她哪一天嫁人呢?”

孫穗芬留美不成,成為了一名台灣“中國民航公司”的最年輕的空姐。由于孫穗芬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人又長得非常漂亮,工作起來又是那麼充滿熱情和朝氣。她一進航空公司,就特別受人關注,並很快成為美國駕駛員孫康威追求的對象。這名美麗聰慧的空姐和一位英俊瀟灑的飛行員很快墜入愛河。此後,孫康威向穗芬求婚,並以極大的誠意專程到香港拜見了未來的岳母大人藍妮,孫康威憑著自己的誠意,終于在第一次見面後,就博得了藍妮女士的滿心歡喜。

孫穗芬1957年1月在台灣和孫康威結婚。婚後她完全充當了一個合格的賢妻良母的角色,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做家庭主婦,就這樣跟隨丈夫輾轉于美國、日本及泰國,整整度過18年的時光。在這18年里,她撫養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孫忠仁、孫忠杰和孫忠偉。在眾多人的心目中,那時的孫穗芬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妻子和母親。

當孫穗芬的三個兒子長大進入學校讀書後,孫穗芬總算擺脫了那些繁重的家務勞動的羈絆,在她39歲那年,她決心重返大學校園,于是孫穗芬跨入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校門。她在那里學習非常刻苦、勤奮,終于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每門功課的成績都是A類。在3年的時間里,她獲得了秘書和金融兩個專業的畢業證書,並榮獲華爾街日報獎。因此,一時間,孫穗芬成為美國媒體的新聞人物。華爾街日報獎是由華爾街日報社設立的,它每年一度頒發給全美金融專業畢業生中成績最優秀者。孫穗芬是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亞利桑那大學的女大學生。

大學畢業時,孫穗芬的丈夫孫康威正在約旦工作,她便來到約旦一家美國公司工作。10個月的秘書工作使孫穗芬感到,在這里她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于是準備離開約旦,回美國,重新找工作。剛好這個公司總部有人來約旦調查,得知孫穗芬要辭職,總部人員了解她辭職的原因時,她坦率地告訴他們說︰“我這個以學金融為背景的大學畢業生來做秘書工作,總感覺沒趣味。因此要辭職。”听了她的意見,這家公司總部來約旦的人員就將孫穗芬推薦回美國總部工作。這是孫穗芬人生第一次不依靠丈夫,壯著膽子,拿著介紹信,獨自來到馬薩諸塞州總部,擔任了管理訓練的職務。1985年,孫穗芬開始經商。

1986 年,是孫穗芬職業生涯的一大轉折點。那時美國商務部公開招聘精通中文的商務領事,她受聘出任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的商務領事。大概因為她是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她到廣州任職一事一度成為海內外華人世界的新聞。香港的《大公報》、《文匯報》,廣州的《羊城晚報》以及美國的有關媒體均對此作了報道。1989年,孫穗芬調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任商務領事。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不久,美國工商界的許多人士對中國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兩國間的商貿活動還不暢通。孫穗芬到任後,為中美兩國的許多商務活動起了牽線搭橋的作用。

美籍著名人士靳羽西就曾這樣說,孫穗芬是“中美貿易的紅娘”。對此,孫穗芬女士也曾坦言︰“我的作用就像一個媒婆。我到中國來,尋找他們到底想要從美國的公司進口什麼東西,然後我們再同有興趣願向中國出售產品的公司聯絡,使得需求雙方平衡。”

1992年7月,孫穗芬調任美國駐法國巴黎大使館商務參贊。兩年後,她辭去公職,到香港創辦了一家咨詢公司香港順亞顧問有限公司。該公司旨在幫助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公司來華進行投資。如今,孫穗芬女士經常奔波于上海、廣州、香港和美國之間,為中美、中歐貿易樂此不疲。

縱觀孫穗芬女士經歷的從空姐到家庭主婦,到大學生,到職業生涯的傳奇人生軌跡,充分展示了她既是一個美國人,也是一個中國人,更是偉大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孫女的風采。

大幅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學者:98%國人有染狂牛症基因

學者:98%國人有染狂牛症基因 吃牛絞肉風險增720倍(2009/10/24 20:02)

禁止將近6年的美國帶骨牛肉,衛生署宣布即將開放年齡30個月以下的牛隻進口。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衛生署23日宣布將大幅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根據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教授,在一年前所做的「美國帶骨牛肉風險評估報告」顯示,牛絞肉導致狂牛症的風險最高,因為裡頭可能混雜牛神經,如果每天吃得到,狂牛症機率高出720倍,此外,98%國人帶有的人類狂牛症易感受基因的比例,是歐美國家的2倍。

根據日本厚生省資料,導致狂牛症的致病變性蛋白prion在病牛體內分佈不均,檢出prion的部位被稱為特定危險物質,其中以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 )分佈比例最高,其次是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將大幅開放的美國牛肉為30月齡以下的牛隻,除了具特定危險物質的扁桃腺、迴腸末端外,將開放帶骨牛肉、內臟、絞肉、牛尾等肉品進口,如此大幅度開放解禁,既有饕客叫好,也有醫界和學界砲轟政府不重視國人健康風險。

「美國帶骨牛肉風險評估報告」是吳焜裕在一年前提出,由於衛署官員擔心學者版的數據曝光,還曾為此和吳教授吵了起來。而報告內容是根據歐盟公布的各部位組織感染力濃度,去推算台灣牛肉消費者的prion攝取劑量,進而以數學模式推估出致病風險。

該報告顯示,牛絞肉的平均終身致病風險(5.77×10的負十次方)最高,其次是牛內臟(1.50×10的負十次方)、帶骨牛肉(2.72×10的負十一次方)與不帶骨牛肉(7.18×10的負十二次方)。簡單來說,天天吃不帶骨牛肉,平均終身罹患狂牛症機率是1千億分之7.18,若吃帶骨牛肉,風險足足高出3.7倍,若喝牛雜湯,則風險高出20倍,若吃美國牛絞肉,風險則超過700倍。

為何牛絞肉的風險會最高?吳焜裕解釋,這是經過複雜計算的結果;在美國,牛絞肉每次大概是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由於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楚,因此,假設污染量比較大。而風險值是根據現有科學證據推估,有其限制與不確定性,其重要變數之一,就是國人帶有的人類狂牛症易感受基因的比例是歐美2倍。

研究報告中指出,學者發現每個得到狂牛症的病患,體內都有編號129的基因,其中,美國人中約有40%~50%的人有此種基因,日本、韓國有94%的人有,台灣人則是有高達98%的人有,可以說是狂牛症最高風險族群。

揭秘藝術體操美麗的代價:可能一生都站不起來(組圖)

揭秘藝術體操美麗的代價:可能一生都站不起來(組圖)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2/big5_61128.html




賽場上,她們婀娜多姿;鏡頭前,她們風情萬種。藝術體操素來被稱作是最美的項目,可很少有人知道,這群最美的女孩背後,有多少辛酸和忍耐。她們看似柔弱的身軀,蘊藏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剛強。

“我們的骨骼跟正常人的不太一樣。開個玩笑,是20歲的年齡,40歲的骨頭。”

《揚子晚報》報道,23歲的周怡,是上海藝術體操隊的隊長。昨晚用一塊集體全能的銅牌謝幕,對她而言是最好的回報。從4歲踏入體校大門起,周怡一練就是近20年。

藝術體操最講究的是身體的柔軟度,這需要從小塑造。四五歲的小女孩經常練的一個動作,就是前後腿架在凳子上,讓屁股騰空,至少堅持10分鐘以上,一天則要反復幾次。周怡說︰“這個真的很難,很苦。”

為了出成績,姑娘們每天要進行8到10個小時的訓練。一個成套動作,每個星期得重復100到150次,有時候星期天還加班。“我們這些老隊員,每天訓練結束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推拿和治療。”

即便如此,十幾年這樣練下來,周怡和她的隊友們,差不多一身是傷。從脖子到背、到腰、到胯、再到腳踝,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毛病。“我們的骨骼跟正常人的不太一樣,生理曲線是往外的。”周怡指了指自己的腿,“我這樣簡單地坐在椅子上,過10分鐘,雙腿就會發麻。”也難怪,她笑稱自己是“20歲的年齡,40 歲的骨頭”。而練的年數越長,“職業病”就越多。

曾經,有隊員去上海的幾家大醫院檢查,所有醫生在看過X光片後,幾乎都會喊出同樣的四個字︰不可思議。“啊,你還能站起來?”事實是,她們不僅能站,而且還要承受大運動量的訓練。

“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嘛。”當記者問起,是否偶爾也會感到辛酸,上海隊的另外一名“老將”張秋萍回答道︰“辛酸?一開始有,現在習慣了。”

“從練藝術體操開始,就再也不去踫肥肉。紅燒肉、五花肉的味道,我們大概都忘了。”

看過藝術體操比賽的女孩子,都會羨慕場上的運動員,身材為什麼會那麼好。如果你知道其中的代價,絕對不會去嘗試。

在張秋萍的生活中,有很多美食是與自己絕緣的,譬如肥肉、炸薯條、炸雞翅、可樂。“吃吃牛排還行,豬肉幾乎不踫。紅燒肉、五花肉的味道,我們大概都忘了。”她掰起指頭說,“包括零食。餅干啊、巧克力啊,絕對不行,吃一點都不行,很容易胖。”

她們的常規食譜是什麼?酸奶、黃瓜、番茄、帶電解質的飲料。更加痛苦的是,在控體重的同時,還要保證營養,否則無法堅持訓練。“總而言之,我們不能挑自己喜歡的吃,要挑有營養的吃。肥的、油的、炸的都要遠離。如果要劇烈地減肥的話,就只能幾天不吃飯。”

談起美麗背後的種種代價,上海藝術體操隊領隊陸葉用這樣兩個字來形容︰殘忍。“她們吃的苦,你看不出來,也無法想象。”而周怡則淡淡地告訴記者︰“小時候我們也許不懂,但長大了都知道,為了從事這項運動,需要一些犧牲。”

周怡和張秋萍都是1986年出生的女孩,在藝術體操領域,兩人都算是絕對的“老將”,原本上一屆全運會後就該退役。為了隊伍沖擊獎牌,又咬牙堅持下來。想想這4年,再由此想想她們運動生涯的近20年,請為這每一個女孩,用力鼓掌!

大陸32歲海歸博士回國3月後自殺:稱國內學術圈殘酷、無信、無情

觀察家︰海歸博士死于大學的“大師夢”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3/big5_61177.html
在高校的“大師情結”之下,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朝少數的“大師級”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師,只有跟在“大師們”、“準大師們”之後打工,賣苦力,拿著糊口的工資。

《華商報》10月22日報道,9月17日,在浙江大學任講師的一名海歸博士留下6頁遺書後跳樓自殺。在跳樓前6天,他剛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相關材料。網絡盛傳浙大曾給該博士口頭承諾,卻未能履行。這位博士在遺書中說,“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

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回國後沒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價……等等,被認為是海歸博士自殺的原因。令人關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學“1311計劃”引進的1000名學術骨干之一,這就讓人納悶︰引進的“學術骨干”,回國後為何難以開展科研?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計劃”其實已透露出答案,據悉,“1311計劃”團隊的組成是,100位大師,300位核心人才,100個創新團隊,1000個學術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國前,是否根據這些數據做過算術。這里不妨簡單算一下,100位大師,按每位年薪50萬計算(22日的《楚天都市報》報道,武漢大學準備引進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學科帶頭人,最高年薪可達百萬元人民幣,50萬年薪只是武漢大學的一半),就是5000萬,再按每位科研啟動經費200萬計算(對“大師”來說,這實在算不了什麼),就是2個億。也就是說,僅100位“大師”就要花去兩個來億。還需要繼續計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個創新團隊嗎?這一路算下來,算到學術骨干,留下的資源就可憐得剩那麼一點點了。

媒體的報道,也揭示出“計劃”的主體是大師們︰位于浙大紫金校區的教師宿舍區里,還預留著近百套沒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過,那些都是給“大師” 們準備的。100位大師,好大的氣派!可問題是,放眼全中國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師?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師”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師”,條件待遇卻一定是“大師級”;更有眾多“大師”級人物,多處兼職,處處領薪,早先浙大傳出的院士課題組論文造假案,當事的院士,是浙大聘來兼職任院長的,每年到校工作時間不長,連自己署名發表論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給他“大師級”年薪?

在高校的“大師情結”之下,幾乎所有的資源都朝少數的“大師級”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師,只有跟在“大師們”、“準大師們”之後打工,賣苦力,拿著糊口的工資。學術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漸漸喪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婦熬成婆,擠入“大師”隊伍,然後擁有學術資源的配置權,再讓一幫年輕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輕人接受不了現實,比如這位博士,發出“殘酷、無信、無情”之嘆,做出極端之舉。

有研究表明,物理學、化學、醫學、經濟學等諾貝爾獎獲獎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齡為40.16歲,35歲取得成果最多。並指出,一生中黃金創造期大致是 26歲至46歲年齡段。因此,重視為青年學者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是國際上的共識。在美國的博士教育中,幾乎很少有博士沒有全額獎學金的,讀博士期間,博士們就不為自己的生計擔憂,全額獎學金足以讓他們全心投入研究。而獲得大學教職之後,一個普通講師就可以獨立開展研究,可以指導博士生。

我國高校近年來辦學資金越來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師的生存狀態並沒有好轉,原因就在于學術資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權、學術權擁有者手中。與國外大學一校之內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國內高校不同學科、不同學術頭餃的教授,待遇相距很遠,有的甚至達10倍,更不用說普通教師與那些“大師級”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國高校的“大師計劃”之下,有為的青年學者要麼陷入焦慮,要麼走上“運作大師路線”。這樣的大學大師夢,也可能只是做夢了。這次海歸博士的自殺,能否驚醒大學的美夢呢?

□熊丙奇(學者)
****************************************************************

32歲海歸博士回國三月後自殺:稱國內學術圈殘酷無情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2/big5_61091.html
32歲涂博士歸國3個月後跳樓自殺,留下遺書“國內學術圈殘酷無情”



浙江大學位于玉泉校區的綜合樓,9月17日凌晨,涂序新在11樓頂層躍下輕生。(資料圖片)




涂序新生前居住的公寓,大門已蒙塵多時。




涂序新回國,可看做浙江大學“1311計劃”的一部分。


博士遺書

在此時刻,我認為當初的決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後的發展完全沒有預計,感謝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雖然因我的自以為是而忽視。

沒有人知道,涂博士是怎麼從3樓走到頂樓11層,然後縱身躍下的。

這位32歲的海歸,今年6月才從美國芝加哥市返回中國。回國之前,他的悲劇毫無征兆,似錦前程在等待著他。

然而9月17日凌晨2點,在留下了6頁遺書後,他走上了他所居住的浙大綜合樓頂樓。他正在待業的妻子和3歲的孩子當時應該正在睡夢中,對即將發生的災難渾然不覺。

可以確認的是,在浙江大學擔任教職期間,幾乎沒有人預料到涂博士的非正常死亡,浙大提供的信息顯示,就在跳樓前6天,他還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相關材料。

涂博士離世後月余,各種猜測仍然在網上發酵。

從芝加哥到杭州

6月,涂博士與浙大簽署了聘用合同,一家團聚在即,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1977 年,涂序新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母親是金華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他一直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高中畢業保送進入清華大學水利系,“9‧11”之前順利拿到簽證,全獎學金就讀于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工程系,6年後拿到博士學位,留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兩年。

涂博士在個人網頁上留下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喜歡做研究,我也喜歡游泳,慢跑,打網球,看電影,還喜歡和研究組的人一起踢足球。”

今年6月,喜歡和同事一起踢球的涂博士,從芝加哥市返回中國。

據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提供的材料記錄,涂序新是今年1月通過電子郵件與該學院岩土所聯系的。3月下旬,由該學院提供往返國際機票和住宿條件,涂博士來學院面試。

主持面試的正是岩土所所長陳雲敏。他隨後把涂博士帶到學校人事處。分管人事處人才引進辦公室的一位副處長朱曉芸,正是在此時第一次見到涂博士,她向他介紹了學校引進人才的相關政策。按照慣例,她知道,只有學院看中的人,才會帶到人事處來談引進的細節,所以她覺得學院對涂的才干應該是重視的。

她後來和涂博士又進行了幾次E-m ail交流,涂博士是她工作和服務的對象之一。浙大正在加快步伐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每年從海外引進的人才,以半百計。

3月結束在杭州的交談後,涂博士回到芝加哥市。一個月後,浙大的錄用通知發到了涂博士手上。他在接到這個新進人員聘任通知書後,通過電子郵件回復“願意接受你們提供的崗位和待遇”。

浙大的電子郵件中,確認給涂博士提供教職,但並未明確具體的職稱。

6月初,涂博士提前結束了美國西北大學的博士後工作回國。本應于6月底畢業的他,向博士後老板申請了提前出站。他告訴妻子何晶(按照當事人意願化名),國內有項目等著他。

何晶也是留美博士。和涂博士清華大學年級第一的成績相比,何晶在國內的學習記錄毫不遜色。她本科在北方某名校讀經濟相關專業,畢業後追隨丈夫到了美國。她也拿到了全額獎學金並取得了博士學位。這是她第二次跟隨丈夫轉換自己的生活環境。

涂博士選擇歸國並且定居杭州,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解涂的人說,他是一個孝子,姐姐一家在杭州生活,父母在金華,回到杭州于是成為首選。

6月12日,涂博士與浙大簽署了聘用合同。何晶也向浙大投了一份簡歷。

6月是令人愉快的季節,西湖的荷花開滿池塘,這也是杭州最美的季節,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他們的女兒,本來在金華老家由何晶父母撫養,可以預見的是,一家三口或許能在杭州團聚。

人才戰略

涂博士屬浙大“1311計劃”引進的1000名學術骨干之一,每月到手的收入2000多元。

涂博士的回國,可以看做浙江大學“1311工程”的一部分。

浙大黨委宣傳部部長沈文華的辦公室,一份人才戰略年計劃的文件擺在案頭上。

今年是人才戰略年,幾天前,沈文華告訴本報記者,浙江大學啟動了“1311計劃”,即建設一個結構分明的創新團隊,這個團隊的組成是,100位大師,300位核心人才,100個創新團隊,1000個學術骨干。

他補充說,大師這個稱謂有點不準確,但至少應該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級別。核心人才屬于在某個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造詣的教授,而涂博士應該屬于1000個學術骨干之一。浙江大學教授上千,但並不是所有教授都能夠進入骨干隊伍。換句話說,他感覺建工學院對涂博士的學術水平是很看重的。

涂博士歸國有其時代背景。上個世紀末,公派被獎學金取代,最拔尖的一批學生手持G R E紅寶書走出國門,美國、英國、德國,依次成為留學生的首選。涂博士就讀的西北大學,正是美國名校之一,位于靠近芝加哥市的密歇根湖畔,在芝加哥市中心亦有分校區。

出國潮之後,最近幾年,中國的海歸潮初具規模。教育部統計的數據表明,2004年,海歸人數超過兩萬人,2006年,超過四萬留學生回到中國內地,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個數字突破5萬。

在高校或者科研所任職,是海歸大潮的一條重要支流。十年前,還不乏畢業于美國名校的海歸博士回到中國某所知名學府、一進校就是教授的先例,而現在,行情有所縮水。

學校要主動走出海外築巢引鳳的,主要針對在海外拿到教職的資深學者。比如位于浙大紫金校區的教師宿舍區里,還預留著近百套沒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過,浙大說,那些都是給“大師”們準備的。

年輕人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浙大黨委宣傳部部長沈文華評價說,並不是一進校就能擔當重任。資歷越深,掌握的資源自然才能越多。

雖然涂博士在和芝加哥朋友的交流中,對困難早有預見。然而,困難似乎比他想象中大得多。

涂博士並未如自己事先預料的那樣,回國就有科研項目可做。6月,他回到老家浙江省金華市休息了一段時間。

7 月,涂博士回到杭州。28日,他租住在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區求是村的教師公寓。學院提供的信息表明,涂博士居住的公寓建築面積57平方米。在涂博士的訃告里也提到了這個公寓,說明“內含獨立廚房、衛生間以及電視、冰箱、空調、微波爐、電磁爐、床鋪、桌椅等家具和電器設施”。

這正是涂博士居住了兩個月,而後縱身跳下的綜合樓,它位于浙大玉泉校區正門的馬路側對面,是一棟上世紀90年代末的建築。從簡陋但還算干淨的樓道上,可以一眼望到老校區,郁郁蔥蔥的樹木成蔭,朝氣蓬勃的學生來來往往,校園內掛著學術交流會議的橫幅。

綜合樓的每層都有一條長長的走廊,並排著的是給年輕教師做過渡安置用的住房。建築面積50-60平方米,套內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就像三個排放著的火柴盒,從外到內分別是廚房,客廳,臥室。浙大人事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綜合樓住房月租2000元左右,略低于市場價,從工資里扣除。他們說,涂博士曾經在別的地方住過,對比後,還是搬到了這里。

涂博士生前住過的屋子,大門的紗窗蒙滿灰塵,顯示已經空置多時。隔壁卻傳來新鮮肥皂的香味,一間屋子門口放了很多小花盆,花香繚繞,是人間煙火的味道。涂博士縱身一跳,卻把自己和人間煙火的味道隔絕了。

浙江大學分管人事的朱曉芸副處長告訴記者,涂博士的待遇按講師發放。並且給他提供4萬元的房貼,支持他在杭州購房、安家。這是浙大專門針對引進人才提供的特殊待遇。除此之外,涂博士還享受學校給所有教職工提供的待遇,包括在進入浙大的10年內,拿到每個月1500元的房貼,如果涂博士將來評上教授,這個數字會翻倍。收入里還包括每個月1000元的年輕教師津貼、國家規定工資、學院補貼。每個月的收入,應該足夠他在學校安心教書治學。

然而,這也許只是一個理想狀態,涂博士的女兒不久就要上幼兒園了,現在國內大城市的幼兒園收費不菲,比小學還貴。涂博士的妻子何晶也不順利,她沒能在杭州留下,只好一邊住在老家帶孩子,一邊找工作。實際情況是,涂博士有一個家庭需要支撐。

夫妻二人雖然都是留學生,在美國有全額獎學金,但有小孩子要養,仍然不能在異國他鄉存下一筆數目可觀的錢,足以讓他們在剛歸國時作為緩沖。

而在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房價毫不遜色于上海。浙江大學紫金新校區雖然位于並不那麼被看好的西區板塊,每平方米價格仍然要直逼2萬元。

記者咨詢了建工學院和涂博士同樣職稱的一位老師,他的待遇也是按照講師發放,在扣除房租、所得稅之後,每個月到手的有2000多元錢。這位老師和涂博士年齡相仿,國內某知名高校博士生畢業。以這位老師的收入計算,他若要貸款買下紫金校區附近一套90平米左右的住宅,以三成

首付計算,獨立支付要不吃不喝將近20年。他沒有掩飾失落的情緒。他的同齡人若早早參加工作,已趕在中國房產價格狂飆突進的21世紀初期,安居樂業。

意外的抑郁

在親友、同行眼中,涂博士自信開朗,但自殺前一個月,他要服用藥物幫助睡眠。

無從考證涂博士是否也有相似的心理落差。據他的親屬轉述,他告訴家人,工資是按副教授資格發放。

可以確定的是,涂博士出事前,他的工作仍在按部就班進行,他相繼參加了學院組織的留學歸國人員座談會、環境岩土工程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及會務工作,並擔任了2009級本科新生班主任。

涂博士的悲劇發生後,學校去學生宿舍作過調查,了解到,從開學到他出事不到一個月時間,他一共去了5-6次學生宿舍,與學生交流,耐心解答疑問,為人師表。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也是在8月,他開始焦慮,並開始服用藥物幫助睡眠。

無從得知,涂博士的焦慮從何而來。從他搬到求是村綜合樓,他大部分時間獨自居住。

在他的妻子和至親眼里,涂博士一直是一個很自信的人。

這和他的朋友同學的印象相符。在芝加哥朋友眼中,涂博士對人熱情寬厚開朗,對學術潛心追求。朋友回憶,涂博士還是湖邊燒烤的積極組織者,給友人帶去家鄉的茶葉。

高中同學在回憶時,也無法把他和焦慮聯系起來,他是一個喜歡挑戰自我的人,在沒有丁俊暉的年代里,只有小混混才打桌球,而涂博士的桌球技術是那一幫同學里最好的。

涂博士也不是只知道死讀書的書呆子。作為一個理科生,他還有自己人文方面的理解。清華校友錄上,記錄著涂序新和同學之間的辯論,在涂博士的發言中看得出,他雖然身在國外,但是對中國社會現狀、法律問題很關注。他還討論了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發展中應該起到的作用。

可以確定,即使焦慮過,涂博士在8月還沒有絕望。學校提供的記錄表明︰

9月1日到8日,涂博士參加了浙大的新教師崗位集中培訓。

9月8日,浙大啟動了下半年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

9月11日,涂博士在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聘任系統”中填寫了申報副教授的相關信息。

至少,他對生活中的某些事情還懷抱希望。

然而形勢急轉直下。6天後,也就是9月17日凌晨2時,涂博士從11層樓頂跳下來。他寫好了6頁遺書,在遺書中,他向妻女、父母、姐姐表達了歉意。

就在前一天晚上,何晶還和丈夫通了個電話,約定第二天一早去看他。

涂博士是一個喜歡在學術圈發展的人,之前有他為了博士後研究職位,放棄美國得州工作職位的記錄。在西北大學的個人簡介中,他留下了這樣一段自我描述,“在 Finno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後,我繼續跟隨A ndrade教授做博士後研究工作。我的研究重點是開發岩土建模和新的計算工具。我喜歡西北大學,在那里我能夠與其他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在許多跨學科項目領域合作。”

涂博士的學術潛力已經部分得到了證明。用G oogle scholar(谷歌學術搜索)可以搜到他發表的6篇學術論文,其中3篇是SCI核心期刊。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是2008年發表在《國際工程數值期刊》的一篇文章《微粒的標準計算靜力學平衡》。

涂的研究,集中在岩土工程的計算方法和模型領域。在國內大搞工程基建的背景下,應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以杭州本市為例,去年年底,轟動全國的地鐵塌方,正好是由于在偏軟的地基中施工不當導致。

浙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在全國名列前幾位,其中岩土工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岩土所所長陳雲敏教授畢業于浙江大學,也是國內岩土界的實力人物。他評價說,涂博士在科研領域做出的貢獻是優秀的,這也是學院看重並從西北大學引進他的原因。對于涂的離開,陳表達了惋惜之情。

職稱與墜樓

網絡盛傳浙大曾給涂博士口頭承諾,但卻未能履行,學校認為指責不合常理。

從9月11日填報申報副教授信息到9月17日跳樓,涂博士到底經歷了什麼?

他的死,最初是由分管浙江大學玉泉校區治安工作的派出所介入調查的。記者咨詢了杭州公安局西湖區分局政治處,一位負責人告知,兩天後,派出所詢問了他的朋友、親人、鄰居、學校,警方排除了他殺嫌疑。

9月底,建工學院的網站上掛出了涂博士的訃告,解釋了涂博士的死因———“因病”“墜樓”。浙大說,這是最後的調查結論,目前善後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但學校沒有具體解釋“因病”和“墜樓”為何會聯系在一起,他們說,這涉及涂博士的個人隱私。

涂博士死後,各種猜測仍然在網絡上發酵。有歸因于學校,有歸因于家庭,有歸因于博士的心理素質。人們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揣摩、猜測。網絡盛傳浙大曾經給涂博士口頭承諾,但卻未能履行。

對這種指責,浙大覺得不符合常理。

建工學院黨政辦公室科長金衛勇告訴本報記者,涂博士出事後,他們專門查看了學院和他來往的E -m ail,都是“教職”字樣,沒有出現“副教授”。

人事處副處長朱曉芸向記者介紹,“教職”的意思是,涂博士在海外有兩年的博士後研究經歷,按慣例一進校就至少是講師。至于能否拿到副教授職稱,則要看9月的評定。浙江大學一年有兩次高級職稱評議,第一次是5月的特評,專門針對海外歸國人員,第二次是在9月,針對全校教職員工。

但不知何故,涂博士沒有報名參加5月的特評,一些信息表明,他認為參加9月的評定更有把握。

而涂博士“因病墜樓”正好發生在9月職稱評定期間,距離他填寫申報信息不到6天。輿論普遍猜測,他的死是否和提前知道了評選結果有關,是否有人提前找他談過話。

學校有關方面否認了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聯系。建工學院說,9月上旬只是報名,工學部還沒有公布文件,確認評選標準。

工學部是由土木、材料、環境等工科院系的資深專家組成,是相關院系高級職稱評定的責任機構。岩土所所長陳雲敏正好在這個機構擔任副主任。他也否認有人能左右評選結果,他說,職稱評定是民主評議,不是誰能說了算。

至于是否有人在職稱評定前後找涂博士談過話,已無法考證。人事處說,參評應該是涂博士的權利,誰能找他談話讓他不要參評?令他們感到惋惜的是,按照涂博士的條件,評副高職稱並非沒有把握,或許按正常的程序他是能評上的。

9月中旬,涂博士診斷出抑郁癥,遺書里,他沒有責怪任何人,他說,我只想安靜地離開。

不知何故,他留下了這樣一段話︰“在此時刻,我認為當初的決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後的發展完全沒有預計,感謝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雖然因我的自以為是而忽視。”

高危群體

他們從小就承擔了太多社 會 期 望 ,而 以 世 俗 觀念看,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未立刻接近成功。

從歸國到墜樓,不過3個月,涂博士就從逐漸焦慮到抑郁。他的死已經由浙大上報教育部。

9月29日,涂的追悼會在杭州殯儀館舉行。他是金華人,他的朋友、親戚、同學從金華趕來,把大廳擠得滿滿的。他所在的建工學院部分領導、師生也參加了追悼會。

追悼會上,當著所有親朋好友和同事的面,何晶泣不成聲。追悼會的第二天,是女兒三歲生日。何晶希望,親友在女兒懂事之前,幫她為孩子編一個美麗的謊言。耐人尋味的是,在她斷斷續續不多的言語中,她特別強調了涂序新發表的3篇SC I核心期刊文章,他的成績是任何人都不能抹去的。

涂博士從小到大都是家庭的驕傲,家族弟妹學習的榜樣。失去這個兒子、弟弟,他的父母、姐姐痛不欲生。他們不敢相信他已經離開。他的姐姐現在還無法正常上班。妻子也沉浸在悲痛中,和女兒度過了一個最難過的中秋節。

同在建工學院的一位年輕同事為他感到異常惋惜。這位年輕老師也同樣是拿著低薄的薪水,年近而立,從小到大背負了太多希望,卻仍然無法回報父母。

浙大黨委宣傳部部長沈文華說,涂博士剛回國,適應環境有一個過程。學校讓他當新生班主任,還讓他參加一些學術會議的籌備工作,正是幫助他適應。但從事後看來,對他的關心還是稍微少了一點,沒有注意到他的狀態。他說,如果本校畢業,還有一個現成的朋友圈子可以傾訴。涂博士事件後,對青年教師會有更多關心輔導,特別是對從外校來的年輕教師和年輕海歸人員。

涂博士所在的建工學院開始找年輕教師談話,讓他們有什麼困難要和學院說。

年輕海歸並非人們通常想象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有知識有文化,也有前途。然而事實是,他們也是一個高危群體。他們從小就承擔了太多社會期望,而以當代中國社會的世俗觀念看,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並沒有立刻接近成功。

S現在香港某所高校當博士後,她和涂博士同一年出生。她說,他們這一代人從小是好學生,卻錯過了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她特別能理解涂和他的妻子。

追悼會第二天,正好是涂博士女兒的三歲生日,孩子還遠未到懂事的年齡。鮮花叢中的父親形容瘦削,無法吸引她的注意。她似乎認為,父親只是睡著了,還會再醒。

但她的父親涂博士永遠不會醒了,父女有一張合影,孩子坐在父親肩膀上,臉上寫滿笑,涂博士兩手緊緊抓著孩子的腳,笑盈盈地望著鏡頭。這樣的合影今後不會再有。涂博士只能在照片上看著女兒慢慢長大。

老同學追憶

“他是我們中的牛人”

“土匪”是他初中時的外號,我曾經听他說,到了大學,他升級叫做“屠夫”了。一個身高和相貌都是一等一的帥哥攤上這麼個名字還能沾沾自喜,應該知道他是一個樂觀通達的人。隨便說一下,我的綽號叫“無賴”,但我卻是小雞肚腸耿耿于懷,誰這麼叫我都會咬牙切齒一番的。

他是一個刻苦學習的人,但不是一個死讀書的人,這點毫無疑問。如果說拋開他碩大的耳朵和手腳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他的毛筆字是自小一直到大學都沒有停止(練習)。還有就是球打得好。我說的球是台球。在我們那個年代,那個沒有丁俊暉和傅家俊的時代,打台球是街頭混混才干的事情。我永遠記得在海澱圖書城附近,一干同學打台球被“土匪”涮得一塌糊涂的場景,他那謙虛的得色至今我還能回想起來。要說玩,他是一個會玩的人。簡單地說,他是我們那批人中的牛人。要說吃,他也能吃,一次請客帶我們去清華牆外的一個曬麥場,7元錢一斤的涮羊肉吃得人人肚圓。一個會玩會吃的牛人倘若又是年年清華年級第一,世界頂級的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博士,那算不算一個super牛呢!順便說一句,這小子口才和筆頭功夫那也是一流的。倘若說一定要挑個毛病的話,如果他覺得他有道理,他是絕對不會低頭的。還有就是,他愛臉紅。

世界上最缺男人的國家 實拍街頭金發美女(組圖)

世界上最缺男人的國家 實拍街頭金發美女(組圖)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2/big5_61133.html


很多人都以為世界上最缺少男人的國家是俄羅斯,其實不然,它是俄羅斯的鄰國拉脫維亞。

據拉脫維亞中央統計局統計,拉脫維亞男女比例相差18%,差別居世界第一。

有專家分析認為,這個波羅的海沿岸的小國的水土和氣候可能更適合于女性胎兒和嬰兒的存活和成長。

和俄羅斯一樣,拉脫維亞男女比率失調的原因也是殘酷的二次大戰,由于波羅的海沿岸是前甦聯範圍內德軍入侵最早、撤退最晚的戰區,所以拉脫維亞的男女比率比其他前甦聯加盟共和國都要懸殊。

拉脫維亞女郎兼具俄羅斯女性的美貌和西歐女性的優雅,而且知識層次普遍較高,原本應是眾多好男兒追捧仰慕的幸運兒。

但女生多、男生少,弄得她們不得不把擇偶要求一再降低,能找到個湊湊合合的男人就已經心滿意足了——要知道還有不少姐妹要面臨獨身的可能呢。

近年來,不少拉脫維亞婦女希望到外國尋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因此“交友互聯網”、“國際婚姻介紹所”生意興隆。

不過,拉脫維亞婦女被網絡和非法婚介欺騙被迫從事色情行業的報道也屢見不鮮。該國政府因此反復提醒姐妹們︰追求幸福應該,但要睜大眼楮











太離譜了︰重慶某醫院居然這樣作流產廣告(圖)

 


重慶華西婦科醫院推出學生關愛月,凡來醫院進行人流手術的學生患者,憑學生證可享受全程五折優惠。

揭秘印度高僧享用的性奴︰聖女(組圖)

揭秘印度高僧享用的性奴︰聖女(組圖)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0/big5_60823.html


這些地位低下的鄉村女孩10歲時便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婚姻模式,將自己一生幸福都獻給了當地的神,為本村的村民進行宗教儀式和做祈禱。剛剛進入青春期,她們便在儀式和慶典上嫁給寺院,然後與寺院僧侶或長老共度洞房花燭夜。

根據預測,印度不久將取代南非成為世界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在印度安德拉普拉德什地區的各個村子,這個問題現在開始顯現出來。慈善機構基督教援助慈善會發現,盡管印度小女孩成為聖女為寺院工作的做法已在1986年被正式宣布為非法,但安德拉普拉德什地區的4.2萬聖女當中仍有約 40%HIV檢查呈陽性。身為這種落後和愚昧做法的犧牲品,聖女傳統說明了社會工作者在全力預防印度艾滋病問題達到非洲水平時所面臨的社會和文化障礙。

來自海得拉巴的社會工作者格雷絲‧納瑪拉的工作是教育其他達立人懂得自己的基本權利。達立人位于印度等級制度的最低層,即一般所謂的賤民,格雷絲也來自賤民家庭。她解釋說,由于生下來就處于社會最底層,聖女根本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格雷絲說︰這些婦女都有許多性伙伴。她們無法拒絕男人們的要求,她們又不能要求他們使用安全套,男人們肯定不會自動使用安全套。

印度目前已有超過500萬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幾乎接近印度總人口的0.5%。世界銀行今年的一份報告警告說,如果印度還不推廣使用安全套,印度的艾滋病感染率將在未來10年內以每年300萬人的速度激增。該報告估計,到2033年,艾滋病將成為印度造成人口死亡最多的疾病。



格雷絲來到海得拉巴以南100英里的丹瓦達村時,10個聖女正聚集在寺院亞拉馬女神像旁歡迎她。其中一個19歲的姑娘面帶羞澀,長得非常美麗,穿著一身藍色莎麗。她告訴格雷絲說自己叫希納古蒂,12歲時便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亞拉馬女神。據格雷絲講,希納古蒂的情況在當地很普遍。希納古蒂從來沒有上過學,母親病魔纏身,不能工作,父親在她小時候就離開了人世,她小小年紀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納古蒂羞澀地說︰村里人都很尊重我。他們請我來為他們做法事,因為我是聖女,我屬于亞拉馬女神。希納古蒂如今已不記得原來心中的恐懼。因為母親病重,父親早逝,希納古蒂別無選擇。她低聲說︰我母親得的是哮喘,她過于虛弱,根本無力干活,這就是我的命。

聖女一般與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為寺院服務。然後,就如同歐洲妓院老鴇的命運一樣,年老的聖女開始退居幕後,為下一代聖女出謀劃策。丹瓦達村里的人都知道希納古蒂是聖女,按照習俗,上層社會的男人會帶著禮金和糧食找上門來,請求她媽媽準許與她建立友誼。

那麼對于自己的境遇,希納古蒂心里是否有怨氣?她說當然很後悔,但只能接受現實,因為全家人全靠她了。她說︰有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讓我做這種事,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正常的婚姻。但我能做什麼呢?現在誰會娶我呢?我是聖女呀!



我差點吐血︰看看北京90後女孩的相親禮單(圖)

我差點吐血︰看看北京90後女孩的相親禮單(圖)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18/big5_60497.html
我是81年出生的,東北人,大學畢業後就留在北京打拼,一晃就成了大齡青年,于是結婚就順理成章地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我上個月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北京90女孩。之前對90後也只是停留在“非主流”的印象上,起初我想,我算是老牛吃嫩草,整個首都小媳婦回家,還能混個北京戶口,真是挺有面子的!

可是這次交往之後,我深刻的意識到,90後,尤其是北京的90女孩,真不是個東西!

第一次見面我們約在西單的哈根達斯,我等了她足足有半個多小時,MM才出現,我出于禮貌,讓她點東西,這姐們 可真不客氣,上來就點了雙份200多的冰激凌,我納悶她就不怕凍死?不過這也算不了什麼,初次見面嗎,別顯得太寒酸。

連句客氣的話都沒有,上來MM就跟我說︰“要是結婚了,必須有車有房!”

我琢磨著,咋這麼物質啊?我說,房子暫時還沒買,不過父母會幫下忙,盡快買上。

MM又說︰“房子買完了,可不能把父母接過來住!不習慣跟老年人生活,太煩!”

我心說,怎麼北京女孩對待父母都是這樣的麼?不過也沒啥,以後生米煮成熟飯了,還管她同不同意,再說了,爹媽都是高干,在東北過的好好的,也不稀罕來北京。于是,挺爽快的答應了︰“沒問題,我父母不會過來和我們一起住!”

MM顯然對我這個回答挺滿意,對我說︰“嗯,那就好!”她吃了勺冰激凌,又說︰“第一次見面,你怎麼也不送我點禮物啊,太不紳士了吧!”

這個更是我始料不及的,哪有第一次見面就開口朝人家要東西的?我只好說︰“嗨,這不是第一次見面嗎,又不知道你喜歡什麼,你喜歡啥這次告訴我,我下次買給你嘍!”

這可是你說的!MM馬上掏出一支筆,在一張紙上刷刷地拉開了清單,一邊還一邊說,好呀,這麼有誠意,滿足你的要求。我KAO!是滿足我還是滿足你?我一看清單,差點沒吐血︰



看完以後,我收起這張紙條,笑著對她說,沒問題,你在這等我一會兒,我立馬就給你買!那傻X還睜大眼楮,問我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出了門,掏出手機給她發了個短信︰

東西已買好,二樓衛生間取,可食用……

這次相親,讓我真正認識了北京的90女孩,都說上海女孩是最物質的,現在看來,北京女孩還不如上海女孩,因為她們不但物質而且無知、腦殘,還真拿我當暴發戶騙了?勸外地來京打工的哥們,咱們就是回家抱著老母豬睡覺,也不能娶北京的90後,髒話我就不多說了,她們不配!

網友自述︰真是倒霉到底 剛擠上車胸罩就被擠掉了

網友自述︰真是倒霉到底 剛擠上車胸罩就被擠掉了

本文網址︰http://news.backchina.com/2009/10/20/big5_60706.html
上周四感冒了,在家休息。上午打了一針屁股好疼,吃完午飯正在看電視,老婆來電話讓我去給她買文胸(也就是bra)。

當時我腦袋里一片空白,天啊!怎麼買啊!但是一向無敵的我怎能說不敢去買,反正不是周末路上人不多,我就去看看,附近有個大甦果超市,肯定有,問完尺寸出發。

到了超市二層找到了文胸貨架,好家伙這麼多啊琳瑯滿目啊!至少有上百種,可是都是女孩子在挑選啊!只有一個男的還是陪女朋友的。

怎麼辦?我只好在旁邊裝作要買保暖內衣。一看文胸貨架前面沒人了,我馬上跑了過去,本來想最短時間隨便拿一個就走,突然發現不可能,文胸大小號碼怎麼沒標出來啊?

老婆說不要帶海綿的我只好用手摸一下文胸的厚度。正在我把手接觸到文胸的一剎那一對情侶出現了,女的在看文胸,男的在看我。

靠!我倒!我只好再次去保暖內衣貨架上躲起來,這對男女挑了半天才走邊走邊聊天。

我只好硬著頭皮再次過去挑選,這時候突然听見後面一個男人小聲的說了一句︰“剛才就是他。”我一回頭,剛才那對男女又回來了,指著我在竊竊私語。

女的看我的眼神由好奇變成了吃驚,MA的!不會把我當成變態了吧!?以為我有戀物癖吧!真想揍一頓這個猥瑣男,MA的!戀物癖是拿用過的文胸不會拿新的。

但是又怕影響我的光輝形象,只好以最快速度拿了一個閃人。出了一身汗,快走去結帳。

當我到達收銀台的時候我後悔了,收銀台的人不少啊!大家在排隊的時候無所事事的東張西望,而我的購物筐里面只有一個文胸而已,大家的眼光在漂移中在我的腋下停止了。

我當時想的就是馬上結帳走人,這個世界很多時候是不能如願的,前面的5個人卻有4個刷卡,大姐10元東西還刷卡我想揍人了。

而我前面的那位大媽買的棉褲竟然沒有標簽……。

這位大媽只好又回到超市去找標簽。在旁邊的收銀台已經換了3茬人的時候,該我結帳了一種解脫感油然而生,“56。30元,”“我有零錢我不刷卡!”

當我把錢一分不差的給她,準備離開的時候,收銀大姐說了一句話︰“對不起我這里沒有塑料袋了您自己拿走行嗎?”“對不起我這里沒有塑料袋了您自己拿走行嗎?”“對不起我這里沒有塑料袋了您自己拿走行嗎?”……

我自己拿走行嗎?MA的!

我一個大男人能拿這個走嗎?

我剛要發火回頭看了看10幾個一直盯著我購物籃的變態們,我狠狠地說了句“行!”扭頭就走,小票都沒要啊!

還好我穿著外套放在外套里面成功。累死我了,急出了一身汗,坐車回家吧!一會車來了,人還不少,沒關系我一個箭步就沖上去了。

在人群之中第一個上了車,從大衣里面的口袋里掏出公交卡滴的一聲然後向車尾座位走去。

這時候售票員在我耳邊喊了一句︰“小伙子,有東西掉地上了…。”“小伙子,有東西掉地上了…。”“小伙子,有東西掉地上了…。”

下一幕,就是我灰溜溜的拿著文胸下了車,頭也不回的走了,身後有人在說︰“這車太擠了,把一個人的胸罩都擠掉了,也不知是哪個姑娘的,還被個變態的小伙子撿了就跑了…”

于是我跑得更快了,真暈,以後打死我也不幫老婆買胸罩了!

麥得負責人盧雅玲:家長退費不成 才炒作吞火

麥得負責人:家長退費不成 才炒作吞火

台南市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爆發以吞火等方式啟發小孩心智,台南地檢署偵辦後,負責人盧雅玲今天終於現身。她直指部份家長因退費不成,才藉吞火炒作題材,讓她很委曲。

南檢以「他」字案偵辦麥得機構,盧雅玲及麥得的老師李寧今天凌晨分別以新台幣10萬元及15萬元交保;隨後盧、李兩人上午10時許在台南市仁和路的麥得機構召開記者會,發表聲明。

盧雅玲說,麥得絕無強迫學生吞火,做吞火訓練時,家長都在場,事前更取得家長同意書,且無學生受到傷害。影片中吞火是1年前舉辦,活動結束後,學生仍參加麥得相關課程,並介紹其他學生上課。

盧雅玲表示,此事件是因部份家長認為上課效果不如預期,中途要求退費,麥得雖退還尚未上課部份費用,但家長要求已上課部份也應退費,經消保官調解不成,家長才以吞火炒作題材,讓麥得很驚訝。

盧雅玲對此事引起社會騷動致歉,更強調,此案已進入司法程序,一切靜待司法處理。

李寧則說,會繼續努力,把應該自己做好的事情做好。

至於媒體詢問李寧的學經歷及麥得相關證照問題,盧雅玲及李寧都不願回應。家長簽署吞火的同意書在那裡;盧雅玲說,尚未找到。

【2009/10/23 中央社】

麥得負責人交保 限期拆違建

〔記者王俊忠、黃文鍠、洪瑞琴/台南報導〕被控涉嫌在心智訓練課程中虐童的南市麥得負責人盧雅玲與講師李寧,台南地檢署訊後初步認定盧、李兩人涉詐欺、強制與傷害罪嫌,昨日凌晨諭知二人分別以十萬元與十五萬元交保。

市府聯合稽查小組也展開調查,指該機構違反建築法、都市計畫法、消防法、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市府判定其建物為違建,將函文要求限期拆除,否則強制執行。

麥得國際心智研究機構負責人盧雅玲與講師李寧,昨則在律師及聲援家長陪同下召開記者會,盧女哽咽喊冤且「對天發誓」,所有訓練課程,家長都知道並簽同意書,單純退費糾紛被炒作吞火話題。

抗議家長則在外舉布條抗議,要求討還正義公道。他們強調,完成報名繳費,才被要求簽同意書;但也有另一批家長指出,孩子上麥得課程,學習力進步,部分家長退費不成鬧出新聞,害他們無法繼續上課。

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表示,事實上,很早以前就有家長向基金會投訴該機構,甚至有家長指控機構與學校老師掛鉤,提高參加活動的學生成績,藉此吸引其他學生加入,檢調單位應該就此深入調查,釐清真相。台南市教育處副處長林淑敏表示將進行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