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這是人力問題,更是國力問題
- 2013-01-14 01:09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日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南下參訪可成、萬國兩家回台投資的企業,兩家業者都表示曾透過就業服務中心轉介人力,但是所招來的人或做一天、或做半天就不願再做下去,留存率幾乎是零,因此基層人力不足已成為影響投資的最大問題。
事實上,行政院為提升台商回台投資的意願,早在兩個月前已通過「加強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方案中為解決基層勞動力不足,特別提高外勞配額以讓這些有意返台投資者無後顧之憂。然而長期以來,外勞引進的合理性一直備受質疑,這次自然也不例外。在可成科技表示每月薪資四萬元仍找不到人的新聞披露之後,立即成為網路討論的焦點,甚至有離職的員工及員工的親屬上網直陳薪水並沒有這麼高,痛批可成說謊。對此,可成回應所謂四萬元是指本薪、津貼加上加班費,一般即使沒有工作經驗者也可拿到三萬五千元。
有關基層人力不足一事,企業與勞工各說各話,這已不是第一回,惟十多年來政府始終未能釐清問題的本質。如今台灣投資的困境,到底是國人愈來愈不能吃苦以致不願進生產線、上大夜班?或者是業者所提供的勞動條件太差以致招募不到人力?釐清此一問題很重要,因為如果是前者,那就不僅是經濟問題而是關乎國力的問題,青年如此吃不了苦,台灣前景堪慮;但如果是後者,政府還一味地迎合企業擴大外勞引進,無異是延宕產業升級,豈是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正道?
遺憾的是,這些年政府面對此一缺工與失業的矛盾現象,總是治標而不治本,從未以十年、二十年的長期國力興衰加以思考。看到失業率升高,即本能地提出促進就業方案,花數百億元創造五、六萬臨時工作機會,以止民怨;又聽到企業缺工,便直覺地端出擴大外勞配額方案吸引企業投資,以使台商根留台灣。如此行事,看似苦民所苦、對症下藥,實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絕非正本清源之策。試想,如果不釐清問題的所在,只是一味地順應民意,年復一年,國庫還有多少錢能再進行工資補貼?台灣又有多少時間可以繼續延宕產業升級?
政府實施中的「加強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在規劃過程中曾多次徵詢業者的意見,而業者的看法恰如日前可成、萬國兩家業者的說法一樣,他們認為台商回台投資面臨「有單無工」的困境,這些意見係本次行政院擴大引進外勞的最重要依據。然而,有關招募不到基層勞動力這件事,從近日網路數千留言,可以看到有別於業者的說法。除此之外,依行政院主計總處近年的「人力運用調查報告」、「青少年狀況調查」,也可發現想從事生產線工作者不在少數。
「人力運用調查報告」指出,近年失業者希望找的各職類工作,仍以基層勞工居第一位。以去年而言,國內46萬名失業者裡,有14萬名想找的工作正是基層勞工的工作;若以前年而言,47萬名失業者裡,也有15萬名希望找基層勞工的工作。如此看來,本勞並沒有如此排斥進生產線。這份調查同時詢問這些想找基層勞工者的希望待遇,他們所期待的每月薪資,也只有2萬7千多元,尚低於全體失業者平均期待的薪資。這份調查說明了:(一)當前國內的尋職者仍有三成想成為藍領的基層勞工;(二)這些基層勞動力所期待的待遇雖高於外勞,但要求仍屬合理。
綜合業者招募人力的經驗、主計總處的調查結果及網路的回應,我們對於國內基層人力不足的情況更加無所適從。業者招募的經驗是國人大多不願進生產線,而「人力運用調查」結論卻告訴我們仍有三成的失業者想進生產線,兩者的說法可謂南轅北轍。到底青年人吃不了苦是真有其事,或者只是業者想引進外勞的藉口?有必要調查研究個清楚。如此研究非僅著眼於外勞引進的正當性,更有助於瞭解這一世代青年人的價值觀,進而推計國力的變化。
我們認為基層勞工不足的問題,非僅關乎短期的景氣振興或長期的經濟成長,更關乎我國整體的國力。果如業者所言,由於國人的教育水平愈來愈高,少有人想進生產線,則茲事體大。如此吃不了苦的世代,縱令今日可以外勞解燃眉之急,這樣的品格特質未來如何因應國際經濟、兩岸政治的變局?美國歷史學者保羅甘迺迪在《強國的興衰》一書裡,針對日本經濟的崛起寫道:「十九世紀日本雖然缺乏資本,但由於有強烈士氣及恪遵紀律的民族性,這個特質使得日本得以和西方同步發展現代化工業,而日本也成為那個年代唯一歷經工業革命的亞洲國家。」這雖是歷史學者對十九世紀日本國力提升的看法,實為放諸百世不變的通則。一個不能吃苦、沒有士氣的世代,是絕無可能重振經濟力與國力的。
我們籲請政府高層以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眼光,鄭重檢視基層勞動力不足一事。因為基層人力的缺乏或外勞的引進,都標識著我國未來國力的消長,絕對不能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