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6/5

美國醫院的“恐怖故事”

去年底一個下雨天,一向做事毛毛躁躁的我在公寓濕滑的木樓梯上失足,全身噸位壓在了尾龍骨上,一邊爬起來,一邊居然兀自樂了:嗨,昨天才看了一個胖女人摔跤的視頻笑翻了,這麼快就現世報啦?當然後來的幾個星期我就笑不出來了,這一摔使我坐不得、躺不得,前所未有的難受,不得不想到了上醫院。

美國醫生單獨執業的多,特別是看百科的家庭醫生,即使有不少都掛靠大醫院,他們的辦公室也可能分開在不同的地點,和國內的體制很不一樣,不是說到了大醫院就可以分門別類看門診了,讓我這個外行十分糊塗。我在芝加哥人生地不熟,倒是誤打誤撞找到了個非常好的牙醫。網路發達,網上有給醫生打分的,所以搜索一下家附近的醫生再找個評價高的去看就OK了。不過找個家庭醫生卻複雜得多,我的牙醫給我推薦了她的家庭醫生,我以為好牙醫推薦的應該也是好醫生吧?事實卻讓人失望。

我一大早趕到醫生辦公室,一名年輕漂亮的醫藥代表已經帶著一箱藥等著了。醫生50歲出頭,還遲到了5分鐘,她聽完我陳述事件,貌似充滿同情的說:“你這個沒法治,只能慢慢等自然痊癒。6個星期以後還痛再來找我吧。”我驚:“不要照個X光看看有沒有骨折?”她答到:“你不需要起訴誰吧?如果沒有官司,就不要浪費錢照了,反正照還是不照都是一樣的處理方法。”她出去和醫藥代表說了幾句,回來扔給我幾片明顯是人家推廣的新止痛藥,說:“你試試這個,我再給你開幾片止痛片。”處方正寫著呢,她的手機又響了,她便一邊打電話一邊寫了處方。過了好幾分鐘,看著我拿著處方還在發呆,她一甩手,示意她對我的診療已經結束,我趕緊滾蛋不要浪費她的時間了……這就完啦?褲子都不用脫一下嗎?我懵懵懂懂出了醫院還沒有反應過來。

其實,曾在鄉下行醫的我媽媽對我病情的判斷和醫生一樣,我上醫院的目的不就是要用他們的先進設備確診一下麼?那些止痛片我自然也不會吃的,我又不是試藥的小白鼠。更氣人的是1個月後收到帳單,這5分鐘不到的過程居然收我128美元!感覺實在是糊弄我,搶銀行都沒有這麼利索啊。

這位醫生我是打死不會再幫襯了,我向病痛比較多的一位同事求助,希望她給我推薦個好醫生,她聽了我的抱怨,笑說她經歷過比我這個恐怖的多的故事

 

請您簽字同意我們摘除您的錢包!

我的這位同事某次腹痛看急診,沒床位了,從房間裏挪到走廊裏,她躺了12個小時,醫生和護士倒了幾班,她重複跟無數人說了她的症狀,卻誰也沒弄清她的病情,就是都不讓她吃東西喝水,一個勁兒給她吃止痛片。她難受得吐了起來,又不能起床,只好吐在自己身上,絕望中只好叫“HELP!”,卻瞅見不遠處的護士正在玩電腦上的“空當接龍”……這還是有名的大醫院呢,另外一個同事說她父親出了車禍,他本人是員警,由一位身穿制服的同事陪同,渾身是血的在急診裏等了八個小時。

《經濟學人》最近一篇文章說,美國人花在醫療上的錢是發達國家中最多的,卻並非物有所值,平均壽命比英、法、德、日都短(見附圖)。

4600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剩下的人多半靠雇主提供保險。高昂的保險落到雇主頭上,雇主只有變相降低員工工資來平衡開支。

最近申請破產保護的通用汽車公司,在員工醫療保險上花的錢比買造車的鋼鐵還多。奧巴馬總統說要建立全國醫療系統,可誰給錢呢?居然有議員建議向雇主提供的保險福利徵稅,而不是從降低醫療成本來著手,真是本末倒置。再者,醫藥公司賣給美國人的藥比其他國家要貴50%,還不許用進口藥。

當然美國患者也不能完全脫開責任,貪心起來可不一般,某婦女被醫院錯誤注射了入動脈的藥,而失去了一隻手,她把醫院告了,這很合理,但她順道把醫藥公司也告了,儘管這藥瓶上寫了六遍警告不要注射入動脈。結果醫藥公司賠款7百萬。動不動就告醫院的患者,最終使得醫院的醫療事故保險費用暴漲,醫生寧願做多些檢驗也不敢下定論,對於提高醫術沒有明顯作用,便宜的是律師和保險公司啊。

我又想起了前不久我去一個社區診所婦科年檢,因為是第一次去,需要填一堆表格,填表稍微慢了一點,就被擠到了後邊,等啊等啊,等了3個小時才輪到我。醫生倒是相當的熱情,檢查設備也非常好,5分鐘就完了。1個月後帳單來了,281美元,其中新病人門診費154美元,其他兩項是檢查費,不便宜可還算合理吧。誰知跟著又來了兩張帳單,醫院收了200多的檢查費,檢驗室又再收了90多的檢查費。就這麼個簡單的檢查,前後收了我500多美元,浪費了我近4個小時的時間,真想拜託他們不要這樣用小刀子割我,要宰就一下來好了。幸虧我的醫療保險對於這些預防性的檢查是100%報銷的,可看著那社區中心的墨西哥移民,多數掙著1000多美元的月薪,有多少能負擔的起呢?說不定醫院多收我這樣的有保險的人錢好填無力支付的人的洞,又一個劫富濟貧的例子。

原文來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dt8z.html?tj=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a277e0100dtn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