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4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一夜好眠的訣竅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一夜好眠的訣竅

  • 文.黃惠鈴

「愛吃的女人衰老早,會睡的女人美到老,」這是已故女星奧黛麗‧赫本的名言。

愛美是天性,「睡美容覺」也是女人都知道的護膚守則,但想要好好睡覺,留住青春,對女人來說,偏偏是難事。

2007年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每4個成人中有1人(共約480萬人)有睡眠問題,其中約兩百多萬人慢性失眠。而且女人睡得比男人差,從青春期到老年,各年齡層的女人有睡眠問題的比例,都比男人高。有睡眠問題的女人是男人的1.5倍,到慢性失眠程度的,女人是男人的1.3倍。

但你可能想不到,女人天生有比男人好睡的根基。「女性荷爾蒙是天然的安眠藥,」高醫睡眠中心執行長、神經內科醫師徐崇堯解釋,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黃體素跟安眠藥一樣,在腦中都作用在相同的接受體:GABA(γ-胺基丁酸)。

這個接受體是腦部最重要有抑制作用的神經傳導物質,會使人鎮靜。GABA也是最重要的睡眠傳導物質,人要入眠時,腦中要分泌GABA,告訴身體該關機了。

失去天然安眠藥以後

女性荷爾蒙可強化GABA的作用,其中黃體素又比動情激素對GABA的作用更強。女人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分泌正常,體內幾乎天天吃安眠藥,「本質上應比男人好眠才對,」徐崇堯說,但事實不然,顯然睡眠絕不是單純醫學的角度。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單是荷爾蒙的變化,就能讓女人在好睡跟不好睡之間擺盪。

 月經來時,動情激素、黃體素同時降低,天然安眠藥暫時不見,許多女人可能因此睡不好,發生經前症候群、經前不悅症。

 更別提女性荷爾蒙逐漸消退、甚至停止分泌的更年期、停經後,完全失去天然的安眠藥,對女人的睡眠品質有多大影響。

 「有些女性一直都睡得很好,直到更年期才開始失眠,」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指出。

台灣睡眠醫學會曾調查,50~59歲的女性,兩個人中就有1人失眠。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在金門針對42~57歲婦女做的調查也發現,六成的人表示睡眠不好,不滿意睡眠品質,而且主要抱怨「入睡困難」。其中,停經後婦女有27%抱怨入睡困難,停經中的婦女有20%,沒有停經的婦女只有12%。

就像從事保險業務的楊小姐,以前生活規律,每晚11點前上床,「一躺下去就睡著,一覺到天亮,」她自豪地說。直到兩、三年前更年期來臨,開始睡不好。在床上至少得躺半小時才能睡,半夜又會因燥熱醒來,喝了水又想上廁所,一整夜反覆上演同樣的劇情,白天上班很沒精神。

前年停經後更慘,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最久曾長達半個月沒睡。明明很累,白天卻不想睡;寄望晚上能睡好,但躺上床還是沒睡意。「最恐怖的是焦慮,」楊小姐回憶,夜深人靜,大家都在呼呼大睡時,疲累不堪的她卻還睜著眼,腦子不肯休息、胡思亂想。「那時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就是睡覺!」

一些睡眠疾病,也在更年期之後蹦出,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據統計,更年期前,睡覺時會打鼾的女人有9%,會打鼾的男人是25%;停經後,女人打鼾的比例大幅躍升,跟男性一樣都是35%。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和社區精神科主任許世杰指出,女性荷爾蒙有保護上呼吸道肌肉張力的效果,更年期、停經後,失去這樣的保護力,女性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例慢慢增高。

 「可是不少人還不知道自己會打呼,只覺得『怎麼都睡不飽,白天容易打瞌睡?』」徐崇堯醫師說,很多病例是因為兒女發現媽媽睡覺「沒呼吸」,很害怕,病人才因此就醫。

 還有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跟缺鐵性貧血有極大相關,除了懷孕期容易發生外,停經後婦女是高危險群。它會讓人清醒時感覺腿像有螞蟻在爬般癢、麻、不舒服,很想起來走動,舒活兩腳;許多人睡著後,每隔一段時間,肢體還會抽動,有所謂的「週期性肢體抽動症」。

 但不見得每個醫生都能正確診斷。許世杰遇過好幾個轉診個案,之前已吃了一大把安眠藥,藥物愈用愈多,一開始有效後來沒效,病人相當無助。他進一步診斷,發現病人其實是不寧腿症候群,只要補鐵劑就好了,枉吃一堆安眠藥。

 也因此,睡眠醫學會加強教育醫生不寧腿的相關資訊,希望能讓病人獲得正確治療。
三明治女人的無奈
除了生理因素,失眠的人多半執著、求完美、容易焦慮、緊張,女人又比男人纖細敏感,容易把事情堆壘在心頭,尤其現代女性得在工作、家庭奔忙,生活壓力、照護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分析,壓力會讓人處於備戰狀態,女人兩頭燒的生活模式,等於24小時都得保持張力,久而久之,自律神經失調。

38歲的莉莉(化名)慨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有失眠的問題,她至少10年都沒好好睡了。如要認真追溯,應該從懷孕時不好睡就種下因;孩子出生後,常從晚上11點哭到半夜3點,所有該做的都做了,孩子還是哭,「快瘋了,」她說出許多新手媽媽的夢魘。

生產後兩年間,她常腹瀉、心悸、盜汗、耳鳴,人也一直瘦,眼睛也不舒服、一直流淚,她看腸胃科照胃鏡,也看眼科等,情況都沒有好轉,即使後來醫生才發現她有甲狀腺機能亢進,開刀治療,每到夜晚,她還是常常輾轉難眠,躺好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到清晨四、五點才睡,沒睡多久又得趕著上班。

她的孩子現在已10歲,但身為職業婦女只會更忙,不會更輕鬆:七、八點下班後匆忙去安親班接孩子回家,吃晚餐、做家事、照顧孩子上床…一連串忙碌後已近11點。該睡覺了吧?不,好不容易有時間,於是又拿出電腦趕給客戶的報告,查資料,東摸西摸,時間超過午夜。

 她已有7年多得靠藥物幫助入眠,雖然醫生交代,回到家要放空思緒,心情穩定才好入睡,但她很容易帶著對工作、對小孩的煩惱等一起上床,結果可想而知。「能夠好好睡,對我來講是個願望,」她再次慨嘆。

 「男人說在嘴邊,女人說在心裡,」徐崇堯醫師發現,很多女病人說,她們的睡眠出問題是從婚後開始。病人常在看診兩、三次,逐漸敞開心後,邊說邊對著醫生掉眼淚。

 就算盡量減少壓力,一些愛美的舉動,竟也會讓人意想不到,干擾睡眠。例如,女人比較會用化妝品,卸妝不當,可能刺激眼睛、皮膚;女人比較會戴隱形眼鏡,較容易因此眼睛不適;穿的內衣如不合身,也可能影響睡眠。甚至用錯保養品,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東抓西抓,睡不好。再加上女人又比較有過敏體質,雪上加霜。

 最有趣的是,節食也會影響睡眠,例如睡吃症——在半睡半醒的狀態下,起床找東西吃,而且吃的多是高熱量食物。

 高醫曾統計,每100個睡眠障礙的病人中就有3人是睡吃症,以年輕女性為主。徐崇堯醫師解釋,睡吃症的病人,除了一部份是因為吃安眠藥,另部份的人是因白天壓抑食慾、刻意節食而引起。另一類節食病人雖然沒有睡吃症,但不當節食讓人血糖過低,影響睡眠結構,容易醒,以至於睡不好。

睡不好的代價

不管是什麼原因影響,長期睡眠不足或失眠對女人的傷害,不光是不美觀的下垂眼袋、黑眼圈、細紋增多,或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情緒差而已,和睡不好的男人相比,女人一旦睡不好,對健康可是「殺很大」。

去年倫敦大學和渥維克(Warwick)大學研究發現,睡眠少於5小時的女性,得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睡不好的男生得病的風險高。

睡眠不足的女人,身處多種疾病的險境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甚至因為免疫力下降,還有研究認為,睡不好的女人得癌症的風險較高。

自律神經失調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的話題,雖然醫學上並沒有這個正規的名詞,但因為太多病人這樣問,醫生在跟病人解釋睡眠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時,也會以這樣通俗的字眼解釋。

林口長庚醫院許世杰主任指出,失眠跟自律神經失調交互影響,失眠後很多身體狀況跑出來,肩頸疼痛、心悸、腸胃不舒服、嘴巴乾、眼睛模糊等,都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而且慢性失眠的人,變成晚上睡不著、無法放鬆,白天的交感神經也在亢奮,「新陳代謝比一般人都快,處於警覺狀態,」於是又更睡不著。

自律神經失調,睡不好,會讓腸胃系統更敏感,更容易發生如大腸激躁症的毛病:頻頻腹瀉;或便秘;或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兩者都會在想排便時,肚子疼痛。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曾屏輝觀察,來求診的大腸激躁症病人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年輕女性。他指出,大腸激躁症又妨礙睡眠,兩者關係:「雞生蛋,蛋生雞,惡性循環。」德國研究即指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容易入睡,沒有充分休息。

 另外,女人本來就比男人纖細敏感,比較容易有身心症的疾病,影響睡眠;長期慢性失眠又會回過頭來啃噬不安的心靈。

 許世杰主任分析,慢性失眠跟精神疾病有很大相關,即使一開始沒有情緒障礙,慢性失眠導致憂鬱症會高達2~4倍,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睡錯了,難怪那麼累

現實生活壓力大,不管男女多半晚睡,但女人更沒有本錢晚睡,因為女性荷爾蒙可以讓睡眠相位往前移,讓人早睡,女人一旦晚睡卻還得早起時,生活作息嚴重違背生理時鐘,日復一日,發生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生理時鐘長期紊亂,就會變成慢性失眠。

徐崇堯指出,人在體溫最高和最低的中間,會想睡覺。一般來說,男性在下午4~6點體溫最高,凌晨4~6點體溫最低,在晚上10~12點想睡。女性在下午2~4點體溫最高,凌晨2~4點體溫最低,在晚上8~10點想睡,「女生應比男生早2小時想睡,傾向早睡早起。」

但高醫檢測有睡眠障礙的女性的體溫,發現她們的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往後延了4~6小時,「原本應該10點想睡,結果凌晨4點才睡,一早又得起來,」徐崇堯笑稱,台灣的女人過的是義大利的時間,嫁到歐洲才比較能跟生理時鐘相符。

睡眠相位後移引發失眠的女性,如果為了想一夜好眠,下班後跑去運動,心想:「放鬆一下,也許比較好睡。」反而適得其反。

陽光、運動、飲食等會影響生理時鐘,傍晚運動,夕陽進入眼睛,等於告訴大腦,還不到休息時間,生理時鐘依舊後移。進健身房,明亮的燈光,也同樣提醒大腦繼續工作,不得停歇。

 相反地,清晨的陽光會誘導生理時鐘往前移,讓人早點入睡,所以:「女性失眠者更應該清晨運動,更要吃早餐,」徐崇堯提醒。

 非得晚睡,也一定要早起,而且要固定時間起床,因為起床時間是調生理時鐘的重點。強迫自己接觸清晨的陽光,尤其是天已亮,但陽光還不刺眼時:夏天約7點前,冬天約8點前。這時的陽光放出藍光,有助於調整錯亂的生理時鐘,徐崇堯指出。

 不少上班族一到週末嚴重賴床,有人睡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起床,想趁機好好補眠,這樣睡,反而愈睡愈累,「週末起床時間不能比平常晚兩小時,否則(生理時鐘)會有時差,」徐崇堯說。

 週末起得晚,週日晚上很可能沒辦法早點睡,但星期一又得早起趕上班,睡不著的人會愈想愈心急,結果整夜輾轉難眠,第二天精神萎靡,變成惡性循環。「而且生理時鐘有個傾向,往後移很容易,但往前挪很難,」為睡眠障礙病人諮商輔導已有已有六、七年經驗的心理師陳昌偉提醒。

 假如事情繁多,經常延遲上床時間,一般上班族常抱持「星期一~五熬夜趕工,六、日再補眠」的想法,其實也睡錯了。

 徐崇堯提供「3:1」法則——3天沒辦法好好睡,只要第4天稍微早點睡,這一天補眠,就可以彌補前3天被剝奪的睡眠。但隔天要固定時間起床,或者起床時間不比平日晚兩小時。

 另外,維生素B12(例如肝臟、肉類等)也有調時差的效果。退黑激素雖也有這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台灣沒有核准用它來治療失眠,即使私自到國外買,因為產品的成分、劑量不一,徐崇堯並不建議。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也提醒,退黑激素是調時差,沒有幫助入睡的功能。

學會寵愛自己

鑽研睡眠醫學的人都說,睡眠是件很弔詭的事,不是簡單到「每個人都會睡」,但也不是件考驗毅力,只要發憤圖強,就能心想事成的事,而且睡眠偏愛和人唱反調:愈努力想睡,就愈睡不著!

學會放鬆、寬心,既是面對人生無常的道理,竟也是睡好覺的一大秘訣。

陳昌偉輔導過一位從公職退休的50幾歲女性。她在朋友眼中是帶給大家歡樂的開心果,責任感強,有什麼活動,都熱心參與。但她吃了十幾年的安眠藥,不敢讓人知道。每晚入睡時,腦袋就像霓紅閃爍的走馬燈,轉個不停。跟陳昌偉協談時,抱持「沒有希望了」的想法。

陳昌偉教她學習放鬆,控制思緒、運動等技巧,最重要的是,不斷提醒她要多疼愛自己,不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結果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人就把藥統統戒掉。

愛自己就從睡好覺做起,你呢?

五穀雜糧夯!6種人吃錯更傷身

五穀雜糧夯!6種人吃錯更傷身

  • 文.黃惠鈴

為了健康,大家都說要吃五穀雜糧,少吃白米;可是專家說,有些人卻吃不得,吃錯更糟糕!

吃五穀雜糧比吃白米健康,已不是新鮮事。超市、大賣場、有機店的架上,除了糙米、薏仁、小米、麥片、燕麥,各式豆類等單一產品外,業者推出五穀米、十穀米,甚至混二十多種雜糧,產品琳瑯滿目,鼓勵大家吃得更健康。

許多人也都知道,過度精緻飲食,對現代人普遍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發生率高的情形,有害無益。

但你恐怕不知道,吃五穀雜糧,其實也有學問,吃錯了反而傷身。

有些人不適合吃五穀雜糧

健康的人吃五穀雜糧較無礙,身體不佳的人就得小心,有些人甚至不適合吃:

1.消化能力有問題的人
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指出,消化能力有問題的人(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不適合吃五穀雜糧,因為這些食材較粗糙,跟胃腸道物理摩擦,會造成傷口疼痛。容易脹氣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旺全中醫師也提醒,有腸胃疾病的人,別吃太多蕎麥類,因為蕎麥類容易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也要斟酌吃大豆類,避免脹氣。

2.貧血、少鈣的人
穀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會抑制鈣質,尤其抑制鐵質的吸收,所以缺鈣、貧血的人,更要聰明吃,趙強提醒。例如,牛奶不能跟五穀飯一起吃,才不會吸收不了鈣質。

 另外,紅肉所含的血基質鐵,可不受植酸影響,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紅肉,加上如果為了健康一味吃五穀雜糧,「很糟!」趙強說,他臨床上看到,有些人因為雜糧吃太多,貧血一直無法改善。

 女性也是一樣,如有貧血問題,又喜歡吃雜糧,一定要補充紅肉,一天的肉類來源有一半必須是紅肉,他強調。

3.腎臟病人
腎臟病人反而需要吃精緻白米。因為五穀雜糧的蛋白質、鉀、磷含量偏高,當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體無法耐受。(見87頁表)

趙強目前在醫院負責慢性腎臟病人的飲食衛教,不時會遇到病人瀕臨洗腎危機時,回家趕緊捨棄白米飯,換吃五穀雜糧,想重振健康;結果三個月後回診,抽血檢測,發現病人的鉀、磷突然飆高,仔細問才知道病人反被聰明誤的作法。

4.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要控制澱粉攝取,即使吃五穀雜糧,也要控制份量。

而且五穀雜糧雖然因為纖維夠,有助於降血糖,醫護人員多鼓勵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合併腎病變,這時就不能吃雜糧飯,得回過頭來吃精白米,不少病人因此困惑不已,趙強說。
5.痛風病人
痛風病人吃多豆類,會引發尿酸增高,五穀當中的豆類攝取份量就要降到最低。

6.癌症病人
癌症病人如果胃腸功能還好,可以吃五穀雜糧,但只要是胃腸道手術或胃腸道癌,不適合吃。尤其大腸癌病人,從治療期間到治療後至少兩、三個月,都要採取低渣飲食,避開纖維太硬、會摩擦、撐開腸胃道的食物,等恢復後回診時,再跟醫生確認能否吃五穀雜糧,趙強提醒。

 陳旺全中醫師也指出,癌症病人要避免蕎麥類,以免影響消化,對病情不佳;同時最好先問過醫生的意見,調配份量。
五穀雜糧也要因人而異
在專家眼中,就算再健康的食物,也不見得人人適用,不鼓勵大家一窩蜂跟進。

「我們太重視食物的單一功能,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是不一樣的,」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江文章警告。

他尤其對現在風行的燕麥相當憂心。燕麥雖然是很好的穀類食物,具有多種健康益處,但一些人體實驗的研究報告卻傳出,燕麥雖然可降低總膽固醇和壞的膽固醇(LDL),但不能降低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的一種),反而可能升高三酸甘油酯。廠商在宣傳燕麥相關產品時打著降膽固醇的優點,不盡然全對,「有誤導之嫌!」他不客氣地說。

例如,一篇發表在2007年《營養學期刊(Nutrition Journal)》的研究發現,經過6週時間,每天吃6克β聚葡萄糖(燕麥所含的可溶性纖維)的實驗組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相比,壞的膽固醇降低較多,但和一開始做實驗相比,有些實驗組中的受試者,三酸甘油酯反而增加很多,而沒有吃燕麥的對照組,受試者的三酸甘油酯都下降。同時,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的三酸甘油酯變化,有顯著的統計意義,意謂,真的「差很大」。

 「再吃下去會爆!」江文章拉高聲量提醒,至少三酸甘油酯高的人應考慮不吃燕麥,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為已經遇到好幾個人吃燕麥想降血脂,結果三酸甘油酯反而升高的例子,他在國際研討會上一有機會就力言,也曾主動跟業者溝通,希望業者不過度渲染燕麥的效果,並希望產官學界正視這個問題,好好研究。

 糙米也是另個容易犯的飲食迷思。中醫師陳旺全指出,糙米固然含有很高的維他命B群、礦物質等,但如果主食都改吃糙米,吃久了,容易有腹瀉、消化功能障礙的問題,他在門診看到不少這樣的病例。

他建議,如沒有特別的健康問題,可正常吃糙米的話,可將白米混糙米煮,比例是,白米:糙米:水=2:1:3.25。同時,糙米需先浸泡,把米麩泡軟,比較不傷胃。

 至於蕎麥,雖含有類黃鹼(Rutin)成分,對心血管有很好的保護效果,也有養顏美容的作用,不過,莊淑旂博士提醒,下腹部突出的人,不適合吃蕎麥粉,因為下腹部突出代表內臟下垂,腸胃蠕動較差,且下腹部容易冰冷,而蕎麥粉屬性偏寒,吃了無異雪上加霜,更不適合。

陳旺全中醫師也指出,有腸胃疾病的人,不能吃太多蕎麥。

市售已經組合好的雜糧米,固然好用,但陳旺全認為,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例如,市售的雜糧組合常混黑糯米,有消化性潰瘍、胃酸過多的人,並不適合。

趙強營養師也提醒,市售的雜糧米常會混豆類,豆類蛋白質高,普林也高,對腎臟病人、尿酸高的人不是健康首選。

「最好根據個人需求,單買適合的雜糧混吃,」陳旺全建議。

而且雜糧不見得混愈多愈好,「食材也會相生相剋,」陳旺全建議,想吃雜糧養生的人,除了可找中醫師辨認體質外,也可把握雜糧分類、分屬性、分餐吃的作法,避免相生相剋,例如這餐吃同為稻類的白米、糙米;下餐再吃蕎麥。

 陳旺全並提醒,最好買真空包裝的雜糧產品,不同食材,分開包裝,因為每種食物的保存方法不一樣,混裝容易引起質變,尤其食材氧化。例如,玉米、花生等氧化時,會產生黃麴毒素,一旦吃下肚就會傷肝。

 同時注意保存期限,拆封後,一定要冷藏。另外,即使買的是真空包裝的花生,購買時可把包裝翻過來、倒過去,看看裡面有沒有碎屑,如果有表示胚芽掉了或腐化,最好不要買,他建議。

 現代人沒時間煮飯,又想顧健康,業者順勢推出五穀粉等沖泡產品,但多位專家並不推薦。趙強就提醒,有些五穀粉加糖,有的甚至加奶精,雖讓產品的口感變好,卻對健康無益。
吃全麥麵包總沒錯吧?除了《康健雜誌》之前已踢爆,台灣的全麥麵包很多可能是染色麵包,不見得真是全麥,得懂得辨別方法(見康健82期) ,國際知名的自然療法權威、美國的威爾醫師更出書,也在個人網站指出,全麥麵包和標示「全穀」的製品通常都是麵粉製的,在各類食物的升糖指數排名中,全麥麵包和白麵包差不多,升糖指數大約70,兩者都是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威爾醫生建議,儘量減少吃麵粉製品,改而多吃原貌的全穀類。「你的下巴必須動得愈多,對你愈好,」他說。

所謂升糖指數,是衡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例如,米飯、麵條)如何影響血糖的標準。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會讓血糖飆高,長期下來會導致胰島素抗性;而胰島素抗性跟肥胖、高血壓、高血脂有關,也會增加得第二型糖尿病和其他多種慢性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