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
- 2012-12-12 01:22
- 旺報
- 【文/鄭曦原】
▲萬里長城四大關隘中唯一以「門」命名的關隘就是圖中的張家口大境門。(中新社)
我們完全可以從醫生的言論中得出結論,中國人特殊的生命力至少可以部分地歸結為長期嚴峻的優勝劣汰過程。
羅斯教授詳細描述了中國人在歷史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他舉長城為例,「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偉壯觀的手工建築成就。在這巨大的建築面前,我們引以為傲的鐵路和隧道簡單得就像7個小矮人。除了埃及金字塔與巴拿馬運河外,世界上再無其他事物能夠與之相提並論。每50英里長城所用的磚石,就能夠砌起一座胡夫金字塔(Cheops,譯注:即胡夫的希臘名),而長城至少有1千7百英里長!……幸好佛教和喇嘛們消解了蒙古人的萬丈豪氣,長城才沒用得上。」
兩成嬰兒存活率
然而,羅斯教授認為,儘管古代中國的輝煌成就逐漸消散,中國人也慢慢失去祖先的英勇氣概,但他們仍比白人有更強大的生命力。他為這一判斷給出了一個全新而有說服力的理由。
他說,「西方出生的每10個嬰兒中,通常最弱的3個會夭折。而在中國出生的每10個嬰兒中,除了最弱的3個外,另外可能還會有5個夭折。這是因為中國嬰兒面對的是更殘酷的生存環境。如果說白人嬰兒與黃種人嬰兒在出生時的體質差不多,那麼最後倖存下來的2個中國孩子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會強於那7個存活下來的白人孩子。
因為那7個白人孩子中,有5個由於比另外兩個生存能力要差,在中國惡劣的環境下根本無法存活下去。這2個倖存下來的中國孩子會將他們強壯的生命力遺傳給下一代,而下一代人同樣要禁受這樣苛刻的篩選,同樣兩成的存活率將使下一代孩子的生命力更加頑強。生活在西方的白人,好幾代以來都享有充足的生存空間、消費品、醫藥和衛生知識,新生嬰兒的優勝劣汰遠不如中國那樣殘酷和嚴峻。因此,我們有理由預見,未來中國人將會比西方人更有生命力。
「過去一兩個世紀以來,西方人的生存技能提高,而為生存打拚的勁頭也鬆懈了下來。這是否促使我們的體質明顯改善呢?為查明這一點,我仔細詢問了在中國不同地區的教會醫院裡工作的33位西方醫生。
「其中,只有在青島的一位德國醫生認為,中國病人的體質並未勝於白人。他說,中國人不太容易受傷,沒那麼願意接受治療,對於疼痛的忍耐力並不強過他原來在圖林根(Thuringia)治療過的那些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德國農民。另外3位在中國行醫時間超過25年的醫生發現,黃種人和白人的身體素質並無差異。我猜想,這些醫生作為醫學院學生在自己國家的短期行醫經歷已在他們的頭腦中淡去,也無從對這兩個人種進行比較了。另外有2名醫生在我詢問下承認,中國人耐高燒的能力很強,而且他們能在血液中毒後康復,而白人往往就此喪命。
「其餘29名醫生都肯定地表示,中國人的體格有這樣或那樣強於自己國家人民的方面。在接受外科手術方面,一位英國醫生說出了大家普遍認同的觀點,『中國人術後恢復能力都非常好。』醫生們都發現,中國病人在手術中很少出現休克。在醫療器械簡陋、消毒條件差的小醫院裡,中國人的重傷治癒率與西方設備精良、全面消毒的大醫院一樣高。福州的金尼爾醫生(Dr. Kinnear)剛從德國家中休假回來,他發現在治療一名手上潑有冷凝劑的中國患者時,他靠著中國助手和簡陋設備的幫助,竟能達到與柏林設備一流的伯格曼診所治療德國工匠時的同等效果。醫生們普遍認為,如果中國人與白人在同等醫療條件下進行大手術,那麼中國人必然比白人恢復得快……
「醫生們常將中國人非同尋常的抵抗力和復原能力歸功於中國飲食習慣和中國人的生活態度,並否認黃種人有任何高於白人的生命力。另外一些在中國行醫的外國醫生則認為,惡劣的生存環境損害了中國人的體質。但在同等條件下,黃種人比白人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我們完全可以從醫生的言論中得出結論,中國人特殊的生命力至少可以部分地歸結為長期嚴峻的優勝劣汰過程。而我們北歐祖先們在文明社會中從未曾經歷過如此嚴峻的生存考驗。這一物競天擇過程增強了中國人的康復能力、對傳染病的抵抗力和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而非體格、力量和能量方面。」
頑強的生存優勢
這種由於生存環境惡劣而衍生出的古怪能力,使得中國人在軍隊作戰和大部分勞動生產方面比白人更具優勢:
「對於西方人而言,中國人結實的體質對於作戰非常重要,對敵人威脅極大。白人都畏懼與中國軍隊對打,因為中國人可以橫掃與他們人數相同但裝備精良的白人軍隊。很少有戰役是讓士兵在營帳裡吃飽飯後才開打的。特別在經歷長期作戰時,軍隊要長時間行軍,忍受風餐露宿、缺食少眠、給養不足、飲用水不潔淨等惡劣生存環境,而且時常處於高度的緊張和焦慮之中。白人士兵比黃種人士兵更容易筋疲力竭。這時候,沒什麼作戰經驗但身體結實的人,能夠在最後的遭遇戰中戰勝作戰經驗豐富但耐力不足的人。(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