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水中游 DEHP好濃好嚇人
【聯合新聞網路╱綜合報導】
2011.06.10 12:57 pm
根據研究指出,塑化劑DEHP過去十年來污染台灣河川的情形有增無減,不只淡水魚體含有高濃度塑化劑,連河川底泥也監測出DEHP含量5年年度高出4倍的含量。
秀姑巒溪魚體DEHP濃度最高
根據媒體報導,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進行的「98-99年毒性化學物質環境流布背景調查」指出,底泥和河川野生魚體中所發現的DEHP濃度是六種塑化劑最高的。其中秀姑巒溪魚體DEHP平均濃度是2.6mg/kg,也是所有淡水河野生魚體中最高的。
其他被檢測出來的野生魚包括吳郭魚DEHP平均濃度是1.4mg/kg到129.5mg/kg、白鮻則有1.7mg/kg到253.9mg/kg、石斑 1.2mg/kg到33.1mg/kg,溪哥1.5mg/kg到92.7mg/kg。比較起來,河川上游魚體汙染量較低,中下游污染較嚴重。除了DEHP 之外,魚體身上還驗出雙酚A等環境荷爾蒙。
專家提醒民眾,應該少食用河流野生魚種,吃魚時也儘量不要吃污染物囤積量高的內臟、魚頭、魚肚和魚皮。
超商咖啡杯蓋使用6號塑膠,雖曾獲環保署背書澄清,但是否真的能讓人喝得安心,恐怕還是需要政府更嚴格把關。
聯合新聞網
城市享受咖啡 致癌物恐藏其中
除了食物「染塑」之外,其實更嚴重的危機早已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包括塑膠袋、塑膠碗、塑膠杯等塑膠製品。雖然環保署有管制塑膠製品依不同材質製程和耐熱、耐酸等特質,在塑膠製品外包裝上註明,但政府從沒有提醒過社會大眾,究竟有何危險?以致於在台灣民眾普遍習慣把塑膠製品當成食物器皿使用。
目前台灣塑膠製品一共可分為7類,編號5的聚丙烯可耐熱至165度,最耐酸鹼、不易被腐蝕,其他編號的塑膠容器多少都會釋出塑化劑。
根據報導,最常被使用在寶特瓶、瓶裝飲料編號1屬於PET材質,耐熱僅70度,且不適合長期使用,儲放超過10個月以上的PET會釋出致癌物,因此不建議回收重複使用。
超商用PE保鮮膜包覆的食物,僅能做冷藏用,絕對不能微波加熱。另外,食品包裝盒和盒蓋常常也會是不同材質,消費者容易沒弄清楚就一起加熱使用。
之前不久才吵過的市面上的咖啡外帶杯紙杯杯蓋,不少便利商使用店標示6號聚苯乙烯,不耐酸鹼也容易因高熱釋出致癌物,燃燒時會釋放被稱為「環境荷爾蒙」苯乙烯的毒素。
環保署曾解釋,聚苯乙烯(PS)則為穩定的高分子聚合物,應無毒性,也強調「環境荷爾蒙」雖可能阻害生物體生殖機能或引發惡性腫瘤,對懷孕期胚胎或成長初期影響頗大,但統計因果關至今仍未確明,沒有直接證據斷定。
【2011/06/10 聯合新聞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