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1

歐洲聯盟,25歲以下勞動力中,5人便有1人失業...西班牙年輕人失業率飆到46.2%

歐洲年輕人 5個就有1人失業

  • 2011-09-21
  • 中國時報
  • 【王嘉源/綜合報導】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指出,由於經濟成長遲緩,加上政府因財政赤字而被迫採取撙節措施,歐洲年輕人正飽受失業之苦,若各國政府不積極設法解決問題,現今年輕人失業所造成的傷害將會遺禍長達數十年之久,整個社會都會深受其害。

     在歐洲聯盟,廿五歲以下勞動力中,五人便有一人失業,南歐尤其嚴重。西班牙在金融海嘯發生前,二○○七年失業率只有八%,現在卻高達二一.二%,年輕人失業率更飆到四六.二%,幾乎半數沒頭路,讓一整代青年人都感到前途茫茫。

     年輕人失業對社會造成的直接成本,與其他年齡層差不多,包括失業給付支出增加,所得稅稅收流失及人力資源浪費等等。

     但失業帶來的許多間接成本,卻似乎因為對象是年輕人而變本加厲。首先是人力外流的問題。例如葡萄牙,其年輕人失業率達二七%,十八歲至卅歲年輕人中約四成考慮到外國找工作。

     另一間接成本是治安問題。前不久英國發生暴動,就與許多年輕人失業而無所事事,也更不在乎行為的後果,脫不了干係。

     不過,失業還會造成一種更持久的間接成本,那就是在經濟上及心理上對個人帶來衝擊,而年輕人尤其首當其衝。

     研究顯示,年輕人只要失業過一次,多年後再失業的機率就會相對提高。而二度失業只會令問題惡化。美國與英國研究發現,年輕人失業會留下「薪資傷痕」(wage scar),可能一直延續至中年。失業愈久,這種後遺症愈大。以兩名條件相當的男性來說,如其中一人在廿三歲之前失業一年,十年後薪資水準會比另一人低二三%,女性差距則為一六%。

     《經濟學人》提議說,為紓緩年輕人失業問題,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是開放那些將年輕人拒於門外的勞動市場。另外,因畢業後工作難找,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繼續升大學或念研究所,學校必須開辦符合社會需求的職訓課程,最好是透過建教合作,送學生至企業職場實習。

     在德國,有四分之一企業主提供學生實習,近三分之二學生參與,職校學生在二至四年的半工半讀學徒時期結束後,通常有機會轉為正職工作。

     不過,德國為出口導向經濟體,製造業很發達,可能特別適合這種企業實習制度。對於比較以服務業導向的經濟體,要如法炮製這種制度,可能較不容易,必須另闢蹊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