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10

值得婦女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值得婦女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人類婦女的子宮,就像一顆梨子樣的器官,位於骨盆腔內,它是傳宗接代、孕育子女的地方,經過十月懷胎、瓜熟蒂落,就會由子宮排出、經陰道(產道)分娩出寶寶來。子宮的出口稱為子宮頸口,子宮腔內覆蓋著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如果子宮內膜上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那麼我們就稱他為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體癌。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年齡超過五十歲的婦女。是美國最常見的婦癌,在亞洲及非洲較不普遍,但近年來尤其是國內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

  1. 婦女平均壽命的延長,活到致癌年齡的人口比率增加。
  2. 西方速食的飲食習慣風行國內。
  3. 婦女對子宮內膜癌的警覺性提高,加上診斷的工具的進步,使子宮內膜癌的偵測率提高許多。
  4. 六分鐘護一生 ─ 子宮頸抹片的推廣,及早診斷並處理子宮頸癌前病變,加上子宮頸癌症疫苗的施打,使侵襲性子宮頸癌日漸減少,反而突顯出子宮內膜癌的增加。
  5. 婦女使用女性荷爾蒙的機會增加,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不當藥物刺激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那麼那些婦女是屬於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從流行病學上的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包括:

  1. 糖尿病患者的罹患率約高出3.4倍。
  2. 高血壓。
  3. 肥胖,尤其是中心軀體肥胖型的婦女,若體重超出理想30%者的罹患率高出3.5倍。
  4. 未曾生育或不孕的婦女。
  5. 高社會階層及城市婦女,日常飲食含高熱量、高比例動物性脂肪、蛋白者。
  6. 長期處於高雌性賀爾蒙刺激狀態,如初經早(<12歲),停經晚(52歲以後);罹患多囊性卵巢疾病者。
  7. 更年期後的婦女在補充賀爾蒙治療者。
  8. 遺傳及種族因素: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大腸癌、乳癌一樣均有家族遺傳的傾向。
  9. 乳癌患者術後服用Tamoxifen者。
  10. 活的越老,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提高。

怎麼樣才知道自己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呢?多數子宮內膜癌的病人,會有異常陰道出血的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發生的陰道出血。其他的症狀有:異常的陰道分泌物,或伴隨下腹疼痛,或解尿、性交時疼痛。有些病例由於癌組織阻塞子宮頸管、子宮腔內分泌物無法排出,形成子宮積膿或子宮腔積血,此時可能沒有陰道出血的症狀,但仍然會有子宮脹大的壓迫感或疼痛感;有些病人則是無症狀的。如果你有這些臨床表徵的話,請趕快就醫診療。

醫師會為我做哪些檢查?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工具包括:

  1. 細胞學檢查:子宮內膜細胞取樣,並做病理檢查。
  2. 分段搔刮術:以細小的刮匙先刮取子宮頸組織後,再進入子宮腔刮取子宮內膜再分別送檢,可以判定有無子宮頸的侵犯。
  3. 子宮鏡:以子宮腔內視鏡,直接觀察子宮腔內的病變來做切片檢查。
  4. 超音波或其它影像檢查:利用經陰道超音波來測量子宮內膜的厚度,如果超過5mm時,則有子宮內膜病變的可能,需再進一步做切片檢查,以確定是否子宮內膜癌?此外,以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檢查可以評估內膜癌對子宮壁的侵襲深度,確有參考的價值。

如果証實是子宮內膜癌,將會接受那些治療?需參考癌組織的手術分期(Staging)和組織分級(Grading)來決定治療方式,通常是以子宮及兩側子宮附屬器切除為主,加上腹水細胞學檢查,選擇性骨盆及主動脈旁的淋巴腺取樣,放射線或荷爾蒙、化學治療。這些治療的選擇與癌細胞是否轉移有關。如果能早期發現,子宮及兩側子宮附屬器切除就可以,大約二個月後,就可以恢復日常的起居生活。

治療後該怎麼辦?應定期回診追蹤檢查,看是否需要後續的治療?如果出現任何問題或併發症,隨時與醫師討論如何處理?如果醫院有成立子宮內膜癌術後患者聯誼會或支持團體的話,也可以加入,彼此分享經驗與感覺,享受癌後多采多姿的精神生活。

作者: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徐弘治
出處:臺安醫訊第174期

**************************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 超越子宮頸癌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高雄報導】

2014.08.10 03:43 am

醫師指出,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台灣第一大婦科癌症,也是發生率增加最快的婦女癌症。

停經婦女若持續陰道出血,千萬別以為是「回春」現象,應立即就醫治療。

由聯合報與高雄長庚醫院舉辦的「癌症及健康論壇」,昨天進入第二天議程,吸引民眾及不少醫師的「病人粉絲」捧場,現場發問躍踴,甚至比在診間提問更為仔細 。

高雄長庚婦產部婦癌科主治醫師吳貞璇昨天指出,政府大力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子宮頸癌發生率逐年下降,但由於飲食西化及少子化,國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超越子宮頸癌和卵巢癌。

吳貞璇表示,除了乳癌,婦科癌症中,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分占女性十大癌症第六、七及十名。

衛福部統計,從公元兩千年到二O一O年間,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近五成,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成長百分之八十二點三,遠高於乳癌的百分之五十五點八,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上升比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新增一千七百多例患者。

高雄長庚婦產部副部長許德耀說,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除了西化飲食造成肥胖,也與少子化有關,不婚及不育的女性增加,但女性沒有懷孕,卵巢就持續分泌動情激素刺激子宮,進而容易引起子宮內膜癌。吳貞璇也指出,肥胖患者有較高的不孕傾向,加上皮下脂肪較厚,持續刺激女性荷爾蒙,因而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也容易伴隨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疾病。

醫師提醒,停經前經血量增加、經後出現不正常出血,是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僅不到百分之五的病人沒有症狀。

吳貞璇提醒,熟齡婦女,若停經後仍有不正常且持續的出血,千萬別以為是「回春」,應請醫師安排相關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圖/聯合報提供

【2014/08/10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