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18

寺廟拚經濟信不信由你!

寺廟拚經濟信不信由你!
  • 2012-02-18
  • 中國時報
  • 文/陳志東

     為了拚經濟、搶信徒,台灣寺廟愈來愈像百貨公司了。以前大多數寺廟都是「專賣店」,廟內僅有一位主神且各有專司,或許求平安、或許求子求婚姻,但這些年來許多寺廟都引進當紅的月下老人、文昌帝君、四面佛或財神爺,讓求神拜佛也能一次滿足。

     更大的變化是,早年寺廟是居民自願奉獻,充滿了善意與虔誠,但現代人喜歡拜財神拚經濟,廟方也不是省油的燈,求神得先花錢購買規定的香燭或法寶,得說明還願內容,甚至為吸引香客花錢而提供摸彩抽獎,拜神變成了一種利益交換。

     ■行銷過了頭 誠信出問題

     我一直很喜歡台灣寺廟,悠遠的故事、勸善的提醒、虔誠的禱詞與神情,樣樣都能讓人感到一陣心暖與寧靜,寺廟更是建築、雕刻、交趾陶、陣頭、夜市、美食等工藝人文與旅遊匯集地。

     但自從拚經濟大旗揮舞、大家開始笑貧、財神廟大行其道、行銷手段遠比商品本質更重要後,台灣寺廟正在變質。

     特別「行銷」是最醜陋的美容師。約10年前花蓮有家特產店新開幕成立,卻杜撰自己是已有60多年歷史的老店,且店內商品幾乎都是其他食品廠代工,但因包裝美、行銷技巧高明,目前已站穩腳步成為「花蓮薯第一品牌」,還贏得許多不知情媒體與消費者讚喻,前些年賺了錢後才設立自有工廠擺脫這不光彩的草創階段。

     這或許是創業的無奈、創業的手法,但成功後黑的就能變成白的。我只是不懂,怎麼現代的台灣,歷史與傳承都能捏造,怎麼行銷創意成為王道,比商品本質跟誠信還重要。

     ■企業化經營 搶地位財源

     同樣的手法,也出現在寺廟。早年的寺廟,分靈而出的每逢慶典就理所當然乖乖回祖廟進香,但現代愈來愈多寺廟在翅膀硬了後,走一趟大陸、買一點廣告、編一點故事,從此自詡為「開基」、「神格更高」,再回頭跟祖廟爭地位、搶信徒。

     這幾天電視有個廣告,台中一家知名財神廟找來退休主播,以模仿新聞的方式播報這家財神廟的歷史、神格與如何靈驗,但實際上這家財神廟甚至不是信眾捐獻成立,而是一家私人公司設立,以企業方式經營寺廟。

     我看著看著就難過了起來。信仰已經變成企業經營的商品,但誰會追究呢?在拚經濟大旗揮舞下,任何寺廟只要懂行銷、信眾多、願意相信、香油錢厚,講話就能大聲,也沒人會去追究香油錢最後進了誰的口袋。

     以前到日本寺廟我都覺得有趣,他們吸引香客的手法與刺激消費的商品有著無限創意。但等到台灣寺廟也開始講創意、拚經濟,把信仰變商品、拜神祈禱變成利益交換、寺廟總幹事一職成為地方勢力爭端,我已經不再覺得有趣了。

     ■喜歡城隍廟 警世味濃濃

     終究我還是喜歡城隍廟。城隍廟裡沒有一般寺廟常見的寧靜祥和,裡頭的神像大多面惡嚇人,牛頭馬面、吐舌露牙、紅鬼藍夜叉,而且處處充滿警世意味的對聯。

     「頗大膽敢來求我,快回頭莫去害人」、「作事奸邪,盡汝燒香無益;居心正直,見我不拜何妨」、「天知、地知、爾知、我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遲報、速報,終須有報。」

     善惡、是非、因果、道德、良心,在城隍廟裡,你無法逃避這些。城隍廟不像一般的寺廟充滿慈悲,只是不斷的提醒,提醒你人世間的好好壞壞不靠求神拜佛,都靠你自己。好好壞壞,都會有報。

     ■少一點慾望 多一點虔誠

     求神拜佛,何必呢!與其到已經商業行銷化的寺廟東求西求,不如回頭反求諸己。慾望慾多,就離喜樂愈遠。也希望台灣有愈來愈多寺廟可以堅持不要拚經濟,為台灣保存更多的傳統與無慾虔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