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7

醫病關係VS.醫病溝通

醫病關係VS.醫病溝通
  • 2011-09-26
  • 中時樂活
  • 作者:全嘉莉
 

請給醫師精神層面的鼓勵

     每當朋友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包括胸腔手術、開鼻竇、肝臟腫瘤、不孕等,我成了大家的資訊站,能夠幫朋友找回健康,我很樂意!但最怕被問到:「這個醫師要多大的紅包?」我完全沒有答案,因為聽到的價碼都不同。而我到三軍總醫總演講「醫病關係」時,提到醫謢人員提出我所遭遇的「紅包」困擾後,有位醫師希望我告訴所有人:「不要再包紅包了!醫師不會收也不能收紅包的。」

     沒錯!按照法律、醫院內規以及醫學倫理,醫師是不能收紅包的,但我這些朋友從30~55歲不等,只要確定要開刀的人,都出現同樣的問題 --「要包多少紅包?」每次談論這件事,我總會跟朋友說,純粹出自對醫師的感恩,買個實用的禮物,但若是怕醫師有差別心,住院之後,收紅包的醫師自然會讓你知道價碼,為了讓醫師「多關心」些,朋友們聽到的價錢絕不敢打折。

     針對醫界的「紅包文化」,我承諾聽講的醫師,提出來自醫界的呼籲,請大家不要存有「包紅包給醫師」的想法及觀念,演講當天有多位醫護人員也懇切的說,要追出去把紅包退給病人,很尷尬,也造成他們的困擾,醫院規定不能收紅包,病人不必多此一舉。

良好的醫病溝通減少誤會

     只有溝通才能讓彼此更了解,可惜的是,病人不敢問(怕問了醫師不耐煩或是覺得沒知識)、醫師不多講(有些醫師認為醫療專業,講了病人也聽不懂),或是醫師用太多專有名詞,病人聽不懂也不好意思問,結果,只要有一點小狀況,就可能衍生出醫病糾紛。

     因此,衛生署也提供一些讓病人主動與醫師溝通的方式,希望拉近雙方的距離。

「醫病合作無間,病人安全無虞」

     只有透過充分的溝通,才能縮短醫護人員與病人之間認知的差距,我們一起來學習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疏失的小秘訣。

     ■跟醫護人員告知您的名和姓

     醫院內每天有大量病患進進出出,辨識病人的正確性再重要不過了,我們一定要主動告知醫護人員自己的姓名、正在接受的治療等資訊。

     主動提供辨識資料:

     確保個人身份無誤,應回答全名,不要不好意思或不耐煩,舉凡所有的門診、急診、住院病人給藥、檢驗、檢查、治療、輸血、手術、解釋病情等情形,均應加以留意,並且配合醫療院所使用的方式來確認身份。

     醫護人員常使用辨別病人身份的方式有:姓名、病人床號、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健保卡、電話號碼、地址、病人手圈、特別識別證等。

     不論是服藥、接受檢查或進行治療,請務必和醫護人員確認身份。

     就醫停看聽

     保護自己,請謹記四不政策:

     1. 不能只聽床號。

     2. 不能只聽稱謂,如:阿公、阿嬤。

     3. 不能擅自移動手圈或修改手圈內容。

     4. 未確認身份或不正確前,請即時澄清。

     ■主動溝通,醫病合作無障礙

     當一個主動的聰明病人,才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醫療疏失,保障健康。

     主動掌握就醫過程每項環節:

     1.看診時主動向醫師報名字,加強醫護人員辨識病人的正確性。

     2.任何檢查前詳問檢查內容、目的及副作用。

     3.手術前主動核對手術部位

     4.轉診後別忘了向新的醫師確認自己的狀況及病情

     5.就醫時多主動與醫護人員溝通,有疑問馬上提出,並在接受檢查或治療時再次確認,確保自己的就醫安全。

     發現異常情形快反應:

     1.發現異常,馬上告知醫護人員 - 當您或親友接受治療時,發現身體出現變化導致不舒服或有任何不對勁的感受時,特別是突然汗流浹背或變得虛弱,應主動詢問醫護人員,以免延遲處理。

     2.環境不安全,立刻通知相關人員 - 發現醫院內環境有不安全之處,如地面溼滑或有其他危險情形,請立即提出反應。

     3.有問題多與醫護人員溝通 - 居家或住院服藥,若有不舒服現象,都應聯絡醫護人員。

     (更多精采內容,請詳見時報出版《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就醫自保完全手冊(全新增訂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