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3

佛教宗派概論

早期佛教時期

在早期佛教中一般梗概的稱有十八個部派或二十個部派。下面列出來自不同來源的部派列表。

南傳記載
下表取自斯里蘭卡編年史《島史》和《大史》[6]。

上座部(Sthaviravāda)→分別說部(Vibhajjavāda)→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一次分裂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三次分裂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三次分裂
飲光部(Kāśyapīya)- 第四次分裂
說轉部(Sankrantika)- 第五次分裂
說經部(Sautrāntika)- 第六次分裂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一次分裂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二次分裂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二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二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二次分裂
大眾部(Mahāsaṃghika)
一說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雞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說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二次分裂
多聞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制多部(Caitika)- 第三次分裂(依據島史,大史稱源出於說假和多聞)


此外,在《島史》列出下列六個起源不明的部派:

雪山部(Haimavata)
王山部(Rajagiriya)
義成部(Siddhatthaka)
東山部(Pubbaseliya)
西山部(Aparaśaila)
西王山部(Apararajagirika)

北傳記載
下表來自說一切有部世友的《異部宗輪論》[7]。

上座部(Sthaviravāda)
雪山部(Haimavata)- 第一次分裂(被稱為「本上座部」,此部只在北印。)
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 第一次分裂
犢子部(Vatsīputrīya)- 第二次分裂
法上部(Dharmottarīya)- 第三次分裂
賢冑部(Bhadrayānīya)- 第三次分裂
正量部(Saṃmitīya)- 第三次分裂
密林山部(Sannāgarika)- 第三次分裂
化地部(Mahīśāsaka)- 第四次分裂
法藏部(Dharmaguptaka)- 第五次分裂
飲光部(Kāśyapīya)- 第六次分裂
經量部(Sautrāntika)- 第七次分裂
大眾部(Mahāsaṃghika)
一說部(Ekavyahārikas)- 第一次分裂
說出世部(Lokottaravāda)- 第一次分裂
雞胤部(Kaukutika)- 第一次分裂
多聞部(Bahuśrutīya)- 第二次分裂
說假部(Prajñaptivāda)- 第三次分裂
制多部(Caitika)- 第四次分裂
西山部(Ap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北山部(Uttara Śaila)- 第四次分裂
義淨三藏《南海寄歸內法傳》:

聖大眾部。分出七部。
聖上座部[8]。分出三部。
聖根本說一切有部。分出四部。
聖正量部。分出四部。
****************
以地理位置劃分:

佛教派別最初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兩支。

南傳佛教

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

*****************

按教理劃分:

自藏傳佛教出現後,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都屬於大乘,主要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台灣、尼泊爾、西藏、蒙古、俄羅斯等地。

小乘佛教(梵文:Hīnayāna):指稱聲聞乘佛教(梵文:Śrāvakayāna),緣覺乘。因為它包含貶義,在學者及佛教徒間,長期存有爭議。部分現代學者也用以稱呼南傳上座部佛教。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明確規定對南傳佛教的稱呼,無論在西方或東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

*****************

漢傳佛教十宗

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主要有八個大乘宗派(禪宗 · 天台宗 · 華嚴宗 · 密宗 · 法相宗 · 律宗 · 三論宗 · 淨土宗)和兩個小乘宗派(成實宗和俱舍宗)。其中大乘的八個宗派流傳校廣,影響較大。

大乘
1.三論宗:

隋吉藏創立。始於鳩摩羅什譯出龍樹《中論》、《十二門論》與提婆的《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奠基於南北朝僧肇、興皇朗、僧朗法師、茅山明,大成於吉藏大師。吉藏大師後,此派被天台宗、禪宗所融攝,沒有進一步的發展。該宗是印度中觀派在漢地的傳承。 該宗的主要理論是緣起性空,即認為世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從眾多因緣和合而生,是眾多因素和條件結合而成的,這叫緣起,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這叫無自性,也就是性空。其他如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來自印度中觀派。


2.涅槃宗:

始於晉竺法護譯《方等泥洹經》二卷,法顯與佛陀跋陀譯出六卷本《大般泥洹經》,至曇無讖於北涼譯出《大般涅槃經》時開始盛行,分南北二派,北方以隨曇無讖譯經的道朗、慧嵩為主,南方則是傳自竺道生一系。隋代極盛,唐之後併入三論宗。

 
3.地論宗:

始於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譯出世親所著《十地經論》,《十地經論》為世親對《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的註釋,內容是解釋菩薩修行的位階。由於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Ratnamati)二人對《十地經論》的見解不一,故不久就分為二派。屬唯識學派。後併入華嚴宗。

4.攝論宗:

被法相宗所吸收,始於南北朝梁、陳之際,在南方的真諦譯出無著《攝大乘論》,與世親之《攝大乘釋論》,與地論宗同屬唯識學派。在攝論宗出現之後,逐漸吸收了北方的地論宗,南方的地論師也慢慢式微。


5.天台宗(法華宗):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因創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 該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提出的理論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該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理論體系完備,對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 9世紀初,此宗傳到日本,13世紀由日本天台本宗分出日蓮宗。

6.淨土宗:

開宗立派於唐代的善導大師。 該宗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淨土宗。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該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業為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為外緣,內外結合,往生極樂世界。 主要經典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稱三經一論。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廣泛流行於漢地,漢傳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淨土法門。847年日僧圓仁入唐求法,把淨土法門傳入日本,形成日本的浄土真宗。


7.律宗:

始於南北朝法顯、慧光大師,殿基於唐終南道宣律師。該宗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也稱四分律宗,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律宗主要理論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唐代鑒真將律宗傳入日本。近代弘一大師重振律宗。


8.禪宗:

咸認南北朝達摩祖師東渡中國起始,大盛於唐六祖惠能大師。 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又稱佛心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該宗主張心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論。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主要經典包括《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禪宗的傳播和發展,其內部又分成「五家七宗」: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臨濟宗後來又形成黃龍派、楊岐派兩派。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至今仍延綿不絕。它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禪宗後來先後傳入朝鮮和日本。


9.法相宗(唯識宗,慈恩宗):

漢傳佛教唯識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漢地的傳承。玄奘從印度回國後,翻譯了瑜伽學系的《瑜伽師地論》、《百法明門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分別瑜伽論》等各論,以及《成唯識論》,在此基礎上創立了此宗。主要理論包括:「三性說」(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五重觀法,因明學說。唯識因明之學對後世影響很大。


10.華嚴宗(賢首宗):唐杜順法師起始,但真正立派於賢首法藏法師。 該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號賢首,也稱賢首宗;該宗以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主要教理為法界緣起說。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


11.密宗(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三藏先後傳入漢地,號稱開元三大士。 與其他宗派(相對密宗稱為「顯宗」)不同,密宗僅限於具有一定資質的學僧修習,由師徒密傳,故稱密宗。一般認為漢地的密宗是在唐朝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史稱開元三大士)來華後正式確立的。密教有曼荼羅思想,分成胎藏界和金剛界兩部。


小乘
12.俱舍宗:

前身為毗曇宗,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 與成實宗,同屬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傳承。成實宗被稱為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為小乘有宗。它的前身為毗曇宗。後真諦於南方譯出俱舍論,慧愷根據真諦的講學,又編成《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其後,法泰、智愷、智敷、靖嵩、道岳等人開始宏揚俱舍論,成立俱舍宗,毗曇宗也隨之併入。慧愷及道岳為舊譯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玄奘法師也曾跟隨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至玄奘自印度返國,重譯《俱舍論》,並整理說一切有部各論書,傳於弟子普光、法寶,為新譯派俱舍宗。

13.成實宗:

傳自鳩摩羅什,以研習《成實論》為主的佛教學派。被稱為小乘空宗,與被稱為大乘空宗的三論宗,有很密切的關係。傳統上,因為三論宗的影響,成實宗被視為是小乘,但實際上它是屬於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之間的綜合性學派。玄奘法師在中國時,曾經師從趙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後至印學求學時,在那爛陀寺中又曾經對此經加以研習。回國之後,在慈恩寺講學。成實宗遂附屬於法相宗之下。後玄奘一系的成實宗,由中土傳至日本,而中土之成實宗,卻漸歸隱沒。

******************

藏傳佛教派別

現代藏傳佛教派別主要在後弘期中逐漸形成的。分別為:

    格魯派(黃教)
    薩迦派(花教)
    寧瑪派(紅教)
    噶舉派(白教)

公元7世紀,佛教開始傳入西藏地區,在與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鬥爭後,最終形成了藏傳佛教。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幹佈,同時將漢地的佛教帶入西藏。另有印度僧人從尼泊爾進入西藏傳播佛教,因為此時印度的佛教已經從大乘佛教發展到密乘,所以傳入藏地的佛教多為密乘。

1.寧瑪派 (紅教)

  寧瑪派是由印度密宗與西藏苯教融合而成的原始藏密,為八世紀蓮花生大師所傳。所習經典以舊密教典籍為主。因為教派的僧侶都戴紅帽,故又稱為「紅教」。


2. 噶當派

噶當派是西藏地區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的意義就是說把佛所說的一切語言,即經律論三藏教義,都設在對僧人一切修行活動和全部過程的指導之中,佛的一切言教都是對修行人的指示和教導。 15世紀格魯派(黃教)興起後,由於黃教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當黃教獲得發展以後,原來屬於噶當派的寺院都變成了黃教的寺院,噶當派也就隨之衰落了。


3.噶舉派 (白教)

噶舉派為11世紀中葉由瑪爾巴所創立,本派教徒傳承首重口頭傳授密法而不重視經典。噶瑪噶舉派是各派中最先施行活佛轉世制度的。噶舉派的寺廟都塗成白色,僧侶修法時穿著白袍,故又稱白教。


4.薩迦派 (花教)

薩迦派是在公元1073年,西藏喇嘛孔道卡爾所創。此派的寺廟上因為塗有紅、白、黑等三色條紋,分別象徵文殊、觀音及金剛手三菩薩,所以該教也被稱為花教。 薩迦派在元朝的支持下,薩迦派的五祖八思巴建立了薩迦地方政權,結束了西藏近四百年的分治局面。


5.格魯派 (黃教)

格魯派是由阿底峽尊者創立的噶當派發展而來的。十四世紀,宗喀巴改革宗教創立格魯派,鼓勵僧人過清靜無慾的生活,因為此派僧侶都戴黃帽,所以又稱為黃教。黃教在1642年取得在西藏的統治地位後,成為西藏社會上信徒最多,勢力最大的教派。黃教最大的活佛轉世即為達賴與班禪兩系統,正式封號始於清代。

 

現在一般稱呼的「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稱,是佛教傳入以前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是一種祭祀大地山河的泛靈信仰,後來一部分教士吸收了佛法名詞及教義,在佛法傳入西藏之後,苯術已不如佛教盛行。苯教在藏傳佛教勢力較薄弱的地區,如四川、青海一帶仍有不少的信徒和寺廟。

******************

印度大乘佛教的宗派
大乘佛教思想大約是在公元1-2世紀發展出來的。針對部派佛教發展到後期過於理論化和教條化,大乘佛教提出了「探求佛陀的本懷,放棄枝末問題」的原則。有大乘佛教人士認為「部派佛教是保守的分析的學問佛教,大乘佛教是開放的、原則的生活佛教」。但是部派佛教信徒的對大乘的觀點則持有異議,繼續堅持著自己的傳統。

1.中觀派:
中觀派又稱為空宗,又稱為性宗。在公元2-3世紀由龍樹和他的弟子提婆創立,與瑜伽行唯識學派並列。這一派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依存的關係(因緣、緣會),是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該派還提出了真諦和俗諦,八不中觀等理論。
中觀派的經典《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在5世紀經傳入中國後,在中國漢族地區形成了三論宗。另外漢傳佛教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都受到中觀思想的很大影響。龍樹被稱為「八宗共祖」,也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
至無著、世親建立瑜伽行唯識學派時,曾一度衰落,後由清辨、佛護之努力而獲得中興。

 

2.唯識派:
唯識派又稱為瑜伽行派或有宗、法相宗,創始於彌勒,稱瑜伽行派,至無著,世親時,加入唯識的觀點,正式建立唯識學派。 該派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人們精神的總體——識所變現出來的,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人一共擁有八識——「眼識、耳識、知識、鼻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能攝持和保存一切「種子」,也就是因果輪迴的主體。該派還提出了「五位百法」的理論體系。
唯識思想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到了唐朝,玄奘自印度回國譯出《成唯識論》後,漢傳佛教依此建立了唯識學派——法相宗(唯識宗)。此派重要的論師有陳那、法稱、護法等,重要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那爛陀寺是此學派的根據地。

 

****************

日本佛教宗派
1.奈良佛教系(南都六宗系)
華嚴宗
法相宗
律宗

2.平安佛教系(平安二宗)‧密教系
真言宗(東密)
天台宗(台密)
 

3.鎌倉佛教系
法華系
日蓮宗

4.淨土系
淨土宗
淨土真宗
融通念佛宗
時宗

5.禪系‧禪宗系
曹洞宗
臨濟宗
黃檗宗

777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