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25

憂鬱的世界:四速變失速?

憂鬱的世界:四速變失速?

  • 2011-06-25
  • 工商時報
  • 【本報訊】

     隨著美國二次量化寬鬆措施(QE2)形式上退場,聯準會(Fed)在本周決策會後發表了一番言詞閃爍的預測,一方面下修今明兩年美國經濟成長預測,另方面又宣稱復甦步調應該很快就會改善,至於會否推出QE3則諱莫如深。Fed主席柏南克絕對不是個沒有邏輯的人,決策會議措詞之所以讓人摸不著頭緒,一方面反映不能操之在我的變數猶多,另方面顯示美國經濟不容樂觀。而Fed與柏南克的為難處境,其實也是各國財金主管機關的寫照。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在5月份公布的研究報告中,將全球經濟現況依成長率與通膨率分為四種型態:「高成長、高通膨」的過熱型經濟,如中國與印度;「高成長、低通膨」的調和型經濟,如台灣;「低成長、低通膨」的緊縮型經濟,如美國與日本;「低成長、高通膨」的停滯型經濟,如委內瑞拉。由於近期國際原物料回檔,有看法認為,此種情勢提供了全球經濟「四速歸一」的契機。

     問題是,「四速歸一」將歸於何種「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歸於台灣所屬的「高成長、低通膨」調和型經濟。然而觀察近期中日美歐的經濟情勢變化,四速不僅沒有歸一的傾向,反而出現「失速」的警訊。

     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避免經濟硬著陸,即使雙率雙升交互運用,打房措施前仆後繼,通膨赤燄與資產泡沫還是壓不下來。繼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達5.5%,創下34個月新高之後,發改委價格司已預告6月CPI翹尾攀高,法人甚至預估漲幅恐衝至6%。一旦通膨失速,導致「滯脹」,貧富失衡,引發民怨,以中國身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巨大規模,對全球經濟產生的後座力可想而知。

     美國的癥結,在於消費與就業失速。內需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7成,然而數十年的舉債消費模式,一旦遇到金融海嘯突襲,竟土崩瓦解,即便利率仍低,債台高築致令消費者停看聽,甚而被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非執行董事長羅奇形容為「殭屍」。且以賭城拉斯維加斯的房市為例,3年前開價70~80萬美元的湖邊渡假小屋,如今已挫跌至20萬美元,還乏人問津,預料消費失速的趨勢還要持續好幾年。美國GDP主引擎熄火,不僅自身經濟有失溫的風險,也必將危及台灣、韓國等出口導向國家。

     因此,即使明知高失業、高負債等結構性問題,並非量化寬鬆政策(QE)所能根除,即使明知一波接一波的QE是以鄰為壑,但證諸柏南克的操盤史,Fed端出QE3或其他寬鬆措施的機率並不小,美元十年空頭也未必能逆轉。若果如此,熱錢又將投奔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讓區內雙率升也不是,不升也不是,重蹈去年各國央行鏖戰投機大軍的覆轍。尤有甚者,今年區內通膨普遍高於去年,成長率則相對放緩,財金主管機關更須如履薄冰,以防淪於另一個層次的「滯脹」。

     羅奇以「殭屍」比喻現今的美國消費者,就像彭博社專欄作家皮賽克(William Pesek)以「木乃伊」形容日本經濟,同樣令人沮喪。熬過兩個「失落十年」的日本,再經311大震衝擊,現在可謂深陷「信心失速,集體憂鬱」的絕境,尤其關東地區更處於震核災隨時會再臨的高度警戒,不少東京人已有大難來時各自飛的心理準備。偏偏府會束手無策,卻還在玩弄倒閣的政治把戲;日本央行自主決策的空間有限,只能拚命寬鬆貨幣。諷刺的是,日圓在套利交易「挾持」下,竟維持著強勢貨幣的姿態,既刺激不了國內消費,卻又傷及出口競爭力。

     強權美國債多不愁,當務之急是府會協調提高舉債上限;家道中落的日本,公共債務餘額相當於GDP的兩倍,九成債主是自己國民。相較之下,歐元區的「債信失速」就顯得糾結複雜,牽連甚廣。希臘倒債危機看似關關難過關關過,但只要歐元區既有運作準則一日不變,退場機制繼續付之闕如,所有的「曙光」與「有解」都是曇花一現或飲鴆止渴;債務國「求死(退場)」不得,債權國也討不到便宜,形同互相綁架。擺在眼前的事實,歐元區整體成長動能趨緩,歐洲央行為防範通膨惡化,又不得不啟動升息機制;被預算緊縮政策逼急的人們,除了不斷上街頭逼迫當政者,也別無選擇。

     當四速變失速,這真是令人憂鬱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