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燃料再利用 鈾資源可用三千年
- 2011-01-05
- 中國時報
- 【亓樂義/台北報導】
歷經廿四年反覆實驗,中國的核研究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目前中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用量只有五十至七十年,經自主設計的核燃料後處理方式,中國鈾資源的用量可延長為三千年。
據大陸央視《新聞聯播》報導,該項自主技術稱為「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核站發電時,核燃料一旦維持不了一定功率,就需更換(如火力發電要不斷加煤),被換下的核燃料組件,即稱乏燃料,如火力發電站的「煤渣」,卻很珍貴。
按當前全球的核電技術,核燃料約燃燒三%至四%左右,就難以維持額定功率,而這些核燃料在燃燒過程中,仍可產生新的核燃料。
中核集團後處理中試工程總工程師王健說,「這時我們把核燃料進行後處理,通過一系列的化學過程,把核電站沒燃燒完的核燃料,以及新產生的核燃料提煉出來,再製成核電所需要的燃料元件。」這套技術歷經廿四年完成,「完全是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研發。」
與目前運行及正在建設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核電站相比,新技術可以使鈾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至六○%以上,目前僅有一%,換言之,效益提升六十倍。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核能專家李寧表示,「這就是中國探明鈾資源使用年限一下子增為三千年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