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5

人與細菌之戰 ....超級細菌反撲

防超級細菌 勤洗手不必驚慌
  • 2010-10-05
  • 中國時報
  • 【張翠芬、謝菀婷/台北報導、仇佩芬/台北報導】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台灣已經發現首件NDM-1抗藥性細菌,但強調該名病患並不會造成社區傳染,民眾不需恐慌。(王遠茂攝)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台灣已經發現首件NDM-1抗藥性細菌,但強調該名病患並不會造成社區傳染,民眾不需恐慌。(王遠茂攝)

國內首度檢驗發現超級細菌,日前在印度受傷返台治療的患者,腸道中竟然有超級細菌的蹤跡。負責照料患者的台北榮總強調,患者在住院期間都是住在隔離的單人病房,患者也未趴趴走,排泄物都是依感染廢棄物處理,沒有感染醫護人員或其他病患的問題。表為重大病毒細菌比一比。張翠芬整理。

國內首度檢驗發現超級細菌,日前在印度受傷返台治療的患者,腸道中竟然有超級細菌的蹤跡。負責照料患者的台北榮總強調,患者在住院期間都是住在隔離的單人病房,患者也未趴趴走,排泄物都是依感染廢棄物處理,沒有感染醫護人員或其他病患的問題。表為重大病毒細菌比一比。張翠芬整理。

     國內首度檢驗發現超級細菌,日前在印度受傷返台治療的患者,腸道中竟然有超級細菌的蹤跡。負責照料患者的台北榮總強調,患者在住院期間都是住在隔離的單人病房,患者也未趴趴走,排泄物都是依感染廢棄物處理,沒有感染醫護人員或其他病患的問題。

     主治醫師、台北榮總一般外科陳俊仁醫師表示,患者本身沒有感染症狀,但為了慎重起見,院方採「多重抗藥性感染」的嚴格管理,醫護人員和患者接觸時一律穿戴口罩、塑膠手套、隔離衣,訪客也須穿隔離衣才能探視,病患身體恢復良好,但傷口仍須回診追蹤。

     陳俊仁說,患者返家毋需特殊隔離,但院方提醒他要做好個人衛教,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與健康即可。

     面對大家的關注,患者表示「謝謝關心,能回家很開心。」平常有在運動的他,預估很快就可復原,所屬電視台也提供無限期支薪公假,讓他能夠好好休息。

     台大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疾管局決定讓帶菌者返家是正確的,因為醫院的病患身體比較虛弱,一旦接觸到超級細菌,還是有可能被感染,通常身體沒傷口就不容易被傳染,但當身體內有「弱點」,例如腸道腹瀉有微小傷口時,超級細菌就可能伺機攻擊。

     超級細菌會不會在社區傳播?黃立民說,社區民眾通常比較健康,患者排泄物經下水道稀釋,傳染力即大大降低,民眾只要做好基本的清潔、消毒及洗手等衛生習慣,就不必太擔心。

     中國醫藥大學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表示,超級細菌並不是沒藥可醫,怕的是,醫生不知道病人被感染了這株細菌,沒對症下藥;被傳染者如果沒有警覺,出現感染症狀就醫時,醫師按照「標準治療」給藥,根本無法殺死這株細菌,除非第一線的醫師夠警覺,及時用最後一線的抗生素老虎黴素及克痢黴素,才能「制住」這株細菌。

     衛生署疾管局昨天證實,日前在印度受槍傷的我國籍攝影人員,被檢出帶有NDM-1超級細菌。由於此細菌主要透過手術或傷口處理等侵入性醫療處置,造成病人伺機性感染,因此外交部特別提醒國人,即日起前往印度經商或旅遊時,如需接受當地醫療服務,應特別注意防疫問題。

     外交部及領務局同時提醒國人,若有需要前往印度,可在行前向疾管局查詢相關疫情訊息;而在印度境內,國人若如有緊急需要協助,可立即撥打我駐印度代表處緊急連絡電話9810-502-610,主動請求協助。

*******************************************************

超級細菌帶原者曝光 衛署對蘋果日報開罰(2010/10/05 10:43)

在印度遭槍傷的柯姓攝影師,在當地就醫時感染帶有抗藥性基因的肺炎克雷白氏菌(NDM-1),所幸未發病,屬於腸道無症狀帶菌者。﹝圖/資料畫面﹞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4日才公布台灣出現首例超級細菌NDM-1感染者,今天(5日)就決定對蘋果日報開罰,原因是把帶原超級細菌當事人照片登在報紙上,署長楊志良表示,「也許蘋果日報經費比較多,所以我們就開罰」;楊志良也說,一定擋不住超級細菌,但也不是隨便就會感染,必須透過傷口傳染,最重要是提升醫院感控能力。
台灣出現首例超級細菌NDM-1肺炎克雷白氏菌感染者,因為檢出該菌的個案並未出現感染症狀,屬於腸道菌移生(colonization)、即腸道無症狀帶菌者,非屬法定傳染病病例,疾管局決定讓感染者回歸社區,引發外界高度質疑。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昨天即已表示指出,個案並無傳染之虞,可以進行正常生活。
上午立院開議前,楊志良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因為是第4級傳染病,依法不能隔離,只能讓帶原者返家;而且當事人是一個健康的帶原者,經過與專家討論,認為留在醫院內反而容易造成院內感染。楊志良強調,這個健康的帶原者,回到社區反而是比較安全的。
楊志良也說,我們一定擋不住超級細菌,因為超級細菌有健康的帶原者,有時處於潛伏期,就像登革熱一樣,但不可能因此停止一切經濟活動不讓人進出,最重要是提升醫院感控能力,即便如此,也不是隨便接觸或吐痰、咳嗽就造成感染,絕對不會像新型流感一樣,因為傳染途徑不同,超級細菌要經由傷口,就像以前B型肝炎,不是那麼容易傳染。


楊志良說,「它是一個問題,但絕對不是馬上會變成一個全國性公共衛生的大危機」,衛生單位也會持續追蹤。此外,蘋果日報把帶原超級細菌當事人照片登在報紙上,楊志良表示,雖然媒體都知道帶原超級細菌當事人是誰,但不能把照片登在報紙上,所以衛生署就開罰,開罰金額照規定辦理。
台灣電視節目《食尚玩家》外景隊在印度遭到槍擊,造成兩名攝影師彈受傷,儘管兩人目前已無生命危險,由於印度當地正是超級細菌NDM-1的發生地,衛生署當時即擔心超級細菌恐會透過醫療行為危害2人健康,因此研擬提供必要協助,預防2人遭感染。

***********************************************************************

人與細菌之戰 超級細菌反撲

?
人們手上都有密集如麻的細菌,平均約100種。兩個人擁有的相同菌種只不過13%,換言之,每個人手上的細菌多數都是獨一無二。(網路圖片)

8月11日據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報導,一種無藥可治療的新型超級細菌NDM-1正在全球蔓延,至少令170人感染,其中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
超級細菌是如何產生的?抗生素藥廠如何應對?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增強自身抵抗力?這場人與細菌之戰將走向何方呢?

文 ◎ 王凈文
這世界與其說是人類的,不如說是細菌的。凡是有人的地方必然有大量的細菌,沒人的地方也有細菌。比如在阿根廷缺氧、含有大量劇毒砷化物和特高堿度的火山口狄亞曼特湖中,就存活著數百萬隻超強生命力的細菌。環顧四周,空氣、水、食物、人體、物體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細菌,我們的牙刷上至少有200萬個細菌,辦公桌上2,000萬個細菌,手機上的有害細菌比馬桶把手多18倍。由於生活環境不同,我們手上有一百多種不同類型的細菌,而且兩個人擁有的相同菌種只有13%,偵探家們正致力於用人手上的專屬細菌來辨識罪犯。
相生相剋的人菌大戰

儘管微米(μm)級的細菌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但它們卻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在1928年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黴素之前的數千年裡,人類死亡的頭號殺手就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各種炎症。青黴素的發現和提純無疑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自1941年青黴素應用於臨床後,人們相繼發現了上萬種抗生素,其中二百餘種抗菌藥物應用於臨床,使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了十多歲。在抗生素的黃金時期——二十世紀60到80年代,不少人興奮的認為,人類終於戰勝了細菌,成為微生物世界的主人。


2009年11月4日,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的青黴素樣品。(Getty Images)

不過人們很快發現事情在悄然變化。以青黴素為例,剛投入使用的時候,一天用100、200個單位就很有效了,後來使用劑量不得不增加,如今即使是治療普通的呼吸道炎症,一袋注射用生理鹽水中就得加入1,000萬個單位的青黴素,用量上升了數十萬倍。這是由於細菌產生了抗藥性,人們因此發現了很多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Superbugs」。正如中國古人所說,這世界是相生相剋、此消彼長的,人類與細菌的大戰,更加快了細菌的反撲進程。
超級細菌不是一種細菌,而是一類具有抗藥性能的細菌的總稱。隨著時間的推移,超級細菌的名單越來越長,包括產超廣譜大腸埃細菌、多重耐藥銅綠假單細胞菌、多重耐藥結核桿菌、泛耐藥肺炎桿菌、泛耐藥綠膿桿菌等很多類型,其中最常見、最著名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MRSA)。當年弗萊明偶然發現青黴素時,用來對付的正是這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能引起皮膚、肺部、血液和關節的感染。
抗生素造就了「超級細菌」
超級細菌是如何產生的呢?目前更多的微生物學家相信,細菌在接觸抗菌藥物之前,就已存在具有耐藥性的突變株,而抗生素的使用,只是人為的對細菌群體進行了干預選擇,殺死絕大多數普通細菌,令原先數量微小、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存留下來,並開始大量繁衍,從而佔據主導地位。因為「超級細菌」是先天存在,細菌的耐藥性不可避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對此不可控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學家、醫學家開始呼籲:阻止「超級病菌」流行的重要手段,便是立即停止濫用抗生素。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隨著抗生素的普及,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耐青黴素的超級細菌,使青黴素的藥力越來越弱。於是在1959年人類又合成出一種半人工半天然的甲氯西林,能殺死耐青黴素的超級細菌。不過僅僅兩年之後,在英國倫敦就出現了耐甲氯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MRSA已經成為全球發生率最高的醫院內感染病原菌之一(也被列為世界三大最難解決的感染性疾病首位)。目前大約30%的人的鼻腔中都生長著MRSA這種抗藥病菌,在健康人的皮膚上也經常發現,一旦它們進入人體內引起感染,治療過程就非常困難。
美國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報導,1975年美國醫院發現MRSA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總數的2.4%,1991年上升至24.8%,2003年則達到了64%。後來人們發現對MRSA還有效的只有萬古黴素。不過很快就出現了耐萬古黴素的腸球菌(簡稱VRE),VRE已成為美國醫院感染監測與控制系統認定的第二大醫院內感染病原菌。VRE感染主要造成肺部、腹腔、血液、手術傷口、泌尿道感染,致死率最高可達73%。
超級細菌變變變!

如果從弗萊明1929年發表《論青黴菌培養物的抗菌作用》論文算起,抗生素與人類疾病的作戰已歷時81年,曾經因為抗生素的殺菌威力而一度近乎絕跡的細菌又捲土重來,如結核菌等。更要命的是,今天的結核病病菌多數是具有強耐藥能力的「超級細菌」,人類彷彿又回到了無抗生素時代。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將近1,000萬個結核病病例,每年約有300萬人死於結核病,單在中國大陸就有活動性肺結核病人450萬。

早在2005年3月3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就稱,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預測,2010年人類所研製的所有抗生素都將無法對付「超級細菌」,而且這種現象最短將持續五年,也就是說「超級細菌」將會橫行到2015年才會遇見新對手。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為700萬,而1999年則增加為2,000萬。美國1982至1992年間死於傳染性疾病的人數上升了40%,死於敗血症的人數上升了89%。目前英國每年死於MRSA感染的病人至少有1,000人,而美國每年因「超級細菌」死亡的人數高達1.8萬例,超過了2005年美國死於愛滋病的1.6萬人。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生物設計研究院教授喬治.波斯特不無憂慮地說:「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的話,相信在2010年,人類就可能遭遇災難性的悲劇!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如今不但萬古黴素不管用了,就連最新開發的linezolid(雷奈佐利)在美國上市僅一年多,就發現有數株抗藥性細菌了。開發一種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而一代耐藥菌的產生只要兩年的時間,抗生素的研製速度已趕不上耐藥菌的繁殖速度,這也是專家們的擔憂所在。目前很多廠家已經放棄研製抗生素,因為他們失敗的頻率太過頻繁。
目前常見的抗生素(Antibiotics)有五大類型:一: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包括青黴素Penicillins,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非典型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二,氨基糖甘類抗生素Aminoglycoside;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Macrolide;四,四環素類抗生素Tetracycline;五,氯黴素Chloramphenicol(全合成抗生素),除此之外,還有全合成的兩類抗菌劑:奎諾酮quinolone,以及磺胺類抗生素sulfonamides。這些抗生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或蛋白質的合成,影響細胞膜的滲透性,或抑制核酸的複製等過程,在抑制細菌生長的同時,也傷害人類正常細胞,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見藥七分毒。
現在醫院的真實情況是:明明知道病人是細菌感染,但各種抗生素用上後都沒有效果,最終眼睜睜看著病人死亡。研究發現,醫院是產生超級細菌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傳染上超級細菌的地方。為了阻止細菌跟隨衣物首飾傳播,目前英國醫院已規定醫生一律穿短袖,這樣便於手臂的消毒,而且醫務人員不許帶首飾和領帶等。經常洗手消毒是避免傳染的首選方法。
英國:超級細菌源自印度!

今年3月,孟買(Mumbai)P.D. Hinduja國立醫院的醫師在《印度內科學會期刊》(JAPI)發表文章,稱發現一種多重抗藥性超級細菌,這比8月11日引起軒然大波的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柳葉刀傳染病)早了好幾個月。他們稱Hinduja醫院去年8至11月發現超級細菌22例,「此趨勢令人擔憂」。

《柳葉刀》的聯合報告由31位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英國健康保護署(HPA)和印度馬德拉斯大學的醫學研究者共同完成,第一作者是馬德拉斯大學庫馬拉薩米醫生,但最後定稿是由卡迪夫大學的沃爾什(Timothy Walsh)教授負責。報告稱,他們去年首次在一名曾到印度接受手術的瑞典病人身上發現一種特殊的酵素,能使細菌對幾乎所有的抗生素產生抵禦能力。由於最早在印度發現,他們將其命名為「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脢1,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NDM-1)」。


2010年8月13日,比利時安特衛普的Ziekenhuis大學的微生物實驗室對外宣佈,今年6月一名巴基斯坦裔男子在該院死於超級細菌NDM-1引發的感染。圖為該實驗室的Herman Goossens教授。(AFP)

NDM-1不是一種新的細菌,而是一種特殊的酶,它能夠進入大多數細菌的DNA線粒體中存活,從而使細菌產生廣泛的耐藥性,NDM-1以DNA結構出現在基因片段中,被稱為質體,它可以在細菌中自由複製和移動,從而使這些細菌擁有傳播和變異的驚人抗藥潛能。它能讓細菌產生一種酶,來破壞beta-內酶胺類抗生素的環狀結構,從而使藥物失效。

研究發現,NDM-1幾乎可以抵禦除替加環素、黏菌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而且很可能在不久後就產生對這兩種抗生素的抗性。


報告還指出,他們發現37位英國感染者中,至少有17人在過去一年中曾經前往印度或巴基斯坦,他們中又至少有14人曾在這兩個國家接受包含腎臟移植手術、骨髓移植手術、透析、生產、燒傷治療或整容手術等治療。因此,報告推測這類攜帶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可能源自南亞地區,特別是印度,並建議英國的病患慎重考慮前往有關地區就醫。
印度:跨國公司的陰謀!
這個建議引起了印度醫療旅遊業強烈反彈。印度醫療水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但醫療費用只有西方國家的10%或20%。據調查,目前每年有110萬人次的外國人到印度進行醫療旅遊。在印度完成一個心臟搭橋手術僅需6,500美元,而在美國則需要3萬至5萬美元。
印度衛生部門表示,人類已經在自然界發現多種「超級細菌」,美國、英國、希臘、以色列等國都曾有發現,印度很可能只是個受害國,憑藉那些案例就斷言「超級細菌」源自印度,「這不公平,這是跨國公司的陰謀。」
他們甚至指出,柳葉刀報告背後有利益集團的操縱,因為研究人員得到了美國惠氏藥物公司的資助,他們稱目前對NDM-1超級細菌還暫時有效的抗生素:替加環素,正是由惠氏公司最早開發的。此藥2006年上市後的前半年銷售額就達2,700萬美元,預計今年全球銷售額可突破15億美元。

外界認為,上述報告出台或許會進一步助長惠氏替加環素在全球範圍內的銷售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