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9

淨土崇拜概述

淨土崇拜

 

淨土崇拜,大乘佛教中,對於淨土的崇拜與信仰,與基督教的天國概念相近。

淨土,梵文Ksetra,譯為剎、剎土,即地方、或世界。淨土即是清淨的地方,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

但由於眾生無量、佛菩薩無量,所以淨土也並非局限於彌陀淨土一處,而是遍佈於十方三世,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

在中國,歷代都不乏對彌勒、彌陀、藥師、華藏等佛菩薩淨土的嚮往者,這些人的信仰都可以列入廣義的淨土崇拜。它代表了大乘佛教的理想,太虛大師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

在漢傳佛教中,以淨土宗為代表宗派。

 

淨土經典
彌陀經典成立的地點是公元初的西北印度,而這些經典闡述的彌陀信仰之起源和極樂世界的原型,至今尚無定論。西方學者大多認為彌陀信仰受到中亞波斯瑣羅亞斯德教中的太陽崇拜影響。據這些學者考證,阿彌陀(Amita)從詞源上可以追溯到上古波斯和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密多羅(Mitra)而亦有學者認定,阿彌陀佛的信仰出自印度文明內部。

他們認為在《考史多啟奧義書》(Kausitaki Upanisad )中描繪的梵天玉座名為「無量威力」(Amitojas)與佛教的「無量光」之理念相通,並且這一奧義書中的死後世界在細節上和極樂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極樂世界中的七寶蓮池,黃金大地,也與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形態密切相關。

 

彌陀淨土經典
最早傳入中國的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為《般舟三昧經》,由支婁迦讖於東漢靈帝光和二年翻譯。該經描述了通過觀想或念誦佛名,而使十方諸佛特別是阿彌陀佛現前的法門要義。

《阿彌陀經》由鳩摩羅什翻譯。該經用簡潔華麗的筆法描繪淨土世界的清淨莊嚴,並有持名念佛的法門。現存唐玄奘的重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與《阿彌陀經》類似的短篇佛經尚有《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簡稱《鼓音聲經》,譯者不詳。該經也是釋迦解說阿彌陀佛功德之作,但有兩點特色:一為經中記載的阿彌陀佛父母之名;二為經內含的「鼓音聲王大陀羅尼」。《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系劉宋畺良耶舍譯。此經目的在於指導淨土修行者對極樂世界進行觀想,其中十六種觀門中的最後三種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狀況。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主經,介紹阿彌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許的本願。該經有眾多譯本,現存的有東漢、孫吳、曹魏、唐、宋譯出的五種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譯本被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則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流傳較廣。而不同時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嘗試把這幾個譯本會集起來,形成一綜合的會集本。現代較流行的會集本是民國夏蓮居所撰,得到淨空法師的推崇而傳播。

往生淨土的教義在印度本土則不甚流行。

鳩摩羅什翻譯的龍樹《十住毘婆沙論》中之《易行品》認為,憶念、稱名、禮敬諸佛菩薩,是達到阿惟越致地的易行道。在《大智度論》中也有讚頌彌陀淨土章節。但它們都不是專門闡明淨土信仰的論著。世親著有《往生論》是印土唯一的淨土論述,由元魏菩提流支譯出。它闡說禮拜、讚歎、觀察、作願、迴向五念門,謂修習此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往生西方,終能自利利他而獲菩提。

 

彌勒淨土經典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由劉宋沮渠京聲譯。此經描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天宮情形,對兜率淨土有生動描寫。又點明欲往生兜率者所應行的修行善業,念佛形象,口誦彌勒聖名等修法。

此經與《觀無量壽經》觀點相通,可視為同一時代背景下之作品。

《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西晉竺法護譯。此經宣揚彌勒下生信仰,有彌勒在後世人壽達八萬四千歲時會降生人間,建立人間淨土的預言。

《彌勒大成佛經》,由鳩摩羅什譯。其與《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相近,然內容更豐富。

以上三部經,合稱「彌勒三部經」,若加上同樣描述彌勒下生內容的《彌勒來時經》《彌勒受決經》《彌勒下生成佛經》,則合稱「彌勒六部經」。

也有觀點認為彌勒經典還應加上彌勒的本生談《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譯者不詳)、竺法護譯《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楞嚴經彌勒菩薩圓通章》等經典。

 

其他淨土經典
後漢支婁迦讖譯有描述東方妙喜世界的阿閦佛國經,與《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同本異譯。

阿閦佛淨土代表了重現實的、自力的、智證的、重頭陀行的淨土思想,與重理想的、他力的、信願的彌陀淨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附《佛說灌頂大神咒經》中的《佛說灌頂拔除罪過生死得度經》,是藥師經典傳入中國之始。隋達摩笈多譯《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唐玄奘法師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唐義淨法師又譯有《藥師琉璃光七佛如來本願功德經》。

前三種譯本內容大體一致,只提「藥師淨土」,義淨譯本則略有不同,記載了「七佛淨土」,且附有「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陀羅尼」,故內容更豐富。然今日最流行的仍為玄奘譯本,但通行的玄奘本從東晉譯本補人八大菩薩名,從唐義淨譯本補人藥師真言及前後文二十餘行,並非原版。西晉竺法護譯的《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講述了文殊菩薩成佛時所建立的莊嚴淨土。但此淨土在中國歷史上少人信奉。

 

人間淨土
在近現代,太虛大師是能突破已有理論,使淨土的觀念得到更新的佛教界代表。和傳統上的「山林佛教」、「僧侶佛教」不同,太虛大師宣揚的是「人生佛教」,關注的是人間的苦難,他宣揚的淨土,則是「人間淨土」。

他批評那些為了一己解脫而修習淨土的行者,認為這是小乘自了漢的做法,並非大乘的淨土行。

他認為憑藉各人的精誠之心,去修集淨善的因緣,久之久之,濁惡的人間便可一變而為莊嚴淨土;因此,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

太虛的弟子印順法師進一步發展了他的觀念。印順認為,西方淨土,本代表著無量光、無量壽的「永恆與福樂的圓滿」,代表著佛的果德,而中國人特重西方淨土,則因為重佛的果德,而忽略阿閦佛淨土代表的菩薩智證大行;又忽略了彌勒淨土代表的人間淨土信行;這是一種偏頗的發展,而不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義。

因此太虛、印順兩位大師,在演說淨土的時候都比較突出它與人間的聯繫,普遍重視與人間聯繫更緊密的彌勒淨土和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

 

文章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7%A8%E5%9C%9F%E5%B4%87%E6%8B%9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