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1周3.5位大學生因車禍消失
【聯合報╱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2014.10.12 04:52 am
摩托車已成大學生最大「殺手」,圖為屏科大內處處都有機車奔馳。
記者翁禎霞/攝影
上個月,台大法律系碩士生、太陽花學運翻譯組長陳瑞光,騎機車經北宜公路不幸失控摔車身亡,年僅廿六歲。每周平均全台有三點五個大學生因為車禍「消失了」,每年因車禍造成一百七十餘位大學生喪生,其中八成五肇因於機車事故,摩托車已成大學生最大的「殺手」。
「全中華民國大學生的最大敵人,姓摩、名托車。」交通大學運管系副教授吳宗修說,十八至廿四歲國人每年車禍死傷數以萬計,絕大多數是未登錄的「黑數」,「肉包鐵」的機車是致死最大禍首,事故率遠高於溺水、自殺,為少子化的台灣埋下沉重的國安危機。
疲勞駕駛 最常出事
吳宗修分析,大學生機車車禍死亡主因,包括騎乘人口眾多、超速、不守規定等,其中「疲勞駕駛」是最好發的意外型態,主因大學生常深夜打工、揪團夜衝,夜間視線不佳,倘若路況不佳、路線不熟,或熬夜爆肝後早晨精神不繼,騎車特別容易出事。
公共運具 一帖解方
在他眼中,搶快形同玩命,提醒「小心」,學生當耳邊風,乾脆訓斥兼恐嚇:「不急不急,天堂會等你!」
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羅孝賢說,「這不是單一學校的問題,是全台灣共通的問題。」教改後,大學廣設,許多校區地處偏遠,學生沒機車像沒腳,哪都去不了;改善不良的通學環境,以公共運具取代機車,是一帖解方。
校車補助 尚無專款
吳宗修說,從教育到交通主管機關,都漠視問題嚴重性。教育部高教司表示,現今並未專款補助大學開辦校車,各校須自籌款添購及養護校車;交部四年前起以公共運輸發展計畫補助客運繞駛進郊區大學。
但大學生騎車率仍屢創新高,羅孝賢說,機車在大學生心目中,不只通勤,還象徵獨立、自由、駕馭快感,兼具社交工具,中南部家長甚至送孩子機車當「入學禮」;他認為,應該培養學生搭公車的習慣,不相信學生不會在安全與自由之間,做出抉擇。
【2014/10/12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