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5

台積電18吋晶圓 2018量產

台積電18吋晶圓 2018量產

  • 2012-09-05 01:20
  • 工商時報
  • 【記者涂志豪/台北報導】

     台灣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 Taiwan)今(5)日開幕,18吋晶圓成為市場焦點,台積電營運副總經理王建光昨(4)日出席半導體展前記者會時表示,台積電已做好導入18吋晶圓規劃,預計2018年量產,屆時導入的技術將以10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為主。

     共同出席的台積電研發副總林本堅則指出,台積電20奈米已快量產,16奈米FinFET製程開發依計劃進行,接下來的10奈米 FinFET製程希望可以導入新一代的微影技術,除了極紫外光(EUV)方案外,多重電子束(Multi E-Beam)仍是台積電的選項之一。

     包括英特爾、台積電、三星、IBM、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等全球5大半導體廠,今年初已決定共組全球18吋晶圓聯盟(G450C),王建光表示,今年是推動18吋晶圓元年,也是令半導體業者感到興奮的一年,G450C結合了全球半導體大廠的資源,將以最經濟也最有效率的方式,為18吋晶圓制定出新的標準,期望未來18吋晶圓導入量產後能「一槍中的」。

     對台積電來說,跨入18吋晶圓仍需要時間。王建光表示,2014~2015年時應可完成設備規格制定,預計2015年初,設備商就能提供測試設備(demo tools),而2016~2017年將開始建立試產生產線(pilot line),並建立起上下游的供應鏈,若一切順利,台積電在2018年就能夠以18吋晶圓投入量產。

     在微影技術部份,台積電日前已決定加入微影設備大廠荷商艾司摩爾(ASML)的「客戶聯合投資專案」,總投資金額高達11.14億歐元(約新台幣407億元),包括取得ASML的5%股權,並加入極紫外光(EUV)及18吋晶圓設備的研發計畫。

     林本堅表示,台積電的技術藍圖有些變動,28奈米之後的20奈米已經接近量產,再接下去的16奈米,將是台積電首度導入3D架構的FinFET電晶體製程,再進行微縮後就是10奈米FinFET。

     林本堅表示,由於EUV技術尚未成熟,16奈米及10奈米仍然會用到浸潤式(immersion)的微影技術,10奈米以及之後的7奈米,則會導入新一代的微影技術,目前除了EUV之外,多重電子束也是考量的方向。

 

***************

有錢...不一定玩得起18吋晶圓

  • 2012-09-05 01:20
  • 工商時報
  • 【涂志豪】

     自全球各地半導體大廠開始興建12吋晶圓廠並投入量產,至今已超過10年時間,這10年當中,12吋廠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將晶片成本大幅降低,也讓半導體製程得在順利依循摩爾定律(Moore’s Law)走下去。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全球的主流製程將在2013年正式走入28奈米世代,而2014年還要再度邁入20奈米。由於製程微縮的太過細小,12吋晶圓帶來的經濟規模,已經無法抵消掉製程微縮時拉高的成本,也因此,走向更大晶圓尺寸的18吋晶圓,將是未來3~5年當中,半導體廠不能不走的路。

     18吋晶圓世代的來臨,能夠為科技業帶來的好處,包括晶片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相較於12吋晶圓,在18吋廠量產的同製程晶片,成本下滑幅度至少可達3成。而晶片的成本有效下降,電子產品的售價也能更親民,低價自然可帶來更大的需求,未來要買到500美元以下的筆電,或是100美元的智慧型手機,都不再是夢想。

     另外,製程微縮到16/14奈米或12/10奈米,電晶片朝向3D架構發展,最大的好處是功耗可以更大幅的降低,所以將先進製程應用在18吋晶圓上,超低功耗及超省電的特性,正好符合全球節能減碳的趨勢。

     只不過,18吋晶圓已不是每家半導體廠都玩得起的遊戲。半導體廠只要有錢建廠及買設備,都能享受到12吋廠帶來的成本優勢。但18吋晶圓不是只有晶圓尺寸變大,製程技術的研發難度也更高,尤其在極紫外光(EUV)或多重電子束(Multi E-Beam)等微影技術的研發更是關鍵,若不能跨過這個門檻,就算蓋好18吋廠及建置好生產線,一樣沒有量產的能力。

     由此來看,全球有能力走向18吋晶圓的半導體廠,可能連10家都不到,未來誰有18吋廠,誰就能夠成為半導體市場之霸,甚至掌控電子產品銷售,而台積電28奈米產能供不應求導致的智慧型手機銷售停滯,可能只是小case而已。所以業界人士認為,18吋廠的世代交替,將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更大的結構性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