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30
地方供地設校 政治考量多於實用
教育部於民國93年發函給國立大學,表示不再受理國立大學分部申請案。(教育部提供)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曾經公開批評「璞玉計畫」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分析,許多縣市無償提供土地給國立大學設分校,是基於選舉考量,做為地方政治人物引進國立大學的政績,然而,大學真的有需要這些土地設立分校嗎?或其實是被政治力脅迫?此外,另一個原因是地方政治人物假借大學設分校的名目,去炒地皮或徵收土地,形成「政府、國立大學共謀」的現象,直接受害的是土地被徵收的農民、預期房價飆漲的投資者。
徐世榮質疑,很多國立大學的分部校地廣大,卻只蓋一棟建築,不但時程延宕,且沒有如原本規劃的帶來學生人潮,導致一些投資者迄今仍被套牢。他呼籲監察院應好好查清楚。
徐世榮強調,台灣已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學,加上少子化的衝擊,且大學設分校在管理上有很多問題,以目前來看,沒有必要再廣設分校。
教育部曾於九十三年發函國立大學指出,鑑於近年高教數量快速擴增導致教育素質降低、教育經費稀釋及排擠等,引起外界諸多質疑,除已獲核准設立及申請設立審核中的國立大學分部案,將不再受理國立大學分部申請案,以合理管控高教數量。但事實上,目前有分校設置計畫的大學就有十多校、二十多案,加上有私大也希望到各地設校招生,早已成為尾大不掉的國家負擔。
前高教評鑑中心執行長、現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校長陳振遠表示,在教育部預算不夠、少子化的情況下,大學應思考的是整併,而不是廣設分校。他指出,過去部分學校在升格時,考量須有足夠校地,因此去其他地方找土地,例如北科大去萬里買地,但兩地分隔太遠,不但難管理,且聯繫及維護成本高,師生也不願去偏遠或交通不便的地方,問題很多。
也有國立大學校務主管指出,設分校對一些大學其實是「錢坑」,尤其分校設在非都會區,面臨招生困難,例如真理大學麻豆校區的系所,預計一○五學年度全部北移,回歸校本部。
中央大學研發長朱延祥表示,部分大學設分校是著眼於提升研發能力、產學合作,眼光應要看到三、五年之後,不能因為目前不景氣就停止腳步,否則等到經濟復甦再投入,就來不及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