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5

抗日劇情浮誇 人民日報痛批

抗日劇情浮誇 人民日報痛批
  • 2011-09-05
  • 旺報
  • 記者劉曉霞/綜合報導

 近年兩岸政府互爭對日抗戰歷史定位,為慶祝對日抗戰勝利66周年慶,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日前專文痛批,近來大陸的抗日歷史電視劇誤入歧途,對歷史和觀眾極端不負責,如果繼續深陷商業和娛樂沼澤中,只會成為流行文化附庸的糟粕之作,讓民族歷史記憶和中國電視劇藝術的發展,留下莫大的創傷。

 虛構史實 失文化自尊

 由於今年是民國建國百年,兩岸政府爭取歷史定位互不相讓,從辛亥革命到對日抗戰,兩岸各自喊話欲奪歷史定位權,也帶動大陸電視台流行製播抗戰歷史劇。不過,因部分劇情流於誇大,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如果電視劇創作者不能以嚴肅態度對待歷史,那麼作品所呈現的影像及其表達的主題就會誤導觀眾。

 報導指出,近年電視台為追求娛樂效果、商業利益,以遊戲精神褻玩歷史,這種對歷史不負責任的創作態度令人擔憂。文中提到,八年抗戰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部血淚史,戰爭的殘酷和慘烈程度遠超出和平年代的人們的想像,抗日英雄被電視劇以功夫了得的「超人」取代,和日軍的殘酷搏鬥則變成武俠傳奇。

 《抗日奇俠》、《烈火》、 《斷箭》等知名電視劇被點名,報導稱,彷彿在看一部金庸武俠傳奇劇,或是痞子豪傑加上神祕大俠的另類英雄劇,讓觀眾忘了特殊的時代背景及沉重的歷史主題,也感受不到抗戰的悲壯和犧牲的慘烈。尤其會讓年輕觀眾,將民族劫難看成一個險象環生的遊戲,這歸根究底是歷史觀出問題,是喪失文化自尊的表現。

 《國際大營救》、《滇西1944》、《中國血》等遠征題材也被點名,《中國血》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赴緬參戰失利,斷後的「東北營」奉命後撤印度,在密林深處與敵人對峙。史料記載,這次遠征並沒有東北軍,也非受到劇情中描述地下黨的保護和幫助,只讓觀眾記得虛構的東北營戰鬥英雄,卻不記得有3萬名將士長眠在穿越野人山途中。

 急功近利 誤入歧途

 文章強調,電視劇創作不能違背史實,不能編造,這是歷史劇創作者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是觀眾瞭解歷史真相、獲取民族記憶的便捷平台。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擔負著再現歷史的使命,必須要以確鑿的史實為出發點,讓藝術創作服務於歷史真實,而不是讓歷史成為藝術創作的剩餘配菜。

 文中也分析,會造成娛樂化創作的原因有三:為縮短創作週期,盡快收回成本並賺取利潤,編劇對史實資料準備不足;創作者急功近利,貪圖收視率及經濟回報,一味追求以奇制勝,忽略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影視製作的門檻過低、良莠不齊,使得低俗劇作和節目有漏洞可鑽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