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8

南澳古道

宜蘭/南澳古道 走一段泰雅原民尋根之路

2011/10/18

【文、圖/楊小毛

南澳古道位於宜蘭縣南澳鄉南部山區,林務局修建大南澳古道系統東側3公里山徑於今(100)年4月啟用,古道沿著南澳南溪上行,路徑平坦,林木蒼翠,蟲鳴鳥叫,生態豐富,沿途可欣賞南澳南溪穿梭在崇山峻嶺的荒原景象,美不勝收。

南澳古道又稱舊武塔古道或比亞毫古道,是昔日泰雅族部落往返交換物資和活動的的生活用徑。日治時期日人將古道部分路段闢建為警備道路,沿途設置多處駐在所,以利其管理。古道登山口是昔日的旃檀駐在所,古道沿著南澳南溪上溯,途經兩座吊橋遺址、泰雅族舊耕農地、警備道路里程柱,沿途設有自導解說牌可以追朔泰雅族的歷史遺跡;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也可添增行走時的野趣。

古道是昔日日本人的警備道路,沿著等高線構築,平坦好走。南澳南溪蜿蜒在崇山壑谷間,時而沿著古道而行,時而隱入山谷。連續下雨多日,溪水湍急、水量豐沛。南澳的山景清澈翠綠,山高水深處處盡是美景。雨後氤氳嬝繞,山腰雲霧飄忽,行走山林間心曠神怡。

古道部分路段狹隘,只容一人通過,林務局在山壁間架設繩索,維護遊客安全。道路兩旁綠意盎然,地面有蕨類植物密集生長,向陽面常有筆筒樹挺拔站立山間;林間大樹林立,樟楠科植物、九芎成優勢。因林內濕度夠高,大樹上長滿各種著生蕨類植物,解說牌形容為「樟楠王國的服裝秀」饒富趣味。

大約行經0.8公里處來到一號吊橋,吊橋已經重新修建,站在吊橋上,可見右方殘留昭和五年日本人搭建的木板吊橋。殘破敗壞的橋面,引人思古追朔先人往返烙印的足跡。

古道每隔0.5公里設立一個里程柱,清楚標示路程的行進。途中有一個警備道19公里的里程石柱,見證日本統治歲月的遺跡,如今卻已成為時光的里程碑。有部分路段因岩壁植物叢生下垂,幾乎擋住行進方向,也有幾處坍方的碎石坡,小心通行沒有大礙。

返程雨勢稍歇,繡眼畫眉清脆的叫聲充斥林間;剎那間聽聞樹枝大力搖擺的沙沙聲,原來是台灣獼猴出來覓食;溝澗的蛙鳴聲也此起彼落,森林裡生態非常豐富。

南澳古道從大同鄉四季部落向東延伸至南澳鄉金洋部落,全長27.5公里。日治時期,日人為了理蕃,建置警備道路,沿途設置多處駐在所。相傳南澳的泰雅族祖先由南投縣延大甲溪上游越過思源埡口來到南澳深山,日治時期日本人不熟悉台灣山區地形環境,害怕原住民兇猛善戰會起抗爭,因此實施理番政策,將深山的原住民往外遷移至靠近平地的山區。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實行原住民平地化政策,將原住民由深山移住平地,南澳鄉泰雅原民遂成目前的7個村落。

林克孝先生為了追尋南澳泰雅族人的遷徙之路,常年在南澳山區”找路”,他罹難的束穗山在四季部落前往比亞豪社之間,就在南澳大古道系統上。古道最後一處休憩處,解說牌上述說1938年沙韻護送老師失足墜溪的淒美故事,當年林克孝先生就是被沙韻的故事吸引,無法自拔,走入南澳山區,開始他為泰雅原民的尋根之旅。可惜旅程未完,他卻先下車了。

如何前往:台九線(蘇花公路)約136.1公里,轉入金洋村方向,續走宜57鄉道(金洋產業道路),遇岔路向右行駛,至登山口約11公里。登山口前約50公尺有大片草坪可停車。後段道路狹窄,只容一車通過,會車困難。

更多精彩的南澳古道照片,請至楊小毛的blog(http://tlyang323.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html

************************

車行路線如下:

北二高16K處南港交流道接國道五

->國道五蘇澳交流道下(目前的國道五南端終點)

->往台9線指標續行

->台9線120K東澳火車站

->台9線131K南澳火車站

->台9線136.1K後右轉宜57鄉道7K處

->往金洋村方向

->宜57鄉道0K處續行

->再行約3.8公里產業道路即會抵達南澳古道登山口。

(所謂約11公里指的是宜57鄉道的7公里加上之後的3.8公里合起來10.8公里就大約是11公里了)

資料:http://www.wayfarer.idv.tw/Taiwan/2011/0521/052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