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11

第二輪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說法是正確的

史提格里茲專欄/救市這帖藥…太弱太短

【經濟日報╱編譯謝東年】

2011.08.11 04:39 am

在這一連串的經濟壞消息中,唯一的好消息是情況本來還可能更糟:三大信評公司可能全都調降美國信評,股市可能跌得更慘,美國甚至可能已經倒債。一般看法是,我們現在正面臨第二輪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局勢惡化的可能性極高,但是政府已經沒有什麼有效的政策工具。我認為大衰退的說法是正確的,但後者並不盡然。

當然,那些憂慮政府已經失去政策調節工具的人有其道理。糟糕的貨幣政策使我們陷入現在的困境,卻無法只靠貨幣政策帶我們脫困。就算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通膨鷹派被打壓下去,順利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QE3的刺激經濟能力仍將遠遜於QE2。而且,QE3還可能只會在新興市場造成更多經濟泡沫,卻無法刺激鼓勵美國本身的借貸與投資。

聯準會宣布未來兩年內都將維持幾近於零的基準利率,其實正顯示聯準會的絕望。就算聯準會的行動能一時阻止股市的崩盤,也無法為經濟復甦提供必要的基礎。因為經濟停滯的原因不是利率太高。大企業現在滿手現金,銀行卻不願意放貸給中小企業,而後者在任何國家才是創造就業的主力。聯準會與美國財政部未能振興經濟,他們必須採取更多的努力,而非僅是維持零利率政策,才有可能振興經濟。

對美國這類借貸利率已經非常低的國家來說,真正的解答是把這些資金用來資助高收益的投資。投資獲利才能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增加政府稅收,從而降低政府的負債比率,回復到經濟可以承受的水準。

而就算政府預算的狀況維持不變,只要為受薪階級減稅,對富人增稅,同時讓擴大投資的企業可以減稅,囤積現金的企業必須增稅,馬上就能改善經濟前景,改善負債問題。

但歐洲與美國政壇卻不支持這種促進經濟的改革,沉迷於抗拒任何增稅,並對舉債有著偏執的反感。

市場非常清楚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會有什麼後果:央行的貨幣政策沒有效果,財政刺激作法受限,經濟增長將非常緩慢,而想靠勒緊政府褲帶降低赤字,成果將讓人失望。

歐洲與美國現在都面臨極度困難的政治情勢。到底是美國的黨派僵局比較糟糕,還是歐洲的散亂無組織?恐怕都一樣糟糕。

歐洲領袖能夠做出正確的決斷,但是政策的通過以及施行速度,往往跟不上局勢的變化。歐洲的負債相對於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其實低於美國,如果歐洲擁有統一的財政結構,其實能比美國擁有更好的優勢來處理負債問題。

歐洲另一個毛病是太多領袖以為財政節約是當前的解藥。但是愛爾蘭與西班牙原本的負債比率就不高,在危機前還擁有財政盈餘。

更嚴厲的政府節約只會讓經濟復甦更為疲軟,讓政府赤字更為嚴重。歐洲領袖直到最近才體悟到,希臘等陷於危機的國家需要的是促進增長,一再削減政府支出並無法帶來所需的經濟增長。

這使得大西洋兩岸非常有可能陷入二次衰退,而突破零成長也無法解決問題。歐美需要的經濟增長率必須要高到能夠降低失業人口,促進就業,但歐美目前的增長速度僅有所需的一半。

當這場大衰退開始時,許多人提出許多明智的建議,認為我們可以從大蕭條與日本的失落20年中學到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是事實證明我們根本沒有學到任何教訓。我們實施的經濟刺激方案太弱、為期太短、設計不良。

(Joseph Stiglitz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2011/08/1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