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膜救命? 柯文哲:多是無效醫療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1.04.17 03:41 am
葉克膜體外循環機雖活人無數,但也因名氣太大,很多家屬堅持要為瀕死傷病患掛上葉克膜,造成很多無效醫療浪費。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曾學仁攝影
國內使用「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搶救生命成功的個案愈來愈多,名氣愈來愈大,讓許多瀕死傷病患家屬都指定「葉先生」救治;不過,台大醫院統計一百多名緊急心肺復甦患者發現,使用葉克膜救活病患成功率僅百分之廿六,每人花費四百七十五萬元,平均只能延長卅天生命。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指出,這類救護很多都是「無效醫療」,患者多活一個月,卻不見得能善終。
監察委員黃煌雄昨與台大公衛學院舉辦「第三波健保改革研討會─醫療資源分配正義的探討」。柯文哲應邀談論國內「無效醫療」現況。他說,台大每年光是葉克膜的耗材費就要一億元,這還未包括藥材等其他費用,人工延長患者生命,卻不一定是有意義的生命。研究發現,急診患者死亡當天,逾半數還在抽血、照X光、洗腎、強心針等一連串醫療處置,統計死者生前一個月的醫療花費高達廿八萬元。他說,急診常見患者全身腫脹、四肢發黑,心臟還在跳,這時候急救也不見得會活。
「你怎麼知道不會活?」柯文哲指出,患者即使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DNR),擔心醫師與家屬溝通不良,醫療不確定性,及日後衍生醫療糾紛等問題,通常醫師都會幫病患急救,或應家屬要求裝置葉克膜。柯文哲就曾看到,有醫院患者已簽署DNR(放棄急救書),醫院還是使用強心針急救,他問護士為什麼?結果對方回他,「給下一班護士收拾。」
柯文哲說,民眾從小到大,課堂上從未上過生死教育課程,醫護人員即使心知肚明,知道病患救了,也不見得會活、難善終,不想承擔醫療不確定風險,不知道如何向家屬開口,加上昂貴醫療處置可獲得不錯健保給付,所以就繼續不必要的無效醫療處置。
「溝通是第一步。」柯文哲說,國人缺乏醫療生死學教育,面對無效醫療,醫師只會跟病患說「讓我們再拚拚看」這種話。患者每天要燒掉三萬元,這種醫療處置是否必要?值得民眾深思。
【2011/04/17 聯合報】
************
到院前已死亡 還是救給家屬看
【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台北報導】
2011.04.17 03:41 am
「醫師,你一定要救他!花多少錢、用什麼特效藥,盡量用,只要能救活他!」這不是連續劇場景,而是每天急診室上演的人性與理性的拔河。
「獨子猝逝,家屬最難接受!」台北馬偕急診醫學科主任張文瀚曾收治過一名廿歲的男大生,因腦中風緊急送醫,到院前已死亡。生前沒中風病史,家住中部的父母接到電話通知簡直嚇壞,無法接受獨子死亡的事實,在電話那端不停哀求醫護人員要繼續救。
張文瀚說,這類到院前死亡的傷病患,醫師還是會盡力的救治半小時。但是,為了讓哀傷的母親見兒子最後一面,三、四名醫師硬著頭皮不停地為這已無生命徵象的大男生繼續心臟按摩,「整整救了一個半小時,直到家屬趕到見最後一面,才接受事實。」
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陳建生,收治過一名五十歲男病患,工作時昏倒,到院前已無心跳呼吸。老母親要求強心針、心臟按摩,「肋骨都按壓到骨折、斷裂才放棄。」
張文瀚指出,患者若在廿至卅分鐘內急救無效,「就算救回,近半數也會變成植物人。」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觀察,家屬眼見親人瀕死當下,常會驚慌、不知所措,但若有完整參與急救過程,理解醫師已經盡力,多半會「放手」;少部分家屬則會要求繼續救,還會「罵救護車太慢、怪醫師不積極」,糾紛因此產生。
陳建生認為,醫師進行無效急救,撇除強心針、氧氣、電擊等機器資源耗損,「人力才是最大的消耗」。
張文瀚指出,若患者已死亡,卻應家屬要求「救下去」,對其他待救治患者不公平。
蔡維謀則表示,談「資源浪費」對患者家屬太沉重,建議給家屬一點時間,平撫親人辭世的衝擊,充分告知急救內容與結果,降低無效醫療,讓病人「好死」,協助患者家屬心裡「好過」,「婉轉說事實,給家屬時間」,才能有效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2011/04/1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