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癌症病患腸胃道阻塞之處理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血液腫瘤科 葉士芃主任 | 2008 七月 18
腸胃道阻塞是癌症病人相當常見的併發症,造成病人極大的不適,對醫護人員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本篇文章就癌症病患發生腸胃道阻塞的盛行率、致病機轉、臨床表現以及處理方式做一簡單的介紹,希望對第一線照顧癌症病患的工作同仁乃至病患本身能有所幫助。
在所有末期癌症的病患中,約有3%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腸胃道阻塞。但如果病患的腫瘤是長在腹腔或骨盆腔內,則發生腸胃道阻塞的機會更會大為增加,例如卵巢癌或大腸直腸癌的病患,發生腸胃道阻塞的機會可以高達20到40%。發生腸胃道阻塞的時機,可能是在病患初次診斷癌症時,也可能是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治療完畢後或癌症復發惡化時。
例如腸胃道本身長腫瘤的病患,有5%在初診斷癌症時,就已出現腸胃道阻塞的現象。另外也有許多腹腔、骨盆腔腫瘤的病患在接受手術多年後,因為術後腸沾黏的關係,即便腫瘤已經根治,但仍會發生腸胃道阻塞。但大體而言,腸胃道阻塞多發生在年齡較大、病情較嚴重或腫瘤又復發、惡化、甚至轉移的病人身上。若腸胃道阻塞是因腫瘤硬塊直接塞住或壓迫腸胃道所引起,且此病灶無法以外科切除或對內科治療(如化學治療)反應不好,則此病患的存活期大都很短,約只有兩個月。
腸胃道阻塞的致病原因,可分為「結構性阻塞」及「功能性阻塞」兩大類,「結構性阻塞」常起因於腫瘤本身,如癌組織就長在腸胃道管腔內而造成管腔阻塞(例如大腸直腸癌),或癌細胞浸潤於腸胃道黏膜內而造成管腔狹窄(例如淋巴癌);又如腸胃道外面的癌組織因腫大而壓迫到腸胃道造成阻塞(例如胰臟癌)。
「功能性阻塞」則常因藥物之副作用或電解質不平衡所導致。例如癌症病患常會使用的鴉片類止痛藥或化學藥均可抑制腸胃蠕動造成阻塞。而嚴重嘔吐引起的低血鉀或癌症本身誘發的高血鈣症,亦會抑制腸胃道蠕動,嚴重的話也會造成功能性阻塞。
若病患是「慢性、不完全」阻塞,則會出現間歇性嘔吐、腹痛。若臨床上懷疑病人有腸胃道阻塞,可以用腹部X光、鋇劑灌腸或腹部電腦斷層來評估及證實。
若病患出現了腸胃道阻塞,在決定治療方式前,應先考慮下列幾個問題:
1、病患目前使用那些藥物?(有無鴉片類止痛藥?先前有無用過Vinoristine化學藥物?)
2、病患的排便狀況如何?(癌症病患常因使用鴉片類止痛藥或因高血鈣而發生便秘,甚至腸胃道阻塞!)
3、病患有無接受過腹腔、骨盆腔手術?次數?(多次手術造成腸沾黏的機率增高)
4、病患目前腫瘤的狀況如何?(若癌症正在惡化或已發生遠端轉移,則腸胃道阻塞有可能是腫瘤惡化或發生腹內轉移所引起)。
5、病患目前的主要症狀困擾是什麼?是嘔吐?腹脹?或腹痛?(治療上選擇可能不同!)
6、檢討目前的治療方式(腸胃道阻塞後,口服藥物的吸收會很差,重要的治療性用藥應改為靜脈或肌肉注射,不需要的「味素藥」應立刻停止!)
若病患的腸胃道阻塞已排除常見的便秘或電解質異常,則後續的處理須遵守下面的兩個原則:1.先由外科評估開始:病患的腸阻塞是否須以外科方式加以根本解決?病患有沒有機會再開一次刀?2.治療的侵襲度必須與病人的病情相符,病情嚴重,預後很差的病人不宜考慮侵襲性太高的治療方式。癌症病人發生腸胃道阻塞不代表病人就已進入癌症末期。
10~30%病患的腸阻塞其實與惡性腫瘤無關,而是起因於腸沾黏或其他「良性」原因,此類病人最好還是以外科方式處理。即便是腫瘤引起的腸阻塞,若病患體力、身體狀況允許,仍可以考慮以外科方式切除腫瘤或做繞道手術,皆可以改善腸阻塞的狀況。
一般而言,若病人是第一次發生腸胃道阻塞,只有單一部位阻塞,過去曾有腹部手術病史,且病患年紀較輕,身體狀況好者,就有可能以手術方式治療腸胃道阻塞。
若病患病情或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則要考慮其他方式;例如大、直腸阻塞可以用放射治療,食道阻塞可用支架將阻塞部位撐開。若腸胃道阻塞無法從根本加以解決,則必須用其他方式來減輕病人的痛苦,例如利用鼻胃管引流以減輕腹脹,或用內科藥物治療。較常使用的藥物包括止吐藥、鴉片類止痛藥、類固醇以及Octreotide,特別是Octreotide,可以有效抑制腸胃蠕動及消化液分泌,因此對腹痛、腹脹皆有幫助,是不錯的選擇。
不管是「結構性阻塞」及「功能性阻塞」,都會因進食的食物以及腸胃道分泌物(如胃酸、小腸液…等)無法向下排空而造成嘔吐、腹痛、腹脹等症狀。若阻塞的部位在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腸),則嘔吐會較嚴重;若阻塞的部位在下消化道(如大腸、直腸),則腹脹、腹痛會較為明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