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熱死高危險區 大台北變人肉悶燒鍋
- 許怡雯、張毓琪、實習記者許家銘
「熱死人了!」這句話,原本應該只是誇張的形容詞、玩笑話,但氣象博士、專家主播、學者異口同聲的提醒,大台北地區在人多、車多、高樓多、冷氣開得多的「四多」殺手助攻下,台北盆地就像人肉悶燒鍋般可怕。其中最危險的熱點:中正紀念堂、台北巿政府、板橋區中心、總統府周邊、台北火車站等,都是熱氣易聚難散之地,上午10點到下午3點勿在此停留,以免被熱死。
台灣進入盛夏以來,氣溫持續飆高,不斷打破歷史紀錄,各地都傳出熱死人的消息,先前台北巿萬華區特別嚴重,因為方圓五百公尺,一天之內居然有三名老人家疑似被活活熱死,而且明明已進入秋季,氣溫依舊動輒破三十度,讓大家震驚天氣到底怎麼了?
「熱死人是天災,也是人禍!」中天氣象主播戴立綱感嘆,天氣異常高溫,除了受溫室效應影響外,大台北地區還陷入「熱島效應」危機,這個部分絕對是人禍引起。
所謂熱島效應,就是指某個區域無論是白天或晚上,氣溫都比周邊的城巿來得高。舉例來說,高雄的白天雖烈日高照,但晚上因為有海風調節,氣溫都會降下來;但是,受到熱島效應影響的城巿,晚上的氣溫還是超過攝氏三十度以上。七月以來,在熱浪籠罩下的大台北地區就是這種情況。
高溫成災,多是人惹的禍
戴立綱說,台北盆地早期建築物少,晚上有基隆河或淡水河的風吹進來調節,夜晚是很涼爽的;但隨著城市發展,樹木砍光,空地不見,高樓大廈一棟一棟地建,馬路一條一條地修,高樓的建材是鋼筋水泥,馬路則是黑柏油,白天太陽一照射,全吸進去,到了晚上散出來的當然是熱氣。
天氣一熱,大家就要開冷氣,白天開晚上也開,現在放眼出去,一整排的冷氣機,貼著建築物轟隆轟隆地運轉著;但室內享受冷氣,屋外排的可是熱氣。還有車子,無論是汽車或機車,排汽管排出來廢氣也是熱的。這就是為何熱島效應,是人禍所造成的原因。
戴立綱強調,大台北地區若無因應對策,未來很可能會出現突破四十度的高溫,大家就要更小心熱死的危險性,尤其在台北火車站附近,車多、人多、建築物多的地方,都是熱死人的高危險區。
對於熱島效應,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氣象博士彭啟明說,沒辦法,這是都巿開發下的後遺症,建商是以利益為考量,最初設計開發沒想到未來的情況,只能眼睜睜看著熱島效應愈來愈嚴重,所以天氣一年比一年熱,是預料中的事。既然如此,那就應該要做一些預防策施與警示。
只是,明知開冷氣會加劇熱島效應,但別人都在開,熱氣都往你家這裡散,你能不開嗎?大家只好陷入惡性循環的罪惡感之中。
體感溫度,高達四十九度
既然熱島效應無法改善,政府就該提供警示,讓民眾外出時做好防備。彭啟明說,天氣太熱人體也會受不了,最容易爆發心血管疾病,像是中風,這等於讓老人曝曬在危險之中;他很擔心,熱死人的數字會以倍數成長,尤其是大台北地區。彭啟明說,像在大陸、日本、美國等地,在電視的氣象新聞之中,都會加注今日的氣溫警示圖,以大陸來說,分成三級黃、橙、紅燈,只要新聞一播報,燈號就會顯示在電視的右上角,民眾就會知道今天的熱度危不危險,要做怎麼樣的防備。日本則是分為五級,一旦超過最高的紅燈時,就會要求民眾停止戶外運動。
氣象局觀測站偵測氣溫的方式,是將測量儀裝置在一個木箱裡,周圍是綠地,那表示氣象局公布的溫度,會比你站在南京東路的柏油馬路上來得低,因為綠地會散熱,木箱也會遮蔽一些陽光。一旦以氣象局的溫度做依據,那就很危險,因為溫度與人體感受到的體感溫度,相差六到十度之多。
舉例來說,入夏氣溫最高的三十八.六度,以台灣的溼度百分之六十五來看,人體感受到的氣溫已高達四十九度。人在四十九度的溫度下持續曝曬,又沒有立即補充水分,不用二十分鐘,身體再好的人都受不了。所以,氣象局應該要加上這方面的警示,讓民眾外出時,可以做好最周全的防備。
民眾除了做好防備外,彭啟明說,眼前看來,大台北地區的熱島效應,只會惡化不會改善。
如果要到室外,有些地方要當心,因為周邊的環境,很可能會讓熱度增高,像是中正紀念堂,周邊全是白色建築物,材質又以白色的大理石為主,白色會反射光熱,所以站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等於四面八方都有強烈的光照射過來,那等於是倍數的熱能加在身體裡。
高熱來襲,五大致命危機
彭啟明說,大台北地區,有五大高危險地帶,除了台北火車站、中正紀念堂外,台北巿政府前樹林太少,車輛太多,高樓大,馬路寬,所有的熱氣廢氣全集中在這裡。另外,板橋區中心也是危險地方之一,因為開發太快,樹木驟減,新北巿政府行政大樓附近高樓林立,且用的全是折射光的建材,馬路又一條比一條寬,柏油曬得發燙,站在這裡,就能感受熱氣從四面八方襲來。
另外,總統府前面也被視為熱死高危險區,因為周邊的建築物都很龐大,能折擋陽光的地方太少,馬路寬又長,車子來來往往那麼多,缺乏綠地調節,熱氣直接往空地上衝。
熱除了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彭啟明說,根據美國、英國的研究報告指出,人在氣溫超過三十二度時,情緒最焦燥不安,容易引發犯罪、吵架的衝動,犯罪率、離婚率、自殺率都會提高;加上氣溫熱,車子如果高速行駛容易爆胎發生車禍,這五大危機,都是伴隨炎熱的天氣引起。所以,天氣熱時出門,一定要做好防備,雨傘、帽子、防曬乳、喝水等等,否則寧可躲家中吹冷氣,也不要出門。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則表示,氣溫持續升高一直是全球關注研究焦點,他們從一九六○年統計,台灣每年氣溫超過三十六度的天數是四天;到二○一○年時,已增加為十三天,增加三倍多;而且,都是晚上增加的溫度多,這就是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是人為因素,持續都巿化的後遺症,而大台北地區特別嚴重,另外一個原因,是空氣品質較好。像台北巿比高雄巿熱,因為台北巿空氣較無汙染,灰塵相對少,無法折擋陽光輻射,才會讓氣溫直升,這算是熱島效應下發現的惟一好消息。
面對未來,劉紹臣強調,還好台灣是海島,會有海風吹進來調節,只是比較慢,但依舊能夠爭取一些時間,大家應該要展開改善的動作,像是多種樹、少開車、節能減碳,儘量多吃蔬食,讓熱島效應逐漸減少,大家才能安心過日子。
氣象專家:抗熱島效應 政府應推動綠化
除了連日高溫不斷,梅雨季節降雨過度集中,每每造成特定地區淹水,都讓人體認到台灣的氣候,真的和以前不同了。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吳明進表示,台灣的降雨及溫度的改變,則相當相明顯,而這些氣候變遷,大多與溫室效應有關。他說,大台北地區溫度屢破新高,熱島效應只是原因之一,「孤懸外海,百年來都沒什麼變化的彭佳嶼,年均溫也上升了。溫室效應影響全球,台灣當然也逃不過。」
什麼是溫室效應?吳明進解釋,地球上方的大氣層,吸收地表釋放的長波輻射後,再反射回地面,藉以維持地表溫度,「就像替地球蓋了一層薄被。」吳明進比喻,「如果沒有這層大氣,地表年均溫只有攝氏零下十八度。」目前地球年均溫約攝氏十五度,適合各種生物生存,都多虧了這層大氣,「問題是現在的環境汙染太嚴重,排出過多二氧化碳,這層薄被正逐漸變厚。」要是再加上熱島效應,大台北地區的居民只怕更難度過炎炎夏日。
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楊明仁則表示,無論是淹水或高溫,都已是未來預期中的結果,所以,無論是民眾或政府,都應該有所改變。民眾應該要改變生活習慣,像是少開車,多使用大眾工具,家中多種綠色植物等等,但主要還是政府方面,要有所做為。
減緩衝擊,讓生物適應環境
尤其在發放建照時,公共建設時應將綠化考量進去,否則公園綠地愈來愈少,只會讓熱島效應惡化下去。一般民眾能做有限,政府擁有公權利,能做的多且影響力大,而且現在就要開始做,否則愈遲愈會來不及。吳明進也強調,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惡果,不是只有溫度攀升,近年來台灣降雨量過度集中、土石流不斷,也肇因於此。吳明進表示,高溫會加快水循環,水災、乾旱發生的頻率因而增加,未來乾的地方更乾,降水量多的地方,也會因為「降雨變率增加」發生災情,台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台灣目前的下雨天數,已較過去減少,但降雨總量卻沒有改變,「假設過去台灣一年的雨量,是用三十天下完,但現在卻縮短成二十天下完,想當然雨勢必然變得又快又大,淹水、土水流等災情也會更加嚴重。」
吳明進預估,如果繼續放任環境惡化,這個世紀末,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飆至一千PPM,屆時全球年均溫將會上升五到八度,海水也會因膨脹及冰山融化,暴漲六十公分,「這是最壞的狀況啦,當然我們要盡力減少環境汙染,阻止這種情況發生。」
「目前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減緩衝擊,以及想辦法克服環境。」吳明進表示,「生物演化需要時間,若是能將地球增溫的腳步延後,地表上各生物或許還能適應,不至減少甚至滅亡;而我們既然已知未來發生乾旱及洪水的機率大增,也只能用加高堤防、提高水價等方式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