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11

政府死要面子... 私立大學「生不如死」

政府死要面子 私校「生不如死」
  • 文/林瑩秋

如果台灣的「大學病」已經病入膏肓,危及高等教育的品質,那麼政府強制轉型、主導合併、建立可行退場機制,都是苦口良藥。但事在人為,要看台灣的教育行政人員能否佛心來著,具備「教育家」大格局了。
「我們的大學退場機制,備而不用!」教育部長吳清基的這句話,把很多排名前段的私立大學校長給嚇壞了。一位校長私下對吳清基的政策宣示表示理解,因為沒幾個教育部長願意背上「在我任內關掉幾所大學」的惡名,影響日後仕途。

私立大學面臨的惡性循環

但是大學過度競爭,私校學費又比公立貴,先天屈居劣勢,不是站在公平的起跑點。而且,私校沒有調漲學費的自由,為了爭取教育部的獎補助款,只好照著一致性的評鑑標準辦學才能拿到好成績,但這樣又不能和其他學校作出差異化,欠缺特色的私校又招不到學生......。這種惡性循環,已經到了不清理戰場不行的地步了。
如果台灣的「大學病」已經病入膏肓,危害高等教育體質和品質,那麼「強制轉型」、「主導合併」和「建立退場機制」應該都是苦口良藥。當然,其中最猛的一帖藥方是退場。
公立大學之間的合併,因為教育部掌握了資源分配權,比較容易在政府主導下進行整併,即使如此,「公公併」紛紛擾擾好幾年,也只有兩個整併成功的案例。今年一月十日,立法院修正《大學法》第七條,賦予教育部主導公立大學整併的權力和法源,算是為「公公併」開大門、走大路盡了最大的心意,接下來,就等著看教育部能端出什麼「合併大菜」來。
一般而言,公立大學有政府補助,要存活問題不大,只有是否活得有特色、有尊嚴的問題;但私校,尤其是後段班面對過度競爭,早已陷入「飢不擇食」、「歇斯底里」的狀態,最需要可行的退場機制協助收拾爛攤子。
教育委員會立委管碧玲就認為,私校的合併、退場問題遠比公立大學嚴重很多,「如果國民黨有心,為什麼不一併處理私校問題?」她質疑,很多私校背後都有地方派系、黨國政要家族經營的影子,讓教育部多所顧忌。

退場機制缺乏執行誘因

根據現行《私校法》規定,如果有學校經營不下去,想要解散或捐給政府、其他學校也行,但要先經過清算這一關。

以現實情況來看,經營不下去的私校幾乎都是財務出問題,處於負債狀況,一旦清算,董事會必須想辦法補足財務缺口,「誰要出錢結束它?」對全體董監事是更高難度的任務。

而且,就算財務不差,清算後有剩,資產也不歸個人所有,現金必須捐助教育文化、社會公益基金會,土地則歸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所有,大大減少退場誘因。


但是,讓活不下去也死不掉的「殭屍學校」繼續招生,也是極不正常的現象,會持續惡化教育品質。
如果一間私校一年少收一千五百個學生,立刻就少掉一.五億元學費收入,約可聘請一五○位教師。於是,學校因收入增加不易,就想辦法去「減少人事支出」,才會出現不合理的解聘潮,製造一堆流浪教師,以及很多告學校、告校長的官司;或想辦法「增加教師產值」,把教師當成招生業務員,並要求多接政府、企業研究案,回饋一定比率的研究費給學校。


被扭曲的私校教育市場,讓教師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而學校假「評鑑」之名,行變相裁員、減薪、壓榨之實,是最理直氣壯的藉口。
一位私校老師形容,當初高教評鑑中心成立就是為退場機制做準備,沒想到現在有如「全民公敵」,他們的評鑑和統計掌控了私校老師的生殺大權;他們到校評鑑之日,全體教職員列隊歡迎,並在事前沙盤推演多次;他們像「特偵組辦案」一樣問話、查看資料,給學校帶來很大壓力、學校又轉嫁給兼任行政職的老師;大家都為了成績好看盡量照他們的意見去做,最後學校也慢慢喪失自己的特色......。

教師工作過重 影響教學品質

但評鑑中心董事長劉維琪解釋,「這真是誤會大了,」他們只針對各校自訂標準、資源配置情況,以及是否有改善、提升的空間進行評鑑,「教育部把獎補助款和我們的評鑑結果作部分連結,以及各校內部教師評鑑也參考我們的論文質量統計標準,都不是評鑑中心能做主的!」
因為財務失衡,私校老師又要教學,又要做研究、發表論文、限期升等,還要兼任行政職務作各種服務,個個工作超載,苦不堪言,還有隨時可能成為「流浪教師」的恐懼,這樣的老師又將如何提供學生良好的教學服務?失控的私校管理、走樣的大學教育品質,這恐怕也不是教育部所樂見。
「現在是啟動『第二波教改』的時候了,」管碧玲認為,政府應該正視台灣技職教育已經瓦解的事實,因為過去的職業學校被棄置,升格的科技大學還未建立產業新能量,而且更混亂的是放在與大學院校同一個平台競爭。她認為,政府應針對高等教育作結構性整體思考,釐清目標,建立好退場、整併機制才是正途。

 

 

打點滴、洗腎、輸血 你正在往身體注射塑化劑!

  • 2011-06-11
  • 第374期
打點滴、洗腎、輸血 你正在往身體注射塑化劑!
  • 文/蔡靚萱

你可知道,點滴袋、血袋、導尿管等醫療耗材,成分中含有三成到八成不等的塑化劑,透過洗腎、輸血、打點滴進入人體的塑化劑比經口誤食的量還多!當大家把焦點放在飲料、健康食品甚至麵包等產品是否中「塑」的同時,醫療器材中的塑化劑釋出問題更值得注意。
正當全台民眾擔憂「塑」從口入的同時,殊不知,透過醫療行為,在不知情下被注射進體內的塑化劑,量可能更大。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整理多年來醫學研究資料,裝一般生理食鹽水的點滴即有少量塑化劑釋出,但不影響健康;但若是裝油脂含量較高的液體如化療用藥劑、血液等等,溶出量則相當可觀。

血袋、軟管、注射筒統統有
今年五月二十三日,就在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召開記者會、對國人宣布起雲劑遭塑化劑汙染的同一天,國內所有醫療器材業者都收到一紙公文,被告知所有產品中若含有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都必須在產品上標示含有DEHP,並須在一年內完成標示改善。讓外界頗有在塑化劑風暴爆發後亡羊補牢之感。
PVC(聚氯乙烯)由於耐用、便宜,被廣泛使用在醫療臨床,為了維持PVC的高柔軟度,製程中最常被添加的,就是塑化劑DEHP。
去年十一月,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發表研究報告,調查台灣常見的血袋、點滴等九項塑膠醫療耗材,其中有六項測出環境荷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其中一項產品測出DEHP占產品總重量的比率,最高達四八.九%,也有一項產品的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成分占總重量高達二九%。
事實上,這些數字並不驚人,業者分析,一般塑膠醫療耗材中,塑化劑含量占總成分高達三、四成,某些軟管中塑化劑占成分比率甚至高達八成。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374期《財訊雙週刊》)

台灣房市多空激辯 顏炳立PK張金鶚

台灣房市多空激辯 顏炳立PK張金鶚
  • 撰文:劉育菁

6月1日奢侈稅正式上路,究竟對市場影響多大? 《Money錢》破天荒邀請到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以及戴德梁行不動產總經理顏炳立對談,這是兩人近年來難得的同台演出,本文完整呈現兩人對房地產後市多空看法的邏輯推演。
自從2月底奢侈稅新聞出籠後,根據財富管理銀行內部調查,貴賓理財客戶最想聆聽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及戴德梁行不動產總經理顏炳立兩位重量級大師,對奢侈稅實施後的看法。顏炳立3個月內全省巡迴3、40場演講,張金鶚更參與多場政策說明會。
今年以來,顏炳立婉拒電視台談話性節目的邀約,偶爾接受新聞性的採訪,由於兩人的犀利言論經常被媒體斷章取義,為了忠實呈現雙方看法的歧異,《Money 錢》力邀兩人親上火線對談。
從結論來看,張金鶚及顏炳立對奢侈稅實施後的衝擊,如同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但他們一致認同:「資金」是推升這一波房地產上漲的最大助力,資金退潮與否是觀察重點。而兩人難得的唯一共識是:一旦通膨升溫,房貸利率飆上5%,將對房市產生負面影響。
這場未對外公開的對談,處處機鋒、過程絕無冷場,本刊完整記錄,以下是2小時的對談實錄:

看屋時機:趕快看屋PK 現在不用看屋
Q:奢侈稅發酵已3個月,兩位目前觀察到的市場變化如何?
張金鶚: 各地區影響程度不同,持平來說,台北市房價小幅下滑5%、新北市5~10%是目前共識,但也有仲介說:「北市知名投資客:『三黃』就倒了大半,7折可以談、8折可以賣」(顏總搖頭中)。
當然也有屋主加價賣屋,把成本墊高的說法,但更多的是業者哀嚎,像是「不要傷及無辜」、「中南部會很慘」、「仲介會倒上千家」等,業者的恐慌是講給政府聽,希望政府來救(市場)!
奢侈稅原本最大發酵時點是3~5月,但在業者反彈下,政府接著推出「合宜住宅」、「現代住宅」等,讓原本量縮的市場又增加了供給,政府也推出優惠房貸以安撫中南部業者。這些都反應出政府態度不清楚,使得奢侈稅的效應一正一負相互抵消。
看得出來政府想兩面討好,一方面安撫民怨、但又不想得罪業者,總的來說,預售屋房價下跌情況明確,也出現退訂潮,房價是有回來一點,量縮也是明確的。
顏炳立:金融風暴後,台灣率先V 型反轉,2009年3月房價創下歷史新高,到去年底我都很樂觀。但是今年2月看到新莊預售屋每坪賣到7、80萬元,新店6、70萬元,板橋8、90萬元,誇張的是都還有人買!我無法認同「魔」和「神」都一樣上去,所以才有「群魔亂舞、黑白不分」的說法。
3月奢侈稅出來後,市場急凍,心情沈重!但在實施時間提前後,利空已開始淡化,4~5月市場慢慢回溫,現在當然有投資客想賣,但沒有恐慌性賣盤,也沒有恐慌性價格,這是我在第一線的感受。
奢侈稅就像「小三」一樣,是出來亂的,需要時間沈澱。香港在實施3個月後,房價就反彈,台灣頂多受影響半年,最慢8月會回溫,才有「買賣二閒、等候秋決」的看法。6月上路後,市場只會降溫、降量,但不會降價。這就像吃牛肉麵,可以加湯、加麵,但老闆不會降價。
我和教授的看法最大不同在於:我認為要趕快看房子,但教授覺得看都不用看,這是我們最沒有交集的地方!
奢侈稅效應:8月回溫PK 尚未起跌
Q:對於顏總認為趕快看屋,張教授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張金鶚:我先回應先前幾點他的談話,這才算是對話嘛!(台下掌聲不斷)
第一,奢侈稅自1月研擬,但政府為了選舉,縮小打擊面,只鎖定5% 投資客,法案是針對2年內買賣「行為」課稅,對短期投資有影響。
過去買賣房子10年才1次,現在卻1年周轉好多次,像三峽台北大學附近的仲介店就比便利商店多出5倍,代表投資客很多,這點大家都很清楚。奢侈稅會讓投資客的比例減少,但不要忘了,投資客周轉次數很高,對量會有很大影響。
再說不合理的地方,現在他從「上漲幅度」來看房價已不合理,但2年前我們就從「租金」及「所得」看出不合理了,顏總認為新北市房價群魔亂舞,如果連玩牌的人都覺得不合理,是不是代表市場已經更不合理了!市場不可能長期不合理,除非資訊不透明或是大家都瘋了,否則不合理就像國王的新衣,大家睜眼說瞎話。
我說現在不要看屋,是因為現在想砍價3成,根本沒人理,買賣雙方價格認知差距過大,那為什麼要去看?何況現在看屋只是增加市場買氣。業者只怕你不來看,不怕你不買,如果定力不夠,不就陷入含淚購屋的陷阱。現在市場比的是一種氛圍,在未明朗化前要觀望及等待。我說不用看,他說要去看,最大差別是,看你在為誰說話。
再來,我們的最大爭議是:他說房價8月回溫,我認為還沒開始起跌!我的邏輯是:政府只能帶頭、誘導市場,無法控制市場,從過去經驗來看,政府的支撐只有短暫效果,中長期的走勢、市場才是最大的力量,才能決勝負。
房價雖然回檔不明顯,但我對結果是滿意的,因為才1、2個月就跌了5~10%,未來除非執政黨不想選了,否則選前政府一定會控制房價,因此這半年是觀望期,選後才是決勝關鍵。
顏炳立:張教授說房價要修正3~4成,這會誤導買方,讓他們一直買不到房子,這點要請教授解釋。
張金鶚:我被人批評最多的是,3年前聽我的話不買房子,現在都買不起了!
但未來會見真章,時間可以證明一切,買賣股票,短期可能賠錢,但中長期就不一定了,更何況房地產算是中長期投資。最可怕的是,大家都把房子變成投資工具,政府把護房當重點,而忽略健全市場、資訊透明化才是真正該做的事。只要政府把資訊透明了,消費者難道會不知道房價合不合理嗎?
房價最多修正幅度:15% PK 30%
Q:兩位對新北市房價都是看跌,能否說明如何判斷合理房價?
顏炳立:投資房地產只有7個字:「地段、環境、可及性」,新北市永遠不能取代台北市,所以台北市頂多修正10% 以內,新北市10~15%。
我認為合理價格是:目前台北市第1框(指大安、中正、信義、中山及松山等)預售屋的成交價130萬~140萬元,第2框外圍包括士林、石牌、大直、南港、內湖、古亭、木柵、景美及萬華等,與市中心可及性只有20分鐘的區域,新成屋約65萬~70萬元;而過橋、過溪的新北市新成屋,房價再除以二,也就是永和、三重、板橋、新莊等新成屋的支撐價為32萬~35萬元。
什麼時候台北市房價會再上漲?如果發現新北市均價站上40萬元,那麼台北市房價就要再往上,否則新北市的新成屋只要看得到3字頭全都要買!按照這個邏輯,就能說明台北市房價為什麼掉不下來?因為現在新北市新成屋30多萬元的價位根本買不到。
張金鶚:他的說法邏輯不通,他認為房價要跌,但如果沒有下來,就代表會繼續漲上去,那麼他說群魔亂舞是假的囉!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顏炳立:這一波由資金行情帶起的預期心理,讓台灣房地產結構改變了,台北市的房價已經不是由台北人來決定!10年前,台北市房價每坪百萬是天方夜譚,但現在大家都能接受了!
香港最高檔的住宅每坪平均折合新台幣800萬元,一般住宅約300萬~400萬元,最便宜的每坪100萬元。香港中環最貴的辦公室租金每坪2萬元,台灣每坪只有2千多元,只要陸資丟一點錢,就能改變這個差距,台灣也只有台北市有這個條件。台灣房價只有雞(台北市)能升天,沒有犬(中南部)會升天。
中產階級的故鄉已經不在大安區了,如果滷肉飯一碗從20元漲到200元,客人當然會翻桌走人。因為有錢人不會買無法代表身分地位的新北市,新北市是中產階級應該住的地方,若上漲到豪宅價,當然就不合理!
Q:張教授可否進一步說明,究竟要跌3成的區域是哪裡?
張金鶚: 根據我們的研究,2008年台北市預售屋房價平均泡沫程度是3~4成,當然新北市泡沫一定更高。1990年無殼蝸牛發起夜宿忠孝東路運動,當時台北市泡沫程度是5成,後來花了10年才把泡沫消除。
大家對泡沫有誤解, 泡沫是一個指標(benchmark),學界定義是:「所得可支撐的房價叫基值,不能支撐才叫泡沫」。泡沫是隨時存在的,只是究竟何時破?會不會一下子就破?還是慢慢變小?得看政策如何讓房價軟著陸(soft landing)。
很多人對房價跌5成一點感覺都沒有,那是因為每年慢慢小跌5%,長期複利的效果,這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跌到讓你沒有感覺,這也說明為什麼台灣房價會「短期大漲,長期小回」。
泡沫破裂的利率指標都是4~5%
Q:過去很少泡沫是在利率2% 低檔破裂,而目前建商資金滿手,如何期待台北預售房價打7折?
顏炳立:我只有7個字:「天真、活潑又可愛」。
張金鶚:泡沫破裂不見得是看建商,每人持有房地產的資金成本都不同,未來通膨上升,利率一定上調,當房貸利率來到4~5%,成本就提高1倍,就有資金壓力。房價要打7折,不是指未來6個月或1年內,3~5年是很有可能的。
房價緩跌讓大家沒有感覺,等到發現高點已過,越晚賣越划不來時,就有骨牌效應出現。現在大家都說不會,日本、美國、愛爾蘭等有制度的大國,也都發生啦!重點是不合理已是共識了,怎麼可能不合理一直存在呢?我相信從利率、資金、稅制及制度透明化下手,就能把不合理導向合理。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 NO.45 2011年6月號

板橋廣玄宮 爆十億廟產爭奪戰

 
新聞追蹤/海內外十八處分宮 板橋廣玄宮 爆十億廟產爭奪戰
  • 劉建宏

位於新北市的廣玄宮,光是廟地就有200坪,又有12間不動產,由於地處新板特區精華地段,價值不菲,廟產近10億元。端午節前夕,實際為廣玄宮管理人的吳麗花,委託濟公律師張庭禎出面,準備收回主權,卻遭現任住持張宿襟及信徒反抗,雙方進行廟產爭奪戰。
端午節是民間三大節日之一,本是歡樂喜慶的日子,但在廣玄宮的廣場上,卻是擠滿了近百人的陣仗,幾度推擠,火藥味濃厚。警方出動十餘人維持秩序,連海山分局分局長劉章遠都親自坐鎮指揮,深怕發生流血衝突。
位於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的廣玄宮,在民國六十九年,由濟公活佛聖乩陳筆及吳麗花,共同開山肇建收圓道場,先開設天道之陳氏佛堂,之後奉命轉為收圓佛堂,六十九年正式開壇設立廣玄宮,七十三年大廟落成。
廣玄宮在海內外及全台各地,共有十八間分宮、道壇,海外部分除了中國大陸,遠至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峇里島。如果是以此來計算,廟產絕對超過10億元。
一開始,全台各地的分宮都以廣玄宮為名,並以板橋廣玄宮為主宮;但彰化二林廣懿宮落成之後,一度以廣懿宮為主宮。如今台灣的廣玄宮已經分為兩派,一派以吳麗花老前人為主,包括宜蘭的廣成宮;其他各地的廣玄宮,名義上雖仍以板橋廣玄宮為主宮,實際上是獨立運作。

張庭禎:管理人回來天經地義

信徒尊稱收圓老前人的吳麗花,今年六十六歲,本來是單純的家庭主婦,她的先生陳筆,最初也只是一位卡車司機,被選為濟公活佛聖乩之後,開始在廣玄宮辦事,吳麗花也一同幫忙,家中五個小孩都在廣玄宮修行。

***********************

板橋廣玄宮 廟務糾紛興訟

【聯合報╱記者鄭筑羚/板橋報導】

2010.09.21 03:10 am

 

板橋市廣玄宮信徒在上周拉起布條,要求管理人儘快召開信徒大會、建立組織章程與完成寺廟登記。
記者鄭筑羚/攝影

板橋市位在海山警分局後面的廣玄宮,發生寺廟管理糾紛,點傳師許書宗、高川等人不滿開廟住持吳麗花長期擔任管理人,卻不願建立組織章程與選任新的管理人,要求組織合法化。吳麗花與她委任的「濟公律師」張庭禎則指稱許、高等人對於宮廟財務交代不清,已向板橋地方法院提出民事告訴。

吳麗花表示,她的丈夫是開廟前人陳坤安,在90年4月往生後,點傳師高生松(已過世)與高川兄弟等人,開始排擠她並策立新的住持,她因此轉往彰化二林籌建萬合廣玄宮(現已更名廣懿宮),卻被高氏兄弟說為棄職離開,讓信徒對她多有誤解。

桃園廣玄宮住持蔡振村則代表高川發言指出,吳麗花辭去住持一職後即專注經營彰化分宮,對於板橋的宮務鮮少聞問,近年因內政部規定,必須召開信徒大會、建立組織章程以完成寺廟登記,同時將登記在管理人名下的房屋、土地歸還廣玄宮所有,信徒才會拉起布條要求吳麗花儘快回應這些問題。

曾在板橋廣玄宮修行的張庭禎指出,管理人吳麗花名下的房產,受限於當時的法令規章才未登記為宮產。他表示93年吳麗花重新管理板橋廣玄宮,94年將板橋宮廟借給許書宗與桃園分宮信徒作為傳道之用,但借期2年已過,許書宗等人遲遲不肯交回廣玄宮,還要求吳麗花讓出管理人一職,因此已向板橋地方法院提出訴訟。

板橋市公所民政課表示,住持的產生方式與寺廟財產的管理,應透過信徒大會通過的組織章程決定,廣玄宮已循司法途徑處理,將待司法程序告一段落,再協助處理。

【2010/09/21 聯合報】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官方的檢驗合格證明是「無效的」

檢驗證明「無效」 義美:要從源頭控管

  • 2011-06-11
  • 中國時報
  • 【甘嘉雯/桃園報導】

▲義美食品公司斥資超過6千萬的實驗室,主任廖怡禎(中)向馬英九總統解說食品檢驗的流程。(甘嘉雯攝)

 ▲義美食品公司斥資超過6千萬的實驗室,主任廖怡禎(中)向馬英九總統解說食品檢驗的流程。(甘嘉雯攝)

     馬英九總統昨日參訪義美食品公司實驗室,對老字號的義美食品安然度過三聚氰胺毒奶及這次的塑化劑風暴讚譽不已。義美總經理高志明大膽諫言,認為頻繁的檢驗證明並不能代表食品完全合格,檢驗合格證完全無效,且會讓D─Day破功,讓衛生署長邱文達相當尷尬。

     馬英九聽取意見後裁示,希望衛生署、經濟部等單位將義美所提出的意見重新綜合,送交專案小組會議中參考。

     高志明說,義美可以在塑化劑風波中全身而退,不是擁有六千萬的實驗室,而是從源頭控管,包括原物料來源、物料價格、客戶參考名單到實驗室檢驗能力以及驗收。他將塑化劑風波定位為複合式的食品汙染事件,是歷史、台灣產業、環境的共業,此風暴不應該責備誰,而是齊心協力的解決。

     對於目前官方的檢驗合格證明,高志明直言是「無效的」。他說產品抽樣程序不一致、保存方式不同,甚至不同品牌、不同類別,檢驗結果數據一定不同;此外,讓人任意取樣送衛生單位、民間機構檢驗是非常不妥當,因為會製造很多不實數據,只會讓D─Day破功。

     至於D─Day,高志明認為這只是展現決心,並沒有實際效果讓民眾安心,應該是要消除塑化劑被惡意添加到食品的開始日算起,而不是在六月一日完成所有通路貨架上的食品都是安全日內。他建議,應在兩個月內完成全國食品通路的安全確保工作。

     高志明也為攤商夜市抱屈,認為他們也是無辜受害者,因為長期以來大家都這樣使用,如今官方帶著媒體去稽查,好像說攤商是犯罪源頭,非常不公平。

     馬英九虛心接受高志明的一席話,他說這幾天接到高志明的信件印象深刻,包括提出多項對塑化劑風波的問題點與解決建議,認為很有幫助,「義美不是靠專業的實驗室才能經營,而是正派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