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華德福」古坑國中師生反到底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6-19 06:02
〔自由時報記者詹士弘、林國賢、鄭旭凱/古坑報導〕雲林縣政府計畫引進「華德福」教育,引發古坑國中師生和家長強烈不滿,縣府日前於古坑國中舉行公聽會,卻沒有任何教育官員出席,讓在場民眾、家長非常生氣,認為縣府是準備「橫柴拿入灶」,醞釀進行抗爭。
古坑代表會主席賴明源表示,不少家長向他反映歡迎華德福單獨設校,但反對拿公款讓私校辦學,更反對「乞丐趕廟公」,如果華德福要「借殼」古坑國中當實驗品,甚至要消滅古坑國中,逼資源缺乏的學生得遠離社區就學,讓外地甚至外縣市的權貴子弟就讀「華德福」學校,代表會堅持反對到底。
質疑設校計畫充滿政治手腕
古坑國中華德福事件發言人鍾筱彤表示,縣府要引進華德福實驗學校計畫在古坑國中實施,教職員直到六月七日才知道,中間完全沒有溝通,引發鄉民、學生、教師恐慌,校長更涉嫌偽造會議決議,逕行公告校方同意設校,設校計畫充滿政治手腕,師生人心惶惶。
鍾筱彤指出,日前學校教職針對華德福在古坑國中設校進行調查,與會教職同仁四十一人有三十八人反對,兩人沒有意見,校長未投票,等於全校老師沒人支持;另學校針對家長發出三百多份問卷,回收約三百份,也沒有人贊成。
鍾筱彤表示,目前正值國中招生期間,縣府揭露華德福要進駐古坑國中的消息,已引起家長的疑慮,在校生可能轉學,新生不來報到,讓學校面臨減班,造成超額老師,而縣府可藉此醜化古坑國中辦學不力,強化華德福進駐的正當性。
縣長蘇治芬十七日下午要求六名古坑國中老師到縣長室溝通,但卻不讓老師發言,參與溝通的一名老師說,會中只聽縣長情緒發洩,老師在縣府留言板上的陳情,也全數被刪除,這些老師感嘆,民主政治怎會變成一言堂?教育問題卻用政治情緒處理?
雲縣教育處長說誤會請專家溝通
教育處長邱孝文表示,華德福進駐古坑國中,因不當訊息傳播,造成家長、地方誤會,為避免爭議擴大,縣府人員才未出席公聽會,由「專家」出面與地方溝通,理性討論這項議題,並非不尊重地方。
***********************
華德福掀波 古坑國中校長請辭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2011-06-20 06:05
〔自由時報記者鄭旭凱、林國賢/斗六報導〕雲林縣政府計畫在古坑國中引進華德福教育,引起老師和家長強烈反彈,古坑國中校長徐文臨十九日請辭校長一職,他表示,政府政策美意被曲解,教育倫理蕩然無存,他沒辦法繼續領導學校;教育處長邱孝文則表示,會與徐校長溝通,若徐校長堅持,不得已將派代理校長。
教處溝通 不得已派代理
古坑國中學生家長、地方民意代表經過前晚討論,一面倒反對國中增設華德福實驗班,並決定二十一日將前往縣府抗議,要求縣府收回成命,一定要全力捍衛孩子的受教權。
徐文臨昨天得知邱孝文在斗六市開會,上午十時許專程從古坑趕到斗六遞交辭呈,他表示,華德福教育實驗班,只是希望給孩子更多不同的受教空間,但新政策遭到誤解,好意被扭曲,政府耗盡教育資源卻換來攻擊,他自認無愧於心,卻沒有能力再領導古坑國中,所以請辭校長一職。
教育界人士則表示,一位強勢縣長、一群沒有擔當、不敢面對民眾的教育官員、一群情緒失控的家長,讓華德福教育失焦,變成三輸的局面。
公聽會 反對聲音一面倒
十八日晚間的公聽會,古坑國中學生活動中心擠進四、五百名民眾與學生,銜命前往溝通的全國家長協會副理事長林文虎連上台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憤怒的家長阻止發言,未出席公聽會的教育處,低調地在現場發放「給古坑鄉親的一封信」,強調古坑國中不論實施華德福教育計畫與否,仍為公立學校,無損學生之受教權,教師之權益也依舊可以充分受到保障,但是無人理會。
*******************
古坑國中變「華德福」 女鄉長被罵哭
TVBS 2011-06-19 18:06
雲林古坑國中即將改制成雲林縣首座公立華德福實驗中學,這種學校沒有考試、沒有教科書,注重孩子的身心靈成長,但這個決議遭到家長及師生反對,小朋友家長擔心,以後學生畢業失去競爭力,老師則怕改制後,自己的飯碗不保,縣府原訂舉辦公聽會,卻臨時取消,現場唯一支持這個改制計畫的女鄉長,被憤怒的家長,當場罵哭。
********************
國中試辦實驗教學 家長激動抗議
台視 2011-06-19 20:35
十二年一貫教育,全程沒有教科書,雲林縣政府計畫引進類似森林小學一樣的華德福教育體系在古坑國中內試辦,不過卻引發老師及家長大反彈,認為一校兩制,不僅影響學生的受教權,更痛批縣府這種作法分明是要讓古坑國中滅校。
*******************
【華德福教育簡介】
我們努力的終極理想是
培養有自我能力去開拓自己生命目標
及方向,也就是一個自由人的能力
-Rudolf Steiner-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又稱史代納教育(Steiner Education),它的教育內涵,來自對孩子精神本質的了解。它認為孩子的生命及命運不應侷限在肉體的生與死之間;所以,這個理念下的教育,便著眼於幫助孩子漸漸開展,及成長的潛能能在生命的過程中獲得滿足。由於以這樣開闊的眼界看待孩子,使得這一教育藝術完全不同於過去的教育。
■ 華德福教育的起源:
1919年,許多思考深刻的人開姶懷疑傅統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夠解決當時的文化困境及因應社會劇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司徒加特(德國工業城)的工業家要求哲學兼科學家的史代納博士建立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原是工業家為華德福(Waldorf)工廠員工子弟所建的學校Waldorf School,後來成為全世界六百多所華德福學校之母。現在英國及愛爾蘭共設有26所屬於這個教育系統的學校,許多新校的設立計劃仍在進行當中。
■ 課程計劃
課程視孩子內在發展階段中不同的需要而定。這不僅是教學方法及態度的改變,還要特別留意教學材料的選擇,課程依孩子自然渴求的經驗去給予而設計,所以老師擁有計劃課程的能力是華德福教育藝術中最根本的一環。
■ 教育方式
華德福教育兼重人類的思考力、感情、意志力的培養。在幼稚園階段,最強調意志力做事的動力。小學階段,強調部份轉到“心〞想像力及情緒、情感生活。至於中學階段,重點則在思考能力及獨立判斷的能力。
在幼稚園階段(4~6歲),孩子是經由模仿而學習,孩子不是跟著你所說的去做,而是看你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有秩序的生活可以提供孩子溫暖和安全,藉由生活中美好的質感及顏色,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潛移默化。
低年級至中年級階段(6~14歲),是由導師與特別科目老師相互配合,來引導一個班級完成8年的教育,而級任老師負責所有的一般科目。在童年的「中間階段」,想像力及韻律節奏非常重要,因此老師的教法必須儘可能地藝術化。級任老師引導孩子由早年的自然想像力,慢慢進入青少年階段漸醒覺的持續思考能力;並引導全班不同能力及個性的同學相互學習,培養同伴中的同情心,容忍力及社會敏感度。
至於高年級階段(14~18歲),重點是理性、清晰的思考及健康的批判能力之訓練。特別科目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這個時候的年輕人,需要去體會做為一個有特殊知識專長的成年人之經驗。
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都是必修,其他的共同活動如歌唱、樂團、戲劇,美術工藝、律動(Eurythmy)及遊戲競賽也是很重要的。
※ 註:Eurythmy是依史代納博士指導所發展出的一種結合演說及音樂的律
動。
■ 一天的次序
幼稚園有它自己明顯的節奏及次序。一天當中會有幾種不同的活動。例
如結束室內的創造遊戲之後,大家可以集合起來唱歌、讀童謠、遊戲或律動(Eurythmy)。在戶外活動遊戲之後,通常也可以由一個安靜的故事來結束這個早晨。
而一周也有一周的節奏,在一周內可安排做做簡單的家事或藝術活動烤麵包、
打蠟或用蜜蠟做玩偶等。在幼稚園中最精彩的活動就是季節節慶或生日慶典,
大家都用很大的心思恭敬及喜悅地分享這份快樂。
而中低年級部分,每天都以持續2小時的主要科目做為開始。一門科目
會持續不斷地上幾個星期,以達到一定深度的投入及專注的效果。其他相關
的活動,如畫畫、戲劇和詩詞等則穿插在主要的科目中配合。主要科目後的
另一段課程,則安排以生活節奏為主導的課程,這一類課程強調持續性的練
習,例如:英文、數學,外國語言、歌唱、笛子練習、體操、律動(Eurythmy)等。
下午,儘可能地安排美術、工藝及遊戲。低年級沒有家庭作業,大一點的學
生開始有家庭作業時,也只是由一天一個科目開始;高年級由於上課時間延
延長了,正像是家庭作業,所以原則上盡量使工作和休息能有均衡之安排。
■ 學校結構
每一個學校都是自主的。家長和老師共同建校、共同治校,老師們共同
做決定、共同行政,沒有校長或階級制度。在英國和愛爾蘭這個教育系統學
校的共同活動,是由華德福學校會員組織來負責及代表。
在英國的華德福學校不是由政府資助的,有些學校有寄宿學生,有一個
制度透過「家長的克贈」,來幫忙一些真正想送孩子進入華德福學校而無經濟
能力的家長,校方都盡量讓支持華德福教育的家長有機會送孩子入學,因此
在孩子入學前家長都會先和校方面談過。
■ 入學年齡
遊戲團體:2歲半開始
幼稚園:4~6歲
低年級:6~14歲
高年級:14~18歲
※ 基本上依年年入學,但可以插班
■ 教師資格
大部份的華德福學校老師都有被認可的教師資格證書,但是資格證書不是唯一的取用人材標準,教學的熱忱及能力才是最基本的要求。老師都必須對「精神生活」及「華德福哲學」認同,及對今日世界文化覺醒,並有設計課程及安排活動的能力,由於工作環境中沒有階級制度或校長,因此所有的老師都要分擔行政及決策的責任。
■ 對當今世界的影響
因受魯道夫史代那的教育哲學及教育方法所衝擊及感動,因而自發地籌設及練習這套理論和方法的,於當今(1919~1996年),約有640所學校,1087所幼稚,多於300所治療中心及60個師資訓練的機構,這些教育或治療機構團體,秉持相當一致的理念,認為:孩子們必須有機會去獨立地成長,必須自發地對社會責任有3一份情感與認同。這個世界愈多變,價值觀愈混亂,他們覺得洞悉社會的危機及觸及最緊迫的問題,更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應首當其衝地反省及提起的的義務和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