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行持(一)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一個修道人,當每世保持何種修持才能世世不退轉,終至成道? 
  (拱19期) 
  聖示:修道者,不論任何一種法門均可修持,佛門有云:「十世修成一世果。 
  」乃為累世積慧,終至成正覺,故此世修佛,下世修道,均非關鍵,首 
  要在有「慧」。換言之,累世均能修善,以善生慧,慧而有覺,內修其 
  性,外行其功,終得證果也。(關恩師示) 
  聖示:道程中修子每每有徬徨不定之心態,蓋何去何從無所適也。人生一旦 
  入世之時,靈根即已受蔽,夙累牽摯故,先天靈性有所泯滅不絕也, 
  故修持真理啟開智慧,以期有所覺悟,乃為世人向道之第一基礎也。 
  築基穩而深,則日後成就愈大,故世人切宜在此段時期,用心體悟真 
  理所在也。(張巡夫子示) 
        詩曰:學理修身養性篇    智珠朗現慧覺全 
  記取真詮勤研悟    道程邁步繼年年 
  聖示:古來修道之人,泰半尋訪洞天福地以作潛修之處,若能得證大道,則 
  將心法留於該處,則洞天福地又添一處,是以昔時修道者常有云:「 
  得紫府天書,則登天有術。」時運變遷法亦遷,今大道普傳,千宗萬 
  脈,心法不秘,人人可得,關鍵只在勤修與否。因而世人切記,只在 
  一心,若有兩意徬徨,心頭靈山不現,道自心中消失,夫復他求矣! 
  (拱017期)(紫府長吏降) 
  詩曰:登仙有術賴勤修 慧覺啟能脫樊囚 
  寄語世人多體悟 道隨心轉去難留 
    
  2、修道之道?(拱121期) 
  聖示:修道,若有依止於特有教門,則須依其教理而修,除有特有教門法義, 
       則以人道周全為先。(太子元帥示) 
  聖示:佛法宏深,妙諦玄奧,唯有精心修持始有所得,而得之多少仍須視其 
  慧覺深淺而定。不論佛道空玄之論,及至儒家思想推及諸子百家,其 
  立論必有妙奧,修者學而悟之、踐而行之,均有所本,亦盡有所得。 
  唯最忌者,虛而不實,斷章取義,故世人於道程中尚宜潛心而學。 
  (拱003期)(文殊菩薩降) 
  詩曰:慈航普度眾蒼生  妙法醒迷邁道程 
  立志勤修修奧義  靈根慧性自光明 
    
  再問:入鸞二年,因路途遙遠(遠在北部),無法期期返堂效勞。今為求道程 
  行持不間斷,受度於當地先天道場,如此是否屬於叛道? (拱023期)(拱046期) 
  聖示:心存有道,無所關礙。(太子元帥示) 
    
  再問:入鸞後因故不再繼續行持,是否有罪?(拱027期) 
  聖示:入鸞後未繼續行持,只要心有向道行持,莫因尤怨造口業,則無有罪 
  業。(太子元帥示) 
    
  另問:弟子近年來因道場修持理念與眾前賢有所出入,導致諸多爭議。現今 
  若弟子專注於佛道雙修之唯心宗道場,而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漸疏離 
  前道場,是否有違願力初衷?(拱046期) 
  聖示:道場之效勞,發心為上,人事為和。佛道雙修,唯心宗乃一大福音, 
  且能人事周全,並以此宏揚 慈尊心法。新脈甫成居功偉大,故不論 
  審查自身功果或道程,爾可釋懷,並無違願之處,仍在道場行持即無 
  違願。(太子元帥示) 
    
  另問:有求一貫天道者想皈依基督教或他教,是否犯了背道?又如何面對 
  老母與師尊?(拱09期) 
  聖示:無背道之說,修持任何教門均須體認精修,能遵教義修持,未造罪業 
  ,則 老母亦喜慰元靈兒之不再沉淪,但切勿自入歧途。 (關恩師示) 
    
  再問:曾在天道道場修學大道,是否必須在一定國度,因信士由中國來至馬 
  國(指馬來西亞),今又想回中國去?(拱149期) 
  聖示:修子在任何國度,並非不可,只不過需視其國度之法律、人情等因素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謝信士叩問】:弟子入天道後,可否再來本堂效勞?敬叩恩師轉 
  老母批示。(拱05期) 
  聖示:謝生所呈稟,吾已轉呈 無極老母。懿示如下:謝子頗著慧善之根, 
  娘早有鑒納,且道命雖賜卻因後天岐迷,不知何適何從。早時台島中 
  州數處聖門主神均有呈稟,唯道脈助緣未顯,今日與勇筆結緣,合該 
  以此造成聖門道命,則未來之功果未可限量,娘特勉之力行不怠可也 
  。(關恩師示) 
  聖示:謝子求道心志及助道熱忱,娘頗感慰。日前經由 關卿代轉呈稟事, 
  娘已鑒納,並有予賜勉。今日助道與鸞門結緣須明為娘之意,道旨畀 
  命鸞門普化之使命,合與協力推展道務同心策力,則何患乎道果之不 
  大成也,爾無須耿耿於宗門之別,助道則萬教同理,為道而共盡心力 
  也。(拱05期)(無極老母降) 
    
  再問:【一楊信士叩問】:今後如何弘法利生?(拱06期) 
  聖示:以自身之修持,兼行道而至化人,助道推行以廣普化為佳。蓋各人道 
  命不一,爾由此行之容易勝任也。(關恩師示) 
    
  再問:【一劉信士叩問】:弟子入天道,叩示金線道統是否有誤?真正金線 
  道統何在?日月明師何在?(拱06期) 
  聖示:「道降火宅」乃 老母明訓,悟之則心中存疑自破。道降火宅則道脈 
  自在無極,無所謂道統之分,一入此名則為執相,「執」乃修者之忌 
  。爾目前之修持正確,無庸置疑;修者須有正信及正識,此均為靈智 
  之表現,慎之。明師自在我心,日月明師在雙眼,見清見明可為吾師 
  ,悟勉之。(關恩師示) 
    
  3、何謂「修道有成」?(拱018期) 
  聖示:所謂「修道有成」,乃指基本之三仟功、八佰果達成。(太子元帥示) 
    
  再問:依仙佛所識,修道子能修滿「三千功,八百果」,容不容易?又,何 
  以故?(95‧05‧18) 
  聖示:容易,行不行而已。功在外,勤行;果在內,慎戒。(太子元帥示) 
    
  再問:依仙佛所識,修道子能修至「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容不容易?又 
  ,何以故?(95‧05‧18) 
  聖示:不容易。此為道家在世最高境界,許多臻此境界之上聖高真,是在得 
  道後再精進臻此境界。(太子元帥示) 
    
  再問:「三千功,八百果」與「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兩者間之境界如何 
  對等?或者說,兩者間的差別何在?(95‧05‧18) 
  聖示:差別在「功果圓滿」者是最低,「三五圓滿」者是最高。(太子元帥 
  示) 
  再問:修滿三千功八佰果,功果圓滿,是否即為理天神聖?(拱016期) 
  聖示:三千功八佰果圓滿,乃得證仙道,非理天,乃封列理天神職則有可能 
  。(太子元帥示) 
    
  再問:何謂「功」、「德」、「福」?(拱010期) 
  聖示:「功」屬外之行持,「德」屬內之修涵,「福」則為可受報也。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世人從幾歲開始,便有功過評定?(拱041期) 
  聖示:除特例者,或有造成社會鄰里之困苦者,一般皆從識字開始,約在十 
  歲左右。(太子元帥示) 
    
  再問:人世間雖萬般終帶不走,昔新光前老總吳公火獅,又國泰前老總蔡公 
  萬霖,兩大德於今時落籍何處?(93‧10‧17) 
  聖示:總評其二人功過,以最大利益眾生之功德而補罪,已各入於洞天福地 
  及淨土蓮邦。(太子元帥示) 
    
  再問:道親於一貫天道之研究班聽課一堂(約二小時),通常會有多少功賜? 
  又,一貫天道之法會護持(二天),通常會有多少功賜?又,上天對鸞 
  堂及一貫天道法會之功賜,是否有相對應而類似於比照之處? 
  (96‧03‧20) 
  聖示:此賜功吾不便僭越,但基本上不會比鸞門少。又,當然可以,不過, 
  鸞門以普化為旨,故以因應十方善眾,會比一貫天道之對內,多自修 
  之果,而少外行之功。(註:所指乃是一貫大道之大法會,有內部修 
  子自修參加法會之功果,不似鸞門是聚合十方善眾之共願,當然,一 
  貫天道之大法會亦有殊勝例外,有者大型聚合十方共願,則屬例外。 
  )(太子元帥示) 
   
  
  修道行持(二)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如何修持,方能將大道修好,愿力完成?(拱055期) 
  聖示:修道無非在求自性坦然,道在一言一行,行住坐臥中皆為道,而能口善 
  ,逢人低聲問候,道已萌芽。道亦非侷限於道場之聽講,既然身為人便 
  要把人道做得圓滿,而隨緣為親友或眾生輾轉解說道義,那便是「道」 
  ,而不必刻意,若一切都處於刻意之中,那便是做作而不自然。 
  (太子元帥示) 
  聖示:修道,既曰修,則必須有其過程,先不論道何在,如何始能窺其堂奧 
  ?進道之時即已必須修。對人而言,雖為萬物之靈,但也因此有許多 
  劣性,基本上修道即是必須先修飾人之劣性,比如人之貪、嗔、癡、 
  愛、欲等,因為人之欲心乃是阻擾道心的最大障礙,人之劣性乃是蔽 
  障靈根的最大塵埃,所以每個修道子欲求修大道並進入其堂奧,對此 
  不可不慎。(拱028期)(本堂呂仙祖登台) 
        詩曰:精修有志最堪嘉   唯慎莫將一志麻 
  道程漫漫步步進   根基深奠耀靈華 
    
  另問:家庭主婦因家庭關係,未能至佛堂及鸞堂聽聞道理。如是在家如何修 
  行?(拱009期) 
  聖示:在家修以先全婦道之無虧乃為正確。在家修可依鸞書所載守戒悟理, 
  亦如是而法施、無畏施則隨處可行。(太子元帥示) 
    
  另問:【一鄭信女叩問】:工作常忙到晚上七點多,這份工作是否可做?比 
  較喜歡做修道的事,這樣沒意義的忙碌讓人煩惱,該怎麼辦? 
  (拱024期) 
  聖示:工作崗位之盡職,屬一份忠,亦為德,德亦是修道之內性修養。目前 
  不宜異動,乃為運象之不宜。(太子元帥示) 
    
  2、對初學道的修子而言,應如何降伏凡俗心,提昇道心?(95‧02‧21) 
  聖示:伏俗心,昇道心,是內性修涵,故初學者不易,必需講究火侯,長期功 
       行,最首要者戒律。(太子元帥示) 
  聖示:內性即為修道者之內涵,即為守戒持律之功夫。行功德乃利益眾生, 
  修內性乃增長自身智慧,對修道者而言,兩者俱不可輕,修者先求己 
  身之善,復推廣兼善天下,是為道之本心,故欲求悟道,此道心不可 
  不知也。(拱012期)(九天司命真君降) 
            詩曰:勤修內性悟真詮 智慧圓明種福田 
  積善人家餘有慶 蒼生共勉感瑤天 
    
  另問:如何使自己脾氣柔順?(拱13期) 
  聖示:遇事不能忍性,不能順,可想水,水乃滋潤生物而滅燥性,明其性收 
  為己用,自有裨益也。(關恩師示) 
  聖示:火性于修道者,即如無形業障,隨時網罩靈明,修子不可不慎。星星 
  之火足以燎原,則人之火性不除,甚有可能使得形神俱受其害。 
  (拱024期)(本堂濟佛登台) 
  詩曰:火氣騰升慧性消 靈明泯滅道愈遙 
  修持有素須涵內 勉爾賢生莫混淆 
    
  另問:如何淨心,法喜充滿?(拱025期) 
  聖示:淨心法喜充滿,則須近道,親而悅之。(太子元帥示) 
    
  3、有些修者何以常現煩惱相?(拱067期) 
  聖示:心生煩惱無定時,煩惱顯於睡眠不足時、胸悶時、失落感時、求不得時 
       及言不得時,尤天氣變化時皆有之,人人俱如是。(太子元帥示) 
    
  另問:為何會有很多煩惱?(拱110期) 
  聖示:煩惱本為人生之苦障,此為夙業,開悟人生是苦海,而能愈磨愈淨, 
  即可改善。(太子元帥示) 
  聖示:人生之路,所謂坎坷曲折,俱屬應業之串聯所延伸之現象而已,一飲 
  一啄又屬前定,則前因後果之透視一目可了然也。吾欲勸世人者,無 
  非了心之意,潛神之義,則無挫無撓之勇毅可現。在人生之過程中, 
  不論大至事業成敗、家庭盛衰,小至日常間飲食起居等,俱可見一般 
  ,亦可引申為修道子所以不為世俗所囿之志氣也。 
  (拱18期)(臨水夫人降) 
    
  再問:【一陳信女叩問】:晚上常夢到白天所發生的事,這是為什麼?應如 
  何化解?(拱045期) 
  聖示:夢多有火燥,耿耿於懷而不釋之因素,可用清涼食物以助改善。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杜信士叩問】:晚上做夢頻繁是否身體不適,或其他原因?可有 
  根治之法?(拱045期) 
  聖示:多夢虛火竄,可由中醫。但此與意識清寧有關,故多靜心凝神,則可 
  少夢無礙。(太子元帥示) 
    
  4、仙佛常開示眾生「認苦為樂,認樂為苦」,何為真苦?何為真樂? 
  (拱074期) 
  聖示:真苦者,短暫不久是苦。世人多心靈空虛,而常沉迷於聲色場所之中, 
  雖然藉此想求得充滿心靈之歡樂,但天下豈有不打烊的店?何來不下班 
  休息之人?哪來花不盡之錢財?故時間不能無垠,金錢不能充裕,勢必 
  要各回崗位,那麼換來的便是金錢的浪費,時間之平白消逝,於真實的 
  心靈層面並無所得,何來真樂?有人在空虛之時卻藉著麻醉毒品以求刺 
  激快活,有如行於天空雲霧中,神飄飄、意遙遙,走起路來一跛一顛, 
  倒像鐵拐李走路,但何時可曾知悉,在藥性退去之後,身體是軟綿綿, 
  四肢無力,有如羊兒面臨死亡之情景一般,但不少人認為如此才能得到 
  快樂,有此想法,有此行為之人,有如自求毀滅,也最痛苦!原以為可 
  求得快活,實際換來的是身體一日比一日虛弱,心靈一天比一天空虛, 
  愈來有愈多的東西失去,最後心中充滿怖懼、猜忌、懷疑、暴力,生命 
  價值終於崩潰,最後要口吐白沫,長聲吁嘆,撒手而歸,何苦?又有人 
  以為是享受一切,吃喝嫖賭才是樂,但直接間接造下的罪業疾病,諸多 
  不順,亦令人徒嘆欷歔,又何苦?卻少有人去想過為社會、國家、全世 
  界人類謀求福祉,也少有人去為世人智慧的開啟做研討推廣,為親族朋 
  友以身作則教化德業規範。真快樂在於服務為目的,付出無所求之真誠 
  奉獻是快樂之泉源,財施濟人、法施教化,無畏施除人困難,全是真樂 
  處,世人卻離樂向苦,豈非怪哉!(太子元帥示) 
  聖示:常沉迷於聲色場所中者,當知人若入了花叢,任你金山銀山亦填不了 
  火山孝子這個無底洞,錢財終是有被坑盡之時。 
  (拱097期)(太子元帥示) 
    
  再問:凡看不開色相者,是否能應用昔日七真之一劉長生真人的「煙花煉色 
  相」之法?這對何根器者有益及可行?(拱21期) 
  聖示:「煙花煉色相」乃屬行險走捷徑,於世人之益處不大,既曰「險」, 
  則定力稍有不夠者易日愈沉淪。若有自信堅毅向道,而時受色考者, 
  以此方法行之,或得稍有益處,蓋道心時受色考,直欲退志,則背水 
  一戰或為可行,但以不如此為佳。(關恩師示) 
   
  
   修道行持(三)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何謂「功德」?又何謂「漸修漸減」?(拱20期) 
  聖示:以佈施(財施、法施或無畏施)而利益眾生之善事均屬功德,諸如在修 
  道過程中,時有喜捨而以財助道,則為功德也。凡世人有受無形冤欠所 
  干擾,或身體、運途、家庭等諸般不順,均可以造功德而求迴向,以彌 
  消牽制之業力,但在行功立德過程中,因時時做而累積,此謂「漸修漸 
  減」。(關恩師示) 
  聖示:欲求錫福消災,必得善財肯捨。蓋,夙世業障深重,雖在無心所造作 
  於往世之中,但今世卻能自主於造善因、作善功德,故財施助道,實 
  乃無量功德而可得福報也。(拱032期)(本堂主席關登台) 
  詩曰:祈安錫福可消災 專案修功喜捨財 
  業障袪除人利樂 堪期順泰本應該 
    
  再問:【一陳信女叩問】:曾辦過幾次保調,但身體依然不適,未得康健的 
  道理何在?(拱071期) 
  聖示:除身體本身的因素外,雖已保調冤債,但累劫來恩怨不知何幾?當知 
  平時之行功立德的重要性。所謂「功德」,分內外功德,「內功」者 
  ,內性之修持也,如如不動之功夫,心識不受外境美醜是非善惡所波 
  動,是為不動之功夫也,以內在之修涵顯發於外部之待人接物能求圓 
  融,是德之彰顯;「外功」者,常年之布施也,財施助道場存續之功 
  ,濟貧困施幼老之德,法施勸人行善、和合、去惡之功,無畏施讓人 
  一切無後顧之憂,是外功也,是內德也,但須無所望報之心、悔退之 
  心,方稱功德性也。希能日日於佛前懺悔前愆,並勤行禮佛唸佛,以 
  增強元辰光彩,亦應時常布施放生,以化解業障之牽摯。(太子元帥示) 
    
  2、修行者之功德如何分配?(拱069期) 
  聖示:得依精進度而定。若平常已有迴向消冤解業者,便不撥行持之功化冤, 
       除重大特例,一般撥於恩者之化也。(太子元帥示) 
    
  另問:修行人如何了結在陰之宿世恩人?(拱069期) 
  聖示:恩者有者在陰,有者在陽,陰者以行持之功漸撥之。(太子元帥示) 
    
  另問:若不做任何迴向,以造一百功為例,這功德終將按何等比例分別分配 
  於自己、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子女,乃至打幫助道之仙佛? 
  (95‧03‧08) 
  聖示:不作任何迴向,即全部歸為列名者所得。(太子元帥示) 
    
  另問:天道弟子於修道期間,財施贊助各鸞堂及佛堂辦理普度工作,是否有 
  違佛規第十二條「不亂系統」?又眾善奉行可有影響專心誠正? 
  (拱23期) 
  聖示:道程中財施助道於鸞堂(包括不同組線之佛堂),此乃合於天律之助道 
  ,當無違佛規。「不亂系統」之意,乃勉道子行道認理而皈依直屬之 
  佛堂,避免受外道之惑。「眾善奉行」乃為外行之功,而「專心誠正 
  」乃內性之修,兩無衝突,且為內外雙修之必然課目也。 
  (太子元帥示) 
  聖示:鸞門奉旨開堂,闡教濟世、代天宣化,普度眾生齊向善路,此即道務 
  ,為推展普化眾生之道務,經費龐鉅,絕非少數人之力量可以完成, 
  實有賴於各地善德發心助道始克完成。有鑑於此,上天對助道之善德 
  均有恩庥福報,不但為自身造莫大功德,更可蔭及兒孫福慧,甚願世 
  人明悟此理,鼎力襄贊助道,使道務推展聖業綿延不絕,則普化所及 
  之恩澤盡為諸善德之功德也。(拱01期)(關恩師示) 
    
  3、若有假藉名目募款詐財者,因社會善心人士不明就裡,受其惑騙而捐款 
  救助,這是否亦有功德可言?(拱009期) 
  聖示:受騙佈施,功德仍在,蓋佈施乃爾發心之善,亦即「真佈施不怕假和尚 
  」。(太子元帥示) 
    
  再問:書上說要「隱惡揚善」,這樣不是助長惡人犯更多的罪,甚至害到其 
  他的好人?(拱016期) 
  聖示:所謂「隱惡揚善」,非是見惡不舉,乃指不揭人私,其意不同。 
  (太子元帥示) 
    
  再問:藉神通或謠惑以斂財騙色者,則其命終之時罪過如何?遭何報應? 
  (拱010期) 
  聖示:藉神通並蠱惑於人之不法,須先受輪迴報以了斷其因。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王信士叩問】:現今是否有因果纏擾?(拱149期) 
  聖示:信士現今申控登錄之因果公案,乃肇在夙世生為天師一脈,修行濟世 
  之間,曾有引起教爭,與釋門修行者有所爭執,因此以術法顯示,意 
  在壓制其理論及炫耀道法之殊勝處,乃致二釋門行者(姓名略)退卻 
  道心,還俗沈淪。今緣機成熟,申控於地府審斷。(太子元帥示) 
    
  4、祖德是否可庇蔭子孫?又修子是否可庇蔭祖靈?(拱070期) 
  聖示:祖德何以蔭子孫實有其爭議性存在。祖蔭子孫須達自身功過相抵後,自 
  身餘功達三千功八百果之基數以上,方得以餘德蔭子孫,亦即如人世間 
  為勉高官長年務政之辛,多少可以關係使子孫享些特權。在天界亦同, 
  為勉修行不易,故可以其德下蔭子孫,藉以告慰修者之辛也!亦應天心 
  慈憫之「一人得道,九玄七祖盡超昇」之喻,但並非一人得道,九玄七 
  祖真能盡超昇,因為修道子了脫生死全憑自修,既已言之一人得道,九 
  玄七祖盡超昇,又何以未真能盡超昇呢?實是德蔭九玄七祖而得有機緣 
  亦入道求修,逢貴人指點迷津之意也!若以一人得道其九玄七祖盡超昇 
  ,那麼當年佛祖座下神通第一之目連尊者,何以必須親自下地獄會見母 
  親,再得佛示須以齋供有道高僧足百,以此供僧再求彼等為目連母親誦 
  經咒、求開赦始有超昇之實。故當知平時之積德非常重要,「德」者, 
  由心中發露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功」者,因內而顯發於外行之實 
  際作為,如齋僧、放生、慈善、救濟、…等,稱之為積功累德;上超先 
  祖,下蔭子孫實是大功大德之心性也!(太子元帥示) 
  聖示:人心難以自主,乃因後天情欲所影響,不能自己勤修德業意以制心猿 
  意馬,則落入三心四相之中,是以故修道子修心養性,則在德業之栽 
  培。因而人生於世,不能解脫凡俗百相,雖是因業所種,且前因未了 
  再種新因,則一波未平一波再起,輪迴永無了時,是故吾勉眾生常德 
  行之培育,乃是修道子基本之工夫。(拱019期)(瑤池仙童降) 
        詩曰:直指人心見性來 靈根不滅道弘開 
  勤培德業增修性 莫受塵埃志莫灰 
  再問:不知養外祖母生忌,如何做功德迴向?(拱021期) 
  聖示:雖未知令外祖母之生忌,但以令堂之名義迴向其養母,註明姓名,則 
  可迴向之,此有「功德司」專責處理。(太子元帥示) 
    
  再問:弟子修道,目前對過往的祖先是否有影響?(拱008期) 
  聖示:修道子對先靈乃有超蔭之功。(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陳信士叩問】:愚弟子心好奇乃起一問,吾慈父歸空時蒙誰接引 
  ?死亡時登記為七時卅分,實際是歸空於何時何分? 
  (93‧10‧04) 
  聖示:歸空有福神接引,此為道子之蔭。又冥籙登誌為七時十六分。 
  (太子元帥示) 
   
  
   修道行持(四)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無極老母 登台濟世 
    
  1、稱念佛名有何殊勝利益?(拱095期) 
  聖示:稱唸受益,乃在得契引願海攝納,次為可保持見佛不退墮,三則律心束 
  志以行持。(太子元帥示) 
    
  另問:唸「阿彌陀佛」的人很多,但往生極樂世界者不多,莫非阿彌陀佛經 
  所說不實?又唸「阿彌陀佛」數百萬遍,甚而千萬遍,是否一定可以 
  往生極樂世界?(拱26期) 
  聖示:非經之有不實,唸經乃為實修之課,所謂實修乃為自我之精進,由唸 
  經而至智慧圓明,但誦唸者,僅以字面意義為唸誦,則如讀書之讀死 
  書,其理同也。如有大發心,恆持「阿彌陀佛」,往生極樂當能如願 
  ,但此須分別在家及出家,以及少造惡因業等。(太子元帥示) 
    
  2、修身修性,應如何能心平靜、精神安穩?(拱125期) 
  聖示:平時多參與法會及多研善書以明悟聖理,在日常生活中行持,誦經、悟 
       經、行經,發歡喜心、慈悲心、捨煩惱心。(太子元帥示) 
    
  再問:往後修行方向?又須加強那部分?(拱130期)(拱067期) 
  聖示:修行首在發心而立志,在家修則可依仙佛聖訓而行,待精進恆持再入 
  法要。又,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常多閱經典,行經於日常。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面開車、一面以錄音帶播放金剛經,可否?(拱027期) 
  聖示:開車聽經無妨也。(太子元帥示) 
    
  另問:是否在家不能持誦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拱07期) 
  聖示:吾先淺例:家宅均有門神護法,只在家運入破敗,或家運入凶星之際 
  ,門神始有退位,否則厝宅均有所護法也。是則在家持誦經文與否不 
  言已明矣!誦經本意則在自家修,本願經雖有特殊意義,但在家持誦 
  ,豈有大礙之理也,靈界聞誦經,受沐佛光普照,絕無干擾之事。 
  (關恩師示) 
    
  再問:於前(07)期拱衡雜誌中,有善信叩問是否在家中不能持誦地藏經一 
  事,關恩師慈示,「家宅均有門神護法,只在家運入破敗,或家運入 
  凶星之際,門神始有退位,…。」弟子憶起前時叩問每戶家中是否必 
       有門神一事,聖示大意是「有大德或大福報者方有之」,是故此期雜 
       誌之聖示中,是否須有但書或補充之處?(95‧10‧02) 
  聖示:有發心在家持經咒者,基本上是修子,會有門神,故無需特加但書或 
  補充。(太子元帥示) 
    
  再問:過子時誦唸經文,是否會招來路過的遊魂前來聽經?(拱125期) 
  聖示:過子時誦經,於禮儀不合,故亦易成招魂,不宜也。(太子元帥示) 
    
  3、少年知修與老年知修,差別何在?(拱083期) 
  聖示:年少知修,因善慧聰敏,能得向道精進,自蔭家門以昌隆。雖善德人人 
      有之,卻分早與晚顯,早修早消業,早學勤修可悟道,晚之修行就怕遲 
     ,貌黃氣衰學無道,故知年少知修乃夙世廣結善緣之故。善緣中不乏修 
     行中人,於現生中自可感召善德有緣人,是故物以類聚,其理亦同,如 
     若夙累不知廣結善緣,便無今時貴人在重要時刻出現相助之善報。 
  (太子元帥示) 
    
  再問:年少時之重業,是否會成為現世報之業因判定?(拱059期) 
  聖示:年少業債雖未必及時成為現世報之判案,但年少所造業累中若有怨戾 
  所積,將有損福慧,故可由消怨戾,庶免有損福慧而招起伏之運象。 
  (太子元帥示) 
    
  4、修道子無不是帶業修果,亦須將那後功來補前過,若如此實不易求現世 
  福,又如何求修得近期福報?(拱072期) 
  聖示:福由心生,禍由心造,心能清淨則福必隨之,世人當知福報乃由累世所 
  積及祖先所蔭。如何求得近期福報,便須以真誠之心去求,先求問自我 
  究竟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做了些甚麼,而不是去看別人都做不好;因 
  為他人做得不好,所以修道子更要去做好,以身作則去影響眾人也改善 
  ,以自我之努力感召天地之無形力,雖然福報看不到卻也相離不遠,因 
  為真誠行持,故福報也在日日增添,然福報非以單一事項而論,有人言 
  健康便是福,有人言家庭美滿是福,有人言家財萬貫、高官權勢方是福 
  ,福報依人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觀。求福須依自我能力所及去求 
  ,例如:有人有百萬元之財力,卻一天到晚求神明保佑他找到價值千萬 
  的房屋,那麼是否考慮到另外不足之財力,如果本身外緣差,非但求神 
  無用,到頭來自我失去信心而退道;那麼如果以自身百萬財力,祈求神 
  明代為撥轉相當於百萬之房屋,則緣機百分比提高,所以神明可以在短 
  期間內安排機緣。除非有大願力,否則全須依此程序,那麼會發大愿力 
  者必定是緣機成熟,其累劫也當造下諸多福報之因,在其大愿力下感召 
  這些累劫之福報因一一結成果。(註:所求福報須有益眾人,所求福報 
  須能力所及,所求福報須機緣成熟)(太子元帥示) 
  聖示:天意無私,唯德是輔,人能行善,恩庥必至,是以故人生在世,當行 
  善立德以格天心、以獲神庥。語云:「積善人家慶有餘。」即為眾生 
  一律平等,天心秉至正之心,唯德是輔,因而眾生欲求天恩加被,則 
  當勵己行善。(拱017期)(天上聖母降) 
        詩曰:神威赫赫佑黎民 唯德是輔一視平 
  願勉爾儔勤行善 自得恩庥脫厄纏 
  另問:唸經、做善事可消業積福,但卻不知如何告訴他人理論或道理,怎麼 
  辦?(拱024期) 
  聖示:言教不如身教,則勝以勸人。(太子元帥示) 
    
  5、人常有福運晦暝不朗之時,如求福運早顯,是否是將以後的福運提前享 
  用,反而對往後的人生福運有影響?(拱20期) 
  聖示:人之一生能得多少福運均有所註定,故求福運者,一般均是將以後之福 
  運提早享用,當然以後已無福運可享;但如以造功德而求,則不相同, 
  蓋以此功德彌平多享用之福運,唯以功德求福運者,亦非人人可得,尚 
  須視事理而言。(關恩師示) 
    
  再問:【一吳鸞生叩問】:一道中前賢(姓名略)變賣家產至國外開荒,聞聖 
  示其功過可稱平但稍有餘功。既然是功大於過,為何福運不彰? 
  (拱064期) 
  聖示:雖有餘功,卻非盡可抵過,是以功過分明,絲毫無差。道有道考,亦 
  非處處可呈平穩,是以有此象也。蓋以現今國際處於太平盛世,是以 
  先將自我經濟穩固之後,再做濟世渡民之工作,雖三期末劫在即,卻 
  不可一味向外求展,當向己有之道場多做人才培育,及向心力著手是 
  切。(太子元帥示) 
    
  6、地獄幽魂常受痛苦,幸者有後代親友子孫造功德迴向,然多數苦靈沉淪 
  其中求出無期。今特叩求 老母慈悲示下:拔幽救苦之「無極真言正法 
  」。使願效法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修道者,共同行 
  功立德迴向,以化地獄為樂,拔濟受苦眾生早脫苦獄。(拱001期) 
  聖示:白陽弟子修持大道,秉抱慈仁,可見道中行持之工,甚為可慰。但拔幽 
  救苦非為一蹴可及,此中牽連因緣甚廣;從幽冥而渡非為上策,蓋幽冥 
  乃在人世之惡行者而墮,根本之方,乃從人間普化,人間淨土,豈有地 
  獄幽魂。白陽弟子宜體悟之,行持大道之間,應戮力助道普化,使勸善 
  、修身、學道日愈普及,則人間皆善道,地獄無罪魂也! 
  (無極老母示) 
  聖示:人生百態,在名韁利鎖之中掙扎而妄求稱雄,孰不知此韁鎖即如綑仙 
  索越掙越緊,徒然浪費一生光陰,無常一到只有滿身罪業,而看似癡 
  者,默默行道修持,不受韁鎖所捆,精進一生,不但解脫了臭皮囊, 
  更且靈神超脫世界直生淨土,則誰為智者、誰為癡者尤難論斷,是以 
  故修道不須他人之顧慮,盡其在我、認理歸真,始為真覺也。 
  (拱016期)(布袋和尚降) 
  詩曰:慈航普度你不登 銷魂淵藪妄自投 
  人生可嘆癡迷輩 罪孽隨身實可憐 
   
  
   修道行持(五) 
    
  拱衡堂 太子元帥、窺基菩薩、羅成子仙翁 登台濟世 
    
  1、有關於唯心宗之書籍,恭請恩師開出書目以為研讀?(拱030期) 
  聖示:本堂所設唯心宗,乃為開創新宗,雖與佛門唯識宗有同名義,但宗義卻 
  以闡心為主,以佛道雙修之新宗道場。唯識論勉可先研,但助益不大, 
  此後本堂將著作經、品、論,則為新宗精華妙義也。(註:本堂唯心宗 
  亦即慈恩宗,乃取唐 玄奘法師駐錫慈恩寺之故。乙亥年本堂所成立「 
  唯心宗道場」,以彌勒心法為內修,以鸞門行持為功德,內外雙修,可 
  成就住世蓮花果品,並可直生彌勒淨土。兜率陀天彌勒淨土擇定本堂降 
  著去執經、大成就品、萬法自在論此三部寶典,是為彌勒心法,而彌勒 
  淨土之心法擇定鸞門,乃為印證三教合一理,更可普化深入各層次,今 
  彌勒佛尊心法儀軌重現,將可以此寶典為新宗宗義之憑證與依據。) 
  (太子元帥示) 
  聖示:彌勒淨土擇定貴堂成立「唯心道場」,可謂彌勒佛尊當來下生宏願提 
  前實踐之具體證明。唯為何擇定鸞門道場,乃印證三教合一理之理論 
  ,因此更可普化深入三教各層次也,故唯心道場,非追源溯根於佛教 
  唯識宗,乃以佛門彌勒心法為主,直升彌勒淨土,雖在理論上屬佛家 
  ,但在行持上仍以鸞門為主。今道場伊始成立,萬般皆無,去執經、 
  大成就品亦要下星期始初著,另外一部則為題名「萬心自在論」,以 
  此經、品、論為唯心之教義,弘法傳道,且依內外之鸞門修行,以及 
  戒、度、法,融匯佛道之行持為考核住世功果。因而吾今日先簡略概 
  述之,以使諸生明悟: 
  一、取名「唯心」,非同「唯識」,乃因彌勒在世,以唯識乃辨 
  了心識法語;而佛門已有唯識宗,同承於彌勒佛尊,故取名「唯心」 
  。 
  二、去執經,乃彌勒佛尊在理天說法之要義,因理天外院多有帶 
  業往生者,執心仍重,故以去執說經。 
  三、大成就品,即如觀音普門品以菩薩大慈大悲;而佛尊大願, 
  故取名「大成就品」,述說佛尊開示道程諸般景相。 
  四、萬心自在論,亦屬道程修持外相之轉化,與心境互動理論。 
  蓋彌勒法語,開示心與識,俱有了別之義,不明乎心識之理,則萬法 
  復歸於空。彌勒一宗首重窮究法相之義,心與相不但互動,且有互化 
  之妙,因而以此義而作宗論。(拱031期)(玄奘法師降) 
    
  2、本堂同修對彌勒心法仍處於初機階段,是否進展不易?以弘法而言,目 
  前唯心宗須做些甚麼?(拱054期) 
  聖示:會有此現象,一來彌勒法門本就深澀,其主要因素乃在於沒有開班弘法 
  。眾可觀一貫道雖以彌勒掌教,但所宣講並非以唯識經典,而以一般聖 
  訓及十大經典為主,更常輔以講師之修道歷程及種種感應等事,及以國 
  內外新聞之事為例講解決之道與因果,如此內容生動活潑,故而聽者眾 
  也,久之於心性多少有其收效。(羅成子仙翁示) 
    
  3、於彌勒心法之去執經中,末尾有大日如來收經偈云:「卅二法相。紫金 
  法身。慈心三昧。四無量法。顯密圓融。」是否有以 慈尊為本尊的密 
  宗灌頂傳承法門?若有之,當今何地、何人有此法寶傳承? 
  (拱049期) 
  聖示:有此法門。古來彌勒法門歷經浩劫,末法時期更是式微,因此,如今密 
  宗各教門已無以 慈尊之法門灌頂傳承。欲求 慈尊法義顯密圓融,大 
  放光華,猶有賴各地有志緣人之弘法,使彌勒一宗再行興盛,屆時或可 
  再得 慈尊灌頂傳承之法。(編註:密宗傳承須有上師,而今彌勒法門 
  式微,故其願難竟。經中所云「顯密圓融」,乃 慈尊大願期諸日後) 
  (太子元帥示) 
    
  再問:唯心宗道場因何降在拱衡堂?(拱078期) 
  聖示:此中因緣,一則彌勒法義之應運入世而興,二則與貴堂人事因緣有關 
  ,總而言之,是屬緣機之成熟。(窺基菩薩示) 
    
  再問:目前所傳天道之法門,亦以「天佛院」 彌勒祖師為最後之歸依,此 
  與貴堂彌勒法門是否有相通之處?(拱059期) 
  聖示:有相通之處。但求生彌勒淨土有其法義,則在拜佛、唸佛以助成願力 
  契引。(太子元帥示) 
    
  再問:藏傳密宗是否為釋尊所傳正統佛教法門之一?信士以前曾灌過頂,且 
  有稍微修密法和參加法會,但當初只為治療怪病,完全不明灌頂意義 
  ,不知應如何懺悔才不會入金剛地獄?(替代發願略)(拱155期) 
  聖示:就事論事,即以發心願以研修儒家經典而作育英才,敬謹懺悔入密未 
  修之行。(太子元帥示) 
    
  4、前(153)期拱衡雜誌拱衡聖訓中,玉旨如此頒賜:「…助建唯心宗 
  道場,准得生彌勒淨土…。」,是否有保証往生彌勒淨土之意? 
  (拱154期) 
  聖示:是為保証往生彌勒淨土之意,但有其但書之須知,即是:有心求生彼土 
  。再加上唸佛、拜佛(彌勒佛、號)不斷。此在「佛說彌勒三經」中, 
  已有非常明確地述明。(太子元帥示) 
    
  再問:聞聖示,一者有心求生彌勒淨土,二者唸佛、拜佛(彌勒佛、號)不 
  斷,此為助建唯心宗道場,保證得生彌勒淨土之但書。那麼,「彌勒 
  六事行法」又扮演著何等角色?(95‧02‧11) 
  聖示:前者為有財而無時間修無畏及法施者而設,後者為有時間修無畏及法 
  施者但無財者而設。唯,前者亦在「六事」之內第一項,精勤修諸功 
  德,並且「六事行法」是定多修多分而上品、中品,上生淨土內院, 
  念佛、拜佛必得生彌勒淨土,但無諸功德之福慧資糧,則僅在帶業往 
  生之外院而已。(太子元帥示) 
    
  再問:去執經中「六事」與佛門之「六度」有何不同處?六度中,「精進」 
  有斷精進、修精進、求化精進,三者之意為何?(拱045期) 
  聖示:六事與六度有所不同,乃在行也。「斷」乃立志,「修」乃勤,「求 
  化」乃智。(太子元帥示) 
    
  再問:經查知父親與無極理天具有深緣,若以父親名義助建唯心宗道場而得 
  准將來往生彌勒淨土,這樣有否衝突?又或者該如何功德迴向,可得 
  最大助益?(拱154期) 
  聖示:並無衝突,需知返回理天需真修實練,功果完備,否則不易上昇。故 
  ,先至彌勒淨土具足資糧,則所有世界已無阻礙,可以來去自如,是 
  最大助益。正如長途跋涉,有其中繼站,稍作休息,可以順利而安全 
  抵達。(太子元帥示) 
    
  再問:未唸佛、拜佛(彌勒佛),縱然有護持助建唯心宗彌勒慈尊道場,是否 
  功德金再多也無法往生「彌勒淨土」?(拱156期) 
  聖示:非也。護持助建 慈尊唯心宗道場,已是願行,此願行既積而深,只 
  要十惡不犯,仍有機可蒙慈尊放光接引。只是,有「願」、「行」, 
  加以「信」而正趣不怠,則可高分上生果品蓮台。當然,本人若只願 
  助建,但不願求生彌勒淨土,是另當別論。(太子元帥示) 
    
  再問:如果不是「唯心宗」的弟子,可以辦理註籍嗎?辦理註籍要遵守什麼 
  戒律?還有,怎麼作戒度行之行持?(拱157期) 
  聖示:因為註籍即是具體求生「彌勒淨土」之信願行,可以辦理註籍。唯心 
  宗本是公開傳法之教脈,當然歡迎十方大德共願求生「彌勒淨土」, 
  至於註籍之後,首要唸佛、拜佛(彌勒慈尊)不能間斷。戒,即十戒之 
  行持。度,是度有緣共發正趣,求生彌勒淨土。行,為行六事(精勤 
  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 
  入正受、讀誦經典)。可以戒、度、行擇一而精持,亦可三事全持。 
  (太子元帥示) 
  聖示:「三官殿」得南天、西天照會,佛道諭旨賜爾臺疆豐原懿敕拱衡堂, 
  除已建立鸞門普化道場之後,並成立「唯心宗道場」宏揚彌勒心法、 
  兜率淨土,今已略具略規模,可見諸生用心弘法。 三官大帝慈悲, 
  乃命吾降賜註籍牒文,一則爾等同修可呈牒文註籍兜率,更可利益普 
  度眾生,廣結佛緣之用,再則便利弘法也!以下即是牒文: 
  (拱039期)(三官殿牒文主簿降) 
               詩曰:佛道雙修精進心 諸生意志實堪欽 
  慈悲我主文書牒 利爾同修註籍深 
  註籍牒文: 
  今據南瞻部洲臺疆豐原唯心宗弟子○○○,謹得有幸恭聆彌勒福 
  音,發願往生兜率淨土,以得見佛聞法,永不退轉。 
  竊思人生在世,夙世因果業障牽纏,乃深墜輪迴,浮沉苦海,無 
  以自拔。今日得能接受福音,雖屬機緣,唯恐業累,敬謹發心:頂禮 
  佛尊、稱念佛名、持守戒律,發心輸誠,仰望契引 慈尊無邊願海攝 
  納,無任企望,伏祈鑒納。 
  果蒙沾恩,恐口無憑,特立牒文,恭呈 慈尊賜監,並以為兜率 
  註籍,此後一心一意往生彌勒淨土,是為職志,借資圓明心志,並得 
  佛光永被。 
  授文牒沐恩弟子○○○百叩 
  佛曆○年○月○日 
    
  聖示:本堂得蒙 慈尊指定成立「唯心宗道場」,乙亥年十個月以來,神人 
  各自輸誠,致力弘法之準備,雖無成果,但經、品業已完成,弘法諸 
  事,諸生亦能用力,乃得 慈尊鑒納,賜下牒文,因此可見諸生各自 
  輸誠之心也。牒文既成,此後皈依本堂之修子,先進鸞下將有義務告 
  知此中涵義,加以引度。本堂之鸞下,如若有意再發心往生淨土,則 
  可再呈牒文註籍;反之,如無意願者,可皈依本堂之鸞門入鸞儀式即 
  可。註籍牒文中,註明之頂禮、稱念、戒律仍須修持,因此宜各自發 
  心。當然註籍並非僅可往生兜率淨土,註籍之後無礙修行其他宗脈法 
  門。(拱039期)(本堂主席關登臺) 
                詩曰:牒文頒賜正分明 勉爾諸生一志誠 
  佛道雙修曾福慧 堪期功果大光明 
   
  
   修道行持(六) 
    
  拱衡堂 太子元帥、羅成子仙翁 登台濟世 
    
  1、一貫道道親有者修行一、二十年,為何未能得往生淨土? 
  (拱054期) 
  聖示:乃多未真修,聽道十年依然脾氣毛病深而重。錯在不該心執重,入一貫 
  道者當下為之宣言:「明師一指點玄關,打開生死門,焚繳龍天表,天 
  榜掛號,地府抽丁,從此脫離閻君手。」以此之故,入道者便自認已在 
  天榜入籍,地府已除名,從此也不求上進,只是人叫就來,無叫就在家 
  ,不知做些什麼,這樣的不正確觀念實誤人誤己。復次, 
  (1)更有者強調,回佛堂聽講,稱之為修道,實不正確也!所謂行功 
  立德,也不過是那些講師與擦佛燈之人,聽講只是學習,回到家 
  便要依所聽學的真理去待人處事才對。 
  (2)更有者強調,入一貫道為先天大道,對於其他宮廟稱之為後天廟 
  ,是凡夫俗子所走動的場所,當走先天大道方可返回理天見 老 
  母,因點道之人強調此觀念,而新道子不明就理,久之深執此觀 
  念,也是未能成就之原因。竟不知既然身為人即是處後天,而後 
  天廟乃上界高真所蒞任,神祇是為兼職,而能得神格者縱為所謂 
  後天神,亦為忠臣、烈士、孝子、節婦所擔任,道子有何人可有 
  資格入列上述之格,更謬論彼等為後天神,而自身求修先天道, 
  實可笑!可恥! 
  (3)更有者大力以一些顯化之事蹟,而一昧欲更多之人入先天道,而 
  直言先天道才可超生了死,實可悲也!有者以所謂「神祇帶動善 
  男信女求明師一指,得三寶關訣印」為鼓吹。實乃眾生不知諸天 
  仙佛的一片用心,老母之慈悲,而 玉帝之巧安排,方有如此之 
  因緣聚合而形成此一現象,卻到處宣傳連仙佛都要來求道得三寶 
  ,實可哀也!不知神祇乃由上界高真所蒞任兼職,又何須求道? 
  乃為渡眾而以身作則之影響力,帶善男子、善女人入道是為;此 
  其因素,乃在於一貫道有宣講班可供道子啟發善知識而早顯佛性 
  ,因天道所在乃偏遠地區、多災地區、民生困苦之地區,故而為 
  了讓世人得明瞭今生所受之果報前因又是如何?以祈世人早日明 
  悟本來,方有此神祇帶頭求三寶之事,切望道子切不可再徒生口 
  業。 
                希這般苦心能使一貫道子消除執念,更希本堂修子、他堂修子能無愩高 
                心理。(羅成子仙翁示) 
    
  再問:一貫天道有刊出一北港媽祖求道記小冊子,既已是受敕神祇,何須再 
  經求道?又天福將盡的神祇,是否有再進修而免落輪迴之途徑?否則 
  神祇求道是為何而來?難道唯有求道才可免落輪迴? 
  (94‧05‧08) 
  聖示:北港媽祖求道記是上天為一貫天道之殊勝事例,以此傳佈福音,受敕 
  証道,可求可不求,求則依天道教法進修,不求則依天祿進修。証道 
  仙佛每位時刻亦在進修中,譬喻北港媽祖今時蒞任人間香火鼎盛之廟 
  宇主神,其在司轄職權內,如為眾生感應排解,以及善眾因此親近修 
  行等,均為其所積累之功德,待資糧具足,再晉升果位。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貫道要求戴眼鏡的道親在向仙佛鞠躬或叩首前,應將眼鏡拿下的真 
  正用意何在?真有必要拿下眼鏡嗎?此實乃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 
  (95‧12‧29) 
  聖示:真正用意僅乃如脫帽行禮,為表恭敬,但亦屬人為矯枉過正。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吳鸞生叩問】:一友堂老前賢(姓名略)資歷甚深,何以故於日 
  前老來中風?(拱067期) 
  聖示:資深修子乃至於主事者皆忽略自身之心性及言行,更怠於冤欠之化解 
  ,雖身入道門而為主事,論功實不可沒也!然功歸功來過歸過,並非 
  所有事皆可憑功補過,尚有諸多須以凡體去了結,佛菩薩尚須以火劫 
  、刀劫、病劫作涅槃,何況修行中人有偏行。(太子元帥示) 
    
  再問:承上問。如此說來,所謂「惟後功方可補前過」,是否也只是補其部 
  份而已?(拱059期) 
  聖示:正是!又如同冤親債主不願受協調,亦不能違天律,另亦各法門領受 
  天命不一之關也!(編註:所謂「各法門領受天命不一」,指一貫道 
  為救靈,而鸞門則為救苦,兩者天命不同)(太子元帥示) 
    
  2、一好友提及,如今末法時期,唯有修天道才能超生了死,回無極理天; 
  其他教門,如佛門之唸阿彌陀佛,已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否 
  為真?(拱118期) 
  聖示:所說較為偏激。不論佛門或者一貫天道,究竟境界,必須精修,法門雖 
       有異,但皆在修行精勤。(太子元帥示) 
  聖示:吾佛眼見現世道門中,尤以「佛」及「天道」之爭最為利害,吾佛在 
  此奉勸佛門緣子,切莫執迷於門戶之爭,道脈發揚,普勸世人向善, 
  不論教義與宗旨,均稟承 天心有好生之德而代天宣化,同為道門修 
  子,應互勉互勵,同心勸善濟世,無須執著也,願勉悟之。 
  (拱03期)(彌勒古佛降) 
            詩曰:千宗萬教道宏揚 勸化人心學善良 
  何必執迷爭口舌 修身無相且思量 
    
  再問:常聽說在一貫道修子,終其修易達致「究竟」之境,而其他法門宗教 
  較不易達致究竟。此說正確與否?又信士應選擇鸞門道場,或一貫道 
  場而修?(拱010期) 
  聖示:究竟之道,任一教門均可致之,乃在如何修持而已。修子可擇適性、 
  方便參與之道場皈依而修。須知究竟之道無所別,條條大路通羅馬, 
  均有最高境界,其關鍵乃在修持之過程,始為關鍵。(太子元帥示) 
    
  另問:【一廖信士叩問】:蒙聖示李兄一魂在「枉死城」,其生前曾求道於 
  一貫天道,既然受明師一點,為何未昇天,莫非一貫道是假非真? 
  (拱040期) 
  聖示:李魂乃因未脫劫枉死。一貫天道難得明師一指,但道傳乃有先得而後 
  修,有得但無修仍屬空幻,非為一貫道是假道,乃爾有不明其事理, 
  一貫道道真,但一貫道子仍須在得道之後再精進實修,否則仍未能以 
  得道而論也。(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許信士叩問】:前世尖嘴傷人,為何能拜呂仙祖為師?而又何以 
  未能成道?(拱09期) 
  聖示:此乃可見仙佛之慈悲普渡。未成道乃因未知精進修持,枉負明師;修 
  道如無恒毅心志,並非定可成道。(關恩師示) 
    
  3、要修持至何種境界,才能返回理天?(拱091期) 
  聖示:修返理天,一在堅行,二在願心,修十善業,了斷夙業,自可返回理天 
  。(太子元帥示) 
  聖示:觀遍鸞堂著造遊記,大多有天堂路上行人少,地獄路中人滿為患,如 
  今大道普傳,為何上天堂者仍比下地獄者少呢?原因就在天降大道, 
  雖諸天仙佛或為往返天凡不休,或則倒裝下凡、打幫助道,在在均屬 
  弘道利法,奈何眾生知道卻不修道,或者修而不精,或則志而不堅, 
  更有凡欲過重,道心日輕,諸般因素造成枉費大道普傳之良機。吾甚 
  願眾生,須知道之所在,親而近之,修而恆之;修道之成敗有一關鍵 
  ,即是否有恆心與堅志而已。(拱029期)(麻仙姑降) 
        詩曰:理天自在幾人行 端有迷魂陣裏牽 
  自性圓融無罣礙 勤恆此志永綿綿 
  聖示:語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意指為人處世必須堅持。不論任何 
  事務必須行而不退,一旦開始實行,即是在已顧慮周詳,正確無誤, 
  即必須堅持;不論求學業,不論修道業,如果不能間、恆、勤,則如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許多修行者進入道中領域,頗多半途而廢者, 
  不論其因素是否信心已失,或者明理不夠,甚至順逆魔考等挫志而退 
  ,基本上即是不能堅持,而此一志業之所以不能堅持,到底歸屬於心 
  志之不能確立,毅力之不能貫徹,是以眾生宜由此而自勉之。 
  (拱034期)(孟宗夫子降) 
       詩曰:行而不退是為恆 萬事由來志莫輕 
  學道求修能不昧 終成志業見光明 
    
  再問:修道之人若已發菩提心,於姻緣是否有阻礙?又已修行數年,頗有心 
  得,若欲仕途更上層樓,恐斷行持,尚祈指點?(拱039期) 
  聖示:修道子發菩提心並無礙緣,並在某種角度而言,有助緣之力,此事修 
  持可聖凡兼顧。有時雖身在凡俗之中身不由已,但修行路端在一心, 
  隨緣而至,故無須罣礙仕途阻礙;修持心志為要,心有大道,道在時 
  時進修精進之中。(編按:此原為一信士受昔世為官誤判折緣,致此 
  世婚緣受此怨力所阻,姻緣不就純為業力之擾非為修道發心之故)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林信士叩問】:先祖母在世時心地善良,晚年又吃齋唸佛,是造 
  何因業,致使仍於地府二殿受苦?(拱116期) 
  聖示:查令祖母並非生前有造大罪,而是於夙世曾有因言語而導致他人造罪 
  之公案,乃必需了斷此公案。(太子元帥示) 
   
  
   修道行持(七)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如何得不再輪迴世間?(拱146期) 
  聖示:不想再輪迴有兩大方向,方法有二。一者可以發心求生彌勒淨土,只要 
       註籍,立定志趣,行修功德迴向,早晚恭誦 彌勒慈尊佛號,當下起不 
      間斷,定必可以不墜輪迴。一者可以發心護持本堂普化道務,絕不間斷 
  ,呈疏文於本堂主席 關恩師,註籍南天,必可蒙恩師於歸空日引領往 
     南天,不墜輪迴。(太子元帥示) 
    
  再問:自古以來,隔胎之迷令許多人前功盡棄或愈墜愈深,上天是否有良策 
  ?(拱055期) 
  聖示:隔胎之迷乃為輪迴所致,良策即在脫離輪迴。(太子元帥示) 
    
  2、修行人將來順利往生天界後,是接續修行,還是一切得從頭修起? 
  (拱041期) 
  聖示:會視在生未修足完備之項目修之,然亦有甚多科目必修,例如:五行、 
       八卦、醫藥、符錄…等,不勝枚舉,亦即在生未修之項目皆須修足,而 
       供考核通過後領旨派命。若一般僅以善功而任神職者,必須依命而行, 
       較無機緣修習其他科目。(太子元帥示) 
    
  3、何些修道人,歸空後必須經過「三關九口」的考證與修煉?又「三關九 
  口」在天界之何處?(93‧08‧19) 
  聖示:隸屬宗脈之修子,在世修持或有大功果,已達精勤者。又「和陽關」在 
       大羅天,「紫陽關」、「九陽關」均在東天。(太子元帥示) 
    
  另問:經過明師一指點之一貫天道修子,於歸空後是否皆有機會先至「三關 
  九口」,再經由仙官考證決定去處,抑或重新發往地府? 
  (93‧08‧19)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再問:天佛院眾道親之所嚮往,然常是先前往三關九口,此兩者從屬上有何 
  關聯?是否應先通關方能入院?(93‧10‧17) 
  聖示:然也。除非在生至歸空修持,有道果資糧合可上升「天佛院」。 
  (太子元帥示) 
    
  再問:紫陽關遊記第十一頁記載:「九陽關」有打回票,「紫陽關」則沒有 
  ,一來到本關,就必需合格出關。又另一段:紫陽關是鑑定非修道人 
  成道之果位。那麼是否意味紫陽關境界高於九陽關?(拱156期) 
  聖示:信士解釋稍有誤差。關主所云是:近來修人倫而成道,日愈增多,故 
  來此關。並非「紫陽關」僅為鑑定人道考關而已。(太子元帥示) 
    
  再問: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並呈佛牒(皈依「唯心宗道場」之註籍牒文)者 
  ,是否命終要經過「三關九口」之考核?(拱046期) 
  聖示:無須經「三關九口」之考核。(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陳信士叩問】:一貫道前賢李兄,其亡母魂落冥府「聽經所」聞 
  法修習,這是何種殊緣?又此前賢為道盡心,其慈母在世得道,何以 
  故未返天界,抑或入「三關九口」?(93‧05‧18) 
  聖示:令友亡母一魂即是因有求大道並有修之,故得福神帶引往「聽經所」 
  。又因修未足超證,過「三關九口」未通行,乃入聽經所;聽經所雖 
  在地府,但諸佛菩薩、仙真時時為說法,待機再入各宗門考核。 
  (太子元帥示) 
    
  4、如何得能求生觀音淨土?以唸「大悲咒」,終生行持無畏、寶鏡、寶經 
  、寶印手,是否屬觀音法門?又此需手持法器嗎?抑或是合掌即可? 
  (拱116期) 
  聖示:求生觀音淨土,則以親近菩薩,發願往生,專注勤持,必要迴向則可。 
               又所修持諸法可算是觀音法門,修持寶經手、寶鏡手、寶印手,只需合 
       掌,用心而化,自然有成。(太子元帥示) 
    
  再問:觀音法門與彌勒法門有何不同?修觀音法門之道子往生後,是否還得 
  往「和陽關」受考?(拱160期) 
  聖示:觀音、彌勒二大菩薩之法教,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在歸宿。一者求 
  生觀音淨土、一者求生彌勒淨土,因而願行會有不同。至於是否到「 
  和陽關」受考,需視當事者自主之意願。(亦即,有其自信可以通過 
  嚴格証性成真之考核,可以証高果位,否則即以淨土求生後再行修持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陳信女叩問】:母親蕭氏在世時勤修佛法,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臨危亦誦唸佛號不輟,火化後有舍利子,叩問今往生何處? 
  (拱090期) 
  聖示:查令堂已由南海觀世音菩薩所渡,並收為侍香龍女。(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曾信士叩問】:母親楊氏於國曆5月17日早上尚在吃東西及聊 
  天,沒多久即自然歸空,面呈祥和之相,叩問母親之靈歸何處? 
  (拱090期) 
  聖示:查令堂確屬靈歸「天佛院」。(太子元帥示) 
    
  5、據觀音大悲心陀羅尼經,於居家誦此咒應立佛旛,淨己心於旛前香華供 
  養,啟聖示此旛處誰受香祀? 
  (93‧11‧03)(95‧02‧21) 
  聖示:可奉小神案。此旛是護法受供。(太子元帥示) 
    
  另問:一靈通者謂:「大悲咒殺傷力太強,周遭靈界易受其害。」言下之意 
  不能持咒,是否如此?又年餘來持「大悲咒」、「白衣大士神咒」、 
  般若心經,求菩薩開示指引,何以均無感應?(拱06期) 
  聖示:「大悲咒」者,大慈大悲也,顧名思義,豈會有害?實則「大悲咒」 
  乃八四佛號而成咒,靈界均受沐佛熙,豈有殺傷力之說耶!無感應則 
  因時機未到,須再恒毅持修。(關恩師示) 
    
  另問:誦咒或精神集中及靜時,頭頂似乎有種感覺是何因?(拱07期) 
  聖示:此乃感應,人靈與靈界有所溝通,可再進行靜坐,如有幻象即屬不佳 
  ,若有仙佛之顯聖傳真,則有緣可沐仙佛之靈光加持也。 
  (關恩師示) 
    
  另問:「大悲帶」掛在頸上被衣服所遮蔽,不知會否損失功效? (拱148期) 
  聖示:無妨。(太子元帥示) 
    
  另問:在誦唸「大悲咒」時,覺得會有很多口水,是為什麼? (拱148期) 
  聖示: 大悲誦持生龍涎,故會有口水生津,不但無妨並且甚佳。(太子元帥示) 
    
  6、有心與無心的持咒唸經,兩者之功德如何?(拱102期) 
  聖示_:持咒唸經,有心與無心,功德當然有別。(太子元帥示) 
    
  再問:在持咒之際,常會胡思亂想,無法凝神,當如何克服?(拱116期) 
  聖示:持咒無法專注,此需以勤克之,即如久而成習,使之習慣,就可專心 
  。(太子元帥示) 
    
  再問:每要誦唸經咒,常覺會有打瞌睡現象是何因?(拱152期) 
  聖示:每誦真言經咒易瞌睡,此為業障較重,故不善業力阻擾,此為作功課 
  修子在初行中必要堅強發心而克服。(太子元帥示) 
    
  再問:持誦「光明咒」有何效應?單獨持誦「水讚」有何助益?持誦真言, 
  是以默唸或以出聲?(拱156期) 
  聖示:「光明咒」,顧名思義得生光明。「水讚」是為生命之泉源,有不可 
  思議之助力。持誦之際,或默唸或出聲諷誦均可。(太子元帥示) 
    
   
  
   修道行持(八)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如何做才能使家人也學佛修道?(拱024期) 
  聖示:身教。(太子元帥示) 
  聖示:古來華夏民族即有純樸風尚、傳統美德,尤其倫理仁善之心更是深植 
  於民族意識之中,是以故古聖先賢常有垂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以蔚成厚道之民風,因此善良民風得以安居樂業,人際相處一團 
  和樂。唯時代變遷中,人心思傾功利之間,亦因此長篇大論大有人在 
  ,說得天花亂罪、頭頭是道,但是卻了無善行以作啟迪。因此世人處 
  事之間,宜先養律己之心,正己而化人,庶得收教化之功,亦可為社 
  會人心作一標榜,而達到宣化之目的。 
  (拱019期)(曾文正夫子降) 
       詩曰:律己從嚴寬待人 以和為貴樂頻頻 
  漫言道理頭頭是 了無善行性失真 
    
  再問:如何助親人靈識清明?(拱06期) 
  聖示:求靈性光明,其本身若不能力修,則唯有以造功德迴向,從後天去除 
  障蔽,而達到先天不昧,捨此二途無它矣!(關恩師示) 
    
  再問:設若子女道緣難以顯現,須如何迴向或有何方法,可使之善慧早覺? 
  (拱040期) 
  聖示:道緣之不現,乃福慧之未顯,恐非強求可得,須漸作迴向,漸積福慧 
  。(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楊信女叩問】:平常有所祈求,大都能得仙佛賜佑感應,惟獨求 
  雙親早日改過向善,何以無法得到滿意感應?(拱13期) 
  聖示:感應事,首要機緣配合,此中因素在雙親之善緣及善根未顯,亦為爾 
  之魔障待克服,勉之,天不負精誠心也。(關恩師示) 
    
  再問:【一楊信女叩問】:今生修佛,請開示指導?又丈夫何時有機緣入道 
  ?(拱039期) 
  聖示:修道首在心,圓融入性,始能復真如,故莫先執於心,始能內外方圓 
  而行持。信士雖與信女結善緣而成此世,然機緣入道仍遲,尚須時日 
  。(太子元帥示) 
    
  2、若想讓父親與母親於晚年之時能親近佛道,應如何做才好? (95‧02‧21) 
  聖示:難!若「福」、「慧」、「法」三緣不具足,其機不顯。(太子元帥示) 
  聖示:「慧命」,在道家其意即指靈根,在佛家其意指佛緣。是以故,慧命 
  在個人俱皆與生俱來,其分判只在後天是否受環境等外在因素之蒙蔽 
  ,甚至已至泯滅,如果修道人慧命已啟,則其邁入道程之間,已開啟 
  第一大步,蓋行持過程中,當可投入道的領域而領悟其玄妙。既曰「 
  慧」,則其善因緣業已有註明沿襲此一善因,則綿延不絕,即如命之 
  長生也。故須從修道中去把握此一慧命而加以擴展,達到道中玄妙之 
  境。(拱017期)(良女降) 
  詩曰:慧命長存步道程 堪能悟覺得光明 
  皈依戒律須勤守 外德內修莫忽輕 
  聖示:大道之程,雖是雲路漫漫,但卻非遙而不可及也,只要得到機緣,心 
  生親近歡喜之願,自可得上修道之路,而此機緣之所得,可由夙世所 
  種而未曾泯滅之慧根產生,亦可由親友所度而得。譬如本堂所設之「 
  昊天紫綬靈修位」,由陽世親友之發心造功迴向,可以保調先亡靈出 
  苦獄而列位靈修;是以故,一則表彰陽世之人孝心之顯現,再則可度 
  亡度苦之陰陽兩利也。(拱032期)(本堂主席關登台) 
  詩曰:漫言大道路遙遙 得到機緣可上超 
  夙世慧根仍不滅 堪期罪業作冰消 
    
  再問:弟子自從修道以來困難重重,道心忽冷忽熱,想渡人又不知如何開口 
  ,本身吃素只敢跟熟的人講,一般普通朋友不敢直言,深怕他們看輕 
  。覺得很對不起上天恩典及對不起自己,覺得不配當個修道人,深怕 
  今生修道無法成功,無法廣結善緣,任何事不能順心如意,也沒貴人 
  ,是何因?(拱156期) 
  聖示:修道渡眾,需要「福」、「慧」、「法」緣,各人夙世造深罪業,是 
  所難免。勤行功德,迴向業障,增生福慧法緣,會有助改善。(太子 
  元帥示) 
    
  再問:父母為何老是冷戰,形同陌路,有何解決之道?(拱024期) 
  聖示:乃為夫妻怨因,可多為父母誦念,消業自可改善。(太子元帥示) 
    
  3、新設之佛堂道運不佳,應如何應對?(拱103期) 
  聖示:道運不佳,須持之以恆,不急在一時,度人貴在事後之成全與培養,而 
  不在人數之多寡,勉之。(太子元帥示) 
    
  再問:一般宮、堂、道場亦有所謂的道運,其關鍵為何?(拱052期) 
  聖示:一者宿世所結的善惡緣論之。一者各道之緣起緣滅。一者願力之承接 
  力道。一者主事者之關。一者三期末劫魔道並降,正法亦受邪法所累 
  。綜合言之,在於主旨是否有持續遵行,而初發心是否因時間而有所 
  變化,所謂掌權久必腐敗,掌財久必奢靡。(太子元帥示) 
  聖示:哈哈!老納今夜再幌進爾堂,屈指數來久未降爾貴堂,一日又復一日 
  ,眼見諸賢生進道者有之,退道者有之,實為慨嘆。道場之普化大命 
  ,乃為共識推行,道心不堅者恆無大命可承,至希諸生記取老納所言 
  。(拱007期)(濟公禪師降) 
    
  
  
  修道行持(九) 
  1、有看過仙佛慈訓……不善因緣可轉化成善因緣。那要如何轉化呢?(拱 
     254期) 
  聖示:要轉化不善因緣成善因緣,必需有對治,如廣行善,因為善業可轉 
      惡緣。但是,並非一定可以轉化成善緣,有者僅是將此不善因緣消弭 
      ,無法轉成善因緣。另外,也可以造功德直接消除或化轉。如本堂之 
      專案呈疏,以發心所造功德,針此不善因緣迴向,乃得或消除或轉化。 
    
  2、台南李賢生叩問:恩師聖示昔口願太重,導至求救亡魂一批接一批來, 
     能力不足,再這樣下去會把弟子逼瘋,玉石俱焚,可否註消此口願,自己 
     且一批又一批亡魂,恐需財力非常雄厚大功德主,弟子真的無能為力,之 
     前也求主席關恩師行文冥府暫停兩年求救令旨,已經發旨求救亡魂是否再 
     追回,再和身體原靈樹元辰對抗損耗,恐這段時間醫護付之東流,弟子實 
     情上告,也希望上天及恩師慈悲慈憫,懇求恩賜一條生路。 
  聖示:註銷此願,已是不能,此所以仙佛普勸眾生: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眾生宜謹慎平素之間口願,切莫隨興而起。但賢生既入本堂門下,主席 
          關恩師已親下冥府呈報閻君,會有安撫及延長,另將藉本堂奉旨著造 
          皇母經之殊緣呈叩一變通方法。 
    
  3、陳善德叩問:本人是道教徒,道場在香港,本人經常瀏覽貴網,今天到 
     訪知貴堂舉行放生大法會,請問是否合宜,因為之前有很多報導,說放生 
     的問題, 07年也有報導深圳放生五萬隻麻雀,疑因麻雀無法適應新環境而 
     大量死亡,另有人張網捕捉放生物,可否指教! 
  聖示:放生,是我自造功德,此功德是在起心動念之護生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是應在我人真實法身的功德性;他人要捕則屬他自造罪,本堂舉行放 
         生就是要集結共善共願的功德性。 
    
  4、南部郭善德叩問:於每週至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前斜張橋下的溪流固定放 
    生,此放生行為是我個人發心要做的,並且已成為我今生修行的重要功課之 
    一,放生至今已近五年了,中間過程中亦發生過許多障礙,但我仍一一克服 
    ,堅持放生, 想知道我這幾年親手放生的水族是否有蒙仙佛協助,得生較好 
     的去處?如果尚在人間,是否過的安好?另外我在這幾年放生過程中,是否 
     有護法協助? 
  聖示:自行放生其效較小,一者乃無啟靈,助誦及共願共善之力,僅為自身善 
         願護生慈仁,故有其功德,但對生物助力較小,所以有司亦無詳錄,僅功 
         德力記錄信士之善行。 
    
  5、高雄李善德叩問:回天證果之計算,是否以未迴向出去,且剩餘之功德計 
         算,其參仟功捌佰果? 
  聖示:當然。 
  再問:若此生皆因為業障、或冤親而行功,或添事業運等而行功,則回天之資 
              糧當較少? 
  聖示:當然。 
    
  6、台南許善德叩問:弟子昨日讀到道源和尚曾云「以福攝慧」,是否意指行 
     善修福可以化消業障而得智慧清明? 
  聖示:當是如此,修福善之功德消業障,業不生不擾,不蔽靈明自可生慧。 
  再問:此與智慧從經藏生?有何差異? 
  聖示:智慧從經藏生,則以融入經文之意涵而得智慧,有所差別。 
  再問:弟子發覺近來行善本乎一心而無求,可重拾得法喜充滿之樂。是否為無 
         相佈施所得之利益之一? 
  聖示:行善無所求,不揚名相,當然是無相佈施之利益。 
    
  7、高雄李善德叩問:若以修行者而言?是否以行功增加回天之資糧為最佳? 
        以消己之業障次之? 
  聖示:理論上是如此,但業障因果顯前,卻無法不先辦,否則其干礙加重, 
               恐怕無法順遂修行。 
    
  8、台南李賢生叩問:恩師慈悲,弟子夙昔是什麼情境下,怎會發這個口願? 
    又入何教門?所發口願內容是什麼?招引如此多求救亡魂,此口願所影響之 
    亡魂,大約幾位? 
  聖示:這個口願是在佛門廣渡寺所發,是江西送川縣,是在此寺為火工時, 
          寺裡法會,有許多無祀靈位未得香祀,竟在佛前口願要渡此無祀亡靈。 
          內容是以願盡力心渡脫此寺無祀亡靈脫鬼道,影響所及正確數字是一一 
          三位。 
    
  9、北部張善德叩問:鸞下生每次去參加鸞期,是否都有記多少功?如果每次 
    都坐別人的車去,是否要分多少功給開車之人? 
  聖示:鸞下生參鸞每一鸞期由三十功至五十功不等,另外主席 恩師有權加賜 
          。有發心開車載送同修同行參鸞,不用由被載者分出功德,而是天律即另 
          有賜記長期而行,會有賜添福祿,消災劫,增益修行福慧資糧,甚至累積 
          三千功八佰果。 
    
  10、台南李善德叩問:弟子的朋友夫妻,同拜一位出家師父為師,但此出家師 
      父卻以供養金多寡做人,給的多弟子噓寒問暖,給少弟子冷朝熱諷,月時間 
      到了,沒給還會催促討,最後只有選擇離開。也看不少密教弟子,卻對所拜 
      金剛上師,需所無度,無所適從,含著眼淚借錢供養。佛經及大德所著書籍 
      ,皆記載供養出家師父及金剛上師功德大如天,不能不讀書,但不能盡信書 
      ,但有些出家師父及金剛上師修持比一個市井小民還不如,當然有修持相當 
       好。請示恩師,或以種植福田為例,護持如本堂殊勝道場不算,同樣金額去 
       供養一位出家師父及金剛上師,或用於社會公益慈善,難道天律明定功德, 
       供養出家師父及金剛上師優且大於用於社會公益慈善嗎? 
  聖示:若出家人或所謂金剛上師自陷欲障之胡為,當然可以不必供養。 
    
  11、北部彭善德叩問:弟子目前食方便素、肉邊素。一、未來若因工作訓練因素 
     ,是否可於訓練期間吃葷?二、若未來生重病,醫生建議吃肉,是否可開葷? 
      三、若醫生處方中有帶葷食而不能以素食取代時可否吃葷?四、若未來有那麼 
      一天無東西可吃,是否可開葷?五、若有心,是否可決定即使餓死、病死、即 
      使吃一餐葷可多活五年,寧願吃素只活一天?以上五個問題的答案,是否會因 
      為有清口燒表文而有不同? 
  聖示:以下問題,方便素則可斟酌沾葷。一二、可以。三、處方之葷,可以服食 
         。四五、可以,佛戒有三淨肉,以行者慧命重於一切,無此慧命則無以成就 
         ,故救命可開葷。六、當然,會因此有所不同,方便素乃以自律為戒,清口 
         燒表文是立愿呈諸天鑒核。 
    
  12、新社朱善德叩問:常聞修道即修心,所謂的發願,是否即是發一個廣大之心 
      ,一方面是砥礪自己,另一方面則是提升己心的廣大度,純度等以契合於元神 
      ,學道過程中,萬法於心的作用是否均可如是解之? 
  聖示:賢生如此見知,不能說不對,修心是戒律,發願則是勵行,且可以因應各 
         人根器及客觀環境之不同而可以不一定要發廣大之願。 
    
  13、北部吳信女叩問:信女想要化解冤親,要作多少功德夠?信女想求福祿,要 
           多少功德才夠? 
  聖示:化冤,應自己具誠發心,雖然天律有明訂多少功德化解多少冤怨(或轉換 
         福德),但自誠發心而行造,卻有具體誠心之發露,會有加分,所以吾若查 
         明而示,則此加分取消,對信女會因此增加造功德之負擔。求福祿亦是,簡 
         單闢喻:一分功德可以轉換一分福祿(自誠發心),但若由吾查明而示,則 
         一分功德可能只剩下零點七上下之福祿及化冤之效驗。 
    
  14、北部莊善德叩問:世人往往對於鬼神都是半信半凝,不信因果,而當世人往 
      生時須經過地府評定功過而判升與降。請問恩師,若在生時有歸入聖門,那麼 
      往生時須要經過地府而評定功過嗎? 
  聖示:當然,只不過鸞門修子會有福神陪同歷經必要過程,如城隍司勾註陽籍, 
         地府審斷。主要關鍵在世是否精誠護持鸞務及修行,其他宗脈亦同。 
    
  再問:上回與恩師提到誦經是否可消身口意三業,恩師開示可,請問恩師誦經可 
               消業,是否是因為誦經有功,所以可消業或其它呢? 
  聖示:非也,不是有功,而是經典本為寶,人能勤誦則聚善能而消業。 
    
  15、台中陳善德叩問:善信在參贊法會功德主以拔度夙世父母時,仙佛下冥司查 
    錄,此舉是否有可能招致善信自身於彼時之業緣提早成熟(包括冤親靈障、因 
     果業力)呢?若如是,何以故? 
  聖示:不會有此現象。 
  再問:今善信為在世父母親參贊法會而拔度其夙世父母時,此舉是否有可能招致 
          在世父母親於彼時之業緣提早成熟呢?(換言之,善信為自己父母親拔度其 
          夙世父母之作法反而害了自己父母親。)若如是,何以故? 
  聖示:不會有此現象。 
  再問:一般對動物的啟靈作為中,是否有可能對四處為害的老鼠啟靈的呢? 
  聖示:不會。 
  再問:依仙佛濟世經驗所識,可曾遇過老鼠之靈障領旨來向陽世人討報的情形? 
  聖示:沒有。 
    
  16、隱名善德叩問:後學求道20年了,後來接觸過基督教、統一教會、佛教慈濟 
    ,現在偶爾參與壇主家庭佛堂初一.十五獻香課程。後學近日看了有關(懿敕拱 
    衡堂)一些訓文有所感動。 
  疑問一, 皇母聖訓-裡提到96億原佛子,依目前地球近60億人口,若是地球上 
  無數小螞蟻和小蚯蚓,也是一眾生,那還有許多昆蟲野生動物等,加起來那麼 
  應該超過96億,有師姐回答後學:一堆螞蟻只是一個靈人體的手。有大多修行 
  人說一隻螞蟻是一個眾生,大多基督教徒都認為,螞蟻沒有靈魂,動物也沒靈 
  魂,人不可能轉世做動物。 
  疑問二,某些宗教,說依教義念咒念佛可永不落輪迴,是否不用經由一貫道求道 
  修道,一樣可以和佛相同到西方極樂永不輪迴。一貫道頂多只到理天享萬八年 
  ,不像他們的法門是永久的。 
  疑問三,認識許多基督教徒,大多愛吃牛肉及其他肉品,說是天父賜予人的,只 
  要吃的人能去幫助愛更多人,那些被吃的動物會感受愛及喜悅。 
  疑問四,世界各國各地,愈來愈多有錢人,是否是(彌勒真經)裡提到的,滿天 
  星斗都下世,五方列仙下天宮,是否都是道親或前賢大德前人等等,難不成有 
  錢人愈來愈也是轉世有福報的人? 
  疑問五,現今社會許多企業大老闆賺很多錢,對待員工如血淚工廠,讓人心也愈 
  來愈現實貪婪及怨憤,這些企業大老闆不用承擔業力及因果嗎?難道只要把一些 
  錢捐給慈善機構就可以有表示是善心有助社會嗎? 
  聖示:信士叩問事:一、教義之解釋在人,故常有自我意識存在。所謂九六原靈 
      ,並非是實數,九為陽極之數,六為陰極之數,故「九六」謂之「無限數」 
      。動物之靈,是可轉投人身,反之亦如此。二、人以私心故以自身所親近之 
      道場為尊,此為槓高,我慢、都不對。三、這也是各教因應各地風俗民情不 
      同所致。四、倒非全部如此,富貴者也有力行善德而得今生福報。五、這當 
      然也擔業,不過需視起心動念是善是惡而定。 
    
  17、中部陳善德叩問:「知障」是否即是第六識(意識)之所執呢? 
  聖示:然。 
  18、北部方善德叩問:弟子與六月四日所叩問陳信女與藍信士之因緣,若弟子勸 
           其信女發心修行,是否因此阻礙他們之姻緣而有過錯。 
  聖示:信士勸陳信女事,是不致有過,但既曰勸,是應以婉轉分折,若用強勢或 
              有略帶恫嚇或黏擾疲勞轟炸等會較有過之虞。 
  19、北郭賴善德叩問:有善書說迴向給先人的功德,先人只能七分得一分,六分 
           迴向者自得,是否真是如此?如何先人方可全得? 
  聖示:此說不盡然,尤其鸞門,本堂更受敕為『三曹普度之普化道場』,上天鼓 
              勵善眾護法,功德迴向,先人均可盡得,且迴向人另可得百分之五,額外加 
              計之功德。 
  ;